•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鄰避效應的解讀: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法的研究*

      2015-12-09 08:21:58李繼朋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恐懼心理定性信任

      馬 奔 李繼朋

      (1.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我國鄰避效應的解讀: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法的研究*

      馬 奔1李繼朋2

      (1.山東大學,濟南 250100;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當前我國鄰避效應事件頻發(fā),通過定性比較分析法(QCA)對我國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政府應對失當*謠言傳播的條件組合是其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針對不同類型的鄰避效應而言,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是污染類鄰避效應和污名化與心理不悅類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謠言以及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是風險集聚類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我國鄰避效應的化解需要針對這些條件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鄰避效應;定性比較分析法;條件;治理

      一、引言

      當前我國鄰避效應事件頻發(fā),似乎已經(jīng)進入了“鄰避時代”。鄰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是指居民面對不受歡迎的設施在其附近選址時采取的一種保護主義和對抗的態(tài)度。①這種不受歡迎的設施被稱為鄰避設施,如垃圾處理場、火葬場與核電站等。鄰避設施具有負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即具有潛在的危害性,會威脅居民的身體健康、影響環(huán)境質(zhì)量和造成資產(chǎn)價值貶值等;同時,鄰避設施的成本效益具有不均衡性,即效益為廣大地區(qū)共享,但負面影響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擔。正是由于鄰避設施這些特點,選址和建設過程中經(jīng)常導致公眾的反對,引發(fā)鄰避效應。

      本文中的鄰避設施既包括基于公共服務需求的設施,如垃圾焚燒廠和火葬場等,也包括基于經(jīng)濟利益的項目,如PX項目等。因此,鄰避效應既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由公共設施的負外部性引起的群體

      抗爭事件,也包括具有污染性的項目引起的環(huán)境抗爭事件。由于當前我國鄰避效應的研究很難獲取一手數(shù)據(jù),大都采取定性分析或借助于二手資料進行研究,研究內(nèi)容多集中在對鄰避效應的概念、成因、治理機制或某案例方面。本文通過定性比較分析法(QCA)進行多案例的綜合分析,力圖實現(xiàn)“定量”與“定性”的結合,對鄰避效應發(fā)生的原因進行解讀。

      二、研究方法選取

      定性比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是在對宏觀社會現(xiàn)象進行定性研究時采用布爾代數(shù)實現(xiàn)比較原則的方法,是一種以分析案例為導向的研究方法,是把定性研究結合布爾代數(shù)算法對案例進行邏輯化分析的過程,強調(diào)通過案例與相關理論的不斷檢驗,從小樣本數(shù)據(jù)中構建出與研究議題的因果關系。首先,定性比較分析法假定因果關系是復雜且可替代的,關注的是社會現(xiàn)象多重條件并發(fā)的原因,即假定社會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是非線性的,同一個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有可能是不同原因組合而成的。其次,定性比較分析法是以條件組合為分析單位而不是把案例作為分析單位。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策略選擇來解釋變量,然后把個案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匯總,得到解釋變量和結果變量的所有組合,這些組合組成了真值表,并以所有組合作為分析的起點,根據(jù)布爾代數(shù)對條件組合進行簡化。第三,定性比較分析法可以分析現(xiàn)象發(fā)生(Y)的原因,可以分析現(xiàn)象不發(fā)生(y)的原因。但在分析前者時,后者對應的數(shù)據(jù)不納入分析過程;分析后者時,前者對應的數(shù)據(jù)同樣不納入分析過程。這是因為定性對比分析方法是基于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邏輯上進行的,不能由X→Y直接推出x→y。②

      定性比較分析的主要優(yōu)點表現(xiàn)為:該方法以條件組合為分析對象,可以深入挖掘案例總的特征和數(shù)據(jù),相對于案例分析而言,強調(diào)對多個案例中自變量進行歸納分析,探究產(chǎn)生結果的原因組合,是對案例群產(chǎn)生共同結果的原因組合進行分析,是跨案例(綜合案例)的分析。本文選取定性比較分析法主要基于以下考慮:首先,定性比較分析法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與群體性事件和社會抗爭的研究中,鄰避效應是由于鄰避設施引起的群體抗爭行為,屬于社會抗爭的一種,所以此方法在鄰避效應研究中具有適用性。其次,定性比較分析法是針對中小樣本案例數(shù)據(jù)分析的一種邏輯方法,本文所選取的案例樣本量符合定性對比分析方法的要求。此外,鄰避效應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重條件并發(fā)的,定性比較分析法能夠較好地檢驗研究的內(nèi)容。

      三、我國鄰避效應影響因素的定性比較分析

      運用定性比較分析法一般遵循以下步驟:第一,根據(jù)研究問題確定案例,案例的選取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同時要符合研究問題的相關理論;第二,確定解釋條件變量,變量的選擇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選擇原則;第三,根據(jù)解釋條件建構真值表,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矛盾的條件組合,如相同的條件組合導致不同的結果,需要進行校準;最后,根據(jù)布爾代數(shù)對真值表進行簡化,從而獲取導致結果變量發(fā)生的或者不發(fā)生的條件或條件組合。

      (一)典型案例樣本的選取

      自2007年廈門反對PX項目事件開始,鄰避效應進入了公眾視野,并受到政府和學者的重視。本文在案例選擇時借助于百度、谷歌搜索和知網(wǎng)的數(shù)據(jù)庫等,選取了2007年后發(fā)生的鄰避效應事件。在選擇鄰避效應案例的過程中,考慮了以下因素:典型性,即選取的案例是典型的鄰避效應案例,本文選取的案例許多都被作為典型案例進行過研究;代表性,即包括各種類型的鄰避效應事件,本文選取的案例包含多種鄰避設施(如污染類、風險聚集類等多種類型)和不同沖突強度的鄰避效應事

      件;時效性,考慮到鄰避效應的發(fā)生與社會背景有很大關系,本文選取的案例多為近幾年發(fā)生的案例(參見表1)。

      表1 鄰避效應典型案例

      (二)變量的設定和數(shù)據(jù)處理

      根據(jù)定性比較法的慣例,對中等樣本(10-40)解釋變量的數(shù)量最好是4-7個,③本文確定的變量數(shù)量也在這個范圍內(nèi)。由于鄰避效應的發(fā)生是多種條件組合的,心理、經(jīng)濟和政治等因素是鄰避效應發(fā)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借鑒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鄰避效應案例的實際,從心理、經(jīng)濟、政治和傳播四個維度進行變量的界定(參見表2)。

      表2 變量的界定與賦值

      (三)變量解釋和選取依據(jù)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居民擔心鄰避設施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生命財產(chǎn)等造成嚴重的威脅,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風險感知、恐懼心理和信任。

      風險感知是附近居民對鄰避設施負外部性的感知程度和認知水平,是一種直覺判斷,往往與實際存在較大偏差,④一般會出現(xiàn)風險放大的問題,進而引起恐懼心理,如對核電站進行大樣本問卷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風險感知與公眾對抗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曲線系數(shù)R高達0.9以上。⑤根據(jù)案例分析,如果案例中居民風險感知導致風險放大和恐懼心理,引起鄰避設施附近居民恐慌,則賦值為1;如果風險感知在合理(理性)的范圍內(nèi),并沒有引起恐慌,則賦值為0。

      信任是心理維度的另一重要指標,主要包括對政府、對鄰避設施項目和對專家的信任。信任是鄰避效應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許多學者都進行了論述,認為信任缺失是公眾反對鄰避設施和風險感知的關鍵因素,⑥信任缺失會增加公眾關于鄰避設施的風險想象,影響對鄰避設施的接受程度。⑦通過對我國鄰避效應案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公眾對政府不信任和對鄰避項目進行抗爭,以及對專家的言論也表示質(zhì)疑,這些都促進了鄰避效應的激化。若案例中出現(xiàn)居民對政府、專家或者項目的不信任,即信任缺失,賦值為1;若信任則賦值為0。

      經(jīng)濟因素涵蓋內(nèi)容比較廣,如成本-收益不均衡、鄰避設施導致經(jīng)濟損失和要求經(jīng)濟補償?shù)?。關于成本-收益不均衡是所有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即只要是鄰避效應的發(fā)生,都會涉及到這個因素,所以在研究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時應把其納入。本文把經(jīng)濟補償這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如案例中出現(xiàn)因經(jīng)濟補償或者補償不滿足導致沖突,則賦值為1;若沒有涉及到經(jīng)濟補償或者滿足經(jīng)濟補償,則賦值為0。

      政治因素主要探討政府的應對和公民參與。政府的應對主要包括沉默、搪塞和認真對待等方式,不同應對方式會有不同的效果。公民參與直接關系到公民對鄰避設施的接受程度,是鄰避設施選址的原則,⑧公民參與可以有助于政府與公民建立共識,避免沖突,保證政府的公信力與合法性等。若案例中在鄰避設施選址過程中沒有公民參與,則認為是缺乏公民參與,賦值為1;若鄰避設施建設中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有公民參與,則賦值為0。

      傳播因素主要是指鄰避設施選址方案確定后的信息傳播情況,包括網(wǎng)絡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公共決策的不透明,謠言就會產(chǎn)生。謠言會加大居民的風險想象和社會恐慌,促進鄰避效應的激化。本文選取謠言作為解釋變量,若案例中出現(xiàn)謠言導致事態(tài)擴大或者沖突的升級,則賦值為1;若案例中謠言的作用不大,則賦值為0。

      結果變量主要是鄰避效應的強度。本文選取的均為鄰避效應事件,區(qū)別是鄰避效應的強度不同。劃分鄰避效應的強度首先要確定劃分標準,一是鄰避效應的規(guī)模,把參與人數(shù)和影響范圍作為鄰避效應規(guī)模的標準,即參與人數(shù)大于等于1000人且影響范圍涉及多個地區(qū),為高強度鄰避效應;

      參與人數(shù)在500到1000人且影響范圍限于較多地區(qū),為中強度鄰避效應;參與人數(shù)小于500人且影響范圍限于本地區(qū),為輕度鄰避效應。二是鄰避效應后果,發(fā)生群體性沖突事件的為高強度鄰避效應;以法律等理性手段解決問題的為低強度鄰避效應;介于二者之間的為中強度鄰避效應。三是涉及媒體,鄰避效應涉及到外媒傳播的為高強度鄰避效應,涉及到省媒體或者中央媒體的為中強度鄰避效應,只涉及本地區(qū)媒體的為低強度鄰避效應。根據(jù)這些標準將高強度鄰避效應賦值為1,中強度鄰避效應賦值為0.67,低強度鄰避效應賦值為0.33。

      (四)真值表的構建和校驗

      根據(jù)變量的賦值標準,對選取案例的相關變量進行賦值,結果如下(參見表3)。

      表3 真值表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所選案例均為鄰避效應事件,鄰避效應的發(fā)生除了表中所列主要因素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相同原因組合出現(xiàn)不同結果(鄰避效應強度不同),此種組合不屬于矛盾組合,通過多階段賦值和對數(shù)據(jù)的校正得到了鄰避效應的真值表。

      (五)研究結果分析

      1.必要條件分析

      定性比較分析法要對條件變量是否是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進行檢測,即一致性檢測;其次,就是測量多個條件組合對結果變量的覆蓋率,用覆蓋率表示條件組合對結果解釋力的大小,這兩種檢測都可以采用相關軟件進行運算,本文基于fs/QCA2.0軟件對表3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列出了條件的必要性分析結果(參見表4)。

      表4 條件變量的必要條件檢測

      在表中,把條件變量整理成二分變量,并根據(jù)前文依據(jù)進行賦值。一致性類似于回歸分析中系數(shù)的顯著程度,即p值,指該條件變量與結果變量之間關聯(lián)程度。一致性達到0.9是條件變量形成結果的必要條件標準。⑨在五個變量中達到條件的只有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這一個變量,即在出現(xiàn)鄰避設施時附近居民必然會存在風險感知,在風險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放大進而引起附近居民的恐慌心理,導致鄰避效應的發(fā)生。其他因素如信任缺失、政府應對不當、公民參與缺乏、謠言等因素都很接近標準,但還是有一定差距,因而要分析它們的組合對鄰避效應強度的影響。

      2.條件組合分析

      條件組合分析是指在單個條件變量達不到成為必要條件標準的情況下,即無法構成必要條件,測量條件變量不同組合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本文同樣采用fs/QCA軟件對真值表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輸出為COMPLEX SOLUTION(復合方案),PARSIMONIOUS SOLUTION(吝嗇方案)和INTERMEDIATE SOLUTION(中間方案)這三種結果(參見圖1)。

      圖1 條件組合分析結果

      復合方案的參數(shù)在定性比較分析法中是一種完全按照變量設置而出現(xiàn)的一種結果,吝嗇方案展示區(qū)分積極案例和消極案例的必要條件,中間方案經(jīng)常是最容易理解的。通過對以上三種方案結

      果的綜合,考慮條件組合的一致性和覆蓋率,將有效的條件組合進行匯總(參見表5)。

      表5 條件組合分析結果

      上圖和表中,“*”是條件變量的連接符號,表示條件變量一起形成一個條件組合,凈的覆蓋率(unique coverage)指的是某一組合剔除與其他組合相重合的部分,而得到的該組合凈的覆蓋率,這一指標用來衡量條件組合的解釋能力。根據(jù)圖中整理出有效條件組合三種:一是信任缺失*非經(jīng)濟補償因素*政府應對失當*有效公民參與*謠言傳播;二是信任缺失*非經(jīng)濟補償因素*政府有效應對*公民參與缺失*謠言傳播;三是信任缺失*經(jīng)濟補償因素*政府應對失當*公民參與缺失*謠言傳播。但考慮到必要條件的標準為一致性大于0.9,所以,對有效條件組合進行篩選,排除第二種條件組合。

      把上面必要條件組合進行簡化,得到以下結果:

      Result=xr*~jjbc*zfyd*~gmcy*yy+xr*jjbc*zfyd*gmcy*yy

      =xr*zfyd*yy(~jjbc*~gmcy+jjbc*gmcy);

      結合前面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是鄰避效應的必要條件,可以得到:

      Result=fxgz*xr*zfyd*yy(~jjbc*~gmcy+jjbc*gmcy);

      即鄰避效應=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政府應對失當*謠言*(非經(jīng)濟補償因素*公民有效參與+經(jīng)濟補償因素*公民參與缺失)。

      該表達式顯示:(1)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政府應對失當和謠言的傳播是鄰避效應發(fā)生的必要條件組合;(2)在以上條件組合中,經(jīng)濟補償因素和公民參與缺失不是鄰避效應產(chǎn)生(或鄰避效應強度)的必須要素,即經(jīng)濟補償因素和公民參與不是鄰避效應的必要條件。從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過程看(參見圖2),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引起公眾風險感知和恐懼心理;公眾參與缺失導致公眾知情權遭到侵犯,質(zhì)疑政府和專家,產(chǎn)生信任危機,加上信息不對稱,公眾會產(chǎn)生風險想象,進一步擴大風險感知和恐懼心理;而政府應對失當,會使公眾的合理訴求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公眾會采取極端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促進鄰避效應升級;在整個過程中會產(chǎn)生謠言,謠言會放大公眾的風險感知,放大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激起公眾的憤怒,進而導致鄰避效應升級。在整個過程中,公民參與的缺失只是加劇信任缺失的程度和加大公眾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并不是必要條件。同時,經(jīng)濟補償因素在許多鄰避效應事件中并未有體現(xiàn),大多鄰避效應事件的發(fā)生是在鄰避設施選址或建設時,居民擔心鄰避設施的危害而發(fā)生的沖突,而不是經(jīng)濟補償。從對經(jīng)濟因素的必要條件分析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一致性僅為0.1371,距離標準(0.9)差距較大,這也佐證了此因素不符合分析要求。

      圖2 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過程

      雖然所有條件組合的一致性(0.9340)達到標準,但是所有條件組合的覆蓋率只達到0.2160,這就意味著所選取的條件變量難以較全面的覆蓋和分析鄰避效應事件的產(chǎn)生情況,需要引入其他變量才能更好的解釋現(xiàn)有狀況。

      3.不同類型鄰避效應的影響因素分析

      鄰避效應是基于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產(chǎn)生的,不同類型的鄰避設施會導致不同強度的鄰避效應。本文根據(jù)其他學者的分類,結合鄰避效應典型案例,把鄰避效應分為污染類、風險集聚類、污名化與心理不悅類三種。⑩通過真值表可以得出不同類型不同反抗強度的鄰避效應發(fā)生的必要條件(參見表6)。

      對于污染類鄰避效應,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fxgz)的一致性為1.0000,大于0.9,所以是鄰避效應的必要條件。其他因素的有效條件組合為~jjbc(~xr*~zfyd*gmcy+xr*zfyd*yy),由于其一致性為0.7670,小于0.9,因此不是必要條件。通過對污染類鄰避效應案例的分析也可以發(fā)現(xiàn),此類鄰避效應發(fā)生的原因是鄰避設施附近居民擔心環(huán)境污染和危害健康隨即產(chǎn)生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進而發(fā)生鄰避效應,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分析的有效性。

      對于風險集聚類鄰避效應,謠言(yy)是此類鄰避效應的必要條件(0.9449>0.9)。有效條件組合為fxgz*xr*(zfyd*gmcy+~jjbc*~zfyd*~gmcy),其一致性是0.8898接近0.9,可以認為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fxgz*xr)是風險集聚類鄰避效應的必要條件組合。風險集聚類鄰避設施具有潛在的高風險性,一旦發(fā)生風險則損失巨大,如核電站等,此類設施屬于“高預期損失-高不確定性”,同時具有專業(yè)性。由于公眾對此類設施的專業(yè)知識不了解,處于信息劣勢,容易受謠言的影響,發(fā)生風險想象,同時對政府、專家和項目負責方的不信任會加劇恐慌情緒,引起鄰避效應。

      對于污名化與心理不悅類鄰避效應,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 (fxgz)是其必要條件 (一致性為1.0000大于0.9)。此類鄰避設施造成的損失是間接的和潛在的,主要表現(xiàn)為居住社區(qū)污名化、影響居民心情和導致房價下降等。公眾反對此類鄰避設施主要是基于設施負外部性的考量,即風險感知,其有效條件組合為xr*~jjbc*zfyd*gmcy*yy,但由于一致性不符合標準(0.6700<0.9),所以,此條件組合不是其必要條件。

      表6 不同類型鄰避效應發(fā)生必要條件分析

      四、結語

      結合前面多案例定性比較法的研究結果,我國要想對鄰避效應進行有效的治理,就要從其產(chǎn)生的條件入手。第一,進行有效的風險溝通,改變公眾的風險感知。風險感知是公眾對客觀風險的主觀體驗,具有“主觀性”,與公眾的認知、信念和情感等因素密切相關。公眾風險感知的程度一方面與鄰避設施的負外部性大小相關;另一方面,公眾的風險感知也受到政府風險溝通的影響。如果政府能夠與公眾進行有效的風險溝通,公眾會了解鄰避設施的實際風險,這種風險感知是合理的;如果政府與公眾缺乏有效的風險溝通,公眾就會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媒體的夸大和謠言會使公眾產(chǎn)生風險想象,出現(xiàn)風險放大的傾向。風險溝通是一個特殊的過程,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溝通主體間的平等交流,政府要在風險溝通中發(fā)揮核心作用,通過各種溝通方式促進信息或者意見之間的互動,建立一種新型的伙伴和對話關系,改善公眾被動接受信息的情況,改變公眾對風險的感知,規(guī)避謠言和減輕恐懼心理,提高其接受鄰避設施的意愿。

      第二,改變鄰避設施選址的決策模式,吸納公民參與。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一個條件是鄰避設施選址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公民參與,公眾的知情權在選址規(guī)劃中沒有得到尊重。鄰避設施選址決策是在政府內(nèi)部進行的,采取的是“決定-宣布-辯護”(Decide-Announce-Defend,DAD)的決策模式,即在鄰避設施選址規(guī)劃階段,政府決定最優(yōu)的選址后進行公布,如果沒有遭到公眾大規(guī)??棺h,則推進設施建設;如果遭到公眾大規(guī)模抗議,政府就會緊急與公眾進行解釋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勸說公民接受政府的決定。但是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增強,這種決策模式難以有效,應該讓公民在選址決策中充分參與,把鄰避設施選址決策的整個過程置于公民的監(jiān)督之下,并以開放討論、自愿合作與協(xié)商共識的方式來代替封閉的決策模式,保證決策的民主、公正和客觀。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強調(diào):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這也為改變鄰避設施選址決策模式提出了具體要求。

      第三,把鄰避設施的選址和建設納入法治的軌道,增強公眾的信任度。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一個條件是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政府失去了信譽或者信譽不佳,就會失去公眾的心理認同,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運用行政手段和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來解決問題,容易使政府失去信任?!胺墒侵螄仄鳎挤ㄊ巧浦沃疤帷?,加強鄰避設施相關的法律建設,促使鄰避設施立項、選址和建設過程的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是政府有效治理鄰避效應的有益經(jīng)驗。在我國強調(diào)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要樹立法治的理念,形成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把鄰避設施的立項、選址和建設等納入法治的軌道和依法行政,一方面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另一方面,法治有利于信任的產(chǎn)生和存續(xù),法治政府是公眾信任的基礎,也有助于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公眾的信任度,這樣為鄰避效應的化解提供了信任基礎。

      第四,制定合理的補償方案,滿足公眾的利益和心理需求。雖然本文以上分析中,利益補償未在一些鄰避效應事件中得到體現(xiàn)。但是由于鄰避設施具有負外部性的特點,收益由全社會共享,但負面影響主要由附近公眾承擔,利益損失不可避免,這種成本-收益不對稱的現(xiàn)象,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因此,鄰避設施的建設也需要考慮對附近公眾進行合理的利益補償,減少公眾利益受損的程度。合理的補償方案包括物質(zhì)補償和心理補償,物質(zhì)補償與鄰避設施的類型、影響范圍和影響人群相關,做出物質(zhì)補償時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補償標準的制定和方案的選擇也應該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同時,由于利益受損和決策封閉等因素導致的心理失衡也是客觀存在的,合理的補償方案除了物質(zhì)層面外,也應該重視公眾的心理補償,降低公眾心理的抵觸感。

      總之,鄰避效應的產(chǎn)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通過定性比較分析法得出風險感知與恐懼心理、信任缺失*政府應對失當*謠言傳播的條件組合是我國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必要條件,并就如何化解鄰避效應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有限的篇幅下,本文選取的條件變量難以完全覆蓋我國所有鄰避效應產(chǎn)生的實際情況,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增加典型案例的數(shù)量和引入其他的變量。本文也為鄰避效應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希望有助于學界深化鄰避效應的研究。

      注釋:

      ①Dear M.,“Understanding and Overcoming the NIMBY Syndrom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2(58),pp. 288~300.

      ②黃榮貴、桂勇:《互聯(lián)網(wǎng)與業(yè)主集體抗爭:一項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會學研究》,2009年第5期。

      ③Rihoux B.and Ragin C,Configurational Comparative Methods.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and Relate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and London:Sage,2009,p28.

      ④劉金平:《理解,溝通,控制:公眾的風險認知》,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⑤譚爽、胡象明:《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風險認知的預測作用及其調(diào)控——以核電站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5期。

      ⑥Pijawka,K.D.and Mushkatel,A.H.,“Public Opposition to The Siting Of The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The Importance Of Trust”,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1991(10),pp.180~194.

      ⑦Groothuis P A,Miller G.,“The Role of Social Distrust in Risk-Benefit Analysis:A Study of The Siting of a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Facility”,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7(15),pp.241~257.

      ⑧Tuan N Q,MacLaren V W.,“Community Concerns About Landfills:A Case Study of Hanoi,Vietna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5(48),pp.809~831.

      ⑨Skaaning S E.,“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Sociological Methods&Research,2011(40),pp391~408.

      ⑩陶鵬、童星:《鄰避型群體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

      Analyzing Chinese NIMBY Syndrome: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a Ben/Li Jipeng

      NIMBY Syndrome happens frequently in China.Through the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outbreak mechanism of NIMBY Syndrome.With the study,we found that:risk perception and fear and the conditional combination (lack of trust&inappropriate responding of government&rumor spread)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outbreak of NIMBY conflict in China;for different types of NIMBY Syndrome,the risk perception and fear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he polluted and displeasure NIMBY conflict;rumors and the conditional combination(risk perception and fear&lack of trust)ar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risk accumulated NIMBY Syndrome.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of necessary conditions,we provide governance measures for coping with NIMBY Syndrome in China.

      NIMBY Syndrome;QCA;Conditions;Governance

      D035

      A

      1009-3176(2015)05-041-(11)

      (責任編輯 矯海霞)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與社會矛盾預防研究”(11JZD029)和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資助(2015WLJH10)的階段性成果。

      2015-3-20

      馬 奔 男(1976-)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

      李繼朋 男(1988-)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猜你喜歡
      恐懼心理定性信任
      分裂平衡問題的Levitin-Polyak適定性
      帕金森病患者跌倒恐懼心理的影響因素分析
      當歸和歐當歸的定性與定量鑒別
      中成藥(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44
      表示信任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桃之夭夭B(2017年2期)2017-02-24 17:32:43
      從生到死有多遠
      網(wǎng)球初學者網(wǎng)前截擊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對策
      體育時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9:09:00
      中學跨欄跑教學中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及對策
      考試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03:19:17
      共同認識不明確的“碰瓷”行為的定性
      毆打后追趕致人摔成重傷的行為定性
      饶阳县| 白沙| 民乐县| 定西市| 凤山县| 淅川县| 孙吴县| 涡阳县| 清苑县| 自治县| 滨海县| 巴马| 临泉县| 阿巴嘎旗| 汶川县| 阜南县| 永和县| 翼城县| 泽普县| 观塘区| 秦皇岛市| 辉县市| 宁南县| 龙海市| 兴仁县| 芒康县| 沙田区| 韶山市| 松阳县| 岳池县| 呈贡县| 和田县| 改则县| 新田县| 中方县| 正安县| 深水埗区| 宣化县| 丽江市| 德江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