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學,袁代富,蔣華松
(遵義醫(yī)學院 針灸新醫(yī)學教研室,貴州 遵義 563003)
?
西醫(yī)院校全科專業(yè)學生《經絡腧穴學》教學探討
李仕學,袁代富,蔣華松
(遵義醫(yī)學院 針灸新醫(yī)學教研室,貴州 遵義 563003)
總結多年教學經驗,提出西醫(yī)院校全科醫(yī)生的《經絡腧穴學》教學要因人施教,重視啟發(fā)提問式教學,加強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學生針灸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
針灸;經絡腧穴學;西醫(yī)院校;全科醫(yī)生教育
《經絡腧穴學》是針灸教學的基礎科目,也是學習針灸學的主干課程。古人曰:“不懂經絡腧穴,開口動手便錯”,指出掌握經絡、腧穴知識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較短教學學時內提高西醫(yī)院校全科專業(yè)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其學以致用,卻是一大挑戰(zhàn)。西醫(yī)院校臨床專業(yè)學生的特點為:①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薄弱。西醫(yī)院校以西醫(yī)教學為主,中醫(yī)教學課時相對較少,多為走馬觀花,大多數學生聽課時云里霧里,中醫(yī)理論知識不扎實,更不會靈活應用;②西醫(yī)院校學生思維客觀化,具有較深厚的西醫(yī)基礎理論知識,講究嚴謹的科學思維,對病因病機的認識微觀化,邏輯思維較強,而中醫(yī)思想講究整體性。
因此,西醫(yī)院校臨床專業(yè)學生的針灸學教育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另辟蹊徑。我院對針灸學教學進行了深刻探討,以期在較短學時內,傳授給學生全面實用的針灸學知識。教研室采用的教材是石學敏主編的《針灸治療學》,現就其中《經絡腧穴學》部分的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提出:“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笨梢娨虿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育勢必成為授課教師的教育理念。
在經絡學教學中,如果提問經絡是什么?學生一般回答非常具體:如血管、神經、淋巴通道、肌肉纖維等。若教師順勢再提問血管、神經、淋巴通道、肌肉纖維的功能是什么?學生則應用所學西醫(yī)知識積極作答。此時,授課教師即可歸納總結出經絡的定義及功能,使學生意識到經絡是功能單位的總稱,是氣血經氣運行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敖洝睘橹毙械闹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側行的分支,是結合了神經血管淋巴等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為加深學生的印象,可將其比喻為自然界的溝渠,溝渠不通則會發(fā)生自然災害。經絡中的絡脈則是大溝渠中的小支脈,縱橫交錯,將機體連為一個整體。在經絡循行的講解中,先講經絡總體的循行規(guī)律,再講陰經陽經在機體的排列和循行規(guī)律,使學生掌握經脈的大致走向和方位。
在講解十二經脈時,可以向學生傳授一些養(yǎng)生觀念。如在講解手太陰肺經時,解釋為何有的病人在深夜咳嗽劇烈,尤其是凌晨1-3點,提示可能是肺經氣血不足或虛弱;在講解足少陽膽經時,教會學生敲打膽經,有助于排毒減肥,亦可結合西醫(yī)學膽囊的功能進行講解;解釋為什么要在晚上9-11點睡覺,否則會導致失眠;講解手陽明大腸經時解釋為什么有五更泄;講解足陽明胃經或足太陰脾經時解釋為什么必須在7-9點吃早餐等。在用藥方面,講解心經時解釋為什么在凌晨4點服用地高辛時藥量要減半,為什么晨起服用高血壓藥量減半同樣能達到正常劑量的等同效果,這是由于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晨起陽明經當令,氣血最足。經氣從肺經運行,結束于肝經,進行下一輪回的循環(huán)。在每個時令中,正經值班,氣血最旺,若正經氣血不足,機體會表現出一些功能缺陷或臨床癥狀。在這里可設置題目向學生提問,如某些病人在某個時令經常出現某種臨床癥狀,應該怎樣進行經脈證候的判斷,又怎樣從表里經的關系解釋相應臟器可能出現的癥狀,從而確定針灸經脈診斷及治療的框架。但從子母補瀉、臟器間的生克制化方面講解經脈的選取對于西醫(yī)院校的學生有些難度,可鼓勵學生加深學習和研究。
在奇經八脈的講解中應重點講解任督二脈。在講課過程中,可詢問他們在看武俠小說時是否注意到有“某人重傷元氣時要打通任督二脈”的描述,如此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時老師可以總結奇經八脈的功能:①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tǒng)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②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灌溉的調節(jié)作用。任脈為陰脈之海,連通機體所有陰經;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機體所有陽氣。只有打通了任督二脈,使氣血、陰陽分布均衡,機體才能很快康復。學生方能印象深刻。
總之,在經絡的講解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聯的養(yǎng)生常識引入要講解的知識點,授疑解惑,循序漸進,使學生輕松接受經絡知識,而不感到枯燥乏味。
腧穴部分的知識枯燥乏味,不能與臨床銜接,似紙上談兵。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和反應點,是經絡的閥門。當經絡不通或機體生病時則通過刺激腧穴進行調整。這樣講下來,學生對經絡腧穴有了一些具體認識,如此再強調經絡循行的重要性,只有掌握經絡的循行,才能判斷病在何經何臟,進而選取相應的經絡和腧穴進行治療。
對腧穴的講解,應先解釋腧穴的作用,即反應病證、協助診斷、接受刺激、防治疾??;再概述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解釋“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意義。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結合穴位在機體上的位置,從穴位的名稱上解釋古人定位的邏輯思維和該穴可能涉及的主治功能。講解常用穴的體表標志取穴法、簡便取穴和骨度分寸取穴法,如“百會穴”,即可解釋為百脈朝會之處,居于頭頂。
2.1 總結穴位功能,掌握穴位的特殊治療作用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在每條經脈穴位的講解過程中,總結該經脈穴位的主治共性??偨Y常用重要穴位的治療功效,再重點突出某些穴位的特殊治療作用。如“天樞穴”,功效為調理腸胃、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對消化系統(tǒng)和婦科疾病有治療作用,具有既能治療便秘又能治療腹瀉的雙重功能。又如:“內關穴”既能治療心動過速,又能治療心動過緩;“百會穴”能治療內臟下垂的升陽舉陷等;“人中穴”具有回厥救逆的急救作用等;“養(yǎng)老穴”可增液養(yǎng)精、清頭明目;“次髎穴”可清利濕熱、理氣調經等。在講解中,引用臨床或醫(yī)史病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穴位的主治講解
概括每條經脈穴位的功能共性及其主治功效。如“懸鐘穴”的功能為強筋健骨、疏經通絡,其為膽經的腧穴,又為八脈交會之髓會。通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可推斷其可治療癡呆、中風等腦部疾病以及頸項、胸脅滿痛、下肢萎痹等疾病。又如“風市穴”,根據名稱,判斷與“風”有關,其主要功能為祛風止癢、疏經通絡,與風有關的皮膚病皆可應用。在常用穴位的講解中,可結合現場針刺教學,使學生感受針刺的酸麻重脹感覺。
2.3 穴位講解中加入穴位的現代知識
在每個常用穴位的講解中加入現代研究知識。如:“天樞穴”可調理腸胃、活血化瘀、增加機體免疫力;“至陰穴”具有祛風熱、利頭項、順胎產的作用,灸之可調節(jié)腎上腺皮質功能等。在講解中,可引入臨床上針刺意外案例,提高學生對常用重要穴位針刺的謹慎性。
3.1 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實現理論學習-示教和模擬操作-實踐運用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以致用,要求針灸傳授者應具備一定的臨床操作能力,以便進行課堂取穴演示。學生間相互取穴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可結合多媒體及圖片,或讓學生當模特在講臺上示范取穴,然后讓學生兩兩互取,老師巡視指點。同時在安全范圍內,多進行課堂現場的人體操作演示,突出針刺的具體操作和實際應用,在實踐中加強中醫(yī)針灸思維的培養(yǎng)[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
3.2 加強學生的臨床及社會實踐
帶領學生進行臨床見習,訓練學生對常見病、多發(fā)病進行針灸選穴、配穴以及疾病診斷、經絡診斷,培養(yǎng)針灸治療的辨證思維,以提高學生的針灸臨床操作技能??晒膭顚W生寒暑假期間多參加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參加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運用所學專業(yè)技能治療常見疾病。
西醫(yī)院校針灸課程教學是教師自身提升的過程,講課不應拘泥于書本[1]。在理論授課前,充分做好課件準備,備課完整,要求做到精簡扼要(不是大量文字),盡量圖、文、聲音并茂,還需攜帶針灸模具、經絡、腧穴掛圖等。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和體會到針灸理論知識的內涵。
精煉而富有新意的教學內容是全科醫(yī)生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保證,在教學內容改革的實踐中,學校應堅持“內容精煉,觀點新穎”的原則。具體做到:①淘汰不實用的教學內容,及時將專業(yè)學科研究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去。同時,教師在授課中應不時補充相關先進研究成果,使針灸學講課內容新穎而富有創(chuàng)意,改變過去那種抽象、古板、難以理解的教學模式。②開設新課程。根據專業(yè)結構的調整和知識設定,可開設一些新課程,如專業(yè)英語、康復醫(yī)學等。為配合素質教育和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可增開素質教育模塊課程[2]。
理論結合實踐教學是提高全科醫(yī)生專業(yè)技能的必要手段,針對西醫(yī)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針灸教育應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視知識整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及實踐活動[2]。
[1] 趙李清,蕢綱.關于西醫(yī)院校針灸教學課程設計[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7):99-100.
[2] 徐平,王靜,張潮,等.針灸教育發(fā)展現狀、問題題及對策[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5):4-7.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5-03-03
李仕學(1975-), 女,貴州省遵義醫(yī)學院針灸新醫(yī)學教研室講師,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主治醫(yī)生,研究方向為針灸治療腦血管病。
G40-03
A
1673-2197(2015)12-0138-02
10.11954/ytctyy.20151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