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驪
(國家統(tǒng)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上海 200003)
對上海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現狀的調查分析
龔驪
(國家統(tǒng)計局上海調查總隊,上海 200003)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創(chuàng)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yè)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為了解上海市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銷售情況,上海調查總隊近期開展了“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銷售情況”專題調查。調查顯示,上海市農產品電商銷售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銷售平臺多元化,銷售市場前景樂觀,但仍存在物流運輸不便、相關人才匱乏、同質化競爭嚴重、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等制約因素。
農產品;銷售;電子商務
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fā)展,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實體經營,網絡交易平臺的出現為農產品銷售注入新活力。為及時了解上海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銷售情況,掌握農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在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過程中的經營銷售情況以及面臨的主要困難和需求,國家統(tǒng)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日前在上海市9個區(qū)縣中抽選297戶農戶(種植蔬菜、水果)和379家蔬果專業(yè)合作社開展電子商務促進農產品銷售情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下稱“涉電”)發(fā)展較快,但物流運輸、人才匱乏等成為制約因素。
379家蔬果合作社中,土地經營規(guī)模最小3.5畝,最大4200畝,半數以上規(guī)模都在100-500畝之間。其中,132家合作社種植蔬菜,102家合作社種植水果,145家兼種蔬菜和水果。調查顯示,受訪合作社銷售品種涵蓋了蔬菜、葡萄、桃子、草莓、西甜瓜等多個品種。其中,銷售蔬菜的合作社有270家,占合作社總數的71.2%;銷售葡萄的有108家,占比為28.5%;銷售桃子的有90家,占比為23.7%;銷售草莓的有86家,占比為22.7%;銷售西瓜的有82家,占比為21.6%(部分合作社有多個銷售品種)。
297戶種植蔬果的農戶中,167家農戶從事蔬菜種植,101戶農戶種植水果,29家兼種蔬菜和水果。銷售的主要農產品依次為蔬菜(占農戶總數的65.3%)、葡萄(11.8%)、西瓜(10.1%)、甜瓜(9.1%)。
1.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的比重近三成
被調查的379家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有98家合作社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過農產品,占全部合作社的比重為26%。調查結果顯示,規(guī)模相對較大的合作社更傾向于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2014年全年營業(yè)收入在500-1000萬元的合作社“涉電”比例超過30%;營業(yè)收入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合作社“涉電”比例接近50%(圖1)。
圖1 按2014年營業(yè)收入分利用電商銷售的合作社比例
2.農戶通過電商銷售比重僅為6.4%
受種植規(guī)模、文化程度等因素局限,農戶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的比重較低。被調查的297戶農戶中,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的農戶只有19戶,占全部被調查農戶的比重僅為6.4%。農戶出售農產品的主要渠道仍集中在“自己到市場零售”(占全部調查農戶比重的49.5%,下同)、“商戶上門收購”(45.1%)、“通過批發(fā)市場銷售”(39%)、“賣給銷售大戶”(33.3%)、“通過合作組織出售”(8.1%)等傳統(tǒng)渠道。
目前,農產品電商發(fā)展已進入成長期,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通過電商銷售過農產品的98家合作社中,超過5成的合作社主要通過淘寶、1號店、各類APP等現有電子商務平臺出售農產品。如金山區(qū)農聯會下屬上海金惠澤農產品營銷服務專業(yè)合作社分別在上海“1號店”、“菜管家”兩大電子商務平臺開設“金山館”,銷售“鑫品美”草莓、“金山島”大米、“聯中1號”蘑菇、“胖鴿鴿”鴿子等金山品牌農產品,有效地將市場與合作社基地連接起來,使優(yōu)質品牌農產品更快地流向市場。其次是通過企業(yè)自營網站出售農產品,約有49%的合作社在企業(yè)自營網站上展示銷售農產品。如閔行區(qū)上海正義園藝有限公司通過引入現代企業(yè)管理制度,建立商務營銷系統(tǒng)、采購系統(tǒng)、庫存系統(tǒng)及OA系統(tǒng)等,并建立了企業(yè)自營的電子商務網站,采取線上聯系、線下交易、在線支付、委托第三方銷售等方式輔以團購、秒殺等新興手段,銷售生鮮和加工農產品。通過政府搭建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的合作社比重為24.5%。如嘉定的馬陸葡萄網,是由嘉定區(qū)馬陸鎮(zhèn)農業(yè)合作總社發(fā)起,馬陸鎮(zhèn)出資組建,共有18家葡萄合作社參與,售后由農業(yè)服務中心監(jiān)管,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浦東新區(qū)建立的“浦東農產品網”目前已經擁有果蔬、禽蛋、水產品等幾十個品種和企業(yè)入駐。另有13.3%合作社通過農產品網上交易中介、代理銷售農產品(圖2)。
圖2 合作社通過各種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的比重
調查顯示,在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過農產品的98家合作社中,合作社負責人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發(fā)展前景表示“樂觀”和“較為樂觀”的比重達到79.6%(圖3)。
圖3 合作社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fā)展前景的主觀感受
在合作社看來,目前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帶來最大的好處依次是“打響品牌知名度”(占98家合作社的比重為81.6%,下同)、“提高農產品銷售量”(74.5%)、“擴大市場范圍”(74.5%)、“降低銷售成本”(32.7%)和“縮短農產品銷售周期”(28.6%)。隨著農村信息化的普及、電子商務新型流通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發(fā)展?jié)摿薮?。調查中,超過半數的合作社表示將在今后兩年內打算或繼續(xù)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
1.物流運輸是最大瓶頸
農產品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一直是阻礙農產品銷售“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接受調查的“涉電”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50%的合作社主要通過自營的物流體系配送農產品;37.8%的合作社通過第三方快遞公司;客戶自提的為12.2%。農產品對物流的時間、服務質量要求相對較高。一
方面,自營的物流配送體系運營成本相對較高,而第三方快遞公司的服務又很難滿足農產品配送的要求。調查顯示,在被問及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中碰到的主要困難,“物流成本高、損耗大”位列第一,占“涉電”合作社的比重達62.2%。82.7%的合作社認為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物流運輸成本偏高,近6成合作社物流成本占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銷售額的比重超過10%,這不僅限制了農產品跨區(qū)、跨市銷售,更大幅增加了運營成本。
2017年8—12月間選取某高職院校共2 342名學生入組調查。參與調查學生均為擁有本校學籍,年齡14~20歲,認知和理解能力正常。剔除標準:未全程參與艾滋病知識主題班會者;中途退學者;問卷填寫無效或問卷殘損者。有效參與人數共1 045名,其中2015級346名,2016級353名,2017級 346名;男性 517名,女性 528名,年齡(17.5±1.3)歲,最小14歲,最大20歲。
2.缺乏專業(yè)技術人才
調查顯示,在不打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的175家合作社中,有118家合作社表示主要原因是“缺乏專業(yè)網絡人才”,所占比重達到67.4%;在不打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的229戶農戶中,選擇“缺乏專業(yè)網絡人才”的比重高達82.5%。農產品電子商務行業(yè)正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對技術人才、網絡營銷人才、運營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目前,既精通互聯網又了解農業(yè)經濟生產運營的人才嚴重匱乏。
3.同質化競爭嚴重
調查顯示,41%的“涉電”合作社表示在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過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難是“銷售不如預期,產品同質化嚴重”。農產品電商經營模式大多趨同,重復建設導致經營虧損,建站和關站并存。同質化競爭還會因合作社之間互為競爭對手導致分散化經營,無法產生規(guī)模經濟效應,從而使規(guī)模較小的合作社在面對市場變化時無法及時適應調整,抗風險能力較差。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調查顯示,近40%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認為目前政府對農民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政策扶持的力度一般,近30%的合作社認為基本沒有相關扶持政策。從市級相關委辦了解,上海市目前沒有對農戶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外省市如浙江省將擬建設集批發(fā)交易、網絡零售、實體銷售和社區(qū)配送“四位一體”的“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大平臺”,政策扶持力度較大。本地農產品的電商推廣和整合需要政府的進一步扶持。
1.整合本地資源,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調查顯示,在不打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產品的175家合作社中,有96家合作社表示“缺乏農產品保鮮設施”、76家合作社表示“缺乏完整的運輸體系”。社會化的物流隊伍,集約化、專業(yè)化的管理成為整個農產品電商急需的資源。需盡快培育有利于農產品電商交易的生態(tài)圈。重點解決好生鮮農產品物流條件,對從事冷藏、冷鏈農產品運輸的企業(yè)給予政策優(yōu)惠。整合社區(qū)服務站、便利店等機構資源,建立健全制度完備的生鮮電商物流統(tǒng)配中心,讓不具備倉儲配送能力的農戶或合作社在輕松的完成線上銷售的同時,也能輕松完成所有的物流配送服務,讓整個買賣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加強宣傳引導,組織開展相關專業(yè)技術培訓
調查顯示,農戶對于農產品電商銷售最希望政府和相關行業(yè)協(xié)會能夠“組織開展專業(yè)技術培訓”,占所有農戶比重的63%。農戶和規(guī)模較小的合作社對農產品電商銷售的參與度較低,對電子商務概念比較模糊,迫切希望能夠參加此類培訓。政府部門應著手組織相關培訓,提高農民的網絡操作水平,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宣傳和引導。
3.制定扶持政策,組建官方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
調查顯示,農戶和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對“政府組建官方銷售平臺”呼聲較高,比重都超過60%。希望政府部門能整合網絡信息,組建一個全覆蓋、可追溯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可以廣泛應用于各類農業(yè)企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同時建立完備的農產品供求信息平臺,及時更新市場對產品需求的數據,全面提升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水平。
4.加大資金投入,營造農產品電商銷售的良好環(huán)境
調查顯示,75%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希望“對建立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給予相關配套資金扶持”。政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在資金、宣傳、流通等方面著手。建議根據上海市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實際進展情況,通過現代流通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補助等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并幫助本地農產品網絡零售企業(yè)進行網站的宣傳推廣。同時,加快發(fā)展適合農產品運輸的高效物流,使農產品電子商務能真正服務于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責任編輯:曹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