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
移動互聯傳承文化
黃紅
論文對移動互聯時代,圖書館人怎樣契合移動互聯思維,抓住碎片化、粉絲化、聚焦化、快速化的4F移動互聯特征,依靠圖書館目錄組織及分類標引等專業(yè)核心技術,建立讀者移動知識體系,整合歸集讀者移動知識資源,更好地傳承文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移動互聯4F思維圖書館
2015的春晚給中國的老百姓新添了一道大菜:全民搖一搖搶紅包。短短幾天時間,微信綁定個人銀行卡2億張,干了支付寶8年的事。移動互聯讓中國老百姓樂哈哈地把幾十億的流動資金送了出去。移動互聯時代,各行各業(yè)都快速地將各種服務都搬到了小小的手機上,滴滴打車、購物、交友、旅游等便捷便捷再便捷的服務,讓人舒服心醉。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工作、學習等行為習慣也都發(fā)生了改變。近期,央視新聞報道“死活讀不下去的十大書籍”中,中國四大名著赫然在列。這種物質便利,文化皸裂的現象,引發(fā)我們進一步思索:圖書館人怎樣契合移動互聯思維,抓住碎片化、粉絲化、聚焦化、快速化的4F移動互聯特點,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保存人類文化,傳承人類文明。
移動互聯思維可概括為4F思維:碎片化思維(Fragment)、粉絲思維(Fans)、焦點思維(Focus)、快一步思維(Fast)。下面以《紅樓夢》為例,來談談如何利用移動4F思維,如何讓人們將《紅樓夢》這樣的經典讀下去[1]!
碎片化思維(Fragment):忙碌的、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時間常常是支離破碎了。人們在空閑的碎片時間里會選擇怎樣的休閑方式?閱讀經典名著無疑是一鍋好的心靈雞湯。但是如何讓人們在碎片般時間里去感受經典著作的美麗?我們可把《紅樓夢》高度濃縮的精華選段,加以采集、挑選、推送,讓讀者在碎片的時間里閱讀、聆聽,在讀者的心理播下《紅樓夢》的興趣種子。
粉絲思維(Fans):粉絲既是互聯網的產物,也是互聯網的發(fā)展動力。粉絲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傳播者?!都t樓夢》有粉絲嗎?《紅樓夢》有大量的“粉絲”,遍布在各行各業(yè),甚至跨越國界。我們讀者中也有大量的紅學粉絲。我們的粉絲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怎樣在碎片時間里為我們的紅學粉絲提供令他們心儀的資源服務?怎樣把我們紅學愛好者的紅學佳作傳播給更多的讀者,讓更多的人了解紅學,愛上紅學?
焦點思維(Focus):專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極致。對于《紅樓夢》等經典在移動互聯網的推廣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僅僅將紙質書數字化,更要善于挖掘這些經典背后的學知!面對海量的移動信息,我們要善于做減法,找到焦點戰(zhàn)略。比如《紅樓夢》中有古詩詞、古建筑、飲食文化等等方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聚類技術,傳播給更多有相同興趣的人,讓讀者根據各自興趣愛好去閱讀了解經典。
快一步思維(Fast):這是一個速度當先的時代,若發(fā)展稍慢一步的話,就會失去先機。比如剛剛講到的微信紅包,幾天就綁定2億張銀行卡,讓稍后發(fā)展的如“易信”之類的相同平臺望塵莫及。據統計超過80%的人們在選擇查找數字資源時,首先想到的是GOOGLE、百度等商業(yè)互聯網平臺。作為文化資源中心的圖書館應抓住移動互聯思維特征,運用圖情專業(yè)技術,建立移動資源知識體系,為讀者提供終身可依賴的個人知識管理學習平臺。
2.1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載體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載體與傳播形式發(fā)生了變革,如微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搜孤微博等;如開放式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如文檔分享平臺:百度文庫、新浪資料、豆丁網、新浪微盤等;如SNS社區(qū):Facebook、QQ社區(qū)、人人網等。大量的信息以書本以外的形式存在,知識的集合不再只存在書本之上。數字時代信息載體和形式變化使得個人數字圖書館成為個人知識管理的良好平臺。
2.2 個人知識體系與社會知識的關系
社會知識是無數的個人知識社會化后匯集而成,因此社會知識的產生與發(fā)展依賴個人知識的發(fā)展。同時社會群體的整體知識水平又影響到個體知識的吸收。個體生活在社會中,受到各種文化的包圍,無時不刻不受到各種思想、觀念的沖擊,無時無刻不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吸收“營養(yǎng)”、可以說,社會知識是個人知識生長的源泉。
2.3 個人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意義
現代社會信息的獲取來源主要有:互聯網、傳統圖書、參與培訓、互助學習小組、人際網絡、個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等。個人數字圖書館是實現個人數字化信息收藏及傳播管理的工具,通常具有以下特點:(1)保存人們在知識活動中日積月累的各種信息;(2)個性化網絡服務;(3)從收錄信息資源的類型來說,個人數字圖書館比公眾的數字圖書館更廣泛;(4)個人數字圖書館具有固化信息的功能——實藏VS虛藏;(5)支撐個人數字圖書館的軟件功能相對簡單等。公共圖書館可將個人數字圖書館中不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知識信息,通過評價、篩選、歸類、編目、標引等方式編纂成知識要點,從而形成有價值有版權的可傳播保存的知識庫。
2.4 圖書館之個人數字圖書館建設
信息時代計算模式的不斷變化對智能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外包使得圖書館游離于技術之外,各種云服務商、數據庫提供商對圖書館也形成一定制約,圖書館技術人才的短缺使得技術壁壘成為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移動互聯時代依托的是移動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同樣圖書館需依托移動信息技術,實現直接面對讀者的信息交流和知識服務。個人數字圖書館的平臺搭建便是移動互聯時代為讀者提供的一種良好的知識管理平臺,讀者移動知識體系的標準制定是平臺建設的重要前提保障。我們在讀者移動知識體系標準規(guī)范及平臺建設時,既要考慮個人知識和社會知識各自所特有的屬性,也要考慮這兩者之間密不可分、互為因果的關系,使個人數字圖書館可長期持續(xù)發(fā)展,成為讀者終身可依賴的精神家園及學習中心[2]。
3.1 建設目標
移動知識管理體系是一個由眾多因子構成,包含個人知識和社會知識兩方面,涵蓋領域廣泛的復雜系統。這些因子及相關領域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移動知識開發(fā)和利用的整體狀態(tài)。移動知識指標體系設計的總體目標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移動知識管理指標體系。通過知識指標體系的設計,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移動知識管理指標體系結構,為資源統一描述、組織、加工、共享、互操作提供支撐。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符合移動知識管理對指標數據的各項具體要求,滿足長遠需求,可動態(tài)擴展、可靈活分類。具體目標如下:
(1)通過移動知識體系的建立,實現動態(tài)、靈活的信息交換與共享,提高信息的準確率和共享應用水平;(2)將移動知識管理服務領域中的搜集、組織、加工、傳播、保存、統計、分析、評估等工作通過建立一個動態(tài)可調整的指標體系,構成一個完整、統一的自服務鏈,真正使圖書館員、專家及讀者能夠通過指標這種定量的語言,實現知識組織設計與系統實現的一體化,建立指標驅動的移動知識管理模式;(3)在實現移動知識評價模型等的基礎上,將指標與模型相關聯,實現實時預測移動知識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4)通過對移動知識指標的管理和維護,建立靈活的移動知識信息發(fā)布機制。
3.2 體系架構
在移動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加的當下,信息的主體——人類卻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在繁忙的工作生活壓力下,面對撲面而來、五花八門、精彩粉呈的信息,人們對信息的價值量及其精粹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大家不再關注冗長無趣的信息,不愿閱讀長篇費時的文章,即便是古典名著也會覺得難以讀完。面對現狀,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例:鄭州大學郭保華教授將4000漢字著成一篇韻文《中華字經》,全文共四章,每章1000字,250字,五十門類,二句一韻,僅27個漢字相同?!扒び行?,宇宙無疆,星辰密布,斗柄指航。”朗朗四字經,孩子們邊唱邊學,邊玩邊記,記住了天地萬物,記住了春夏秋冬,記住飛禽走獸,記住了三皇五帝、唐宋元明等,只需學一篇韻文便可完成小學6年的漢字量。孩子們隨著漢字學習記下了古今中外的歷史、地理、人文,這些百科知識將會在他們人生的路上不斷地跳出、領悟、感慨、理解、成長,伴隨著他們一生?!吨腥A字經》實現了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價值研究的創(chuàng)新,研究它的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也給我們利用移動互聯思維,傳承人類文化,建設移動知識體系帶來啟迪。
怎樣建設移動資源知識體系?怎樣通過對移動碎片化信息資源的收集典藏及推廣利用?怎樣增加資源多元保存之管道?怎樣利用符合移動時代民眾使用習慣的有效便捷方法,增進讀者認識經典,傳承文化?如圖2所示,我們可以“圖書分類法”及“漢語主題詞”表、網絡元數據資源描述標準規(guī)范、信息資源的內容形式和媒體類型標識等國際國家級標準為依據,契合移動互聯的4F特征,采用目錄體系、數據分析、社會標注、語義抽取、分類標引、關聯聚類、概念地圖、評價體系等方法,對讀者按標準組織管理上傳的個人知識資源進行收集、整理、評價、篩選、分類、組織、標引等處理,最終形成讀者移動自媒體知識庫,讓更多的人分享、傳播,最終實現傳承人類優(yōu)秀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目的。
3.3 目錄體系方法
資源目錄體系可以用于描述和記錄移動知識組織過程中形成的資源名稱、主題、分類、來源等各種屬性,即資源的元數據,通過元數據描述各種資源內在及資源間、資源主體間的關聯關系。這樣,既可以通過資源元數據直接查詢和定位數據資源,也可以在資源使用過程中通過交換服務目錄及交換體系實現資源的動態(tài)交換和整合,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快速性,并且可以避免數據機械集中時產生的過時數據。根據協同數據共享的需要,基于目錄體系的數據資源還可以進行梳理和整合;可對移動資源按屬性進行采集、分類、加工、存儲,實現資源的有序組織;可迅速、準確、便捷地為讀者提供檢索、定位和使用資源;可以友好地管理、展示個人知識,實現知識共建共享及有效的長期保存等[3]。
3.4 分類聚合方法
基于數字資源生命周期的移動資源體系涵蓋資源內容創(chuàng)建、對象描述、資源組織管理、資源服務、資源長期保存等環(huán)節(jié),圖書館專業(yè)技術分類和標引的有效應用是移動資源體系建設的關鍵點。圖書館分類編目、主題標引等工作提供了知識組織的基本方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們這個行業(yè)的核心能力。由于移動資源碎片化、粉絲化、聚集化、快速化的特點,信息聚類技術在移動知識收集利用過程中將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首先可從移動資源聚合入手,針對移動資源的內部特征、外部特征、效用特征做深入的研究,利用大數據分析挖掘技術,建立移動資源間及移動資源使用過程中的關聯關系,以實現移動資源聚合的目的;其次對移動資源聚合的內在機理、路徑、模式以及聚合的應用范圍進行分析,揭示移動資源聚合的維度,挖掘移動資源之間的關聯,增進移動資源進一步的融合;最后,將整合后的移動資源根據移動資源間的特征關系組合形成關系網絡,實現智能化關聯推送及有效利用和深度共享[4]。
3.5 移動資源指標體系建設
將雜亂、無規(guī)律、多形式的移動資源根據一定規(guī)則形成內在關聯,運用圖情資源目錄、分類標引等技術及計算機數據分析、詞頻統計、主題聚合等方法,實現業(yè)務流程、信息編碼等基礎數據的標準化,系統接口標準化等,進而搭建圖書館移動資源知識體系架構。
指標體系設計方法是一種科學的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中的體系建設方法。這種方法也可作為圖書館移動資源知識體系建設應用方法之一。本文的指標體系側重于移動應用所產生信息,向知識體系的歸集聚類后形成的結果集。指標體系設計主要包括指標確定方法、命名方法、分類方法以及指標的編碼方法。指標的構建主要包含設計和管理兩部分,從構建過程上可以劃分為三個基本領域:指標研究域、指標定義域和指標使用域。(1)指標研究域:對移動信息資源進行研究,對基礎數據資源進行分析,對數據內容情況、數據分布情況、數據基本屬性進行分析,通過研究分析,確定可以成為指標的數據。(2)指標定義域:對研究認可的數據進行規(guī)范性定義,使之成為指標體系中的具體指標,指標定義包括采集領域、采集方式、數據建設標準、加工規(guī)范等指標的基礎定義。(3)指標使用域:定義好指標后,可以對指標描述的數據進行采集和加工處理,形成指標數據后進行傳播及管理保存。
濃縮的都是精華,當上下五千的中華文明以“三字經”“弟子歸”“千字文”這樣朗朗上口,易記易傳的方式流傳至今時,移動互聯時代被廣泛傳播點贊的精品網絡作品,成為傳播真善美的一種主要方式時,當濃縮移動精品作品從引導人們進入閱讀和交流轉向更深層次的經典原著閱讀時,當我們圖書館人緊扣移動互聯思維特征,抓住時代脈博,建立讀者移動知識體系,為讀者提供便捷的、規(guī)范的、共享、互通的移動知識平臺時,通過對經典數字資源的搜集、篩選、歸類、標引、評價、典藏及推廣利用,使讀者從認識經典作品,到參與討論研究經典作品,最終喜愛迷上經典作品,也許那樣四大名著就不會被覺得那么難讀了。
[1]顧鉉.移動互聯網“4F”思維在教育中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4(10):163-165.
[2]陳濤.圖書館整理利用網絡文學作品初探[J].新世紀圖書館,2014(11):30-32
[3]鄒永利,范麗婷,傅鈺.移動終端上文獻管理工具的比較研究[J].新世紀圖館,2014(2):43-47.
[4]周姍姍.基于Falksonorny模式的數字資源多維度聚合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5]國鳳蘭,劉慶志.文化消費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J].統計與決策,2015(8):36-40.
黃紅南京圖書館技術部主任、研究館員。江蘇南京,210018。
Mobile Internet and Cultural Heritage
Huang Hong
G250.73
2015-08-10編校: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