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 風
小 腳 粽
文/禾風
每年端午節(jié)還沒到時,街上的店鋪就早早地賣起了粽子。記得在我童年時,每年端午節(jié)前夕,母親總是早早地就買來新鮮粽葉,然后選一個日子,端一把小藤椅往后弄堂一坐,腿旁擺一盆已經(jīng)用清水發(fā)脹的糯米、半簍泡好的赤豆、一大碗用醬酒鹵好的五花肉。待一切都準備就緒,便開始動手包粽子。
包小腳粽還真稱得上是個細致活兒,當中還有諸多的講究。粽葉要選葉面約寸半寬的,且不能帶一點兒黃。用清水將粽葉一張張洗刷并修剪好,再放到開水鍋內(nèi)燙片刻,在聞到有一股濃烈的清香味飄出時,撈出來放進清水盆里漂洗。經(jīng)這般處理過的粽葉,包出來的粽子更加乖巧服帖。
記憶中,母親每次包粽子時都顯得很從容。她先是把三張粽葉光面朝上重疊拼好,再用雙手的中指去夾起粽葉,合攏,便把三張粽葉挽成了一個錐形的“漏斗”,往里面灌上兩三勺糯米、赤豆或五花肉,邊灌邊用手去拍打,填滿后還要用調(diào)羹去擠壓,把糯米壓得越緊越好。這也是小腳粽的一大特點,包出來的粽子既瓷實又有嚼勁。
隨后,將粽葉的尾部翻轉過來蓋住“漏斗”,并順著“斗”形至粽尖處繞上一圈。接著再取一片粽葉來包,這第四張粽葉叫“添葉”。小腳粽能否包得有棱有角,與這張?zhí)砣~抽拉的松緊度有很大關系。將添葉圍著粽身纏上兩圈,再留出最細的葉梢。接下來,還會用到一樣“秘密武器”,這是一根長約10厘米、尾端有一個直徑約0.2厘米粗針眼的銅針。
平常我們包粽子時,為避免餡料外漏,最后一步總是要用線繩去把粽子牢牢扎緊,捆綁成型才能下鍋。而小腳粽則無需用繩線綁,全是用粽葉來穿扎,最后靠“穿針”收緊粽身。銅針插在最外部的一片粽葉上,再把尖細的葉梢穿進針眼后,從反面輕輕一拉,葉尖就穿過了粽身,再把穿過來的葉梢收緊。這一拉一收間,一只精致漂亮的小腳粽便誕生了。
煮粽子一般是在晚飯后,因為那時我們家用的還是煤爐,那鍋包好的粽子是要在爐子上過夜的。往爐中加足蜂窩煤,放上碩大的鋼精鍋,將小腳粽整齊地碼在鍋里,加入足夠多的水,先是大火煮兩三個小時,然后改文火燜煮。
經(jīng)過一夜的燜煮,到第二天清晨,那一股淡淡的清香早已氤氳了整個灶房。掀開鍋蓋,拎出一只粽子,看那瘦瘦尖尖、玲瓏別致的模樣,像極了舊時閨秀精巧的小腳,呼其“小腳粽”真是貼切。
母親包的小腳粽有三種:肉粽、赤豆粽和白米粽。其中,清香本色的白米粽是我的最愛。把穿過粽身的粽葉拉出來,雪白的“三寸金蓮”便映入眼簾。置于碟中,白凈的“小腳”亭亭玉立,四溢著一股淡淡的清香。蘸一點白糖,再對著尖尖的粽角咬一口,只覺得軟糯而有嚼勁,絲毫吃不出米粒的感覺,尤其是那絲絲滲透在米團里的粽葉清香,讓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感覺唇齒留香。
(柳 陽摘自《四川烹飪》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