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燕,曾 敏
(重慶市地勘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重慶401121)
地下河作為四川碳酸鹽巖地區(qū)一種主要的巖溶形態(tài)特征,既是重要的供水水源,但同時也是礦山、鐵路、公路及水利建設中的主要威脅[1]。查清四川巖溶地下河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對于尋找和開發(fā)利用地下河,改善巖溶石山地區(qū)用水困難,促進當地工農業(yè)發(fā)展,治理由于巖溶地下河引起的巖溶災害問題,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四川省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影響,氣候的地帶性和垂直性變化十分明顯,東部和西部的差異很大,高原山地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并存。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溫16℃ ~18℃,年降水量800~1 200 mm;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溫17℃ ~21℃,年降水量800~1 000 mm;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qū),年均溫7℃ ~9℃。
四川省土地面積約49.2萬 km2,碳酸鹽巖出露面積約87 831 km2,占四川土地總面積的的18.07%,集中分布面積約5.3萬 km2,主要分布于攀枝花市、樂山市、涼山彝族自治州、雅安市等,其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6.01% 、41.27% 、41.00% 、36.10% ,其中涼山彝族自治州碳酸鹽巖的出露面積最大,達24 772 km2。
從51幅1:20萬、1:50萬區(qū)域水文地質圖上提取四川地區(qū)碳酸鹽巖分布和地下河分布的相關信息,并結合1:5萬巖溶流域水文地質調查結果,制作成1:50萬四川省巖溶地下河分布圖,通過相關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四川地區(qū)地下河共168條,從區(qū)域構造來看,主要分布在準揚子地臺的上揚子臺坳、四川臺坳、龍門山-大巴山臺緣坳陷、康滇地軸等;從行政區(qū)劃來看,主要分布于古藺縣、敘永縣、筠連縣、鄰水縣、鹽源縣等地。四川省各構造部位地下河情況統(tǒng)計見表1,各市縣地下河統(tǒng)計情況見表2。
表1 四川省各構造部位地下河數量統(tǒng)計表
表2 四川省各市縣地下河統(tǒng)計情況表
由于受到區(qū)域環(huán)境條件如巖性、構造、氣溫及降雨等因素的影響,四川地區(qū)地下河發(fā)育的程度大小不一,長可達數十公里,短則幾百米。通過對工作區(qū)168條地下河中可知長度的159條地下河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表3),超過20 km長的地下河只占0.63%,小于5 km的達67.92%,總體來說,四川省巖溶地下河以中、短型為主。
表3 四川地區(qū)巖溶地下河長度分類表
地下河發(fā)育指標I指:碳酸鹽巖單位面積上地下河的發(fā)育長度。對某一地區(qū)設地下河總長度為L(m),碳酸鹽巖出露面積為A(km2),如下公式1:
公式1 I=L/A(m/km2)
經計算,四川地區(qū)地下河發(fā)育密度結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地下河高密度區(qū)(I>100 m/km2)主要分布于鄰水縣、廣安市及開江縣;中等密度區(qū)(I=100~40 m/km2)主要分布于宣漢縣、大竹縣、渠縣、華鎣市、筠連縣、興文縣、江安縣、通江縣及喜德縣等9市縣;低密度區(qū)(I<40 m/km2)則主要分布于除高密度區(qū)及中等密度區(qū)的其他區(qū)縣。
地下河由于其發(fā)育背景不同,流量差異大,且時空分布不均,造成對地下河的開發(fā)利用困難。對四川地區(qū)168條地下河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知,小于200 L/s的地下河數量為83條,占總量的49%??傮w來說,四川地區(qū)地下河以中、小流量為主(表5)。
地下河水資源是否豐富表現為地下河的流量,但受到碳酸鹽巖出露面積,補給條件的制約,綜合考慮這兩因素的影響決定采用徑流模數指標M作為衡量地下河水資源量的標準。徑流模數M指碳酸鹽巖單位面積上所流出的水量。設碳酸鹽巖面積為A(km2),地下河出口枯季流量為Q(L/s),如公式2:
公式2 M=Q/A(L/s·km2)
由上式計算出的四川各市縣徑流模數結果見表6。根據四川地下河流量極差情況,按三級劃分:高徑流模數區(qū)M>5 L/s·km2;中等徑流模數區(qū)M=5~1 L/s·km2;弱徑流模數區(qū) M <1 L/s·km2。
表4 四川地區(qū)地下河發(fā)育密度表 m/km2
表5 四川地區(qū)地下河流量分類表
表6 四川地區(qū)地下河徑流模數表 L/s·km2
從表6中可以看出,高徑流模數區(qū)主要分布于通江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筠連縣、興文縣及江安縣等地;中等徑流模數區(qū)主要分布于宣漢縣、大竹縣、渠縣、鄰水縣、廣安市、華鎣市、廣元市、沐川縣、布拖縣、雷波縣、美姑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古藺縣、敘永縣、江油市、北川縣、鹽邊縣、天全縣、珙縣等21個市縣;其余區(qū)縣為低徑流模數區(qū)。
(1)據初步統(tǒng)計,四川省巖溶地下河共168條。從地下河所在的地理位置來看,其主要分布于古藺縣、敘永縣、筠連縣、鄰水縣、鹽源縣等地。從構造上看,地下河主要分布在準揚子地臺的上揚子臺坳、四川臺坳、龍門山-大巴山臺緣坳陷、康滇地軸等。從地層上看,由于二疊系和三疊系地層中碳酸鹽巖分布廣泛,沉積厚度大,地下河數量大,占總數的77.39%,其余地層中數量相對較少。
(2)四川地下河主管道總長度>77.23 km,多年平均枯季流量為 470.02 L/s,地下河發(fā)育密度為 0.88 m/km2,多年平均徑流模數為9.52 L/s·km2。四川地下河長度以中、短型為主,長度小于5 km的占67.92%。地下河流量以中、小流量為主,流量小于200 L/s的地下河占總量的49%。
[1]曹家一弘.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地下河發(fā)育分布規(guī)律統(tǒng)計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