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龍 洪名勇 龔麗娟
摘要 契約是雙方合意的表示,能夠促進合作剩余的產生,而契約形式選擇能夠對合作剩余的分配、雙方預期與權益保障產生深刻影響。隨著土地流轉規(guī)模日益擴大,加強農戶的土地流轉契約選擇研究十分必要。中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傳統社會規(guī)則和現代經濟規(guī)則會長期并存,農戶的契約選擇行為可能會受到這一時代背景的影響。因而,農戶土地流轉契約選擇可能兼具經濟性和社會性特征。為驗證上述判斷,本文從差序格局社會關系和利益取向的視角出發(fā),基于貴州省湄潭縣、金沙縣和施秉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39個村543名土地流轉農戶的問卷調查,對農戶土地流轉契約選擇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土地流轉契約選擇受到差序格局社會關系顯著影響,當合作方與己身的血緣和地緣關系越遠,農戶選擇書面契約的概率越高。利益取向對農戶選擇書面契約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當其能夠從土地流轉中獲得貨幣租金越多時,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這意味著農戶行為邏輯確實兼具社會性和經濟性,受到情義取向和利益取向的雙重影響。土地流轉契約也并非西方式的“制度信任替代品”,而是糅雜著現代性和傳統性的中間過渡品。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差序格局社會關系和利益取向對土地轉出戶和轉入戶的作用存在差異。土地轉出戶受到差序格局社會關系的顯著影響,但利益取向對其影響不明顯。土地轉入戶受到利益取向的顯著影響,但差序格局關系中只有地緣關系依舊顯著,而血緣關系沒有顯著影響。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若干政策啟示。
關鍵詞 差序格局;利益取向;土地流轉;契約選擇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12-0095-10
契約,俗稱合同,又稱合約或協議,被定義為由雙方意愿一致而產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一種約定。作為法律概念的契約,自20世紀70年代起被引入經濟學之后,就迅速成為經濟學界的前沿研究領域。由于國情的差異,我國農業(yè)領域存在的更多是土地流轉契約。而且近年來,我國土地流轉規(guī)模日益擴大,2014年全國總流轉面積已經達到家庭承包土地面積的30%。因而,加強對土地流轉契約的研究十分必要。
1 文獻綜述
現代契約經濟學認為,凡是存在交易就會存在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這就是契約關系,因而任何交易行為都是契約行為。威廉姆斯[1]則引入“契約人”作為交易條件理論假設條件,指出應當把契約作為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單位。諾斯[2]也高度認同契約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制度都可看做契約,其目標是實現交換收益和財富最大化。契約理論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在農業(yè)領域,張五常[3]對地主與佃農之間的三種合約,定額地租合約、工資合約和分成合約進行了分析,認為分成合約之所以廣泛存在,是因為地主和佃農在權衡交易費用和風險。巴澤爾[4]從土地屬性的多維度和公共領域的視角對土地租約予以分析,指出任何合約都存在非最佳利用問題。在土地與勞動不均質條件下,三種合同形式是在監(jiān)督勞動、監(jiān)督土地和監(jiān)督產出三個目標中進行折中選擇。Stiglitz[5]則對農業(yè)領域的固定工資進行了重點分析,指出雇農之所以愿意拿固定工資,是因為承受風險能力有限,同時,雇農與雇主之前存在著庇護與被庇護的默示關系。
通過對國內既有文獻的梳理,發(fā)現對土地流轉契約的相關研究十分匱乏,僅有少量文獻在描述性分析中有所提及[6]。關于土地流轉契約的選擇方面,鐘漲寶、汪萍[7]對浙江和湖北的研究表明,農地流轉過程中契約多為口頭形式,其選擇率達到79.17%。葉劍平等[8]基于17省的調查,發(fā)現高達86%的農戶在轉出土地時沒有簽訂書面合同。王春超、李兆能[9]基于湖北9縣調查也發(fā)現,僅有13.5%的農戶簽訂了書面流轉合同??梢娍陬^契約在農村地區(qū)被普遍接受[10]。但從現代契約視角來看,口頭契約流轉是一種??怂故降娜饲榻灰?,代表著落后的交易理念。相對而言,書面契約有著諸多優(yōu)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書面契約會逐漸取代口頭契約的地位[11]。這一理念也得到各級政府的認同,為促進土地流轉的規(guī)范化,保障農民權益不受侵害,各級政府越來越強調土地流轉中的合同(契約)正規(guī)化問題,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意見予以指導。從最新的一些調查來看,政府的推動已經產生顯著效果。如葉劍平和田晨光[12]對1 956名農民的調查發(fā)現,雖然口頭契約在農地流轉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書面契約的比例也達到了32.76%。農業(yè)部2014年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土地流轉案例中簽訂書面合同的比例已達60%左右。
2015年 第12期除了對現象予以描述分析外,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土地流轉契約的選擇機制。如李霞、李萬明[13]認為口頭契約之所以較多發(fā)生在村莊內部,是源于村莊內部道德能夠約束個人的“離合”行為,使得口頭契約交易費用低于書面契約。孟召將[14]通過廣東省中山市和清遠地區(qū)的典型案例差異比較,也認為交易費用是農地流轉契約選擇的關鍵因素。洪名勇[15]從信任博弈角度探討農地流轉契約選擇,指出農戶的多重博弈及其信任使得口頭契約成為一種習俗元制度。且隨著信任程度的上升, 選擇口頭契約的意愿越高[16]。洪名勇、錢龍[17]則從農戶聲譽這一視角進行解讀,認為聲譽的信號發(fā)送效應和網絡效應使得農戶更愿意選擇口頭契約。劉文勇等[6]則通過構建機會成本、交易成本和地權穩(wěn)定性的制度框架分析了農戶流轉契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
綜合來看,既有成果多為定性分析,且均從西方經濟學視角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來解釋農戶的契約選擇,認同農戶的目標在于獲取經濟利益最大化,本質上依然將契約視為個人關系或特殊信任的替代品。誠然,在市場化大潮的持續(xù)沖擊下,農戶的動機中夾雜的經濟理性成分,但傳統因素的影響依舊存在[18]。在中國情景下必須考慮到特定文化背景下契約含義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華人社會是關系本位制,差序格局的社會網絡從方方面面影響著個體的行為[19]。從某種意義上,契約并不是西方式人際關系的替代物,而是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20]。中國人崇尚合情合理和合法的并行不悖,中國式契約更多是一種備忘錄,或者說是君子協定,是私人關系的體現[21]。因而,不能將契約簡單地視為一種“制度信任品”。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契約更可能會兼具市場經濟性和傳統文化性。為驗證上述判斷,本文試圖構建實證模型,并基于貴州省三縣的農戶調查來檢驗這一觀點,進而為其他地區(qū)提供經驗借鑒。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差序格局是解釋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一個本土社會學理論,最早由費孝通[19]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提出:“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彼J為在鄉(xiāng)土中國,人們的行為多以“己身”為圈中心,“己身”與其他的親疏取決定于他們與“己身”的距離。好比波紋“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很好地刻畫出中國社會關系的基本特征,后續(xù)學者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拓展,指出“差序格局”是多元化的。中國人的社會關系雖然憑借血緣和宗族關系為紐帶,但同時還以地緣關系為基礎[22],而業(yè)緣關系的重要性也逐漸顯現。
關于差序格局的學術成果十分豐富,但多從社會學、人類學和倫理學視角去解讀,而從經濟學視角去探討 “差序格局”的研究較為匱乏。孫立平[23]指出差序格局社會網絡不僅是一種人倫與文化模式,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稀缺資源配置模式。人們利用“差序格局”構建自身的社會網絡,形成由“親”而“信”的人際關系模式。不同的社會關系導致強度不一的信任,即差序格局關系對應著“差序格局信任”。 Rotter[24]則指出這是一種特殊信任,是附著在社會關系上呈網狀分布的信任?!凹荷怼笨偸歉敢庀嘈湃χ行牡哪遣糠秩?,隨著距離的增加相應的信任度也會隨著下降。
在村莊內部,己身會根據與對方的“格局”遠近來配置資源,土地流轉也不能例外。鐘漲寶和汪萍[7]、葉劍平等[8]和洪名勇[25]等的相關研究均表明,農戶在流轉土地時,合作方通常是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或地緣關系的鄉(xiāng)鄰。而且土地質量等級越高,轉出戶越傾向于流轉給與自己有地緣或有親緣關系的人,且不需要簽訂書面合同[26]。而對于沒有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合作方,農戶通常選擇書面契約。張翠娥、萬江紅[18]通過案例研究分析也發(fā)現人情在土地流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表現為社會關系越親近,農地流轉越是情感性的和缺乏協議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農戶而言,面對不同的對象契約之于農戶自身的意義也不同。羅必良[27]將其歸納為,當合作方與農戶社會關系親近時,社會關系本身就是一種保障機制。在部分地區(qū),熟人之間采用口頭契約甚至成為一種習俗性安排[15]。而當合作方與農戶陌生時,簽訂書面合同實現契約的正式化則是更合理的選項?;诖?,提出假說1:
與合作方“差序格局”社會關系越遠,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每個人都日益處在一個陌生的“場域”中,情感交流方式越來越無力應付[11]。人口的流動導致農村社區(qū)也從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甚至向陌生社會轉變。傳統的差序格局關系的影響在逐漸減弱,而基于個體經濟理性的市場邏輯則愈發(fā)普遍,通過農地流轉能否獲利也成為農戶的備擇選項。尤其是在發(fā)達地區(qū),農地流轉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已達到一定水平,成為提升農戶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隨著政府對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還權賦能”,以及對農村土地流轉重視程度的加深,承包經營權的用益物權價值日益體現。當土地流轉租金在農戶心中的主觀價值超過維系社會關系的價值時,農戶就可能選擇放棄后者而選擇實際的經濟利益[26],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從價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轉變。此時,如何減少交易過程中風險,保障自身的利益成為農戶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這里,“人們扮演的經濟角色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人格化,人們是作為這種關系的承擔者而彼此對立著的”[28]。此時,格式化的書面契約超越人際關系之上,成為共同遵守的市場游戲規(guī)則,并為個體帶來更高程度的保障。而農戶也從社會化小農轉變?yōu)榻洕∞r,顯然更傾向選擇書面契約來降低風險,因而提出假說2:
被調查農戶從土地流轉中獲得的經濟利益越大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
3 數據、變量與模型
3.1 數據來源與描述
數據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地流轉口頭契約自我履約機制研究”的問卷調查,采集時間為2012年7-8月,調研范圍涉及貴州省湄潭縣、金沙縣和施秉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39個村。其中湄潭縣是國家農地制度改革試驗區(qū),金沙縣是貴州省農地制度改革試驗點,施秉縣是苗族自治縣,均具有一定代表性。此次調研采用配額抽樣方法,選擇有過土地流轉經驗的農戶作為調研對象,共發(fā)放問卷593份,獲得有效問卷543份。其中有土地轉入戶296名,土地轉出戶247名。調查對象中男性占比67%,少數民族比例為18.78%。被訪農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農戶多以務農為主,占比約70%。
就土地流轉規(guī)模來看,單筆流轉規(guī)模普遍較小,1畝及以下規(guī)模流轉數有102例,1-5畝規(guī)模為317例,5(不含)-10畝89例,流轉面積達到10畝以上只有34筆,這與貴州省人多地少和零碎經營的實際情況相符。從土地流轉租金形式來看,免費比例達到21.92%,以一定糧食作為租金的比例為31.86%。從土地流轉人際關系來看,流轉給親人親戚的比例高達43.28%,流給朋友鄰居比例達到30.76%。從地緣關系來看,轉給本組村民的有365筆,占比67.22%;轉給本村外組的比例亦達到17.13%。說明當前農地流轉主要是村內部的交易市場。就契約選擇來說,口頭契約選擇率高達83.06%。
3.2 變量選擇
差序格局關系是本文的關鍵自變量之一,借鑒費孝通差序格局“波紋”理論及其他學者的拓展研究[22],引入流轉方與被調查農戶間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來反映。之所以沒有引入業(yè)緣關系,一方面是因為被調查區(qū)域是欠發(fā)達地區(qū),業(yè)緣關系尚不普遍;另一方面是考慮到業(yè)緣產生的基礎也是利益取向,是市場經濟對傳統社會沖擊后產生的另一層格局關系。利益取向是本文的另一關鍵自變量。度量利益取向的最佳變量土地租金,但由于在調查中免費與糧食租金的比例超過所調查案例的50%,且調查年份不一、糧食種類存在差異,這就為我們換算成統一的貨幣租金帶來困難。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租金形式本身就是農民利益取向的表現。當農戶選擇貨幣租金時,多是用市場邏輯進行思考,而免費耕種和糧食租金多為照顧親友耕種需求或者防止土地拋荒[26],仍然有著“禮物交換”的痕跡。由于問題選項中為每畝土地的租金,因而還需要乘以流轉面積,使用兩者的乘積來代表農戶的利益取向。
為提高回歸結果可信性,本文還引入一系列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個體特征和契約特征兩個維度。個體特征涵蓋個體生理特征、人力資本特征、職業(yè)和身份特征等信息,契約維度則包括契約形式和內容。另有研究表明,地權穩(wěn)定性對農戶簽約行為產生顯著影響[29],但貴州省很早即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地權基本保持穩(wěn)定,因而并不需要考慮這一因素。此外,由于轉出戶和轉入戶的行動邏輯方面可能存在差異,也有必要將這一因素引入[30]。最后,考慮到縣域經濟發(fā)達程度、地理地貌會對土地流轉市場發(fā)育產生影響,因而引入地區(qū)虛擬變量。自變量設置和描述見表1。
3.3 模型選擇
模型選擇方面,由于契約形式選擇為二值變量,適合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其模型形式為:
4 計量結果與分析4.1 描述性分析
4.1.1 差序格局社會關系與契約選擇
按照血緣關系親近,父母和子女是直系血緣關系最近,兄弟姐妹間其次,與其他親戚、朋友鄰居及陌生人間親密關系再依次衰減。統計結果顯示,農戶確實對陌生人不夠信任,簽訂書面合同比例達到44.29%,與朋友鄰居簽訂書面合同的比例為10%左右,居于第二位。與家人和親戚簽訂書面契約的比例均不足10%,且低于上述兩種對象。從地緣關系視角來看,農戶與本組村民簽訂書面契約的概率最低,其次是本村外組農戶,而與外村人、外鄉(xiāng)人簽訂書面合同比例高達52.27%和65.85%,“差序格局”現象得到初步驗證。土地是農民最看重的生產生活資源,土地轉出或轉入對農民的契約選擇有差異性影響嗎?從統計性分析來看,轉出戶比轉入戶確實有著更高的書面契約選擇率(見表2)。但統計性規(guī)律無法證實因果性,因而需要進一步驗證。
4.1.2 利益取向與契約選擇
從租金形式來看,當租金為零時,簽定書面契約的比例僅為1.68%。采取糧食租金時,略微上升至2.89%。當采取貨幣租金時,簽訂書面合同的比例就迅速增長到32.65%。這說明相比前兩種租金形式,貨幣租金確實激發(fā)了農戶的市場邏輯,增強了農戶的風險意識。與轉入戶相比,轉出戶的書面契約簽訂比例也較高,尤其是采取貨幣租金時,轉出戶要比轉入戶高出約30%。從土地流轉規(guī)模來看,表現為流轉面積越大,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面積對轉出戶與轉入戶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相同的流轉規(guī)模下,同樣表現為土地轉出戶選擇書面契約比例高于轉入戶(見表3)。
4.2 整體樣本回歸結果與分析
4.2.1 差序格局、利益取向與契約選擇
在控制住地區(qū)變量后,模型一只引入兩種差序格局關系和利益取向三個關鍵自變量,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礎上加入農戶個體特征維度變量,模型三又進一步增加契約特征維度變量(見表4)。計量結果顯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利益取向均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且作用方向不變,因而三者對農戶契約選擇的影響具有穩(wěn)健性。具體而言,表現為血緣關系越疏遠,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地緣關系越疏遠,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因而假說1得到證實。即雙方間差序格局社會關系親近時,農戶通常并不需要簽訂書面合同[21]。而當雙方比較陌生時,社會關系無法發(fā)揮作用,書面契約帶來的“制度信任”就會替代“人際信任”,促進雙方合作的達成。利益取向對農戶的契約選擇同樣顯著,當農民能夠從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得較大的利益時,其越傾向于選擇書面契約。這是由于流轉獲得收益較大時,較高的機會成本讓農戶產生避險意識??陬^契約具有不可觀察性,是合作雙方本著對對方信任達成的協定。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基本依靠雙方的自我履約來執(zhí)行。而第三方因為監(jiān)督和公正評判困難較大,很可能因外來約束條件改變使得其中一方產生“敲竹杠”傾向,給另一方造成損失?;诶硇缘目紤],農戶可能更偏向選擇保障度高的書面契約。
差序格局關系表達的是農戶的“情義取向”,是社會性的;利益取向則代表著農戶的經濟取向,是市場邏輯的體現。在中國人的 “義利觀”中,兩者相互矛盾時,通常會舍利取義[31]。為驗證差序格局關系是否削弱農戶的利益取向的影響,在模型四中加入兩者的交叉變量。由于三個關鍵自變量的影響系數均為正,而交叉變量系數為負,因而判斷出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對利益取向有負向影響,但這種影響并不顯著。這說明在經濟利益面前,社會關系的作用不大,農戶并沒有因為差序格局關系而減弱對風險的防范。這可能是因為農村地區(qū)日益“原子化”,農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功利,而情感上的交流越來越少,即使是雙方的社會關系密切,也要“親兄弟,明算賬”。
4.2.2 個體特征與契約選擇
模型三中只有黨員身份這一變量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當農戶擁有黨員身份時,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這可能是因為農村黨員通常都是社區(qū)的精英,相對一般農戶有著更強的風險意識。也可能是因為各級政府鼓勵選擇書面合同,黨員為落實這一號召發(fā)揮著帶頭示范作用。農戶的其他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yè)等均未通過檢驗,說明上述因素對契約形式的選擇的影響不明顯。
4.2.3 契約特征與契約選擇
在模型三中,轉入轉出情況負向影響農戶的書面契約選擇,即轉出戶相比轉入戶有著更高的書面契約選擇率,這與描述性分析的結果一致。這說明土地的轉入轉出對農戶的意義并不一致,反映出兩種農戶行動邏輯的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土地是農戶的安身立命之所,既承擔了生產和就業(yè)功能,也承擔了生存和保障功能。對轉入者而言,土地更多的是經濟收益功能。因而,無論是基于對土地的情感,還是流轉過程中的風險意識,轉出戶均會超過土地轉入戶。
流轉發(fā)生年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正向影響農戶的書面契約選擇,當土地流轉發(fā)生的時間越近時,農戶越可能選擇書面契約。這與理論預期相符,因為年份越近,農地流轉越正規(guī),農戶的經濟意識也越強,人格式的交易必然會越來越少。約定的合同期限顯著負向影響書面契約的選擇,這意味著約定流轉的年份越長,農戶越希望達成口頭契約,這與既有研究的結論相反[26]。通常而言,隨著流轉年份的延長,意味著流轉風險的上升,農戶應當更青睞書面契約。然而,結合我們的調查發(fā)現,當農戶信任對方時才會與對方達成長期流轉意向,這意味著農戶認可土地流轉交易的風險較低,反而愿意達成口頭契約。未約定年限時多為臨時性流轉,短期流轉也會多次協調商量,反而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流轉方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正向影響契約的選擇,相比轉包和出租兩種典型方式,土地互換、入股和轉讓會促使農戶選擇書面契約。這是因為前兩種方式僅為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而互換涉及土地實際變更,入股經營要求更清晰的權責劃分,轉讓則是土地承包權的流轉。后三種流轉方式更徹底,因而均需要保障程度更高的書面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