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楠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傳銷犯罪案件偵查研究(上)
彭瑞楠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傳銷犯罪案件,對我國經濟秩序及社會穩(wěn)定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傳銷犯罪偵查工作,通過收集證據、證實犯罪、查獲相關犯罪嫌疑人,有力地遏制了傳銷犯罪的迅速蔓延。然而,現今傳銷犯罪偵查工作仍有諸多不足之處,傳銷犯罪在部分地區(qū)仍很猖獗。因此,偵查人員必須掌握傳銷犯罪的特點,提高傳銷犯罪偵查的能力,同時還要做好協(xié)同作戰(zhàn)、情報收集、內部偵查、調查取證、審訊、詢問、追贓等具體工作。在有效打擊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新型傳銷犯罪追償制度,以及完善對傳銷成員教育遣返制度,來抑制和預防傳銷犯罪。
傳銷;心理;社會影響;偵查
《刑法修正案(七)》通過在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即合同詐騙罪條文)內新增加一款,關于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條文,首次在刑事立法上對傳銷犯罪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從此針對傳銷犯罪活動進行的偵查有了堅實的法律依據。然而,在現實中傳銷犯罪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抑制,不少二三線城市成為了傳銷組織的聚集地,以合肥為例,僅從事“1040工程”①“1040”工程又稱陽光工程,是以資本運作為名的新型傳銷活動。為名的傳銷人員就為數眾多,致使多次爆發(fā)以傳銷人員為主體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偵查人員必須要掌握傳銷犯罪的特點,并提高對傳銷犯罪偵查的能力。具體而言,偵查人員必須要準確把握傳銷犯罪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掌握傳銷犯罪的構成要件,這也是以法律為準繩的刑事訴訟法的原則所決定的。對傳銷行為本質也要有深刻地理解,因為傳銷組織往往會利用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偽裝,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握了傳銷行為的本質就能夠輕易將其辨別出。面對傳銷嫌疑人時還要能夠準確把握其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傳銷犯罪案件偵查還要做好協(xié)同作戰(zhàn)、情報收集、內部偵查、調查取證、審訊、詢問、追贓等具體工作,且通過相關制度的創(chuàng)新,打擊傳銷犯罪,壓制甚至瓦解傳銷組織。
傳銷一詞,是改革開放后引進的舶來品。為了給傳銷做一個準確的定義,我們必須要了解它的發(fā)展歷史。
1945年,美國人李·麥亭杰(Lee Mytinger)和威廉·卡森伯瑞 (William Casselberry)創(chuàng)辦了紐崔萊(Nutrillte Products)公司,并發(fā)明了一種新型銷售方式。[1]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操作方式,我們來看一看一名紐崔萊直銷員的晉級之路。直銷員以比公司定價低百分之三十五的價格從紐崔萊公司進貨,如果其能吸收25名下線(包括客戶和經銷商)且每名下線都購買了一定的產品 (一般為公司核定的一個月的供應量)其就晉級為保薦人,享有專門向其下線出售產品的權利,即他的客戶和下線經銷商都要向其訂貨。當他與其下線累積到150個顧客時,就成為了代理商。而當他的下線也變成了代理商時,他便能另外獲得一筆收益,具體數目為其下線代理商銷售額的百分之二十。
紐崔萊公司原直銷員溫安格 (Jay Van Andel)與狄維士(Rechard M.Devos),于1959年成立了安利公司(Amway Corporation,Inc.),通過對紐崔萊公司的傳銷模式進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2]安利銷售模式同樣采取多層次拉人頭建立銷售網絡,依據所拉人頭的數目以及賣出產品的數量決定銷售級別的高低,并按照銷售級別的高低決定賺取的利潤,只是安利的銷售級別更為復雜,從下到上依次排列為:利潤為售價的 3%;6%;9%(見習營銷助理);12%;15%;18%;銀章(即21%,營銷助理);金章(營銷主任);D.D(高級營銷主任);紅寶石D.D;明珠D.D;藍寶石D.D;翡翠(營銷經理);鉆石(高級營銷經理);行政鉆石(營銷總監(jiān));雙鉆石(高營銷總監(jiān));三鉆石(資深營銷總監(jiān));四鉆石(皇冠);五鉆石(皇冠大使)。可以說,該兩個美國公司制定的銷售制度確立了當今傳銷制度的基本模式。而利用該套制度進行欺詐活動的,即所謂“老鼠會”首推1964年美國人威廉·派屈克在加州成立“假日魔法公司”,其利用這種金字塔銷售方式在8年中騙取大量錢財,其所謂“業(yè)績”從52萬美元竄至1972年的2.5億美元。大約同時成立的“老鼠會”還有“佳線產品公司”,與紐崔萊和安利公司所不同的是,這兩家所謂公司進行的是層層騙取入會費的金錢游戲,最終導致大量底層參與人員血本無歸。1971年,這兩家公司都被美國政府定性為非法組織。
(一)傳銷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
首次在中國大陸進行傳銷活動的是日本一家銷售磁性床墊名為Japan Life的公司。[3]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自稱的銷售方式即為傳銷。且這家公司開展該類銷售行為并沒有得到任何官方的經營許可。1990年中美合資廣州雅芳有限公司成立,并得到經營許可,而其也是一家傳銷公司。[4]后者從規(guī)模以及影響力都遠超前者,所以相關研究往往將其作為傳銷在中國開展的標桿型事件。由于沒有認識到此類銷售行為的本質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最初傳銷進入我國的時候,人們往往將其看作是一種從國外引進的先進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營銷方式。很多人驚訝地發(fā)現原來產品還能這么賣,并總結出傳銷對于企業(yè)發(fā)展的四大好處,一是無需廣告和門店也無需和銷售商打交道,因此節(jié)省的了廣告費用和行銷費用;二是因為按照銷售價格乘以一定比例給其下線提成,所以產品售價一般比其他類似物品高;三是可以依靠這種方式鼓勵客戶成為其下線,即業(yè)務人員,再通過銷售級別的晉級之路,更多的發(fā)展下線,從而綁定以及拓展客戶人群;四是可以利用業(yè)績(所拉人頭數和銷售額越多,銷售級別越高,從而獎勵越高)的方式來激勵業(yè)務人員。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傳銷在中國的發(fā)展逐漸變味。具體而言,傳銷在中國的發(fā)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雅芳公司進入中國后的8年時間內。由于認識的錯誤,導致了立法的缺失,以及監(jiān)管的不到位,各種類型的傳銷組織很快遍地發(fā)芽,這期間所謂的傳銷組織魚龍混雜,有人利用這種傳銷的模式大肆進行拉人頭收取入會費,高價銷售劣質產品,掠奪社會財富。這嚴重妨害社會正常經濟秩序,甚至出現了擾亂社會穩(wěn)定,并致人死傷的群體性事件。中國大陸的“老鼠會”就是在這一期間內形成的。其中社會影響最大的當屬“搖擺機”案件[5]。1992年臺灣興田公司在中國大陸成立分公司,其主打產品為爽安康搖擺機,其成本不過百元。但卻以五六千元的高價進行銷售,并向會員許以按照銷售等級的比例提成(當然決定會員銷售等級是會員發(fā)展下線的數量,等級越高提成越高)。一時間,銷售網絡遍及全國。以至于引發(fā)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當屬1997年的長沙興田暴動事件,當時興田公司在湖南長沙召開萬人大會,而到場人數卻遠超1萬人。所以會場里已經是人滿為患,而會場外還有很多人要往里擠,并因故哄鬧,導致場內人員無法正常開會,而場外人則因懷疑場內人故意切斷他們的信息、阻礙他們發(fā)財。于是場內場外由口水戰(zhàn)演變?yōu)橹w沖突,最終導致人員死傷。這場暴動震驚全國,最終導致了1998年的“4.21直、傳銷禁令”。同時期的另外一起惡性傳銷案件,華良集團傳銷案[6],同樣也是披著臺資企業(yè)的外衣進行傳銷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一時期沒有關于傳銷的刑事立法,這些傳銷組織者打著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名義大肆行騙,相關部門進行打擊也往往于法無據,以至于傳銷組織在某地區(qū)被打擊后任然可以在另外的地區(qū)組織傳銷活動,且最后追究刑事責任也往往按照非法經營罪認定??梢哉f,因為監(jiān)管的缺失,傳銷的發(fā)展幾乎失控。
1998年4月21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禁止傳銷活動的通知》。同年6月18日,國家三部委(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國內貿易部)在《關于外商投資傳銷企業(yè)轉變銷售方式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明文規(guī)定,“外商投資傳銷企業(yè)必須轉為‘店鋪+雇用人員推銷’的運作模式”。并批準了安利、雅芳、玫琳凱等10家外商投資傳銷企業(yè)轉型經營。①具體內容參看《關于禁止傳銷活動的通知》、《關于外商投資傳銷企業(yè)轉變銷售方式有關問題的通知》。由上述通知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傳銷行為進行了一刀切式的禁止,即禁止一切金字塔式或者多層次銷售的行為,換而言之,一切金字塔式或者多層次銷售的行為均為傳銷,均應被禁止。也正是這個時期,聲譽一落千丈的安利等其他九家轉型企業(yè)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將所使用的銷售模式由傳銷改稱為直銷。當然,這時期傳銷行為仍然猖獗,比較著名的案件就有2004年破獲震驚中央的 “歐麗曼”傳銷案;2000年成立至2007年被公安機關鏟除的林楓集團非法傳銷案;2004年成立至2006年,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從2.2萬人手中騙取16.8億元人民幣的億霖木業(yè)傳銷案;武漢新田傳銷案等[7]。應該看到,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并沒有得到很好效果。且還是由于缺乏針對傳銷的刑事立法,此類案件即使追究刑事責任往往也僅僅以非法經營罪論處。
(二)通過立法進行治理
2005年國務院制定的《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兩部行政法規(guī)正式出臺。①具體內容參看《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該兩個條例對傳銷和直銷兩種行為做出了區(qū)別和界定,且直銷(即原來人們所理解的合法傳銷)獲得法律的肯定評價,而傳銷(即原來人們所理解的非法傳銷)被法律否定了。2009年2月28日,刑法增加了一款關于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內容。②具體內容參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4條6款。從此傳銷犯罪正式入刑,使得對傳銷犯罪的打擊完全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則。通過立法,為治理傳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但“良法不足于治”,立法往往站在應然的角度,而執(zhí)法面對的卻是實然的狀況,由于各種客觀情況的存在,傳銷活動仍然是屢打不絕,打擊傳銷的效果不容樂觀。
1.傳銷犯罪的法律認定
如前文所述,傳銷一詞來起源于美國,那么美國是如何界定傳銷的呢?首先,我們看到傳銷一詞本身為英語詞組Pyramid selling(直譯為金字塔式銷售)或Multi-level marketing(直譯為多層次信息網絡營銷)的中文翻譯。而按照美國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FTC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定義:“加入者付錢給公司以換取兩種權利,一是銷售貨物的權力;二是介紹他人加入而獲取酬勞的權利,而因介紹他人加入所獲取的報酬與銷售貨物給最終使用者無關?!盵8]從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只要同時符合,先要交入門費,才能拉人頭并提取人頭費 (其直接下線以及其直接下線發(fā)展的所有間接層級下線人員的入門費),就是金字塔式銷售,也就是就是所謂的傳銷。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傳銷最終的目的就是層層賺取人頭費。
立足于當前相關立法,我們首先必須明確,傳銷已經沒有區(qū)分合法傳銷、非法傳銷之必要,因為傳銷即非法,傳銷組織就是非法組織,參加傳銷組織是違法行為,而組織、領導傳銷是犯罪行為。明確這一點后,我們認為傳銷就是以金字塔形式發(fā)展下線,并要求入會者繳納會費,以獲取拉人頭得到提成并進行升級(升級后可以獲得更為豐厚的提成)的權利,力求無限制擴張 (擴張停止之時就是傳銷組織崩潰之時),并層層進行盤剝的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執(zhí)法人員判斷一個組織是否是傳銷組織只要看三點,其人員是不是以一定名義繳納了入會費;是不是以拉人頭的方式發(fā)展;是不是違法。關于最后一點,必須指出,傳銷組織往往會將自己偽裝成正規(guī)的公司,即辦理相關的證照,但是如果其銷售的產品最后并不是為了提供給消費者使用(更有甚者,如所謂資本運作的傳銷連用來遮羞的產品都沒有)而是作為發(fā)展下線,賺取入會費的道具,同時符合上述兩點,我們就可以認為其是非法的。
2.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概念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六款對傳銷犯罪進行了規(guī)定,該條文實現了我國對于傳銷犯罪立法上的突破,使得傳銷犯罪偵查有了堅實的法律依據,更是明確了傳銷犯罪偵查需要查明的重點。但由于在理論上對于該條文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因而在傳銷犯罪偵查的實踐中也存在著相應的困惑。要做好傳銷犯罪偵查工作,首先就應該了解什么行為符合刑法對于傳銷犯罪的規(guī)制。因此,筆者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公通字〔2013〕37號)的相關內容,利用德日三階層犯罪構成理論的體系對傳銷犯罪,即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進行分析。該理論認為一個行為符合刑法意義上的行為的前提下,即為人的行為,為意識自由下所做出的行為,并且屬于對社會產生的實際的危害或是可能的迫切的危害的行為。我們就開始先后按層層遞進的順序考量該行為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對傳銷犯罪的構成要件具體考量如下。
3.傳銷犯罪構成要件該當性
構成要件該當性,就是行為符合刑法規(guī)定性。據此,我們判斷一行為是否為傳銷犯罪行為,首先要看其在事實上是否符合刑法關于組織領導傳銷行為的規(guī)定。
首先我們來看傳銷犯罪主觀構成要件該當性。傳銷犯罪主觀構成要件為故意,這點是無需置疑的,因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guī)定了“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為目的”,在該條第六款中又將“騙取他人財物”作為本罪的成立的條件。有人認為 “騙取錢財——這是傳銷活動最本質的特征,傳銷活動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騙取錢財”。[9]然而該條文中“騙取”一詞的含義是有別于各類型詐騙犯罪的。相關司法解釋認為,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進行編造、歪曲國家政策,虛構、夸大經營、投資、服務項目及盈利前景,掩飾計酬、返利真實來源或者其他欺詐手段”就屬于這里騙取的含義。而傳銷組織如果要存在發(fā)展,就必然會對其行為進行隱瞞并進行虛假、夸大的宣傳。所以,我們認為傳銷犯罪的主觀構成要件,為行為人明知自己實施的是國家法規(guī)所禁止傳銷行為,但為了非法獲利卻仍然實施這種行為的心理態(tài)度。只要符合此心理態(tài)度,我們認為就符合傳銷犯罪的主觀構成要件該當性。
其次我們來看傳銷犯罪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傳銷犯罪客觀構成要件該當性可以理解為,傳銷行為人的行為符合了刑法所指定的犯罪事實,即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并且侵犯了相關法益。具體而言,傳銷犯罪侵犯的法益是他人財產權益和經濟社會秩序。然而關于傳銷行為的本質,刑法條文中的描述可能過于狹窄,“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作為傳銷犯罪的構成要件,顯然給類似于像“1040工程”這類號稱純資本運作的傳銷組織以可乘之機,此類傳銷組織連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都沒有,而是赤裸裸的進行拉人頭收取入門費的勾當,難道此類傳銷組織的領導、組織者的此類行為就不是傳銷犯罪?當然在相關司法解釋中通過在增加“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等方式進行了補充和概括。其次,關于組織、領導者的界定,大型傳銷組織除了人數眾多外,其內部結構也很復雜,往往在其內部也有著很多層級不同的各類團體,因此必須要對傳銷組織中的領導、組織者的標準進行界定。相關司法解釋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公通字〔2013〕37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即傳銷組織內部層級達到三級,且參與人員達30人以上的就可以依法追究其組織者、領導者的刑事責任。而組織者、領導者具體是指:在傳銷活動中起發(fā)起、策劃、操縱作用的人員;在傳銷活動中承擔管理、協(xié)調等職責的人員;在傳銷活動中承擔宣傳、培訓等職責的人員;曾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一年以內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行政處罰、又直接或者間接發(fā)展參與傳銷活動人員在15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人員;其他對傳銷活動的實施、傳銷組織的建立、擴大等起關鍵作用的人員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公通字〔2013〕37號)具體參見一、關于傳銷組織層級及人數的認定問題;三、關于“騙取財物”的認定問題。。
4.傳銷犯罪構成要件的違法性
違法性即行為人的行為滿足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的條件而具有違法性。在大多數案件判斷中,當一行為滿足構成要件該當性的同時一般也就具備了違法性,傳銷犯罪也是如此。討論傳銷犯罪構成要件的違法性,主要是從有無違法阻卻事由考慮的。違法阻卻事由是指阻卻行為人行為違法的事實理由,一般包括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以及其他違法阻卻事由,如法令行為、正當業(yè)務行為、被害人承諾、自救行為等。對于傳銷犯罪構成而言,違法阻卻事由是可能存在的。當然作為一種經濟犯罪,傳銷犯罪的違法阻卻事由不能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法令行為、自救行為。而根據 《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關于“參與傳銷活動人員是否認為被騙,不影響騙取財物的認定”。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公通字〔2013〕37號)具體參見一、關于傳銷組織層級及人數的認定問題;三、關于“騙取財物”的認定問題。我們認為領導、組織傳銷罪也屬于被害人承諾絕對無效的犯罪。但正當業(yè)務行為卻可能構成傳銷犯罪違法阻卻事由,如上述司法解釋規(guī)定:“以單位名義實施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犯罪的,對于受單位指派,僅從事勞務性工作的人員,一般不予追究刑事責任?!雹茏罡呷嗣穹ㄔ?、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公通字〔2013〕37號)具體參見一、關于傳銷組織層級及人數的認定問題;三、關于“騙取財物”的認定問題。因此在刑事偵查的過程中,在查明相應事實的基礎上,就要將具有上述行為理解為正當業(yè)務行為,并將相應的行為人排除在傳銷嫌疑人之外。
5.傳銷犯罪構成要件的有責性
對于傳銷犯罪構成要件有責性的考察,即是對傳銷行為人自身刑事責任的評價。主要從傳銷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傳銷行為人的不法意識等要素進行考察。傳銷犯罪嫌疑人不滿16周歲,即不滿刑事責任能力,就不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傳銷犯罪嫌疑人為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則相應對其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不法意識即對犯罪事實違法性認識,指的是行為人對于其行為的不法性的認識和認識的可能性,這點對于確定傳銷犯罪嫌疑人罪責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不法意識分為事實上有認識和事實上無認識兩種情況,事實上無認識又可分為可避免的潛在不法意識和不可避免的禁止性錯誤,當行為人的不法意識出于不可避免的禁止性錯誤時,則排除其罪責之可非難性?!眰麂N犯罪嫌疑人的不法意識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傳銷犯罪嫌疑人對傳銷犯罪的不法意識事實上有明確認識,如有人明知傳銷犯罪的真實面目,換而言之,其創(chuàng)立傳銷組織或者參加傳銷就是為了騙取他人財物,此類人員當然要承擔相應罪責。第二種是傳銷犯罪嫌疑人由于在事實上沒有認識到傳銷犯罪的違法性,這種人在面對偵查機關的訊問時,往往堅持認為自己行為合法。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其沒有認識到其行為的違法性就可以排除其罪責的可非難性,傳銷犯罪嫌疑人是有認識其犯罪違法性之可能性的,雖然傳銷洗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銷犯罪嫌疑人對于傳銷行為的不法認識,但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有理由相信任何一個有刑事責任能力的都可以避免對傳銷犯罪不法意識的無認識。
傳銷犯罪構成要件的有責性,更是為確定傳銷犯罪嫌疑人承擔何種法律責任提供一個衡量標準。如刑法原文中對情節(jié)嚴重的規(guī)定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公通字〔2013〕37號),具體參見四、關于“情節(jié)嚴重”的認定問題。,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此進行的詳細說明,都是針對犯罪嫌疑人罪責的考量。
(一)傳銷犯罪嫌疑人心理特征
立足于傳銷犯罪偵查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傳銷案件偵查的一大難點就是怎樣和傳銷人員打交道。傳銷人員的偏激和固化往往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即使作為被害人的傳銷底層人員,其也往往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倒是公安機關的偵查使得其喪失了發(fā)財的機會,因此面對偵查人員時會表現出相當的敵視?!澳銢]有加入我們的組織,你就沒有資格評價我們的行為!”“我們?yōu)槟銈兂鞘械陌l(fā)展做出了多大的貢獻,沒有我們你們可能連工資都發(fā)不齊!”②上述對話為本人在工作中對傳銷人員陳述的實錄。傳銷人員的盲目與無知,可以說已經到達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為了做好相應的偵查工作,我們必須要了解傳銷人員的心理特征。
通過傳銷偵查工作實踐,筆者發(fā)現絕大多數傳銷犯罪嫌疑人都屬于人格正常的人。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傳銷組織要求其成員選擇發(fā)展下線的標準進行側面證明?!胺欠▊麂N組織網羅的首要人員一般具有兩個特征,或兩者兼?zhèn)?,或兩者居其一。第一,是急于改變現狀。非法傳銷組織對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做了比較充分的分析,知道他們對金錢的渴望遠比一般人要高。第二,有招來更多的人的能力。所以傳銷犯罪嫌疑人從本質上說理應都是人格正常的人。
然而傳銷犯罪嫌疑人往往會出現偏執(zhí)、狂熱、自負的心理特征。對于親友的規(guī)勸,傳銷犯罪嫌疑人常常置之不理。面對種種現實困難,諸如惡劣的生活條件,發(fā)展不到下線的窘境,也會一意孤行地執(zhí)著于所從事的所謂“事業(yè)”。即使面對偵查人員,傳銷犯罪嫌疑人也往往會堅稱自己從事的是外人所不知的合法事業(yè)。有的甚至會對偵查人員宣傳起其從事的傳銷事業(yè)。
筆者認為傳銷犯罪嫌疑人往往都有著共通的危險心結,“所謂危險心結,是指因心理創(chuàng)傷而致的心結使其出現了令人意外的犯罪行為現象?!盵10]我們從傳銷犯罪嫌疑人危險心結的形成原因入手分析,發(fā)現傳銷組織、傳銷投資以及相關社會意識的影響造成了傳銷犯罪嫌疑人危險心結。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傳銷心理特征,一是從組織管理心理學角度看待傳銷人員心理,二是從投資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傳銷人員心理。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傳銷組織通過“洗腦”行為對傳銷成員實施管控,而所謂“洗腦”,就是一種精神控制?!皩⒉煌幕尘?、生活經歷的人聚合在一起,是傳銷通過精神控制實現的。這一精神控制簡而言之就是用某種理念、機制、群體目標對個人的心理與行為實施約束,使人們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和遵從。它可以使人放棄原有的東西,產生觀念、行為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我們視之為‘洗腦’的結果,簡單理解洗腦就是一種精神控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侃認為,精神控制主要是通過瓦解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使個體徹底改變對自己的經歷和個性的看法,灌輸新的價值觀,從而使個體依賴于某個組織和個體,成為這個組織的工具?!盵11]《揭密非法傳銷》一書中,認為傳銷組織的精神控制,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信息隔離、持續(xù)興奮、灌輸信念、狂轟亂炸。并利用受騙者如下心理效應:過度理由效應、第一印象效益、皮格馬利翁效應、光環(huán)效益、三對一規(guī)律、群體暗示和從眾效應、環(huán)境同化、心理防衛(wèi)機制效應、絕路求生心理效應等?!断茨X實錄》一書中,認為傳銷組織的精神控制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樹立信念、鼓吹精神、制造氣氛、建立機制。并利用受騙者如下的人性弱點:財富的誘惑、隔離、“首因”效應、群體暗示和從眾效應、消除罪惡感、造神、破窗效應、渴望“扳本”等心理。[12]
傳銷作為聚眾性經濟違法犯罪活動,其必然是以組織的形式存在的,而任何一個組織的順利運行都離不開一定的管理,傳銷犯罪組織頭目為了實現其非法牟利的目的,必須要對傳銷組織進行管理。而在組織管理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相關心理學問題。這里,我們從組織管理心理學角度看待傳銷人員心理,此內容涉及二個方面,一是傳銷活動的組織管理行為;二是傳銷組織管理行為所依據到的心理學效應。
1.傳銷活動的組織管理行為
傳銷組織在選擇將要發(fā)展的下線時,會選擇那些心理防線較弱、易于進行精神控制的人下手,如前文所述傳銷組織往往選擇對現狀不滿、渴望一夜暴富的人群,這種心態(tài)往往與傳銷組織的宣傳形成契合。
與網絡傳銷不同,現實存在的大量傳銷組織都是采用異地傳銷的方式,即將受害人騙至外地進行洗腦,因為所有的精神控制無疑對場地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便于變相地對受害人進行人身控制,所有的精神控制都是建立在人身控制的前提下,也只有切斷了受害人與外界的聯(lián)系,使傳銷者的聲音成為受害人唯一能夠接觸到的信息,才能達到那種“謊言千遍,即成真理”的效果。以往傳銷組織為了達到其目的甚至不惜對受害人進行非法拘禁,現在的傳銷組織卻喜歡大打親情牌,利用親情和謊言限制受害人的人身自由。
通過所謂不斷的“學習”聽“老師”講座只是其手段之一,傳銷組織將這種學習充斥于受害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只要是受害人生活在傳銷這個群體中,其就會不自覺的時時刻刻的接受到傳銷者的熏陶。
2.傳銷組織管理行為所依據到心理學效應
傳銷組織由于其本質上的非法性,其組織管理主要利用人心理上的以下幾個弱點:第一,貪念。對金錢的渴望,有一夜暴富、且不勞而獲的心態(tài),使得受害人對于傳銷的欺騙性缺乏抵抗力。第二,缺乏人格獨立,所謂隔離的效果能夠成功,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受害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后,缺乏援助和真實信息獲取的窘境,但是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一般是不會輕易投靠于這個自己本身并不確信的組織的,一般至少為會自己的自由進行抗爭。而一個人格獨立的人,也并不會因為傳銷組織的禮遇,即僅僅因為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因)就放棄自己的懷疑。面對群體暗示,即在眾人都說好的情況下堅持說不,確實是需要勇氣和定力的,但是對于一個真正人格獨立的人,是敢于堅持自己正確的判斷,并不會輕易依賴他人或者是一個群體的判斷,更不可能將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看作神靈(造神),至于罪惡感都被抹去,破罐破摔(破窗效應)的人,又怎么能談得上人格獨立。
“首因”效應,又可以稱為第一印象效應。傳銷組織為了發(fā)展新人,往往會熱情招待對方,有時還利用熟人關系,所以被傳銷人員往往會在與傳銷組織第一次接觸時感覺良好,從而削弱了自身防范欺騙的意識。
“從眾”效應。在社會生活中,人們?yōu)榱双@取安全感,往往會做出隨大流的行為,即其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跟隨身邊大多數人的意見。在傳銷組織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眾口一詞的氛圍,美化傳銷活動,以減少被傳銷人員對傳銷活動的疑慮。
“造神”效應。人們會因為對“權威”的信任而輕易做出抉擇,傳銷組織慣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在組織內部進行造神運動,比如炮制某某是傳銷組織內部的成功人士等,從而樹立榜樣,并以此鼓動傳銷人員進行傳銷活動。
“破窗”效應。當一扇窗被打破后,沒有人去及時修補,不久這間房子的窗戶都會被打破。當傳銷成員在從事傳銷活動后,即使其明確意識到傳銷犯罪的違法性,但是由于已經進行了相關活動,在沒有外力及時制止的前提下,其在心理上也會沒有抵觸地去接受傳銷組織安排的違法任務。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傳銷洗腦所使用的招數是簡單粗暴的,所利用的心理學知識也很淺顯易懂。
[1]宮艷會.履行入世承諾后中國直銷業(yè)的適度開放及立法評介[D]:[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6.
[2]楊廣生.德·狄維士:我為安利(中國)而驕傲[J].新經濟,2005 (5):35.
[3]岳玉婷.論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D]:[碩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大學,2011.
[4]李艷松,齊萌萌.中國直銷[J].商業(yè)經濟,2013 (10):74.
[5]陳巧利.爽安康第一人:“搖”出來的驚濤駭浪[J].中國直銷,2007(8):52.
[6]元坤.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傳銷案[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146-155.
[7]元坤.中國二十年重案追蹤:傳銷案[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2-142.
[8]陳福華.論我國傳銷犯罪的刑法規(guī)制[D]:[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廈門大學,2011.
[9]黃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讀[J].人民檢察,2009(6):5-21.
[10]張浩.揭密非法傳銷[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66,139,139 -150.
[11]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16.
[12]王浩.傳銷洗腦實錄[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209—211.
Research on Investigation of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Pyramid Selling(to be continued)
Peng Ruinan
(Th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
Recently,Pyramid selling,a kind of crime,is prevalent in China,which has done great harm to the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The investigation on pyramid selling is particularly fighting against the crim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evidence,the confirmation of crime 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criminals to curb the widespread of this illegal activity.However,we need to realize that the investigation work on pyramid sale is defective,such as failure to extinguish the flame before it becomes the blaze,to discover the hierarchy of those illeg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strike on crime weakened,to reveal the identity of top management who eventually managed to go scot-free and even implement new crime.The fact is pyramid sale is enlarging in some parts of China,therefore,investigators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features of the crime and improve their investigation technology.Based on the work above,the investigation also demands cooperation,collection of intelligence, internal investigation,collection of evidence,interrogation,enquiry,retrieve of plunder and etc.
pyramid selling;psychological;social impact;investigation
D918
A
1671-5101(2015)05-0045-07
(責任編輯:唐世業(yè))
2015-08-11
彭瑞楠(1987-),男,安徽合肥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3級刑事偵查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