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首屆青年歷史學者研討會研究綜述
武明軍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2014年10月18—19日,由河南省史學會與安陽師范學院共同主辦,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承辦的河南省首屆青年歷史學者研討會在安陽師范學院隆重舉行。來自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洛陽師范學院、南陽師范學院、商丘師范學院、許昌學院、周口師范學院、鄭州師范學院、安陽師范學院等省內(nèi)70余位青年歷史學者參與了此次會議。此次會議圍繞“中原考古與華夏文明研究”、“中原文化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原文化在近代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華夏文明與世界史研究”四個方面議題,共提交論文73篇,涵蓋了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一級學科,研究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法律、文學、人物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河南省青年歷史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筆者擬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世界史、考古學四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此次研討會成果。
一、中國古代史研究
中國古代史研究是本次研討會取得成果最多的一個方面,涉及到了古代史研究的各個層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古代政治研究。李慧芬《殷商王朝的國力考略》以殷商王朝與“四土”諸侯的關系為視角,從中央對“四土”諸侯的權利,以及“四土”諸侯對中央政府所盡義務兩個方面論述了殷商王朝國力與“四土”諸侯的關系,認為“四土”諸侯是殷商王朝的地方政權。
楊小召《春秋時期晉、魯家臣比較研究》通過比較春秋時期晉國、魯國家臣的共性和差異性,認為晉國家臣具有“家臣”、“公臣”雙重身份,但少有叛亂,魯國家臣多叛亂。究其原因,他認為魯保存?zhèn)鹘y(tǒng)最多,受宗法制影響最深。而晉國國君實行打擊公族的措施,導致晉國的宗法制較早遭受破壞。正是這種情形的差異,致使魯國家臣主要來自與卿大夫有血緣關系的人,即宗法性家臣較多,而發(fā)生叛亂的亦多為宗法性家臣。相反,晉國非宗法性家臣為多,對家臣又能“執(zhí)術而御之”,故叛亂少;由于晉國推行縣制早,縣制自身存在缺陷,使晉國家臣具有同時期他國家臣所不具備的雙重身份。
劉東升和熊偉分別對南北朝政治發(fā)展進行了研究。劉東升《十六國時期北方豪族的政治境遇》論述了十六國時期北方胡族政權為了加強統(tǒng)治而與北方漢族豪族聯(lián)合,使許多漢族豪族能夠在胡族政權中身居高位。但由于胡族政權的民族自卑心理,以及對漢人并不完全信任,存有猜忌之心,因而漢族豪族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中地位尷尬,且缺乏制度性的保障,甚至身死家滅。熊偉《魏周府兵軍號階官化的政治過程與意義》一文對魏周府兵制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其軍號階官化的政治過程進行闡釋,指出最初作為職權標志的府兵軍號,逐漸與本來的軍事職事分離,轉變?yōu)橐活惿⒍情e的散秩,再由散秩歷戎秩,戎秩序列階官化,發(fā)展為具有進位授階功能的階官結構,戎秩與將軍號共同發(fā)揮著特殊的本階作用,有力推動了魏周國家官僚體制的發(fā)展。
郁曉剛《唐代官倉庫管理中的量覆與交割》對唐代官倉庫的管理作了研究。該文以羽36R《開元年間米麥粟面等折錢帳》為研究視角,深入分析了唐代開元年間會計和勾檢中的量覆制度、官倉庫的交割、覆剩與覆欠的賬務處理及量覆制度在財物勾檢中的意義,指出唐代在官倉庫管理中建立了規(guī)范的會計核算和審計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帳簿體系。
田志光、祁琛云、孫旭等對宋代的參知政事權力變化、開封府赤畿縣官吏任職職格、駙馬升行等問題作了深入探討。田志光《試論北宋參知政事權力之演變》通過對北宋時期參知政事一職在不同時期權力消長變化的考述,指出北宋參知政事權力的變化,一方面是由于皇帝信任與否、親疏關系決定,另一方面也受擔任參知政事的官員的個人素質、能力、性格方面等因素的制約。在中書政務的實際運作中,其實際權力的大小也存在差別。同時他還更進一步指出,探討北宋參知政事權力變化時,既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制度,關注制度的變遷與厘革,又要把握推動制度運行的人的因素,做到制度中的人與事、情與境的結合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闡釋、解讀政治制度運作與演變的整個過程。祁琛云《北宋開封府赤畿知縣任職資格研究》一文從知縣的出身、寄祿官及遷入前所任職務為切入點,考察了北宋開封府赤畿知縣的任職資格問題。作者通過大量詳實的材料,考證了開封府赤畿知縣的出身、家世背景、寄祿官階之構成以及任職前的官職、仕宦經(jīng)歷等方面內(nèi)容,指出北宋時期開封府赤畿知縣,以進士出身者為主,同時,在權勢階層的干預下,來自高級官僚家族的蔭補出身者也占有相當比例。赤畿知縣的寄祿官以京朝官為主,大致范圍在秘書省校書郎(承務郎)等初級京官到諸司員外郎(三朝郎)等中層朝官之間。遷入前任職方面,赤畿知縣遷入前多在京城任職,或在近畿、西北二邊及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望、緊、上等州縣中擔任重要職務。另外,無論在出身、寄祿官還是遷入前任職方面,兩赤知縣與諸畿知縣間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孫旭《宋代駙馬升行探微》通過對宋神宗時期《公主行舅姑禮詔》的時代背景、內(nèi)容進行考釋,認為宋代駙馬升行(駙馬尚公主后“以祖為父,以父為兄”,在父輩家族中輩分升高一級)并非國家制度,目的亦并非“避舅姑之尊”。真宗朝駙馬升行是維護皇族輩分的權宜之計,而非長策。神宗時期之所以會有《公主行舅姑禮詔》的出現(xiàn),是被當時一些不明真相的士大夫官僚夸大和嫁接,塑造出了與歷史事實頗有出入的“國朝舊制”。
展龍和王偉分別對明代官吏的留任、退休兩方面內(nèi)容作了深入研究。展龍《乞留:明代社會輿論的清官期待及集體訴求》通過對明代官民“乞留”這一特殊活動的論述,對其演進軌跡、生成機制、表達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乞留行為的此起彼伏,曲折表達了廣大民眾對清官群體的集體期冀和無限眷戀,充分彰顯了民眾輿論力量對明廷執(zhí)政理念的預警、矯正和干預。而官方對乞留行為的諸般應對,不僅折射出明代治吏方略的演進軌轍、政治意蘊及其時代特質,凸顯了明廷對民望、民意、民心的順應和尊重,而且反映了此期民眾公共話語力量的日趨強化和民主自覺意識的日漸勃興,一定程度上對整肅綱紀,澄清吏治,伸張正義,淳化世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王偉《明代官員“乞休”現(xiàn)象分析》則對明代官員“乞休”現(xiàn)象進行了探討。他通過對明代官員乞休活動的概況的分析,得出乞休活動的階段性特點,并指出明代官員與權力體中心越近發(fā)生乞休的可能性越大、頻率越高。也說明士大夫官位級別越高,其政治自主性和自我主體意識越濃重,相對而言,低級官員和地方官員次之。除此之外,該文還從明代乞休官員的家居生活,其政治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兩個方面深化對明代乞休活動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明代官員的乞休活動大規(guī)模發(fā)生,是因為明代政治生態(tài)的惡化,無法與士大夫的政治理想相契合而引發(fā)的。
2.社會經(jīng)濟研究。章秀霞《從殷禮看商后期社會關系》以花東子卜辭為考察對象,論述了當時非王貴族的社會地位,得出了兩點結論。其一:非王貴族與商王之間血緣關系的親疏,決定了其社會地位的高下。其二:非王貴族“子”在其家族內(nèi)部的各種禮儀活動中有著實際的控制權和主導權,但這種權力是來自于商王。總體上說來,非王貴族的權力是商王權力的延伸。
孔永紅對漢代南陽地區(qū)農(nóng)業(yè)進行了研究。《南陽漢畫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圖像稀少的原因探析》通過對南陽漢畫像石的考察,認為南陽現(xiàn)存漢畫像石中反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內(nèi)容較少,他將其原因歸結為農(nóng)業(yè)發(fā)展與農(nóng)民生活水平不協(xié)調(diào),農(nóng)業(yè)政策與商業(yè)發(fā)展的悖論,楚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等幾個因素,他同時指出,漢代南陽畫像石所反映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地域性特征。
呂小琴對明代兩淮鹽場鹽商的社會地位進行了研究,《明代兩淮運學倡設中的鹽商地位變遷》論述了明中葉以后,隨著鹽商經(jīng)濟地位的不斷提升,多次向朝廷要求解決子弟的受教育問題而謀求創(chuàng)立運學的活動及其經(jīng)過,指出這個曲折過程反映出鹽商、鹽場官員、朝廷三者之間的長期博弈,同時也有山陜鹽商與徽州鹽商兩者內(nèi)部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3.思想文化研究?;刚紓ァ段髦堋巴x”是“禮容”嗎》通過對“威儀”與“禮容”的辨析,認定威儀非關禮容,而是一種通過祭祀程序表現(xiàn)宗法政治準則的宗教活動。威儀的核心意義也不在于禮容,而是西周宗教政治觀念的靈魂和核心。能否保持威儀,成為周人政治制度能否通行不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
張麗君《魏晉時期儒學的生存及其在道德重構中的作用》論述了魏晉時期儒學衰微,玄學大熾的情況下,統(tǒng)治階級和部分士人仍對儒學有一定肯定推崇,表明了魏晉時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統(tǒng)治階級政治實踐中的指導思想。
陳凌《韓愈<謝自然詩>的文化史考釋》從文化史角度論述了韓愈《謝自然詩》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認為本詩所蘊含的對抗異端神秘主義思想資源的特殊功能應受重視,不但可以約束自身、警覺世人,也可作為知識精英自身理性言說的事實依據(jù)。該詩在塑造“正確認識”的同時,韓愈在儒學“道統(tǒng)”敘事述中的地位同樣得到了強化。
趙廣軍《皇權政治與民間信仰》通過對兩宋都城開封、杭州的皮場大王的民間信仰的來源、場所以及其傳播范圍等方面的考論,指出在政治為主導的傳統(tǒng)中國社會,政權祀典與民祀間的互相影響體現(xiàn)出國家與社會的互動,同時民間信仰也深受國家政權宗教政策的影響。
王志躍《略論二程的禮學思想》通過對二程禮學的哲學闡釋、對禮治功能闡釋、禮以時大,以及二程對禮經(jīng)的質疑新釋四個方面,對二程的禮學思想進行了深入闡述,認為二程遵循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tǒng)途徑,嚴守封建等級秩序。在禮經(jīng)新釋上有所創(chuàng)新,但部分論斷仍有討論余地。
楊亮《游于藝——論元代道士的文人化》對元代的道士文人化現(xiàn)象進行了論述,指出元代很多上層道士具有道士、官員、文人多重身份。他們與文臣雅士交往廣泛,在和文人的交往中擴大了視野,促進了自身藝術才能的發(fā)展,在整體上也提升了元代道士的文化素養(yǎng)。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既和元代征服政策密切相關,也有道流以儒融道、廣傳其教和顯揚聲名的因素,同時也是二者相互借重的一種結果。二者在多元互動中,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出現(xiàn)了道教詩人群體和涉道詩歌的繁榮這一文化內(nèi)涵頗為豐富的現(xiàn)象,而文人的詩歌則亦受到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影響。
高遠《趙翼反對援引野史補校正史辨議》通過《廿二史劄記·小引》中一段引起歧義的文字入手,論述了野史援引與校補正史的關系,野史援引及其史料價值兩方面內(nèi)容,指出趙翼對正史與野史關系的辯證認識,是有感于當時的不良治史風氣而發(fā),他并不反對援引野史補校正史。
李競強《淺析中原文明的歷史演進》和吳濤《略論中原文化的傳播路徑》分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論述了中原文明的形成傳播過程。李競強在文中論述了中原文明不但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同時是人類多元文明中心之一,中原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寓于文明交往的自覺性中。而吳濤則從中原文化向四周的傳播途徑入手,指出由移民而帶來的遷移擴散,通過人員往來為載體的文化傳播與擴散,出身中原的官員在各地的文化推廣,中央政府的文化推廣等因素均促進了中原文化向四周的擴散和傳播,對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fā)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4.民族關系研究。劉運動對西漢初期與匈奴的和親政策作了新的解讀。他在《對西漢初期與匈奴和親政策的再探討》一文中認為西漢初期,漢匈之間的和親并不是建立在漢弱匈強基礎之上的,西漢王朝無論是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都優(yōu)越于匈奴,西漢初期對匈奴采取的和親政策,其性質也并不完全是一種屈辱的、妥協(xié)的政策,而是西漢王朝有意對匈奴展開主動進攻的一種策略。其目的是對匈奴進行經(jīng)濟文化滲透,達到降服匈奴之目的。
閆興潘《金元之際女真、漢人族際通婚研究》認為金元之際,特別是入元之后,隨著女真人的政治特權逐漸消失,隨著女真人受漢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女真和漢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同時,漢人和女真人的民族矛盾日益緩和,漢人對于與女真人通婚也持更為開放的態(tài)度。此時漢人家族與女真人之間的通婚是比較廣泛的。漢人家族在與女真人通婚時,更為看重的是對方家庭的社會和政治地位,至于民族身份,則不是漢人所特別關注的,這說明漢人已經(jīng)普遍接受并認可了與女真人的通婚。
5.律令制度研究。曹建墩《上博竹書<三德>中有關刑罰的古禮考論》通過對上博竹書《三德》簡文“若欲殺人,不飲不食”、“至刑以哀”等簡文的闡釋,論述了古代治民者在行刑時應存仁愛之心,哀戚之心,也應反省自己道德教化之缺失。更深層次上體現(xiàn)出儒家的仁政愛民以及先教后刑的政治思想。
宋潔《<晉書·刑法志>所載漢律結構之理解》一文對《晉書》中所載漢律進行了剖析,認為“集類為篇,結事為章”應該可理解為“一章之中包含若干事項,若干事項組成一章,這是‘結事為章’;一章可視為一事類,故若干章(事類)組成一篇,這是‘集類為篇’”。
武波《蒙漢雜糅:論元代立法實踐中的沖突與調(diào)和》系統(tǒng)論述了有元一代立法活動,指出“蒙漢雜糅”是元代政治制度的最顯著的特征,在法律面前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其一,元代立法活動中從始至終存在著保留蒙古法和推行漢法的矛盾;其二,面對持續(xù)不斷的蒙漢沖突,在法律編纂的體例與形式方面,蒙元朝廷上下不斷努力嘗試進行調(diào)和;第三,元代特殊的法律體例,正是這種矛盾沖突與調(diào)和的反映,是“蒙漢雜糅”的結果。
6.專題考證研究。張卉《<史記·殷本紀> “伊尹報”新解》通過對《史記·殷本紀》的重新解讀,認為“伊尹報”是指商湯滅夏之后,想變更夏社,由于后土功績蓋世,無人能及,故沒有成功,繼續(xù)以后土為社神,并命史官伊尹報祭社神,一方面答謝社神福佑滅夏戰(zhàn)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宣告新政權商王朝的成立。
王志軒《關于伊尹有莘氏的地理考證》對伊尹有莘氏的位置進行了考證,認為其在今天山東魯西南聊城莘縣、菏澤曹縣等地。
張志鵬《吳國稱王時間考》考證了春秋時期吳國稱王時間,認為吳國稱王最晚也在西周晚期,而非學界目前認定的春秋中晚期之交的壽夢時代。
楊頡慧《“五祀”祀“行”、祀“井”考》通過對古代“五祀”中祀“行”還是祀“井”的爭論進行考辨,認為漢代井神代替行神列入“五祀”,是臘、蠟這兩種祭祀在秦漢時期逐漸混同的結果,同時對兩者混淆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五行思想、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井”、“行”音近可通幾方面因素導致了兩者混淆。
李銀良《傳遞機構——“驛”出現(xiàn)時間考辨》通過運用傳世史料和出土簡牘相結合的方法,考證中國最早的驛是出現(xiàn)在西漢中期或者更早,而非史學界現(xiàn)在認為的東漢時期或者兩漢之交。
魏清彩《小議“舉案齊眉”》一文對《后漢書·梁鴻傳》進行了重新探討,從舉案齊眉的原本意思上進行了深層次解讀,認為舉案齊眉本義上并不是夫妻相敬如賓,和睦相處,而是體現(xiàn)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張琛《河南洛陽出土唐趙宗墓志銘考釋》考證了洛陽出土的唐代趙宗墓志銘中的記載,并結合傳世文獻中的不同版本對其進行修正補遺。
仝相卿《墓志所見韓琦出身及婚姻關系述略》通過傳世文獻和新出土文獻相互印證,論述了北宋名相韓琦的婚姻關系,證明了韓琦夫人普安郡太君崔氏為妾,并對韓琦子嗣的母系關系做了進一步梳理,指出北宋時期妾與妻的地位不平等性,盡管妾能夠得到家族內(nèi)部的認可,但想要得到外界認可仍然并非易事。
仇利萍《公序本<國語>流傳考》考證了北宋宋庠校訂的《國語》(即公序本)在宋元明清各時期的刊刻流傳情況,詳細著錄各傳本之刊刻源流、行款樣式及存佚概況,探究其在流傳過程中的延續(xù)與變更,及其在《國語》整個流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蘇鵬宇《許有壬<至正集>的若干問題研究》從許有壬《至正集》的命名由來、成書時間、卷數(shù)、內(nèi)容和價值五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論述。
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方面,青年學者的目光多集中在晚清、民國時期,間有涉及到建國后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柳岳武《光宣兩朝中廓宗屬關系研究》論述了清代后期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中央與廓爾喀部族之間的關系變化,指出兩者在交往方式上雖仍強調(diào)封貢關系,但在內(nèi)憂外患下,清廷日漸采納眾大臣建議,試圖改變傳統(tǒng)宗屬理念,用近代外交措施強化中廓宗屬關系,借此挽救即將崩潰的宗屬體制、實現(xiàn)“衛(wèi)藏保川”雙重目的。如此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曾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清末統(tǒng)治格局的惡化,英國勢力的干預,最終清廷不得不接受廓爾喀歸英方“保護”。
史洪智和潘崇對清末新政中的革新活動進行了關注。史洪智《議案奕棋:資政院常年會與<改訂大清商律草案>》通過對清末資政院《改訂大清商律草案》的提交、會議、審查、擱置過程的考察,指出在波譎云詭的政治局勢面前,資政院會議中呈現(xiàn)出針鋒相對、步步為營、連橫合縱、棄舍有常,是各種政治勢力博弈爭衡的結果,《改訂大清商律草案》議決與否無關大局。
潘崇《清末新政時期瞻對收回川屬考》論述了清末中央為加強對西藏的有效控制而將瞻對川屬化的過程,通過對鹿傳霖、錫良、趙爾豐三任四川總督的不懈努力,而最終以改土歸流的形式實現(xiàn)瞻對川屬。并在文中指出,清末新政時期瞻對收歸川屬的曲折過程也給我們留下了川邊局部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地方官員之間、央地之間的高度配合,更需要川邊改土歸流整體時代環(huán)境的歷史啟示。
丁健《袁世凱與安陽關系論略》討論了袁世凱與安陽的關系,從清末民初袁世凱彰德會操開始而結緣安陽,被奪兵權后再安陽韜光養(yǎng)晦,在安陽東山再起以及最后魂歸安陽的過程。
黃俊華《民國時期覆判制度考察》通過對民國覆判制度存在的原因、演變過程以及運行機制幾個方面論述了民國的覆判制度,指出覆判制度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制度,中間雖有變動,但總體是上升的,在維護法律公平公正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陳健《歐美同學會成立時間考》從歐美同學會成立時間的分歧入手,結合當時發(fā)起人的回憶以及當時新聞報道的材料,認為其成立時間應為1913年10月。
霍曉玲在《新中國建立前后城市基層政權的創(chuàng)立與調(diào)整》,以開封城市為個案,通過對其建國后基層政權的初建、警政合一體制的存廢、鄉(xiāng)鎮(zhèn)政權的建立、街居制的建立等幾個演變過程的論述,指出建國之后的城市基層政權經(jīng)歷了相當一段時期的探索和嘗試。這是由城市特殊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以及共產(chǎn)黨改造城市社會和民眾的宏大意志——建立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空間所決定的。這一系列的探索符合了當時的城市發(fā)展狀況和基層政權體系,對開封城市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受美國“新左派”史學家提出的“自下而上的史學”研究思想的影響,也開始關注下層民眾和社會變遷的研究。付燕鴻《近代城市貧民研究的歷史關注與新取向》通過對40年來近代城市貧民研究的梳理,得出了近代城市貧民研究的脈絡,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三、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方面,學者將目光集中在了世界中古史、近現(xiàn)代史上,尤其以歐美地區(qū)歷史為主。主要成果如下:
英國史方面:孫銀鋼《試論中古早期英格蘭的普通自由民刻爾》通過對中古早期英格蘭普通自由民“刻爾”的研究,指出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和國家賦稅負擔的加重,使得原享有經(jīng)濟、司法和人身獨立權利的自由民“刻爾”走向破產(chǎn),淪為農(nóng)奴階層。這種變化其實是日益壯大的封建生產(chǎn)關系在社會結構領域的重要體現(xiàn)。
張建輝《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的中央司法治理》一文從司法治理角度入手,對中古早期英國王室政府中央權力擴張進行研究。作者經(jīng)過對制定法典、傳播法典、實施法典到法庭罰金等方面資料的分析,指出此時王室政府已認識到“私人司法權”的危害,開始從司法層面采取措施限制地方貴族司法權,為形成中古王權強大的政治格局奠定基礎。
蔡蕾《“王在法下”:從中世紀到都鐸》一文,在對中古英國政治體制分析基礎上,指出都鐸時期所盛行的“王在法下”統(tǒng)治理念是在復雜政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建立在協(xié)商制衡原則基礎上的政治格局極大限制了專制王權的活動空間,迫使它只能在現(xiàn)有法律框架下發(fā)展。依法而治的專制方式提升了專制王權的合法性,強化了都鐸國家的基礎能力,也培植了近代早期英國人的法律信仰。
王彬《試論英屬弗吉尼亞殖民地參事會及其作用》通過對英屬弗吉尼亞殖民地參事會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指出該機構是一個兼具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的特權機構,它是英國式混合政體中貴族制的代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它在維護家族政治統(tǒng)治和殖民地利益、抵制和限制總督權力方面發(fā)揮重大作用。
孫靜華《英國現(xiàn)代政黨的起源》以英國現(xiàn)代政黨起源為題,通過對1660—1675年間英國政治形勢的分析,作者指出宗教改革為英國現(xiàn)代政黨的出現(xiàn)提供歷史前提;議會中的教派斗爭為政黨形成提供條件,最終促成宮廷黨和鄉(xiāng)村黨的出現(xiàn)。
葛音《從“準聯(lián)邦制”到“標準聯(lián)邦制”》以加拿大聯(lián)邦制為題,通過對“準聯(lián)邦制”到“標準聯(lián)邦制”轉變過程的研究。作者指出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的解釋在此次政體轉變中發(fā)揮很大作用,它使加拿大政體發(fā)生平穩(wěn)過渡,使政府權限得到合理劃分,從而保證了加拿大憲法的尊嚴和制度穩(wěn)定性。
美國史方面:王娟娟《冷戰(zhàn)初期美國的國家安全與淫穢物品問題》一文通過把冷戰(zhàn)時期美國政府對淫穢物品的控制打擊問題與當時國家安全形勢結合起來,從而從更廣闊的政治背景來認識這場文化管制運動。作者指出美國政府表面上打著防止腐化民眾心智、重塑傳統(tǒng)道德價值的旗幟,實際上趁機加強對民眾思想的控制,從而將運動納入到反對共產(chǎn)主義的政治戰(zhàn)略中。但由于政府忽略民眾對冷戰(zhàn)的心理體驗,最終使其很難實現(xiàn)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初衷。
李娟《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新城鎮(zhèn)政策初探》以“偉大社會”時期的新城鎮(zhèn)政策為題,來對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所實施的“綠帶城鎮(zhèn)計劃”工程進行分析。作者指出政府實施該工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城市工人的住房、工作等問題,它通過對新城鎮(zhèn)私人開發(fā)商提供多種形式的援助,使這一時期新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到高峰。但尼克松總統(tǒng)的“新聯(lián)邦主義”和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形勢,使得新城鎮(zhèn)立法遇到重大挫折,最后導致該項目計劃走向失敗。
其他方面:盧鎮(zhèn)和朱曉合撰的《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的基督教人文主義思想初探》一文,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神學家、哲學家和人文主義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為研究對象,作者通過對他提倡的“人的尊嚴”、“古代神學”和“基督教喀巴拉”等觀點學說的分析,指出這些觀點學說對意大利正在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想深遠影響,它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了意大利社會所具有的貴族寡頭統(tǒng)治、世俗享受生活觀和注重語言修辭的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特點。
李懷蓮《俄羅斯的黑海情結》探討了世界近現(xiàn)代史上的俄羅斯外交戰(zhàn)略問題。作者指出俄羅斯對黑海地區(qū)懷著深厚控制情節(jié),該情節(jié)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經(jīng)濟原因,也有對外擴張和國防戰(zhàn)略的深層考慮。作為19—20世紀俄羅斯地緣政治戰(zhàn)略中的重要支點,黑海在當時歐洲大國外交關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賈延賓在《分歧與合流:猶太復國主義道路之爭》一文中指出,猶太復國主義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猶太復國主義與政治猶太復國主義兩套路線方案,它們相互矛盾又互為補充,最終在合作原則基礎上引導猶太復國主義走向勝利。
陳巍《日本平安時期重陽詩宴的來源及其儀式》通過把日本嵯峨天皇時期重陽詩宴儀式與中國盛唐時期的皇家重陽節(jié)節(jié)慶儀式相比較,指出前者很可能是模仿后者所舉行的重陽詩宴,就此說明中古時期中日文化存在密切的淵源關系。
王登科《印度尼西亞同中國建交過程探析》一文通過對建國初期中國與印尼外交關系建立過程的分析,指出冷戰(zhàn)國際大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差異是影響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外交關系建立的根本原因,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有最終使得兩國在1950年建立了外交關系。
張磊《論全球化的困境與“天下”精神的現(xiàn)代內(nèi)涵》一文認為全球化在給人類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zhàn)和威脅。如何使二者關系走向健康雙贏,關鍵在于國際社會對于“我”與“非我”的認識。拋棄殖民時代形成的掠奪傳統(tǒng)和民族國家所具有的排他性與利己性,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包容關懷世界的“天下”精神,這才是人類走向永久和平的根本方向。
四、考古學研究
考古學方面,此次會議呈現(xiàn)出了一個明顯的特點:先秦考古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qū),秦漢以后的考古向周邊地區(qū),甚至是邊疆地區(qū)擴展。主要成果如下:
李麗娜《嵩山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核心地位形成研究》通過對嵩山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李家溝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遺存進行梳理,指出夏商周三代,以嵩山地區(qū)為“天下之中”文化格局在龍山時代業(yè)已初步形成。
蔡金英《賈湖墓地的裴李崗文化聚落形態(tài)研究》則以河南舞陽的賈湖墓地為對象,考察了裴李崗文化的分期以及聚落形態(tài)等問題。
李龍《中原史前聚落群形態(tài)研究》認為中原史前聚落群始于裴李崗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發(fā)展迅速,龍山文化時期為巔峰與蛻變期。史前早期主要為“一”字形聚落群,中期為圓形聚落群。晚期為輻射形聚落群。其演變軌跡為聚落到小型聚落群,到中型聚落群,到大型的“都聚邑”聚落群。
徐燕《由考古遺存管窺峽江地區(qū)夏商周時期的鑄銅業(yè)》通過對峽江地區(qū)出土的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遺存和相關的冶鑄遺跡的搜集、整理、分析,探討了峽江地區(qū)夏商周時期鑄銅業(yè)的發(fā)展階段、規(guī)模和特點,管窺了該地區(qū)早期青銅文化的特點。指出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峽江地區(qū)鑄銅業(yè)至少始于商代。峽江地區(qū)內(nèi)部,鑄銅業(yè)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大概與兩區(qū)銅礦資源的分布和儲量差異有關。
苗利娟《安陽殷墟東區(qū)出土商代有銘銅器的初步整理與研究》通過對安陽殷墟東區(qū)出土的商代有銘銅器的初步整理,并對其銘文進行釋讀,指出殷墟東區(qū),特別是大司空村一帶在當時為外來臣屬墓葬區(qū)之一。
金銳《河南滎陽小胡村晚商墓地出土銅器的初步分析》通過利用金相顯微鏡、X射線熒光光譜、鉛同位素比值法等多種手段,對小胡村晚商貴族墓地出土的5件銅器進行了分析,為探索晚商小胡村墓地青銅器礦料來源、區(qū)域間文化交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司藝《新疆洋海墓地先民的食物結構及人群組成探索》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2世紀先民骨膠原蛋白的C、N穩(wěn)定同位素,表明洋海先民長期以C3類的動物性食物為主,當?shù)叵让裰饕孕竽翗I(yè)為生。不同時期先民食物結構的變化,與其人群組成的更迭密切相關。匈奴人的西遷,為新疆帶來了更為發(fā)達的畜牧業(yè),促進當?shù)匦竽翗I(yè)的發(fā)展。
張玲《長江下游西漢中小型墓葬所出硬胎釉陶器研究》通過對長江下游地區(qū)西漢時期中小型墓葬所出硬胎釉陶器進行類型學研究、共存器物分析及分期斷代,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建立了研究對象的年代序列。根據(jù)隨葬器物組合、器形、紋飾、燒制工藝等方面特征分布范圍的不同,將研究對象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分為兩大類:漢文化因素和長江下游地區(qū)地方文化因素。前述兩類文化因素中,漢文化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禮制方面,是一個文化的“靈魂”所在,占主體地位;地方文化因素集中于“物質”和技術方面,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涵蓋領域較窄,所占地位不及漢文化因素。因此,其文化屬性應為漢文化的地方類型,可將其定性為漢文化長江下游地方類型的代表性器物。
劉中偉《晉江流域東晉南朝墓葬與社會結構和經(jīng)濟形態(tài)》通過對晉江流域東晉南朝墓葬的考察,指出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組合的文化內(nèi)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晉末以來南遷的中原漢人,墓葬分布顯示出以豐州為中心的聚落結構景觀,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會階層分化不明顯。東晉南朝時期對晉江流域的開發(fā),促進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泉州唐宋時期成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創(chuàng)造了條件。
侯衛(wèi)東《修定寺塔年代補正》考察了安陽西北修定寺塔的修建年代以及后周滅佛和唐代會昌法難后修定寺塔的修復狀況,對修定寺塔的歷史發(fā)展狀況進行了完善。
明朝方《南宋至元代景德鎮(zhèn)湖田窯青白瓷的發(fā)展和演變》通過選取景德鎮(zhèn)湖田窯出土的南宋、元代的青白瓷和元代卵白釉瓷,對比分析了樣品在色度、主量元素組成、顯微結構、燒制工藝等方面的差異,探討了元卵白的呈色機制,闡明了青白瓷到卵白釉的演進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先配方技術后燒制工藝的轉變。
除卻以上幾方面內(nèi)容,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主要有以下三項:
王瑞《論杜維運中西史學比較研究形成原因》從中西史學具備比較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現(xiàn)代史學危機促進中西史學比較的成形幾個方面論述了杜維運中西比較史學形成的原因。
胡優(yōu)靜《關于“漢學”》從“漢學”的定義、漢學史的分期及研究現(xiàn)狀、研究價值及其實質三個方面闡釋了漢學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過程。
李恒《解析安克斯密特敘事實體理論的三個維度》一文從歷史哲學角度出發(fā),對20世紀80年代享譽國際史學理論界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教授弗蘭克·安克斯密特的歷史敘事主義理論進行深層解讀。作者認為事實體理論是他史學理論變化發(fā)展的根基,它在理論建構方面具有建構之維、認知之維和解釋之維三個向度。模糊的過去由于歷史學家的構建而被形塑,并以敘事實體的形式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而使過去得以顯形的主要途徑是視角、隱喻和解釋,它們從不同的側面提供了理解過去的可能。
五、回顧與展望
此次青年歷史學者研討會是河南省歷史學會首次舉辦的以青年歷史學者為主的研討會,參與單位覆蓋了河南省內(nèi)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者眾。會議提交論文涉及到了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等方面,成果豐富?;旧戏从沉撕幽鲜∏嗄隁v史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不應回避問題。正如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教授所說,青年歷史學者在關注研究熱點上,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記錄教授在閉幕式上強調(diào),在今天的大數(shù)據(jù)信息時代,歷史研究要有新手段、新方法、新思路,河南青年歷史學者要自覺克服相對封閉性的缺陷,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學術前沿,讓歷史學更好地服務社會。這也是青年學者今后在工作和研究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G]
[作者簡介]武明軍(1986—),男,河南輝縣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收稿日期]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