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蘭
在學校里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孩子在校表現(xiàn)突出,學習、生活、組織紀律等方面都能起帶頭作用,甚至有一部分人能夠主動幫助老師維持紀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可還有一部分同學平時沉默寡言,各方面表現(xiàn)的不積極,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不愿與老師同學交流,遇事不愿意動腦筋,自甘落后。后一部分孩子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礙,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自卑心。自卑心理是一個人的動機行為受到障礙和干擾而產(chǎn)生的消極不安的情緒體驗。它往往對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發(fā)生重大影響,甚至摧毀一個人的某一精神支柱。其消極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本文就如何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談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
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自卑是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輕視自我的態(tài)度體驗,表現(xiàn)為自己的能力或品質(zhì)評價過低,他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臆斷,產(chǎn)生了一些不正確的想法來看待問題。他們或是認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如別人,穿著打扮不如別人;或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是“丑”的一面,所以便覺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他們變得沉默寡言,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了解“真、善、美”、“假、惡、丑”的概念和標準;了解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引導他們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边@些格言的真正含義,讓他們逐步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潛能、價值,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
有些孩子因為在家里父母的溺愛,使之顯得唯我獨尊;而到了學校之后,人與人之間就有了區(qū)別、比較,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為孩子的心理不成熟,認知能力較弱,優(yōu)等生對差生,生理健全的孩子對生理有缺陷的學生,家境好的孩子對家境差的孩子自然有一種優(yōu)越感,甚至看不起他,這就導致班級的兩極分化。這時,教師就要積極地在班級中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使他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班級中的一員,都是班級的主人,使同學與同學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在各項活動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引導他們參與其中,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歡樂,分享成功的喜悅,這就能逐漸增強他們的信心。教師、同學們每一句鼓勵、關愛的話語,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友愛的動作,都能是他們在自卑的泥潭中看到一點火光、一絲希望,并逐步向著光明走去。
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心
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成長,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別,在能力、素質(zhì)方面有一定的差別是毫不奇怪的。自卑的核心是自慚形穢,總認自己不如別人。自卑又是要求自強的表現(xiàn),往往有比平常同學更的自尊心和更強的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當他們一旦在學習上或其它方面獲得成功,那種喜悅的心情不僅能激發(fā)你的自強信念,還能使你擺脫自卑的陰影,增強自信心,獲得走向自強的啟示??隙ū扰u,懲罰更有作用,會引起積極的心理效應,可以增強自尊心,激發(fā)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只要對他們“閃光點”給予恰到好處的表揚,他們會更自信會不斷地進步。老師要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他們,多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起成就感。
四、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
客觀世界錯綜復雜,在實踐中遭受失敗和挫折是很難免的。挫折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失敗或”碰釘子”。 在心理學上,它是指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障礙難以克服時所出現(xiàn)的情緒狀態(tài)。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心理學把能承受挫折打擊的能力稱謂”挫折容忍力”,通常稱為”耐挫能力”或”抗受挫能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遭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從積極方面講,挫折并不可怕,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jié)教訓,增長解決問題的才干,成為鞭策、激勵發(fā)奮向上的動力。但如果心理準備不足,缺乏正確對待的方法,或者挫折過大而難以忍受,也可能使我們內(nèi)心痛苦,更加自卑,甚至導致偏差,“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孩子的堅強意志和頑強奮斗的精神,這是當代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對人的素質(zhì)的規(guī)定和要求。
五、教會孩子注意改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交環(huán)境
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善于覺察別人不易覺到的事物;“心虛”而又有戒心,有時回避老師的教育。針對這些特點,教師要有耐心和寬容的態(tài)度,采取正面引導,消除他們恐懼心理,疏通師生關系,在師生之間架起感情上的橋梁,幫助他們從自卑沮喪心情中解脫出來。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做到愛、親、誘導四個字。“愛”是指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要做到特別關心他們,同情諒解他們,“親”是指誠懇、親切,平易近人,與他們交上朋友。使他們能說心理話,“誘導”是指摸準學生性格差異之處,講究方法。因為學生的年齡、性別、知識能力、性格以及興趣愛好各有不同;即使同一個孩子,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心情和表現(xiàn)也各有差別,集體,家庭和社會給孩子的影響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確定教育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時必須根據(jù)差異而定。一般來說,愛是基礎,親是前提,誘導是方法,三個方面應融為一體。
總之,孩子要克服自卑心理,光靠學校和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孩子需要關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尤其如此。我認為,只要家庭、社會、學校三方共同努力,讓孩子在溫暖、和諧的環(huán)境中成長,只要在他們的心靈中注入一縷陽光,給他們一點空間與時間,他們一定能茁壯成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