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李登海:育種是一種情懷記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文|本刊編輯部
作為一個農業(yè)科技專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專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如果你不甘心做一個莊稼漢,像養(yǎng)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機遇隨時可能從你身邊溜走!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兩個標志性人物,一個是美國先鋒種子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華萊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另一個就是中國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多年來,李登海先后選育玉米高產新品種80多個,6次開創(chuàng)和刷新了中國夏玉米的高產紀錄,他培育的玉米種,使中國土地由每畝養(yǎng)活1個人提升到養(yǎng)活4個人;他的玉米種子已累計在全國10億畝土地上推廣,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00億元。現在,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1949年,李登海出生在山東省萊州灣海邊的一個小漁村,父親給他取名“登海”,希望他將來長大能出海謀生。然而,李登海最先學會的不是出海打漁,而是下地種田。李登海說,他的母親是纏腳的小腳婦女,干活不便,他便常常替母親到地里干活,三年的自然災害,饑餓成了李登海兒時最清晰的記憶,當時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磨就得自己推,有時候我母親推我在那邊拉,后來我說我推吧,拉著轉圈,轉一圈轉一圈,這么轉著推推推,餓的不行,我就從磨眼兒里拿幾個玉米粒子往嘴里吃,就這樣,推著磨,拿著玉米粒子吃,一邊吃著一邊推,當時發(fā)昏,都轉圈么,真不容易?!崩畹呛;貞浾f,在山東萊州,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當地的人們一年四季都是靠著玉米過日子,由于產量一直不高,所以遇上災害,玉米也就成了稀罕物。
“我也吃過樹皮,也吃過草根,也吃過發(fā)白的地瓜干,也吃過玉米軸、野草、水草、樹葉子都吃過,我知道我們國家糧食問題的重要性。”李登海感慨地說道。
據介紹,許多年以來,玉米在萊州當地的畝產量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左右。20世紀50年代,萊州的許多村莊都自發(fā)的成立了農科隊,目的就是要依靠科學種田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小小的農科隊成了李登海童年最向往的地方。
“我就是想著能多產些糧食,從此再也不會餓肚子”,李登海說。
就是這個小小的心愿,讓李登海的一生從此和玉米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據了解,在中國只有三支股票是以個人名字命名的。1994年上市的蘭生股份;2000年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再就是2005年以李登海命名的登海種業(yè)。在亞太地區(qū)育種行業(yè)當中,農民出身的李登海和院士出身的袁隆平是齊名的。李登海是靠什么擁有今天這樣一個地位的呢?從他的個人經歷中,或許我們能夠找到千絲萬縷的聯系。
1968,李登海初中畢業(yè)?!拔幕蟾锩备顢嗔艘粋€農村少年上大學的夢幻,初中畢業(yè)后李登?;氐金B(yǎng)育他的家鄉(xiāng)——后鄧村。這里是地處萊州灣畔的平原地帶,一直是糧食集中產區(qū)。由于多年來歷史的積習和人為的原因,糧食產量很低?;剜l(xiāng)后的李登海進入了農科隊,決心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低產的局面,研究如何科學種田。1972年,李登海當上了農科隊的隊長,年僅23歲。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份材料說,美國的玉米畝產達到了1250公斤,而當時我們的畝產只有200多公斤,這讓我吃了一驚。”李登海說,當時,萊州正好是山東萊陽農學院的科研基地,引種新的糧食品種,進行高產栽培試驗便成為他的主要工作,他和村里的年輕人整天琢磨怎么提高糧食產量。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李登海就是這樣。他提出要搞畝產1500斤的玉米新品種試驗,在那個年代引起了后鄧村一片沸沸揚揚。然而,他更堅信一點,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yè)是人干出來的,只要肯鉆研就能出成果。他和年輕伙伴們一商量,決定從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學習農業(yè)科學技術;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進良種,進行高額豐產實驗。
剛開始搞實驗,李登海帶領一幫小青年重點搞了小麥、玉米、花生這三種農作物的管理栽培。經過在試驗田里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勞作,莊稼長勢特好。第二年,后鄧村的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主要農作物的產量都有明顯提高,李登海農科隊豐產田里的玉米一舉突破了千斤關。村里那些對他們斜眼看待的人開始改變看法。
但是,李登海仍不滿足,他的目標是讓玉米畝產超過1500斤。當時,省內外許多科研部門,都在為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良種而刻苦攻關。培育畝產1500斤玉米的新品種,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這項工程不用說缺乏必要的試驗設備,就是基本知識也十分貧乏,特別是基礎理論方面,更是欠缺的多。
“作為一個農業(yè)科技專家,就要比其他的科研專家吃更多的苦,遭更大的罪。如果你不甘心做一個莊稼漢,像養(yǎng)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機遇隨時可能從你身邊溜走!”李登海說。
李登?;啬感?。
培育玉米新品種,李登海的這股迷勁又上來了。他開始苦讀苦鉆,用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和精力,向書本學習,向內行人學習,向實踐學習,迅速彌補基礎理論的“先天不足”,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關打好基礎。他除了借閱大量的有關書籍外,還購買和訂閱了十多種有關玉米的育種和栽培等方面的書籍、報刊,堅持見縫插針,分秒必爭的讀。他經常把書刊裝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間地頭,哪怕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也要翻開看上幾眼。幾年間,他學完了《遺傳育種》和《土壤肥料》等十幾種基礎理論書籍,寫下了二十余萬字的讀書筆記和實驗記錄,整理了二十多項有關育種、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實驗材料,終于打開了農業(yè)基礎理論的大門。
在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自學很重要,老師也很重要。李登海在啃書本的過程中,經常向一些內行的人求教。經常登門拜訪老農;騎著自行車到一些有功底的農科隊長家里拜師;逢到專家們來本地講課時,他不光千方百計的爭取聽課,有時還把他們請到家里來教。
1974年,李登海終于得到了去萊陽農學院深造的機會。
來到萊陽農校后,李登海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恩師劉恩訓,劉老師看到李登海潛心鉆研理論知識的勁頭,像是發(fā)現了一顆好苗子,進修結束時,劉恩訓老師將二十幾粒玉米種子交到李登海手里,“這是我保存的引進種子,去年種植時,表現抗病性強,對大小葉斑病基本免疫,豐產性狀也好,你回去試試,可能有希望”。
“我當時真是如獲至寶,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來培育它,用汗水澆灌它,盡快分離出理想的自交系,組配出高產玉米良種來!”李登海說道,時至今日,仍能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欣喜。
李登海在查看適種的玉米。
5月,李登海和伙伴們一起托著沉甸甸的二十粒種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試驗田里,從此,李登海正式開始了培育高產玉米新品種的攻關戰(zhàn)。
李登?;貞浾f,這二十粒種子,是來自美國的分離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他把這二十?!癤L80”播進地里后,從小苗出土到收獲的一百二十多天里,澆水、施肥、中耕、除蟲、授粉、套袋、觀察、記錄,幾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種田里,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在搞了四千多個組合,考察記錄了五十多萬個數據后,終于從這二十?!癤L80”種子里,分離選育出“掖107”這個比較理想的自交系。并且在不斷分離的“XL80”系統里,開始出現了高配合力和高產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帶領大伙建立了土溫室,進行拖期播種和同早熟自交系側交的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為進一步解決雌雄脫節(jié)和生育期過長的問題,摸出了點門道。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種就剩下最后一關了。眼看一個高產良種就要誕生,急切的心理促使他坐立不安。為了加快育種步伐,及早實驗成功,他決定到海南島去加代育種。海南屬高溫高濕的亞熱帶氣候。李登海和他的伙伴們生活在高達三十幾度的山溝里,像悶在蒸籠里一樣難熬。吃的蔬菜是從家鄉(xiāng)帶去的干蘿卜干;住在四面無擋墻的草棚子里,處在蚊子、小咬和毒蛇的包圍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并且還要觀察記錄幾百個數據。除蟲、鋤草、田間管理,哪一樣都比家鄉(xiāng)的“三夏”還要忙,還要苦。春節(jié)將至,黎族群眾燃起的陣陣鞭炮聲告訴他們萬家團圓的節(jié)日到了??墒撬麄?yōu)榱擞N,強壓下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特別是一看到“掖107”同“黃早4”雜交的玉米苗越長越壯時,心里就光有高興了。最后終于收到了“掖107”、“黃早4”(即“掖單2號”)的種子七斤二兩。第二年把它種在后鄧村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關!創(chuàng)造了我國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李登海的第一個育種目標實現了!更重要的是,從這時起,李登海確立了緊湊型玉米這一中國玉米高產研究的方向,他說,這是他進行高產玉米研究的“第一個高峰”。從此,李登海不僅收集了大量的種質資源,而且自己創(chuàng)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國眾多育種單位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緊湊型玉米的育種和高產培創(chuàng)方面,連續(xù)不斷地創(chuàng)出新業(yè)績、創(chuàng)造新紀錄,用實踐確立了自己在育種界的地位。1986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新組合,又以畝產962.1公斤優(yōu)良品性再創(chuàng)我國夏玉米豐產記錄。同年,李登海又在一塊畝產小麥380公斤的地塊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組合,密度為5394株,在生產過程中,雖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嚴重風災,灌漿后期氣溫偏低,但仍奪得了畝產逾千公斤的我國夏玉米最高產量。專家們鑒定,這個夏玉米新組合為大穗型品種,優(yōu)質、抗病、抗倒,適宜密植,對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復種指數是有重要的意義的,為我國夏玉米高產栽培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從1978年開始,李登海每個冬天都是在海南度過的。他這樣的堅持也讓他比別人收獲了更多的育種數據。三十多年來,李登海奇跡般地使玉米產量一次又一次創(chuàng)造出新的記錄。
據李登海介紹,我國以前種植的玉米都是平展型的,也就是玉米葉子和玉米稈之間的角度大于90度,這樣上面的玉米就遮住了下邊的,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李登海通過研究,開啟了緊湊型玉米的時代,就是讓玉米葉子生長的角度在45~50度之間。不但可以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而且還可以增強種植的密度,增加玉米的產量。而這緊湊型玉米就是靠李登海一代又一代的育種實現的。1989年,李登海成功地培育了掖單13號,這在中國種植玉米的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掖單13號”橫空出世,創(chuàng)造了每畝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國家把“掖單13號”作為了全國推廣的重點農作物。李登?;貞浾f,它的增產效益,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完成了國家推廣一億畝,增加二百億斤的大項目。據萊州農科院院長王繼明介紹,“掖單13號”的使用率最大年份占全國玉米種子43.5%,推廣速度非??欤茝V的面積也非常大。各種子公司在生產經營推廣上也獲得了非常好的企業(yè)效益,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非常大的社會效益。
這一年,全國的種子公司都在經營著李登海的“掖單13號”,掙錢的公司不計其數??衫畹呛_€是守著自己小小的民辦研究所,繼續(xù)研究他的高產玉米,并沒有什么質的變化。
“我們追求的就是開創(chuàng)中國的玉米道路,改善生產實驗水平,當時我們國家種植玉米面積當中,每三棵玉米當中就有我一棵。所以我坐著火車走到那兒一看這片玉米,我繁育的品種?!崩畹呛W院赖卣f道。
李登海堅持了這么多年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玉米紀錄,這是他一生都不愿放棄的。就像他說的,他覺得自己就是為玉米而生的,所以他只想研究玉米,別的什么都很少去操心。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鄧村技術隊的同伴們都在自己的責任田里熱火朝天地奔致富路的時候,李登海夫婦就在自家的廂房里辦起了“掖縣后鄧農業(yè)實驗站”。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幾乎沒有任何來自政府、社會的精神鼓勵,物質支持更是無從談起,有的只是白眼和嘲笑。然而就是這個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實驗站卻是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yè)科技企業(yè)的雛形。盡管它簡陋的有些寒酸:三間老屋,幾條麻袋,幾個籮筐,再就是锨镢犁耙這類最原始的農具。當然了,還有李登海視若珍寶的幾千份玉米育種材料。
1992年,李登海的玉米研究所已經有些規(guī)模了,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這么多年來,李登海的公司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發(fā)展,家人和以前一起長大的朋友都在他的公司里工作。通過他的帶動,育種已經成為了萊州市的三大產業(yè)之一。他理所當然成為了這個產業(yè)的龍頭。當然,社會前進的腳步也是永不停歇的。“作為家族性的企業(yè),應該說也不適應現代企業(yè)的管理了。所以說企業(yè)做大之后必須適應現代企業(yè)的管理,而不是說原來起步的時候家族式的管理,甚至永遠帶著民營企業(yè)這個形象來發(fā)展現在這個企業(yè)?!蓖趵^明說道。如何把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伙伴們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如何處理好積累和分配的關系,為將來的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單位遇到了大問題。明晰產權,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國企改革已走在前邊了,民辦的科研所怎么改?李登海咨詢專家,集思廣益。
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國種子行業(yè)不斷放開,各級育種科研單位和各類種子公司紛紛改制走產業(yè)化的路子,國外種子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李登海組建了萊州市登海種業(yè)有限公司,第二年增資擴建成萊州市登海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為了加快發(fā)展,迎接入世帶來的新挑戰(zhàn),加快企業(yè)發(fā)展,進一步增強競爭實力,2000年,李登海又毅然決策,將萊州市登海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整體變更設立為山東登海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邁出了建立、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進入資本市場、加速企業(yè)發(fā)展的第一步。
有了自己的公司,李登海從一個研究育種的科研人員變成了擁有億萬資產的富翁,可李登海并沒有因此有所改變,他還是按部就班的繼續(xù)種他的玉米。不離不棄地守在玉米地里,玉米成了他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東西。2005年李登海的超級玉米新品種“登海3719”,再次創(chuàng)造出世界夏玉米的高產紀錄,畝產達到了1402.86公斤,將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提高了305.57公斤。遠遠超過了30年前美國那個兩千五百斤的紀錄。在人多地少、自然條件并不優(yōu)越的中國,李登海用自己培育的一個又一個玉米新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告示世人: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己養(yǎng)活自己!
“為了理想我寧愿忍受寂寞,飲盡那份孤獨,從少年到白頭,我那萬丈的雄心,從來沒有消失過,即使時光漸去依然執(zhí)著……”,李登海用學習、實干、奉獻的行動向我們詮釋著一個育種家獨特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