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都恩奇 編輯_曹爾寅 供圖_Alessandra 設計_胡婷
交流
在歐洲學技術,在中國做藝術—90后意大利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獨白
特約撰稿_都恩奇 編輯_曹爾寅 供圖_Alessandra 設計_胡婷
對于90后的意大利設計師Alessandra來說,中國是她實現(xiàn)時尚設計師夢想的最佳舞臺,因為這里既有悠久的文化,又是個創(chuàng)意十足的地方。
即使是現(xiàn)在,我仍然會每天花上近一小時的時間去練習基本的縫紉工作。
我叫Alessandra,中文名叫方靄仙,我今年22歲。作為一個意瑞混血兒,我的骨子里蘊藏著兩種特質(zhì):對藝術極為敏感,對技術格外苛求。
剛上大學時,我在瑞士的一個法語節(jié)目里看到了關于中國云南的介紹,那一刻,我便被它的美麗所折服,也讓我開始著迷于中國文化,同時也使我萌發(fā)了學中文的念頭。作為洛桑高等商學院經(jīng)濟學專業(yè)的學生,我周圍的朋友們都認為放棄安逸的生活,選擇去一個未知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想法,實在太瘋狂了。
在洛桑和米蘭生活了快20年的我對中國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臉書中朋友分享的在中國旅游的照片或是經(jīng)濟學課上中國市場的討論上,于是我用半年時間對有關中國的文獻做了研究。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她和羅馬一樣,有著無盡的文化寶藏能給予我靈感。而也只有在中國這個蓬勃發(fā)展的經(jīng)濟體,才能為我的時尚設計師夢想提供最好的舞臺。
沒有一絲猶豫,我在2013年的盛夏拿到了學校全獎前往上海財經(jīng)大學做交換生。當然,我來中國的第一站,就是那個讓自己魂牽夢縈的云南。
云南之旅結束后,我在上海的新學期正式開始了,除了在上海財經(jīng)大學的經(jīng)濟學課程,我將自己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畫圖稿,設計服裝上。
在瑞士的時候,我在ECAL洛桑州立藝術學院學高級奢侈品設計,與中國相比,瑞士的老師對學生的基礎要求更嚴格。面對零基礎的學生,教授會首先從英、法、意三語的時尚領域?qū)I(yè)詞匯開始教?起。
瑞士是四種語言通用的國家,在語言方面非常多元。在歐洲,人們非常相信,不同的語言導致人們對時尚的態(tài)度也不同,而學習時尚專業(yè)得從學會如何區(qū)分和描述服裝的不同部分開始。
而就我自己來說,因為我未來有在中國創(chuàng)建品牌的想法,所以,我剛來中國的時候,就決定非常努力地學習中文,而且是非常認真地學習。目前,我每天都會去上海東華大學的中文班。我非常享受那種能懂得如何使用中文去表達我的設計想法的感覺,同時,我也能在中文的表達方式里,獲得那些有趣、獨特、耐人尋味的時尚詮?釋。
>> 云南,給予我中國最初印象的地方。多年后,我真的來到了這里。
>> 我的最新設計,我為自己代言。
>> 成為設計師,擁有自己的品牌,是我的夢想,也是我不斷創(chuàng)新的初心。
>> 我和合作人Stephan,他是我在的最美驚喜之一。
在中國,年輕設計師們都重視繪制工藝圖的基本技巧,但對于布料的認知度并不成熟。在《女神的新裝》等中國的設計型綜藝節(jié)目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的設計師,雖然有很好的想法和縫制技巧,卻偏偏選不到最恰切的面料和感覺去詮釋服裝本身的美感。
我現(xiàn)在學習和工作都在上海,只要周末一有時間,我一定會去別的城市看看。我最喜歡蘇州和貴州,在那里有苗族婦女開的蠟染工坊,工坊里每個細節(jié)都觸動著我,到處充滿著理想化的、質(zhì)樸的文化氣息,也讓我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會。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是否習慣中國的生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實中瑞兩國存在很多相似點,其中,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兩國都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以語言為例,我們從小在瑞士要學習四種語言,為的是加強職場競爭力。在中國,除了標準的普通話,很多人還會講粵語,而在上海,學會上海話能讓你更容易融入當?shù)亍?/p>
我也十分享受中國文化多元化給我?guī)淼撵`感,同時我也對中國的日新月異感到興奮和著迷。
在上海,我發(fā)現(xiàn)中國女孩愛漂亮,都喜歡有設計感、有文化特質(zhì)的服裝或配飾。但很多時候,朋友們都會抱怨衣服雖然漂亮,卻難有時尚感強烈的公務包與之相配。
于是,我開始設計一個帶有中國本身文化特點、有著獨特技術創(chuàng)新的時尚產(chǎn)品。原先的計劃是做服裝,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中國姑娘的身材和歐洲女性存有很大差異后,我選擇放棄。在不斷的觀察后,我最終決定選擇公務包。
坦白來說,設計一個融入多方創(chuàng)意的產(chǎn)品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公務包的設計構想,我開始尋找可以合作的設計師。幸運的是,就在我的設計方案開始一步步成熟的時候,我在夜色迷人的外灘戶外酒吧里,遇到了來自荷蘭的工業(yè)設計達人,史蒂芬(Stephan??Verkaik)。
>> 在歐洲,我們從開始學習,就會被不斷強調(diào)立裁等基礎步驟的重要性。
>> 在浙江省旅行時,我發(fā)現(xiàn)了竹子這種作物的魅力與實用性。
>> 中國的每一隅角落,都有非同凡響的靈感與驚喜。
史蒂芬畢業(yè)于烏得勒支大學(U t r e c ht?University)的傳媒電視專業(yè)。烏得勒支大學是荷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一所老牌名校。而烏特勒支本身就是荷蘭的人文重鎮(zhèn),在這里,一切與人文藝術相關的專業(yè)都非常出色。不得不說,這樣的工作伙伴和朋友,是上海給我的一份大禮,因為這座城市的魅力,讓你總能在這里遇到很多出色的人。
無論是在米蘭,還是洛?;蛏虾#幸稽c關于藝術市場的認知是一致的。藝術品的成功與否,拿到市場上最好的試金石就是,觀眾能多大程度為藝術家買單。我們希望能夠運用中國元素,建立一種親密的藝術融合共生關系。也只有這樣的設計所帶來的創(chuàng)意,才是任何競爭者不能輕易模仿的產(chǎn)品,這也是高級奢侈品的內(nèi)涵。
一次在浙江旅行時,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竹子很結實,防水透氣,有韌性的,而中國的竹編技術也運用在很多的歐洲家具中,十分受歡迎。因此,我們很快就決定以竹子作為原材料設計產(chǎn)品。
作為一個出生于米蘭的姑娘,我非常喜歡跑車,對跑車的制作工藝也很有研究。在蘭博基尼和法拉利的車身上,都有一種特殊的內(nèi)飾材料,這種材料除了汽車,從未在其他生活家居用品中用過。正因如此,我決定將這種材料運用到公務包的設計中去。
中國的竹編工匠擅長將竹子編織成復雜精細的花樣,而后做成工藝品或家具。而我們則是將竹子做成光滑的平面,再將跑車的材料與竹子完美結合在一起。我們希望公務包在保留竹子本身的特質(zhì)的同時,通過新材料的設計植入,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和觸覺體驗。
雖然我們的“處女作”能否取得成功還有待市場的檢驗,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今天的時代,我們需要將文化相融,才能設計出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作品。
我是一個在上海的歐洲混血兒,我在最好的歲月,遇見最美的人們。我曾在歐洲學技術,如今在中國做藝術,我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