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建民
悅讀祁連山
文/滕建民
生長在地母懷中大大小小的山川,每一座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河西走廊的祁連山,雖然沒有黃山的奇峰異秀、松海云濤,也無華山險峻和咄咄逼人的氣勢。但它粗獷豪放的性情、威嚴(yán)挺拔的脊梁,如同西部耿直率性的男子漢,將自己樸實、自然的形象袒露于天地之間。走進(jìn)山洼皺褶處,目光透過疊嶂層峰的山巒,恍若翻開了一部史書……
祁連山將5000年的華夏文明與《山海經(jīng)》昆侖神話融匯在一起,在西部歷史和中華民族大融合、大變裂的演變進(jìn)程中,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的風(fēng)云變幻。
布滿苔蘚的山崖石壁、常年封凍的雪峰冰雕、深嵌在峭壁上的彩色紋理,讓我生出了許多疑問:是否自盤古開天地,祁連山就這樣威嚴(yán)挺拔?那時的河西走廊一帶是什么樣?也許是一片汪洋大海,驚濤拍打著海岸;也許是一座森林小島或鳥語花香的園林。后來,??菔癄€,林毀鳥飛,風(fēng)沙肆虐,荒原茫茫。我想,上古的大西北既是孤寂、荒涼的,也是十分遙遠(yuǎn)、神秘的。
據(jù)記載,最初的祁連山一帶是沒有人類腳印的,而是神仙們時常光顧的地方。自西王母站在萬仞聳立、與天相接的昆侖山上,看到了銀裝素裹的祁連山后,立刻被這巍峨挺拔的雄峰深深吸引,她攜東王公在祁連山下漫步,之后被傳為佳話。從此,五彩祥云,大鵬神鳥,都將萬丈光芒和清脆的啼鳴,一并注入荒涼的河西走廊。
祁連山銀裝素裹,海拔4500米,那亭亭玉立的雪峰,傳說是兩位仙女的化身。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舉行盛大的蟠桃宴會,宴請?zhí)焱サ母髀飞裣伞L炫畟兪诿フ刺?,其中兩位仙女因?jīng)不住芳香四溢的蟠桃的誘惑,偷吃了一個桃子,結(jié)果被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將其貶下凡間,點化在荒涼的大西北,成為祁連山中兩座晶瑩剔透的雪峰。她們時不時仰望天空,留下愧疚、悔恨的淚水,那點點滴滴的淚水匯聚在一起,就是山澗大大小小的溪水河流。
神話總是美麗而又悲戚的,不管它是否具有真實性,人類總是寄予它無邊無盡的想象。自達(dá)摩大師傳經(jīng)送道、周穆王打獵巡視、簡狄產(chǎn)卵生子,仙人們陸續(xù)在祁連山一帶呼風(fēng)喚雨,吞云吐霧。祁連山也因此仙氣繚繞,光彩奪目。
矗立于民樂縣南端的扁都口,冷峻威嚴(yán),是祁連山的驕子。大峽谷真可謂壁立千仞,狀若刀削,其面目猙獰的擎天石柱讓人驚嘆不已。沿盤山公路朝前走,在左面懸崖石壁上端坐著一位慈眉善目的佛爺,經(jīng)過千年風(fēng)霜雨雪的剝蝕,石頭表面一層層風(fēng)化,但佛爺?shù)男蜗髤s深深嵌在石崖上。目睹人類敬仰、崇拜的佛祖,在這懸崖絕壁的洞天福地內(nèi),人與佛祖似乎沒有了距離。大凡經(jīng)過227線往返于甘、青路上的人們,都要在這里停下來,點燃一炷香,磕拜,與佛爺寒暄一番,傾訴幾句,祈求保佑他們一路平安。
坐落在山脊上的諸葛碑石壁,將古代風(fēng)流倜儻的諸葛孔明襯托得惟妙惟肖,他本來和祁連山乃至西北毫無關(guān)系,但神奇的祁連山卻將他高高托起,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歷史的深處。扁都口銳利的山風(fēng)吹不動他頭上的綸巾,那把神奇的羽扇依然是他指揮千軍萬馬的標(biāo)示。數(shù)年來,他迎東方日出,送夕陽西下,聚精會神地沉思著,無論世間風(fēng)云怎樣變幻,時光前進(jìn)的腳步依然不能將他從沉思中喚醒。因此,這塊石碑也成為祁連山中一座照亮人心的永久性路標(biāo)。
自人類在祁連山攀登出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早先的馬背民族就依祁連山而居,憑借祁連山豐茂的水草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逐漸形成了一個強盛的匈奴民族。馬蹄嘚嘚、羊兒咩咩,人間煙火在祁連山的溝壑、森林、草叢、山洼間燃燒飄搖。幽怨的羌笛從草地上響起,在風(fēng)中長嘯,草原民族與大漢王朝的爭戰(zhàn)在此拉開序幕,古絲綢之路的風(fēng)云在河西走廊的祁連山下飄蕩。
扁都口因其險要的地理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21年春,漢朝大將霍去病率萬千鐵騎從隴西經(jīng)青海,翻大阪山,沖出扁都口,在祁連山下與草原民族展開了一場刀光劍影的爭戰(zhàn),搗毀了匈奴的大后方單于城,至此漢朝疆域拓展到西域。雄霸了214年的西漢王朝,在統(tǒng)一華夏疆土、振興民族、貫通絲綢之路的過程中,于中國西部的祁連山下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循著遠(yuǎn)去的歷史,戰(zhàn)爭的殘片似乎還存留在祁連山中。走進(jìn)民樂中段的祁連山麓,過高峽平湖海潮壩,那峰巒疊嶂的延綿、松濤涌起的蒼勁,讓腥風(fēng)血雨的歷史在霧霾中散去,讓人間所有的情仇恩怨都沉寂在枯草深處,隨水流逝……
再往前走,大鹿溝內(nèi)的青龍山靜靜地臥在這奇峰秀麗的畫卷中,沉醉在舒適的大地上,聆聽天地心跳,靜觀人間百態(tài)。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大鹿溝內(nèi)有個怪獸,它專做傷天害理之事,常常毀壞河堤,推水助濫,引洪水沖毀下游村人的房屋、莊稼,百姓被逼得沒有了活路,祈求上蒼為民除害。生活在天宮的玉帝,每年秋季都會被祁連山飄起的煙霧迷了雙眼,于是他向土地神發(fā)問。管理地界的土地爺如實稟報了事情的原委,玉帝不由分說,差遣一名天將下凡為百姓除害,他便是青龍。青龍奉命下凡,大戰(zhàn)怪獸,將祁連山各個溪流的水匯聚于海潮河,百姓得以受益。青龍也由此被祁連山的美景所陶醉,請求玉帝讓他堅守于祁連山中,保百姓平安。
據(jù)說,至此以后,海潮河再也沒有出現(xiàn)洪水泛濫的災(zāi)情。山下的村民們因祁連山雪水的哺育,安居樂業(yè),過著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據(jù)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村民在此修建了一座廟宇,名為“青龍寺”。從此,青龍山常年香火旺盛,寺院的佛光與雪峰交相輝映,為祁連山呢喃著妙語梵音。
然而,最讓我們銘記的是上世紀(jì)30年代那個寒冷的冬日,退敗于河西走廊的西路軍,若沒有祁連山的保護(hù),便沒有后來的“星火燎原”。祁連山陰冷潮濕的洞穴,保護(hù)了所剩無幾的西路軍有生力量。善良、勇敢、機智的民樂人民,擁有大山賦予的博大情懷,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hù)了許許多多西路軍傷員,抒寫了一曲悲壯憾人的歷史凱歌。
遠(yuǎn)去的成為歷史和傳說,留下的成為永恒和不朽。
輕輕合上這部書,延綿的山脈蜿蜒清晰,威嚴(yán)的山峰依然冷峻,石崖縫隙里,小草樹枝頑強地伸著頭顱,嚴(yán)寒風(fēng)雪里,松柏依然郁郁蔥蔥。山坡上那些不知疲倦的植物星星點點,在朦朧中璀璨著、閃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