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若爾蓋縣高原草地沙化成因分析

      2015-12-21 03:02:45汪曉菲康文星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若爾蓋沙化沙地

      汪曉菲,何 平,康文星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若爾蓋縣高原草地沙化成因分析

      汪曉菲,何 平,康文星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根據(jù)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獲得的資料,對若爾蓋草原沙化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地質的變遷,河流頻繁改道,母巖形成的土壤含沙量高,為該地區(qū)草原沙化提供了大的自然環(huán)境背景;氣候干暖化為若爾蓋高原土地沙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地表徑流造成表土層流失,沙層裸露,風力的驅動作用,促進沙流蔓延,積沙及以沙丘的形成和移動等一系列沙化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疏干沼澤、擴大牧場,極大地加速了若爾蓋濕地由沼澤→半沼澤→草甸→草原→沙漠化發(fā)展方向演變;不合理管理與過牧、超限度利用是導致草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若爾蓋草原沙化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自然與經(jīng)濟、社會相關聯(lián),而以人為活動為誘導因素所引起的土地沙化過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由自然過程和人為加速過程彼此疊加并相互反饋的結果。

      土地沙化;驅動因子;自然因素;人為因素;若爾蓋高原

      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和現(xiàn)代工、農(nóng)業(yè)文明的沖擊,人類活動加劇以及氣候的變遷,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初級產(chǎn)品消耗過度,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草地發(fā)生不同程度沙化。目前中國草地沙化以每年1 500km2左右的速度在擴展[1-2]。沙化成為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發(fā)揮的限制性因子,嚴重影響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氣候連續(xù)的急劇變化大大加快草原退化進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草原退化的趨勢和格局有深遠的影響[3-5];當草地處于脆弱或不穩(wěn)平衡的狀態(tài)時,水力、風力等自然作用力就起著負面作用,就會破壞或打斷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或能量流動過程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使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向退化方向發(fā)展[6-9]。草原生態(tài)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經(jīng)濟輸入與輸出極不協(xié)調[10-13];掠奪式的開發(fā)利用、落后的和粗放的放牧方式[14-16];自然資源無價論、公地悲劇與狹地制約[17-19];草原開墾農(nóng)耕化等人為活動,在誘發(fā)與推動草地沙化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20-21]。己有研究結果表明,人為因素造成我國草原荒漠化中,過度放牧占28.3%[22-23],過度樵采和亂采濫挖占31.8%[24-25],過度農(nóng)墾引起的占25.4%[26]。

      土地沙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彼此疊加并相互反饋的結果,其成因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因此,不同地區(qū)沙化成因也各不相同。若對某個沙化地區(qū)進行沙化治理,首先必須弄清楚引起該地區(qū)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有那些,這樣才能有效地治理沙化地。若爾蓋是四川省西北部沙化最嚴重的縣之一,本研究根據(jù)已有研究和野外考察獲得的資料找岀若爾蓋草地沙化的驅動因素,為若爾蓋制定防沙治沙的措施與對策提供有價值的依據(jù)。

      1 研究地概況

      若爾蓋縣位于四川省北部,其地理坐標東經(jīng)102°08′~103°39′,北緯32°56′~34°19′,平均海拔3 500m。境內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將全縣劃分為純牧區(qū)和半農(nóng)半牧區(qū),純牧區(qū)面積占全縣面積的69%,半農(nóng)半牧區(qū)占全縣面積的31%。有天然草原80.84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原65.20萬hm2,是我國五大牧區(qū)之一,四川省重要的草飼畜牧業(yè)基地。居住有藏、羌、回、漢、彝等12個民族,藏族人囗占80%以上??h總人口7.6萬人,農(nóng)牧業(yè)人口6.6萬人。

      若爾蓋地質母巖多為三迭系砂巖、板巖、灰?guī)r和第四紀的松散堆積物,形成的土壤含沙量高。境內土壤有沼澤土、亞高山草甸土等10大類22個亞類。以沼澤土占地面積最大,占總土地面積的33.1%,其次是亞高山草甸土,占總土地面積的30.15%。

      若爾蓋縣東部和西部分屬兩個氣候區(qū),東部為大陸性山地中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西部為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區(qū)。大陸性山地中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溫度在4.5~5.2℃,年均日照時數(shù)2 500h左右,無霜期60d左右;年降雨量500~600mm,年蒸發(fā)量1 050~1 300mm,相對濕度69%左右;平均風速2.4m/s。西部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區(qū)年均氣溫0.7℃,無絕對無霜期,年均日照2 389h;年均降雨量656.8mm,年均蒸發(fā)量1 232mm,年均濕度69%;平均風速2.4m/s,最大風速40m/s。

      2 基礎數(shù)據(jù)來源

      若爾蓋縣的經(jīng)濟社會數(shù)據(jù)、不同用地面積,草原的產(chǎn)草量、放牧承受能力、牲畜數(shù)量、鼠害蟲害等資料來源于若爾蓋縣林業(yè)局、畜牧局、國土資源局和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部門、氣象資料從若爾蓋縣氣象局獲得。

      若爾蓋縣沙化面積、類型等來自若爾蓋縣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先后開展了四次土地沙漠化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四川省林業(yè)廳2007年和2010年兩次川西北地區(qū)土地沙化科學考察報告[27];四川省農(nóng)科院遙感中心提供的覆蓋研究區(qū)域的1970年代中期成像的Landsat-MSS數(shù)字影像,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末期以及本世的初期的成像的Landsat-TM數(shù)字影像資料。

      3 結果與分析

      3.1 沙化動態(tài)

      從表1中看岀,1994年土地沙化面積16138.2hm2,2009年高達72306.2hm2,是1994年4.50倍,年平均沙化面積擴增速率為11.08%,可見,土地沙化發(fā)展非常驚人,是川西北地區(qū)受沙化威脅和危害最嚴重的縣之一。沙化地中露沙地最大(12130.4~55681.5hm2),其次為流動沙地(2381.7~5773.9hm2),半固定沙地(1036.3~4240.6hm2),固定沙地(589.8~6610.2hm2)。固定沙地、露沙地、半固定沙和流動沙地年均增長速率分別為17.67%、14.56%、13.34%和8.03%。

      表1 不同沙化類型的沙地面積Table 1 The annual changes of land area of different desertified types hm2

      3.2 沙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3.2.1 氣候因素

      從表2中看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若爾蓋高原的年平均氣溫呈明顯升高趨勢,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且溫度上升幅越來越大。20世紀60年代氣溫增幅只有0.07℃/10年,70年代0.09℃/10年,80年代0.28℃/10年,90年代0.90℃/10年,進入21世紀后,高達1.49℃/10年。從60年代到現(xiàn)在,氣溫總平均增幅0.28℃/10年,比全球氣溫增幅(0.03~0.06℃/10年)[28]高岀數(shù)倍。氣溫持續(xù)升高導致該地區(qū)氣候表現(xiàn)出暖干化趨勢,多年持續(xù)升高的氣溫直接造成若爾蓋高原多年凍土的退化,為若爾蓋高原土地沙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隨著氣溫增幅的年變化的增大,沙化面積的年變化也不斷擴大。無疑氣候暖干化是若爾蓋草地沙化的驅動因素。

      若爾蓋高原年平均降水量約為650mm(見表2),年際間降水量波動較大,上世紀60、70、80、90代年,本世紀頭10年的年際間降水量平均標準差分別為達130.2、135.5、102.3、95.3和69.7mm。對1960~2009年氣象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xiàn),其年降水量的86%都集中在4~9月,其中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51%,干旱的冬季年平均降水量僅17mm。若爾蓋地區(qū)這種年間降水的波動,以及年內間降水分配極不均勻,容易導致冬季地表非常干燥,干沙極易隨風吹揚。

      若爾蓋高原經(jīng)常岀現(xiàn)大風天氣,有時瞬時風速高達40m/s。如果某天岀現(xiàn)8級以上的大風為大風日的話,80年代的10年中有255d,90年代263d,本世紀183d(表2)。在一些高山埡口的迎風坡,由于風速大,風體濕度低,吸濕能力強,造成迎風坡的沙化。在冬季植被枯死,地面覆蓋減少,尤其是干旱板結的退化草場,地表或多或少直接裸露,這為風對地表的侵蝕搬運作用提供了用利條件。如果在大風的天氣情況下,風助沙勢,沙借風威,從而導致風沙流蔓延,積沙及以沙丘的形成和移動等一系列沙化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若爾蓋高原河谷比較寬暢,大風長驅直入,風體在河谷加速形成強勁的河谷風,河谷邊緣的表層干沙在強勁的河谷風力的作用下遷移侵蝕兩側山谷。

      若爾蓋處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帶高原,太陽輻射劇烈,透光性好,空氣清潔度高,以及地區(qū)溫度持續(xù)升高導致氣候的干暖化,為蒸發(fā)提供了所需熱能,促進了水分的蒸發(fā)。地表蒸發(fā)量大,土壤表層水分容易失散,容易造成表土層疏松。在持續(xù)的氣候干暖化條件下,很快進入蒸發(fā)第三階段,地表水分逐漸蒸發(fā)掉,蒸發(fā)面逐漸下移,地表逐漸形成一層干沙層。冬半年降水量稀少,河流徑流量很少,大部分濕潤的河床邊緣裸露,冬季干燥的風體與裸露的濕潤河床邊緣間存在著很大的水汽梯度。在較大的大氣蒸發(fā)散力驅動下,濕潤的河床邊緣地表容易干化,如此往復逐漸促成河流兩岸的沙化。

      3.2.2 地質因素

      地質構造的影響:若爾蓋位于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以來,由于冰川的劇烈運動,導致河流中心不等量下沉,這一地質變遷,使各大河流及其支流分別廢棄不同程度的故舊河床,形成了眾多的古河床、牛軛湖。隨著流水的消退,黃河古河床上沉積的河沙,逐漸形成了現(xiàn)今白河東側的一連串大沙丘;眾多的牛軛湖沉積的流沙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喜馬拉也沙丘。屬類似成因的還有轄曼鄉(xiāng)的黑青喬、昂擋喬沙丘。這種頻繁的河流改道而以河湖相沉積的流砂是形成沙地的源泉,并導致了沙丘和古河道貌走向一致的基本分布規(guī)律。

      表2 若爾蓋縣氣象和沙化面積數(shù)據(jù)Table 2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desertification area of Ruoergai County

      巖性的影響:若爾蓋高原面上出露巖石多為三迭系砂巖、板巖、灰?guī)r和第四紀的松散堆積物,三迭系砂巖、板巖、灰?guī)r含沙量高,第四紀松散堆積沉積物又主要是沼澤沉積和粉沙沉積,形成的土壤含沙量也高。如果這些地區(qū)地表植被層遭到破壞,雨水會直接沖刷地表,表土層中細小的沙粒隨徑流運動,流水消退后細小的沙粒堆集一起形成大量的沙源,再經(jīng)風力作用,形成沙地,沙地移動,造成草地被風沙逐漸覆蓋,沙化擴大。若爾蓋縣高原沉積分布甚廣,在一些低緩丘陵和寬闊的平壩的草地表層下面幾乎全是沙礫物質,厚度有的達幾十米,當表土層遭受雨水或風力侵蝕,這些沙礫質完全暴露,草地就成了沙地。

      地形地貌的影響:若爾蓋地區(qū)河谷兩岸迎風坡面和丘陵上部是沙化最容易出現(xiàn)的地段,丘陵上部地下水位低,表土層薄,土壤較干燥,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低,牧草長勢較差,又處于風口,因此,其表土層土壤最容易流失,造成沙礫物質裸露形成沙地。若爾蓋的河流比降小,流速慢,洪水季節(jié)流水夾帶的泥沙將在河谷及兩岸灘地不斷沉積,冬春季節(jié)在強大的風力驅動下,淤積在兩岸灘地的泥沙可能會帶到迎風坡面草地,將草地覆蓋,長期以往,風沙不斷沉積在迎風坡面,進而形成固定沙地或流動沙地。

      3.3 沙化形成的人為因素

      3.3.1 超載過牧

      從表3中看岀,若爾蓋縣牧養(yǎng)牲畜量,1980年僅225.9萬個羊單位,2009年上升到371.3萬個羊單位,是1980年的1.64倍。全縣80.84萬hm2天然草地中有65.20萬hm2可利用草地,其理論載畜量186.5萬個羊單位。由此可見,若爾蓋地區(qū)存在相當嚴重的畜牧超載問題,而且超載率逐年不斷升高,1980年放牧超載率21.13%,2009年超載率高達99.09%。特別是不分時節(jié),不分地點的過度放牧,草地無法休養(yǎng)生息,草地生產(chǎn)能力和生物量資源量急劇下降,由20世紀70年代初畝產(chǎn)鮮草600kg下降到現(xiàn)在的320kg,植被覆蓋度迅速減少,給沙化的擴散蔓延創(chuàng)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過度放牧牲畜反復踐踏草地,對土壤造成強烈的機械擠壓,這樣極易破壞很薄的土壤表層,使下面沙層露出,從而促使草原沙化。將表3載畜量的年變化與表2中沙化面積的年變化數(shù)據(jù)對照可看岀,載畜量越多的年份其沙化面積也越大,二者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表3 若爾蓋載畜量的年變化Table 3 Annual change of the amount of grazing livestock in Ruoergai

      3.3.2 疏干沼澤

      20世紀70和90年代,為擴大可利用草原面積,加快發(fā)展畜牧業(yè),若爾蓋興起了疏干沼澤、擴大牧場的運動。全縣沼澤地挖排水溝長度共計250km,有15萬hm2沼澤被破壞。疏干沼澤加速了“濕地→草甸→退化草甸→沙化草地→沙地”的演變發(fā)展,僅1975年~2001年的26年間,沼澤濕地萎縮了20.20%,湖泊濕地萎縮了34.48%,河流濕地萎縮了48.03%,而沙化地卻增長了351.81%(見表4)。局部疏干了的沼澤,大量湖床、河床裸露,尤以古河道上及其附近的疏干了的沼澤更為明顯,形成許多新的沙源,加快了濕地草原的沙化進程[29]。上世紀70年代疏干的沼澤到本紀初大都發(fā)展到沙漠化階段,因此,這個時期,若爾蓋縣土地沙化發(fā)展如此之快與此密切相關。

      表4 若爾蓋沼澤濕地動態(tài)變化?Table 4 The wetlands dynamic changes of Ruoergai

      3.3.3 資源的無序利用

      每年到若爾蓋草原上采藥的藥民有幾萬人次,采挖時間每年從4月到10月,長達6~7個月之久。特別是夏季,每天在草原上采挖的藥民數(shù)以千計。他們在草原上“地毯式”地輪番采挖,被采挖過的地方,泥沙暴露在表土層,使草本植物難以發(fā)芽生長,草地逐漸退化、沙化。若爾蓋濕地的泥炭儲量達41億t,約占全國泥炭資源總量的41%。由于泥炭資源開發(fā)利用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濫采亂挖十分嚴重,深淺不一、規(guī)模不一的棄礦坑遍地皆是,浪費泥炭資源的同時,沼澤地表植被也受到嚴重破壞。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本來就脆弱,大規(guī)模開采泥炭導致的溝蝕、溯源侵蝕十分嚴重,導致濕地退化、沙化。

      牛糞養(yǎng)分含量豐富,其有機質的富里酸是植物的生長調節(jié)劑,對植物的生長的具有刺激作用;有機質的胡敏素對土壤結構具有改良作用,使很細的粉沙粒和粘粒粘結,形成水穩(wěn)性的團粒結構,沒有團粒結構的土壤細粒容易被風蝕和水蝕;牛糞還含有大量的牧草種子,有利于牧草的更新。因此,無論是對于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維持土壤的地力以及草地種子庫的來源等,牛糞的大量存在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若爾蓋的長冬無夏寒冷的氣候特征,牧民需要大量的燃料來取暖,長期以來采用牛糞作為燃料,牧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大量的牛糞堆積儲藏。牛糞用作燃料而不歸還草地,使得草地土壤肥力得不到補充,草地生產(chǎn)力下降,表土層逐漸板結,草地逐漸沙化。

      3.3.4 落后的習俗

      若爾蓋草原居民絕大多數(shù)是藏族同胞,他們以牛羊數(shù)量多少作為貧富衡量標準,牲畜總量愈多,牧民才顯得越富有,因而盲目發(fā)展牲畜。放牧沒有遵循以草定畜、劃區(qū)輪牧、休牧、禁牧等放牧制度,大都還是以原始粗放,靠天養(yǎng)畜為主,忽視了對草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建設。草原的資源是有限的,草原上的牲畜總量越多,草原的資源量與牲畜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就愈大。若超載過牧對草原采用掠奪式利用,草原無法承受這種掠奪式利用,而導致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失調,加速草地的沙化。

      此外,還有一條習俗,不愿宰殺老弱牲畜,這樣導致出欄率低,適齡牲畜僅占30%~40%,后備畜少,約占20%~40%,老弱畜達20%以上,出欄率僅為12%,造成了牲畜“春養(yǎng)、夏肥、秋瘦、冬死”的現(xiàn)象。這不僅不能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反而增加了草場的載畜量,人為地消耗了大量的牧草資源,成為草地沙化的原因之一。

      3.4 沙化形成的生物因素

      3.4.1 鼠、蟲危害

      目前若爾蓋草原鼠害分布面積52萬hm2,其中鼠類重度危害(Ⅲ級)面積18.1萬hm2(高原鼢鼠Ochotona curzoniae 10萬hm2,黑唇鼠兔Ochotona spp.8.1萬hm2(見表5)。最嚴重的地帶黑唇鼠兔數(shù)量每hm2可達739只,鼢鼠50只。

      表5 鼠、蟲危害草地情況Table 5 Rats,worms harm the grass situation hm2

      草原鼠害對草地的破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大量取食牧草降低了草地草本蓋度,為土地沙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鼠害動物取食牧草,與家畜處于同一營養(yǎng)級。在若爾蓋,按每公頃黑唇鼠兔64只,每日每只黑唇鼠兔取食77.3g鮮草,每年取食4個月(120d)計算;高原鼢鼠每公頃4只,每日每只取食量200g鮮草,一年取食8個月(245d)計算,則每公頃每年黑唇鼠兔和高原鼢鼠取食草量占若爾蓋縣平均草場生產(chǎn)力的15%。鼠害動物和牛羊爭奪牧草,大大地消耗了草場的牧草資源,增加了草場的壓力,其后果是草地的嚴重退化。其二是不斷掘洞使大量表土層被掘于地表,易遭風蝕和水蝕,致使草場肥力急劇下降,同時,表土層下的土壤多為沙質地,掘出到地表后,形成無數(shù)小沙堆,成為沙化的沙源。

      若爾蓋草原毛蟲Gynaephora alpher akii Grum-Grzhimailo分布面積7.4萬hm2,危害面積4萬hm2,草原蝗蟲分布面積40.5萬hm2,危害面積4.1萬hm2(見表5)。近年來,由于氣候反常,降雨減少,鼠蟲危害更加頻繁,若爾蓋草原鼠蟲危害位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五縣之首[27],特別是大規(guī)模的蝗蟲往往使大面積草場頃刻之間成為荒蕪一片,導致草地朝土地沙化方向發(fā)展。

      3.4.2 雜草和毒草危害

      目前若爾蓋草地受毒雜草影響的面積達57.1萬hm2,占天然草地面積的71.16%,其中有27.4萬hm2草地受到毒雜草嚴重危害,占48%,據(jù)1989~1997年川西北草地有毒有害植物調查表明,草地有毒有害植物從1985年草地資源調查時的3%~5%增加到1997年的12%~25%。草地單位面積生產(chǎn)力不斷下降(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從300g/m2下降到200g/m2左右)[2],可作牲畜食用的草量大幅減少,造成超載過牧更加嚴重,草地進一步退化,草地退化后逐步加劇土地的沙化,雜草和毒草的增加對若爾蓋土地沙化也有重要影響。

      4 結論與討論

      新生代的地質變遷,使得若爾蓋高原河流頻繁改道,而以河湖相沉積的流沙形成眾多的延續(xù)數(shù)十公里長的流動沙地或沙丘,形成大量的沙源;若爾蓋草原成土母巖形成的土壤含沙量高,為該地區(qū)草原沙化提供了大的自然環(huán)境背景。

      氣候變暖使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并為蒸發(fā)提供了熱能,促進地表蒸發(fā),造成表土層疏松,為若爾蓋高原土地沙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水動力對草地的沙化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地表徑流的動能中,當這種動能與自我維持能力或土壤因子及地貌因子不協(xié)調時,就會造形成破壞作用,造成表土層沖刷和水土大量流失,而若爾蓋草原表土層本來就很瘠薄,表土層流失使其下層的沙層裸露逐漸形成沙地;若爾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大風,風的動能作用是吹蝕表土、加強干旱,促進沙流蔓延,積沙及以沙丘的形成和移動等一系列沙化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若爾蓋眾多的活躍的流動沙地(丘)四周的草地就時刻面臨著沙化危險,由于風力的驅動作用,流沙向四周蔓延,周邊的草地被流沙復蓋成為了新的沙化地,因此,風力成為流動沙地(丘)四周的草地沙化的主導作用因子。

      鼠、蟲害和有害植物的入侵是若爾蓋草原沙化形成的原因之一,鼠、蟲危害與草地沙化是一把雙刃劍,基本上都會岀現(xiàn)一個草場被破壞—鼠、蟲危害爆發(fā)—草場加速沙化這樣一個過程。鼠、蟲害最為嚴重的縣,也是草原沙化最為嚴重的縣[30]。

      疏干沼澤、擴大牧場極大地加速了若爾蓋濕地由沼澤→半沼澤→草甸→草原→沙漠化發(fā)展方向演變,不合理管理與過牧、超限度利用是導致草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與自然作用力相比,人為干擾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深遠的,不斷累加的,其強烈干擾力加速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的進程,將潛在的草地退化轉化為現(xiàn)實的草地退化。

      若爾蓋草原沙化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過程,而是一個自然與經(jīng)濟、社會相關聯(lián),而以人為活動為誘導因素所引起的土地沙化過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下,由自然過程和人為加速過程彼此疊加并相互反饋的結果。

      [1] 李金亞,徐 斌,楊秀春,等.2001.錫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動態(tài)變化及驅動力分析——以正藍旗為例[J].地理研究,30(9):1670-1683.

      [2] 閆玉春,唐海萍,張新時.草地退化程度診斷系列問題探討及研究展望[J].中國草地學報,2007,29(3):90- 97.

      [3] 張國勝,時興合,李 林,等.黃河源區(qū)氣候變化及其對草原荒漠化的影響[J].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網(wǎng)絡研究動態(tài),2000,11(1):18-22.

      [4] 李 斌,董鎖成,江曉波,等.若爾蓋濕地草原沙化驅動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12-120.

      [5] 陳佐忠,汪詩平,王艷芬,等.蒙古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與圍封轉移[J].綠網(wǎng)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03,4(9):31-35.

      [6] Wallace J S.Increasing agricultural water use efficiency to meet future food production Agriculture[J].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2:105-119.

      [7] Warren A,Sud Y C,Ro zanov B.The future of deserts[J].Jornal of Arid Environment,1996,32:75-89.

      [8] Wigley T M L,Raper S C B.Interpretation of high projections for globa-l mean warming[J].Science,2001,293:451-454.

      [9] Morgan J A,Legain D R,Mosier A R,et al.Elevated CO2 enhances water relations and productiv ity and affectsg as exchange in C3 and C4 grasses of the Colorado shortgrass steppe[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1,7:451-466.

      [10] 陳佐忠.內蒙古白音錫勒牧場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氮素循環(huán)的初步研究與其生態(tài)對策的探討[J].農(nóng)村生態(tài)環(huán)境 ,1987,(3):5-10.

      [11] 敖仁其,等.2004.制度變遷與游牧文明[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78-82.

      [12] 寧寶英,樊勝岳,趙成章.天然草原退化的社會經(jīng)濟原因與可持續(xù)利用對策——以甘肅省肅南縣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4,14(2):94-98.

      [13] 許中旗.人為干擾對典型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的影響[D].北京: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5:31-24.

      [14] 包玉山.內蒙古草原畜牧業(yè)的歷史與未來[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102-105.

      [15] 董玉祥.西藏沙漠化災害現(xiàn)狀極其驅動力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2):96-102.

      [16] 張建國,劉淑珍,李輝霞,等.西藏那曲地區(qū)草地退化驅動力分析[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 2004,25(2):11-12.

      [17] 任國英,王子艷.內蒙古S蘇木草原生態(tài)惡化原因的結構化解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7):47-52.

      [18] 康愛民.對錫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思考[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2,2(6):36-38.

      [19] 色 音.蒙古游牧社會的變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53-155.

      [21] 楊富裕,張?zhí)N微,苗彥軍,等.藏北高寒退化草地植被恢復過程的障礙因子初探[J].水土保持通報,2003,23(4):17-20.

      [22] 蔡曉布.西藏中部草地及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及其機制[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3,12(2):203-207.

      [23] 趙成章,樊勝岳,殷翠琴.祁連山區(qū)天然草原退化原因分析與可持續(xù)利用對策[J].中國沙漠,2004,24(2):207-210.

      [24] 王關區(qū).我國草原退化加劇的深層次原因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7,27(4):1-6.

      [25] 邵 偉,蔡曉布.西藏高原草地退化及其成因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58-63.

      [26] 陳 文.草原畜牧業(yè)經(jīng)濟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2:92-94.,

      [27] 郭亨孝,孟宏偉,陳昌久,等.關于川西北沙化問題調研報告[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0,31(2):1-5.

      [28] J H oughton.全球變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27-28.

      [29] 王 輝,任繼周,袁宏波.黃河源區(qū)天然草地沙化機理分析研究[J].草業(yè)學報,2006,15(6):19-25.

      [30] 王薇娟.青海省優(yōu)勢害鼠的種類、分布及防治建議[J].青海草業(yè),1999,(1):50-52.

      Analysis on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grassland deserti fi cation in Ruoergai plateau

      WANG Xiao-fei,HE Ping,KANG Wen-x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data collected during fi eld investigation,analyze the causes of grassland deserti fi cation in Ruoergai platea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ological changes,frequent river diversion,rock becoming hi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soil,providinga great backdrop for the region’s grassland deserti fi cation of Ruoergai;Dry and warm climate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desertification of Ruoergai;Runoff caused the loss of topsoil,sand layer is exposed,wind-driven role,promoting the spread of sand flow occurs accumulated sand and dune formation and move toa series of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Dewatering swamps,pastures expanded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evolution of Ruoergai marsh wetlands→semi-swamp→meadow→grassland→deserti fi cation development;Overgrazing and irrational management,and use of ultra-limits is the cause of most of the grassland deserti fi cation;Ruoergai grassland deserti fi cation process is nota simple natural process,buta natural and economic,social association,and human-induced activities caused by factors deserti fi cation process,which is the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work together by natural processes and anthropogenic acceleration feedback superimposed on each other and each other’s results.

      land deserti fi cation;driving factors;natural factors;hman Factors;Ruoergai Plateau

      S717.19+3

      A

      1673-923X(2015)03-0100-07

      10.14067/j.cnki.1673-923x.2015.03.020

      2014-10-10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西南生態(tài)安全屏障決策體系”(2011BAC09B08-07)

      汪嘵菲,博士研究生

      康文星,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kwx1218@126.com

      汪曉菲,何 平,康文星.若爾蓋縣高原草地沙化成因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5,35(3):100-106.

      [本文編校:吳 彬]

      猜你喜歡
      若爾蓋沙化沙地
      能鉆過柔軟沙地的蛇形機器人
      軍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7:58
      近30年來若爾蓋高寒濕地變化及其對區(qū)域氣候變化的響應
      呼倫貝爾沙地實現(xiàn)良性逆轉
      沙地迷宮
      風滾草
      土地沙化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
      綠色中國(2017年7期)2017-08-02 17:47:11
      綠龜
      五年累計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萬公頃
      在若爾蓋草原(外一首〕
      中國詩歌(2016年7期)2016-12-05 20:43:22
      我國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xù)“雙縮減”
      綠色中國(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
      正定县| 东阳市| 丰都县| 仲巴县| 白山市| 黄平县| 桦川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桐柏县| 西青区| 拉萨市| 和林格尔县| 西城区| 彭山县| 镇原县| 灵寿县| 甘德县| 兴仁县| 广饶县| 滕州市| 新龙县| 孝感市| 东明县| 嘉兴市| 文成县| 常德市| 沧州市| 桑植县| 会东县| 大安市| 肃南| 兴化市| 正安县| 巴马| 宣化县| 镇平县| 雷州市| 崇文区| 龙海市| 丰台区|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