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 ”出來的絲綢之路
《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
杜甫·唐代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一望幽工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
人物葡萄藤紋鎏金銅高足杯
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yīng)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
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
…………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lǐng)。留歲余,還。并南山,欲從羌中歸,復(fù)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于死,國內(nèi)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傳》
《涼州詞 》
孟浩然·唐代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關(guān)山月,思?xì)⑦叧怯蝹b兒。
公元前140年,歷史的朱砂筆圈定了漢武帝劉徹繼承大統(tǒng),這一年,一條隱于黃沙中的阡陌,在東方版圖上開始發(fā)光,一位漢朝臣子將掀開覆蓋其上的黃沙塵土,這條路會在這位臣子步步驚心的征途中漸成雛形,還會在漢武帝赫赫威名的拂照之下?lián)P名中外,從此一抹永不墜落的彩霞,時刻提醒人們要尊稱它的名諱——絲綢之路。
生在西漢的張騫,名字中挾著不羈的風(fēng)、住著不羈的馬,天生就是冒險家。他的名音同日行千里的千,亦同魂繞夢牽的牽。他從建元元年的長安城出發(fā),從安居樂業(yè)的漢朝天子腳下出發(fā),從敢于幻想、熱血沸騰的漢朝出發(fā),這個人,走向西域的每一寸腳步,都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張騫傳》,春秋筆法,簡要到神韻全無的境地。張騫命運(yùn)的起伏跌宕,湮沒在詞句中一觸即發(fā)的烽火味道里。他前往西域,初心在搜集情報、結(jié)交盟友,可是走著走著,一路上的關(guān)山月、走馬川、莽莽黃沙、斗大碎石讓他目瞪口呆。他見到了服飾怪異的胡人趕著成群駱駝,出售稀奇古怪的首飾;他見識了天外的天、人外的人。兩千多年前深秋的隴西,這個年輕的冒險家,大概一路都在喋喋不休,說著引人注意的漢話,向身邊的隨從堂邑父求證見到的新鮮事兒,身后忽近忽遠(yuǎn)跟著此番西行同去的一百多名侍衛(wèi),而胡人堂邑父神情戒備,因為他捕捉到危險迫近的氣息。
張騫最終被匈奴人拘住,這個大大咧咧的漢子可能沒能掩飾住自己的來意,將天朝欲與月氏結(jié)盟的情報泄漏了出去,這不是一個精于政治的人所能應(yīng)付的場面。張騫為自己的莽撞付出了被困十年的代價。十年里,張騫被迫娶了胡妻,誕下麟兒??伤闹袇s時刻記掛長安城墻上武帝登基那一日宏亮得穿透靈魂的號角之音,那聲音飛越隴西的黃沙大漠,飛進(jìn)連春風(fēng)都不度的玉門關(guān),飛抵他的夢中,日日提醒他,漢朝與故鄉(xiāng),寄來了明月,提醒他終會來臨的歸期。
彩繪泥鎮(zhèn)墓獸
鎏金嵌珠寶玉帶飾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后人寫邊塞詩,思念遙遠(yuǎn)的長安,殊不知,能在邊塞的墻垛、營房、關(guān)隘任何一處寫詩,都要歸功于那位以身涉險,第一次走進(jìn)西域的張騫。那困頓的十年里,張騫發(fā)揮著左右逢源的本領(lǐng),隱于鬧市,在風(fēng)云變幻的西域諸國間,默默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張騫終于覓得良機(jī),潛入月氏國,可是時局變化太快,讓張騫帶去的天朝圣眷在仇恨日漸泯滅的月氏,顯得有些多余。張騫無奈,逗留一年后,只得設(shè)法折返長安,盡管他打算繞道而行,最終仍然被匈奴騎兵抓獲,好在這一次老天垂憐,一年后,張騫再次順利脫逃,攜帶家眷和忠仆,成功歸漢。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狼狽多過風(fēng)光,軟禁與出逃是十年出使所做過的最多的事,若不是堂邑父忠心耿耿,“射禽獸給食”,張騫幾乎要在逃亡中彈盡糧絕葬身荒漠。從功利而言,他簡直一無是處,一百多位漢朝男兒的青春就此枉費(fèi)??墒?,隔了千年看張騫,出使西域就是他的附屬標(biāo)簽。他的逃亡,注定要歪打正著,逃出流芳百世的絲綢之路。
于是,“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衛(wèi)青、李廣在張騫的指引下,大敗匈奴鐵騎,將其趕到更遠(yuǎn)的漠北。以至于張騫死后,蘇武前去與匈奴修好,都未能消除匈奴人對漢朝的仇恨和抵觸。他們用不折手段的報復(fù)方式對待蘇武,全然沒有當(dāng)年對待張騫的客套和禮貌。蘇武在貝加爾湖的冰天雪地里牧羊十九載,吃盡了張騫想都沒想到的苦頭。張騫比蘇武幸運(yùn)得太多,他雖在出使之后的軍旅生涯中遭逢厄運(yùn),被貶庶人,可是漢武帝依然予以重用。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底氣十足,這一次,他帶上的不止是精兵強(qiáng)將,還帶上了同他一樣長于外交的專業(yè)人員。第二次出訪,張騫成功地在除了匈奴以外的西域各國間建立起友好的邦交關(guān)系。大夏、月氏、大宛、康居等新疆小國,紛紛納入漢室皇權(quán)的蔭遮之下,而再遠(yuǎn)些的烏孫、安息、大食、身毒等國,也初次建立起與中原帝國的邦交關(guān)系。
《夢仙》
韓渥·唐代
紫霄宮闕五云芝,九級壇前再拜時。鶴舞鹿眠春草遠(yuǎn),山高水闊夕陽遲。每嗟阮肇歸何速,深羨張騫去不疑。澡練純陽功力在,此心唯有玉皇知。
張騫出使西域雕塑
黃釉扁壺 絲路證據(jù)
張騫被賜為博望侯,因為他帶領(lǐng)漢家大軍西征大捷,漢武帝鑒于他能“廣博瞻望”,提供適于在西域作戰(zhàn)的豐富經(jīng)驗,特意封賞。張騫西征之前,還曾自請出使南蠻,尋訪身毒國(今印度),可惜在天高皇帝遠(yuǎn)的蠻夷之地,遭遇阻遏。張騫和他的使者帶回了滇地“夜郎自大”的典故,讓漢武帝又燃起了南征的斗志。張騫帶回了西域的胡瓜、葡萄、苜蓿、蠶豆、核桃、石榴,還帶回了五花馬,帶回了胡琴與羌笛,帶回了西域的音樂、舞蹈、語言、典籍。這條路上,胡瓜和葡萄開始藤蔓伸延,開花結(jié)果,胡琴與羌笛吹奏起繞梁的裊裊梵音,中亞、西亞與東方的古中國開始禮尚往來。瓷器、陶器、彩俑、玻璃瓶變成了駱駝、菩薩、佛祖、野獸、花卉,讓西北干涸的沙丘變得美輪美奐,充滿了引人入勝的異域風(fēng)情。
千年后,張騫被與漢朝同樣強(qiáng)盛的唐朝再次熱議,文人騷客將他從晉朝張華的《博物志》里挖出來,穿鑿出“張騫泛槎”的傳說。他們認(rèn)為張騫被拘十年,乘坐了天河定時飄來的舟槎,尋覓到天河盡頭,拜會了牛郎織女。連寫詩與做人同樣不茍言笑的詩圣杜甫都忍不住有“乘槎消息近,無處問張騫”的遐想。張騫的奇遇,令同樣渴望開疆辟土、征降四方的唐人,有了惺惺相惜的敬意。
張騫的鑿空之旅鑿出了一條橫貫東亞與中亞的和平之路,雖然張騫出發(fā)伊始,身后投來炯炯目光的漢武帝,是年少氣盛之時為了與月氏結(jié)盟,洗刷漢高祖被匈奴圍困白登山的恥辱。還好漢武帝不糊涂,他看懂了這條絲綢之路上民生百計,看懂了民生比軍事的力量更具滲透力,所以他默許了這條互通物資、交流文化的道路長期存在。漢武帝年老之時,再次安排蘇武出使匈奴,希望修得西域更大的穩(wěn)定與和平,該是那絲綢之路冥冥中的暗示吧!
而今絲路上漫天的花雨,凝固成石像的駱駝,還隱隱間吟唱那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唱些什么呢?就唱那古人獻(xiàn)給邊塞大漠的詩句吧——
“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長煙落日孤城閉……”
《飛雁》
王安石·北宋
雁飛冥冥時下泊,稻粱雖少江湖樂。人生何必慕輕肥,辛苦將身到沙漠。漢時蘇武與張騫,萬里生還值偶然。丈夫許國當(dāng)如此,男子辭親亦可憐。
彩繪陶騎馬狩獵
唐三彩釉陶束發(fā)胡人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