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亢 霖
最不可能的和最可能的
文_亢 霖
2008年,馬英九在選舉辯論中駁斥對手時說:“您說的事情完全沒有發(fā)生過,簡直是在寫小說?!?/p>
是呀,有的事情怎么可能發(fā)生呢?簡直就是在寫小說。可是,現(xiàn)實這支筆總寫出比小說更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海峽兩岸的關系。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進行的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給世人造成震撼的原因,除了事件重大外,還在于其意外性,在于人們此前對這種場面發(fā)生的可能性的預估。“習馬會”,怎么可能?雙方以什么身份,在哪里會面?臺灣2016年1月就要選舉了,國民黨選情嚴峻,這個時候馬英九怎么可能有機會跟大陸最高領導人會面。2014年,馬英九曾一度公開表示,希望可以在于北京舉辦的亞太經(jīng)合組織峰會上與習近平會面。當時,我跟臺灣的記者同行探討過可能性,我的判斷斬釘截鐵—不可能!在北京會面不可能,在APEC這樣的國際場合不可能,在關于雙方的身份、稱謂如何安排沒有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不可能。
世易時移,短短一年后,不可能化作了現(xiàn)實。
其實,不可能的事情在兩岸漫長的交往中數(shù)度成為現(xiàn)實。
不可能的事情曾發(fā)生在2005年。10年前,誰會相信國共兩黨的領導人會碰面。而且,當時國民黨在選舉中失利,黨主席連戰(zhàn)成了第一個沒有當上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國民黨主席。結果,那一年兩岸有握手,有會談,還有小學生齊誦:“連爺爺,您回來了!”那一次會面所帶來的后續(xù)效應,包括兩岸的“三通”,以及如今在寶島上隨處可見的大陸游客等。
不可能的事情曾發(fā)生在1993年。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似乎是個總能讓兩岸中國人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地方。當年,汪道涵(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會長)、辜振甫(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領銜,大陸的“海協(xié)會”和臺灣的“?;鶗睂χ蛎襟w,以各種角度長時間握手,留下了一個至今在兩岸關系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名詞—“九二共識”。“九二共識”這個名詞雖然在2000年才正式出現(xiàn),但其核心內容卻是兩岸在1992年通過一系列溝通、磋商形成的。那時,兩岸間的立場、認知、社會狀況差異很大,隔閡也很深。然而,奇跡般的會面和共識的達成,還是在不可能中發(fā)生了。
不可能的事情發(fā)生在1987年。蔣經(jīng)國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啟動了恢復兩岸交往的大動作,宣布在臺灣的老兵可以赴大陸探親。自此,雖然政治對峙的局面沒有改變,臺灣人赴大陸旅游、探親訪友、投資就業(yè)漸漸成為常態(tài)。
可能和不可能之間,有時候隔著滄海,有時候薄如蟬翼。最不可能的是背離歷史潮流、違背主流民意。最可能的是在關鍵時刻做出看上去不可能的、對的事情。總有可能和不可能的考題與挑戰(zhàn),總有大氣候需要主事者以超群的智慧做出回應。蔣經(jīng)國生前有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后悔?!睘榱嗣魈觳粫蠡?,尋求機會,找到空間,積累善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希望這永遠是兩岸故事的主線。
在2015年,如果要為這次會面找到“不可能”的理由,有千條萬條。如果要找可能的理由,只有一條,就是兩岸的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雖然兩岸領導人的這次會面意義重大,但就目前的局勢而言,在較近的未來,兩岸要實現(xiàn)統(tǒng)一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誰知道呢,兩岸的故事,就是從不可能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