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尋找老子飛身之地

      2015-12-24 19:42:11徐兆壽
      飛天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老李老子孔子

      徐兆壽

      引 子

      出了蘭州城,向南沒走幾步,就被一座座大山攔住。那就是七道梁。車在山上行走,我往山下看。山下的事物渺小若無。一輛正在作業(yè)的大卡車像小孩的玩具車。人如螻蟻,慢慢蠕動。我不禁感嘆,如此大山,古人是怎么翻越的?

      我們要去的這個地方是臨洮。我們一行四人要去臨洮考察。四個人分別是牛爺、老李、姜風和我。牛爺已經(jīng)退休多年,他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曾與很多歷史學家在報端爭鳴,但他其實是個不大喜歡寫文章的人。他說,他寫文章就是看不慣那些人胡說八道。他退休時雖是個副教授,但比我們學校大部分教授都知名。牛爺很牛,人人都敬佩。老李也快退休了,博覽群書,愛下棋,愛打牌,也愛喝酒,就是不愛寫文章。他說,天底下沒有他沒看過的書。牛爺不信,老李說,那你可問我什么書我沒看過。牛爺偏偏不問,鼻子里哼了一聲說,孔子那時候書少,就那一點點,他就以為都看過了,但他為什么去向老子問禮?說明老子比他看過的多些。老李張著嘴笑著說,也對,也對。姜風是我們新入職的老師,因其父親是省上的某位高官,臨洮的這個項目是她請我們?nèi)サ?。之前我只聽聞牛爺?shù)拇竺瑓s很少與他交流過。老李則是老朋友了,常常無話不談。姜風找老李,老李便拉了我和牛爺。

      關(guān)于臨洮,我很早的時候就想去看看。著名的馬家窯彩陶就出土自那里。據(jù)說,彩陶產(chǎn)于一萬多年前。第一個制陶的模具發(fā)現(xiàn)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但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也發(fā)現(xiàn)了同時期的彩陶,甚至中國的彩陶工藝在后期更為成熟,其美輪美奐之燦爛,使發(fā)現(xiàn)者瑞典的安特生難以置信。后來在古希臘的愛琴島上也發(fā)現(xiàn)了彩陶的碎片。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看上去充滿著巫術(shù)思想的泥器因為火的親吻,成為了那個時期文明的象征。這個被稱為彩陶的器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為全球所共享。

      從彩陶的傳播和使用,就可以看到那個時期已經(jīng)在進行全球化運動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拋棄那個充滿了冰冷色彩的名字——新石器時代(晚期)——而重新將那個時代命名為彩陶時代?至少這個命名在我看來是充分地尊重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它一下將那個時代點亮了,有了華彩,不再蒙昧。新石器時代,這個命名在我看來,是將人類工具化了:它把我們?nèi)祟惖男撵`活動視為烏有。事實上,在那個看似黑暗的時代,人類自身的靈性卻是極為發(fā)達的。那個時期,山川大地之神都活著,與人類息息相通、水乳交融。從一切巫術(shù)與泛神化的薩滿教等人類早期精神活動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只是被我們想當然地否定了。這個否定是那樣粗暴、愚昧。這個否定是基于今天人類自身器物的感受為中心,而不是知人論世、以心換心地觸摸、交流、相和、微笑、通達。因此,我時常想以祖先的名義呼喚眾人對11000年至4000年的這段歷史命名為彩陶時代。

      然而,何以那些用濃彩畫著水波紋的彩陶、那些世界上工藝最發(fā)達的彩陶,竟然出現(xiàn)于中國的馬家窯一帶?

      我曾經(jīng)在甘肅省博物館里看到那些像是青春女子的眉毛一樣油亮的彩陶,也看見過它的衰落期——半山和馬廠彩陶的色彩衰敗,仿佛女子老了的樣子。那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叫馬家窯的地方到底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文明景觀?于是,我總是想去看看現(xiàn)在的馬家窯是一種什么樣子。

      我哪里想到,這個地方又出現(xiàn)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臨洮縣的人來請我們?nèi)ゲ邉澙献蛹o念活動。我問,臨洮與老子又有什么關(guān)系?他說,老子的飛身之地就在我們的岳麓山上。

      這令我大吃一驚。就在我身后100公里左右的地方,那個我以為很熟悉的地方,竟然藏著這樣一個天大的歷史之謎。

      老子到底去了哪里

      很多年之后,我想起那個秋天的下午,我們一行四人隨著臨洮文化局的一位工作人員上岳麓山去看老子的飛身之地。牛爺走在最前面,背著手,什么話也不說。后面是老李,總是在說話。那位講解人員似乎主要是為他在講解。姜風跟在老李后面,不停地感嘆。有時候,老李覺得講解人員說得不合適,便要糾正幾句,甚至禁不住自己當起了解說員。往往在這時,牛爺便說,你讓人家給我們講,你認真聽。我們都笑。我記得我一直走在最后。我在不停地拍照。臨洮上空不時飄來幾片白云,使我總疑心有什么神仙前來觀看。已是仲秋,天氣已經(jīng)開始涼爽,而岳麓山上的秋陽卻是暖暖的。我還要不時地鉆到柏樹或松樹下躲避秋陽。山上的亭臺樓閣多是新造的建筑。據(jù)說,這是按宋時所建東岳泰山廟仿建的。介紹者說,老子就是在這里育化百姓的,于是,我便想象老子當時教授學生們的情形。有一超然亭,立于臺上,遂見山下洮河從遠處逶迤而來,又繞著臨洮城緩緩而過,仿佛是活動的玉帶。老李看了后對我說,這是最好的風水。我那時還不懂這些,只是聽聽。又有一鳳臺,說這就是老子飛身之地,所以鳳臺上建有一飛身閣。立于鳳臺前,有人告訴我們,老子當年看著對面之山或明或暗,便拿起筆在空中點了幾下。第二天一早,人們看到對面之山明暗分明,兩山互襯,宛若太極圖。

      我站在那里,向遠山看了一下,兩座山確像陰陽互抱,酷似太極,于是拍了幾張照片下得山來。

      那次考察未能去了馬家窯遺址,于是,找一機會又去。馬家窯遺址上空空一片,蹤跡全無。四面的風在靜靜地吹向那個小山丘,田野上唱著曠古的歌謠。但我們聽不懂。那天傍晚,我又一次在岳麓山下徘徊良久。

      我似乎想在那里聽到一些玄妙之聲?;蛟S盼望冥冥中能與什么風云相會。但什么都沒有。四野寂寂。我驅(qū)車而回。很多年之后,當我想起那兩次去謁見岳麓山的情景時,我在內(nèi)心中對著自己苦笑。老子之時,只留下《道德經(jīng)》五千言,并未創(chuàng)教。東漢張氏創(chuàng)教,才奉老子為教宗。老子在那時何以能點太極?又何以能飛身?

      以后人之需要來確定前人之行為,怕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吧?然而,這樣的思維方式也是在我數(shù)年后突然轉(zhuǎn)過來的。臨洮的人們大概還是這樣想的。但是,這個轉(zhuǎn)變并不能否定老子在這里可能存在育化行為。同時,它使我進一步在想,甘肅和新疆其他地方還有老子的痕跡嗎?

      我們不得不回到太史公那些言簡意賅的敘述了:

      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今天來看,這短短的敘述簡直就是一篇極好的微型小說,也是一篇非虛構(gòu)寫作??柧S諾若是看到,也一定會大吃一驚的。

      關(guān)于老子本人及老子的去向,自古都是謎。司馬遷只說了三個人,還對他的年齡也說不準,一說是兩百多歲,一說是一百六十歲。自莊子始,經(jīng)司馬遷,再經(jīng)道教的創(chuàng)造,到了宋朝的《太平廣記》中,老子就成了另一個形象:神仙,道教的宗師,隨時可以存在人間。上面說,老子不同時期來到人間,以教化圣人,從而育化人間。老子在周文王時就任守藏吏,在周朝呆了三百年。所以,他出涵谷關(guān)時,隨從徐甲就不大樂意了,想留在中國,不想跟老子去安息國,但是他又沒有錢,于是,便寫信給關(guān)尹喜告老子。狀子是一位專門人士寫的,那人一看狀子上老子欠徐甲七百二十萬錢的工錢,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徐甲。那人哪里知道此時的徐甲都已經(jīng)200多歲。關(guān)尹子將此事告訴了老子,老子很生氣,說你早就該跟你同時代的人一樣死了,我當初官階卑微家里也沒錢,連個替我打雜的人都沒有,就雇了你,同時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給了你,所以你才能活到今天。你得了長壽,這已經(jīng)是別人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的東西了,你為什么還要告我呢?我曾給你說過,到了安息國,我會用黃金計算你的工錢全數(shù)還給你,你怎么現(xiàn)在就急不可待了呢?說完這番話,老子就讓徐甲面向地下張開嘴,《太玄清生符》立刻被吐了出來,上面的字跡還像剛寫時一樣鮮艷,而徐甲則頓時變成了一具枯骨。關(guān)尹喜知道老子是不同凡響的神人,能使徐甲復生,就跪下磕頭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他還債。老子就把那《太玄清生符》又扔給徐甲,徐甲立刻復活了。關(guān)尹喜給了徐甲二百萬錢將其打發(fā)走后,又向老子執(zhí)弟子之禮,得到了老子長生之道的秘方。他又向老子請求更進一步的教導訓誡,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他將老子的話記錄下來,形成了《道德經(jīng)》。

      這篇關(guān)于老子的記述簡直就是司馬遷對老子的那一段記述的詳細敘述,并加入了玄幻色彩,使老子成為神仙。

      因為這個原因,道家弟子對老子的想象就格外多了一些,這就出現(xiàn)了幾部非常重要的道經(jīng),一部是《開天經(jīng)》,另一部是《老子化胡經(jīng)》。佛教被涉及了。于是,是非也就來了。從北魏到元代,以皇帝或朝廷的名義,道教和佛教進行了多達十五次的辯論,大多以道教失敗而結(jié)束。民間的爭論大概是日日皆有。

      晉代道學家葛洪對老子的評價也可一觀:“洪以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shù),道術(shù)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于三代,顯名道術(shù),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茍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子蓋得道之尤精者,非異類也?!?/p>

      臨洮岳麓山上的這個廟雖是道教廟宇,但與道教走了別樣的路。它讓老子有了一個確切的歸處。這里的學者們經(jīng)過考評,認為老子翻越隴山后,便進入“夷狄”地區(qū)的天水、武山、渭源、狄道,到達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旅游傳道達十七年之久,然后原路返回狄道,最后在臨洮逝世。我認為這個說法未免不成道理。中國文化始于易,易由伏羲氏所創(chuàng),而天水一帶相傳便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傳說與地理學上的證據(jù),比如有一座卦臺山。天水一帶還有尹喜廟,傳說老子與尹喜在此傳道。如果我們猜測,老子辭周,到西戎之地來便是要探訪伏羲氏之遺跡。至于到安息國或昆侖之地則是另外的猜測,到底有多少根據(jù)則不知。

      臨洮本地的學者還從民間傳說或節(jié)會中考證出老子飛升的日子正是農(nóng)歷三月廿八日。每年這一天,臨洮全縣各地的父老鄉(xiāng)親及道教信徒,都要在岳麓山舉行盛大的紀念老子活動。民間傳說這一活動始于三國之時,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似乎是證據(jù)鑿鑿,難以辯駁,尤其是史書上對老子西去之后毫無記載的情況下,這些證據(jù)是有一定說服力的。下山的過程中,有人告訴我們,岳麓山下有好幾個村子的人都是老子的后代,他們都姓李。我讀《史記》,關(guān)于老子后代的記述總覺得別扭,因為既然不能確定老子是誰,怎么會有其明確的后代呢?史家在記述時應當再慎重些為好。

      在那次考察之后的七八年間,我一直在關(guān)注臨洮關(guān)于老子的研究有無新的發(fā)現(xiàn),但毫無動靜。在這七八年間,我也一直在研究絲綢之路文化與佛教傳播,想從其中找到蛛絲馬跡,但得到的資料并不能準確地證明老子去了哪里。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因老子的思想與佛陀的思想相近而大膽猜測老子來自西域,所以他晚年一直想去西域,同時,老子受早期婆羅門教的影響,在晚年就必須隱遁山林。我對這些也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通過玉石之路或草原之路與西域發(fā)生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文化上的交流與影響是相互的,大可先生過分強調(diào)了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很少提及中國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他的這一猜測也很難說服我。我對北魏以來佛道兩家關(guān)于《老子化胡經(jīng)》而進行的十五場大辯論也逐一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佛道兩家確實存在著諸般因緣,但老子去西域教化佛陀一事則純屬道教弟子臆測并杜撰。我在《鳩摩羅什傳》中有專門論述,在此就簡而言之了。

      黑格爾之后有一位了不起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寫了一本《大哲學家》,第一次對東方的哲學家予以尊重。他考察出孔子約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他也考察出釋迦牟尼約生于公元前560年,卒于前480年??鬃优c佛陀去世的時間竟然那樣相近,而他們出生的時間同樣相近,如果他說的沒錯,佛陀比孔子早出生九年。也就是說,佛陀與孔子完全是同時代人。

      然而,雅斯貝爾斯卻無法知道老子的生卒年月。我們只能通過老子與孔子的交往來確認這件事。有人認為,《論語》中從未提及孔子拜見老子的事,所以孔子要比老子早。但在《禮記·曾子問》中孔子多次提到老聃,說明《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是確有其事。如此,我們就可以來推斷他們的年齡。老子至少比孔子要大一輩多,甚至兩輩。也就是說,老子比孔子要大至少二十歲甚至四十歲以上。莊子說,孔子見老子時已經(jīng)五十一歲了。如此說來,那時的老子定然在六七十歲。

      有人已經(jīng)研究出周代官員七十歲退休。那么,老子是退休之后才去的西方,還是未退之前就去的西方?顯然,應當是退休之后,否則一個那么大的官員莫名其妙地跑了,朝廷是不會輕易不查的。另外,按照老子的行為方式,也不會冒那樣的險。他必然是從容不迫地去了西方。所以,定然在七十歲之后。

      由此可以推算出,老子至少要比釋迦牟尼大十多歲。按莊子之說,孔子拜見老子時已然五十一歲了,說明那時的釋迦牟尼已經(jīng)六十歲了。六十歲的釋迦牟尼已經(jīng)名滿天下,弟子遍布印度諸國。說老子點化釋迦牟尼成佛,那必然是釋迦牟尼三十五歲時發(fā)生的事,那時孔子才二十六歲,離拜見老子還有二十五年之久。那時的老子還在做官,離退休也還有至少二十五年。說不定孔子拜見老子時,老子已經(jīng)七十五歲甚至八十歲呢。如果這樣的話,那么老子去天竺時,釋迦牟尼已經(jīng)七十左右了。

      就算我們對那位老是愛虛構(gòu)的莊子的話不信,那么司馬遷的論證至少可以確信。司馬遷認為,孔子是三十多歲與魯人南宮敬叔一起去拜見老子的。即使那次之后老子就離周而去,到達西域時釋迦牟尼也早已悟道成佛了。何來老子點化釋迦牟尼之說呢?

      假如依《開天經(jīng)》和葛洪所講,吾輩中人真相信道教之學說,就不應該執(zhí)念于老子是誰、老子生于何時或死于何時。故而臨洮老子飛升之地的傳說雖有諸多疑點,甚至有與后世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老子飛升之地其實是后世人猜測的。假如按民間風俗紀念老子逝世,以農(nóng)歷三月廿八日為紀念日的話,就可理解為老子飛身之地正是老子羽化之時。

      雖然這些證據(jù)還不能滿足歷史學家們的苛責,但至少可稱為一家之說了。

      老子的老師是誰

      在第一次去臨洮的路上,我看著萬山重重,頓生憂傷。“道阻且長”“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些令人傷感的詩句莫名地跑到嘴邊。人心在這蒼茫之間太脆弱了,太無力了。人們都說,不必為古人憂。我卻偏偏為古人犯愁。據(jù)說,那時候要翻過這些山,至少要七天左右。要見一次心上人,多難啊!翻過這重重大山,每一步都滲透著思念和幻想,但也有可能被虎狼吃掉。吃掉就吃掉,也改變不了翻越大山的信念。數(shù)千年甚至數(shù)萬年來人們就是這樣走過的。這么漫長的路現(xiàn)在我們只需要一個多小時。這是多大的諷刺!古人為一個信諾,就要翻越這千山萬水去兌現(xiàn),但現(xiàn)在有了手機,大家不需要信諾了。誰曾聽說過現(xiàn)在人對天發(fā)誓的事?它是好呢,還是不好?我糾結(jié)于這些古今的變化,只聽老李與姜風在交流。

      老李說:“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神秘人物。他是實有。其他很多人都是傳說。但是,老子又與那些傳說中的人一樣最終都成為傳說。你不知他的來歷,也不知他的去處,只知道他在人世間溜達了一圈,把人世間冷冷地看了一眼就走了。奇人一個。”

      “是啊。但如果沒有關(guān)尹喜的強迫,他也不會寫下《道德經(jīng)》,人世就不會有這樣的經(jīng)典,那可如何是好?”姜風說。

      “所以說,這些人是應運而生。西方有位哲學家叫雅斯貝爾斯,他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的500年間,在世界各地突然出現(xiàn)了一群先知一樣的人物,而且這些地區(qū)在那時相對封閉,互不來往。比如,中國與其它地區(qū)來往很少,突然間就出現(xiàn)了老子、孔子和孟子、莊子、墨子等諸子百家,印度出現(xiàn)了釋迦牟尼、龍樹等,希臘則出現(xiàn)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很多哲學家。在他們之前,人類處于黑暗時期,漫漫長夜,突然之間,他們神奇般地降臨到世界各地,創(chuàng)立了屬于他們那個地區(qū)的宗教、哲學、倫理,至今,人類還在依賴于他們的思想?!崩侠罾^續(xù)說。

      “但我一直在想,你說這些人突然降臨于大地是不是有某種玄妙?”姜風對老李說,“比如孔子,在他之前,很多學說沒有人在意,如仁,他忽然提出來了,這世上就有了仁。還比如老子,在他之前,有誰提過道這個概念嗎?誰還有他那樣的思想嗎?現(xiàn)在我們根本不知道?!?/p>

      我坐在他們的后排,欲說又止。他們的談話非常有意思。突然,一聲冷笑從最后排傳過來:“怎么可能沒有出處呢?孔子都有自己的老師,說自己向周公學習。老子也一樣,怎么可能沒有老師和出處呢?”

      大家都愣了。冷笑者乃牛爺。半分鐘之內(nèi),所有的人都被他的這幾句話打愣了,都在尋找如何對話。大約半分鐘后,老李終于紅著臉問他:“那么,他的言說出自何師?”

      “你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就是這么一問。因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便沒人回答了,但并不是問題不存在。”

      我也終于找到共鳴,便補充道:“還有啊,你們前面說的老子被迫寫下《道德經(jīng)》一事,也就是馬司遷那么一說,那也是按照老子《道德經(jīng)》上的說法推出來的。誰能保證老子不是提前就寫好了的呢?今天我們看起來那樣有章有節(jié)的,如果當時只是隨意口述,能有這樣優(yōu)美的文言?那些我們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成語,難道就是他脫口而出的口語,而不是他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關(guān)尹喜也是道家人物,據(jù)說后來跟著老子出關(guān)了。連他的行蹤都是謎,又怎么能說老子就是被迫而寫的呢?誰能作證呢?”

      老牛一聽,談話的興趣上來了,他把身子往前一靠,說:“是這個問題。司馬遷寫的《史記》,說是歷史,其實很多都是傳說,比如五帝本紀,都是民間傳說,根本沒有今天我們的考古證明。你說它是歷史呢還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老子也一樣。再說,如果按照道教的說法,老子是從上天下來的傳教者,每一次來到人世間都要傳一部經(jīng)。他是有備而來,或者說必然是要來傳道的,而這道便是《道德經(jīng)》。即使沒有關(guān)尹喜,也會有朱有道什么的人來將此經(jīng)傳下去。我的意思是,《史記》中的這些說法其實靠不住……”他滔滔不絕地繼續(xù)講下去。我原以為很多問題只是我個人的問題,那天我才發(fā)現(xiàn),那些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在思考,只是無力回答而已。

      那么,老子的老子又是誰呢?他的學說師出何方?我查閱了相關(guān)的典籍后發(fā)現(xiàn),第一個發(fā)問的不是我們的牛爺,也不是我,而是那個愛打比方的南方人莊子。他問過自己后又答道:“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shù),有在于是也,關(guān)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p>

      他的意思是,老子師承古之道術(shù)。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也承認:“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p>

      老子和孔子之時的人們也許知道古之道術(shù)是什么,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講,新的問題便來了——何謂古之道術(shù)?孔子有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且明確說自己繼承周禮,因為它不但有史可查,而且文質(zhì)彬彬。那么,老子又憑什么呢?

      這個問題一直在迷惑我。我不停地閱讀古人關(guān)于老子學說出處的論述,但不知是我查閱的方式有問題,還是認為不必去問,總之少有人述及。有人說,老子思想有可能出自佛教之前印度的婆羅門教或印度史詩的影響。但是,我始終對莊子的說法持肯定態(tài)度,即中國古之道術(shù)??鬃永^承的是周代的東西,老子繼承的大概是周代之前的道術(shù)。

      然而,周代之前的道術(shù)有什么呢?我想到文王推演八卦成六十四卦的事,又想起莊子、司馬遷以及《太平廣記》中老子對孔子的幾番話。其實,它們合起來就是一番話,意思是天地本身自有大道存在,現(xiàn)在,你提倡的仁義會擾亂人性,不如舍棄。尤其是《太平廣記》提到了《易經(jīng)》,可摘來一觀: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圣人亦讀之?!?/p>

      老子曰:“圣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p>

      老子曰:“蚊虻噆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汩人心,亂莫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qū)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p>

      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崩献釉唬骸笆沟揽色I人,則人莫不獻之其君;使道而可進人,則人莫不進之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p>

      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

      這個故事有很大的可疑性。如果是真的,那么一定是孔子在七十歲左右見老子有的這番對話,但在司馬遷和莊子的記述中,都沒有這些言論。莊子認為孔子是五十一歲去見老子的,而按這個年齡說的話,他尚未去列國游說諸王,何來“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見用”?所以,此番對話不可信。但是,從道家的編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即老子的學說與莊子的學說之差異重點在于《易經(jīng)》的不同理解上。

      這就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去考察老子的《易經(jīng)》和孔子的《易經(jīng)》之區(qū)別。顯然,孔子遵從的是文王創(chuàng)制的六十四卦,即《周易》。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文王被崇侯虎陷害而被殷帝紂囚禁在羑里整整七年,獄中正好有時間,便潛心研究易學八卦,通過八卦相疊從而推演出現(xiàn)在《周易》中所記載的乾為天、坤為地等六十四卦。文王從《易經(jīng)》中既能找到在獄中仍然安身立命的大道,同時,也可以此來預知自己的命運。真乃禍福相倚。反過來說,如果文王沒有七年的牢獄生活,又怎么可能有《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在陳蔡之間,在各種不快之間,大概都可以拿《周易》和文王之命運來為自己助力。恰恰也是,如果孔子大紅大紫,去做大官,沒時間搞教育,哪里又會有時間著《春秋》、注《周易》、編《詩經(jīng)》、正禮樂?一個在官場上失敗的孔子,才以另一種沉甸甸的文化集成平衡了他的命運。此乃真正的大命。后世諸多有大成就的文化人不也如此嗎?

      那么,老子呢?老子顯然對孔子的做法甚至文王等圣人之法不大贊同。從他流傳后世的《道德經(jīng)》來看,他認為文王如果懂得天地之大道,就知道自己必須處于水之下游,韜光養(yǎng)晦而不作為,那樣就不會去改變世界,也不會有牢獄之災,至于《周易》,強行加入很多義理,改變大道的方向,更是不應該了。對于孔子要強行為《周易》加入仁義,他更是不贊成。那么,對于孔子之命運,老子認為完全可以避免其流浪之命運。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的那些話:“表現(xiàn)得太聰明,看上去像是洞察一切的智者,反而離死不遠了,因為太聰明便喜歡議論他人的不足會招致殺人之禍。廣博深厚善于辯論者,反而危及其身,也是因為善于揭發(fā)別人丑惡的緣故而會有不測?!?/p>

      所以,老子一定有孔子所不能理解的另一道術(shù),或者那就是文王之前的世界觀,即莊子所說的古之道術(shù)。

      那么,那時的古之道術(shù)《易經(jīng)》是什么樣子呢?

      傳說中的河圖、洛書?抑或從黃河上游飄來的龜甲上的洪范五行?都應當是。它們顯然都是古之道術(shù)。但我們找的應當是與《周易》最近的易術(shù)。

      這就不能不談到《周易》之前的《連山易》和《歸藏易》?!度纸?jīng)》曰:“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钡F(xiàn)在《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不得而知,只能從古人的一些推測中去理解一二?!哆B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據(jù)說此易由炎帝所創(chuàng),也有他說?!稓w藏易》一說是黃帝所創(chuàng),另一說是大向所創(chuàng)?!哆B山易》是以艮卦為主,說明那個時代被大洪水所擾,山便成了最重要的象征?!稓w藏易》是大洪水退卻、黃河被治理后進入農(nóng)耕時代的思想,所用的易以坤卦為主,坤是純陰,一切陽能“歸藏”到純陰的境界里去了。而《周易》面對的主要是人與天地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便以天為主,即以乾卦為主。以此推理,男人便成為社會的主宰。如果我們相信在人類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母系氏族社會,那么我們就可以確信《連山易》與《歸藏易》所創(chuàng)制的時代還屬于母系時代,或者是母系時代向父系時代的過渡之中。

      按照這個推理,孔子所繼承的恰恰是以陽性為主的《周易》思想,于是也就有了其積極推進仁義理想的行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便是孔子思想的真實寫照。而老子所繼承的恰恰可能是《連山易》和《歸藏易》的思想,尤其是后者思想,即以陰為主,將陽藏于其中。一部《道德經(jīng)》不就在闡述這種思想嗎?《易經(jīng)》中云,“一陰一陽為之道”,中國文化中老莊之道代表的是陰性文化,而孔孟之道甚至墨家思想代表的是陽性文化,老子和孔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易經(jīng)》,所以孔子至死也無法真正通曉《易經(jīng)》,按道家的說法是在《易經(jīng)》中強加了仁義思想。然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也無法成為十全十美的治世理論,道家的理論往往只能行一時,如文景之治,但馬上面臨的便是動亂,此時大家需要儒家來出面。對于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也一樣,他們的心中始終端坐著兩個人,達則兼濟天下時便是孔子,窮則獨善其身時便是老子。他們互相依存,互相印證。

      為了印證我這樣的猜測推理是有道理的,我又在浩瀚的史料中尋找能夠證明的材料。終于找到了一位。他與老子一樣,也是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就是20世紀初的國學大師柳詒征。他在《中國文化史》一書中寫道:“實則老子之思想,由吾國人種性及事實所發(fā)生,非其學能造成后來之種性及事實也……老子之書,專說對待之理,其原蓋出于《易》。惟《易》在孔子未系辭之前,僅示陰陽消息、奇偶對待之象,尚未明示二儀之先之太極。老子從對待之象,推究其發(fā)生此對待之故,得恍惚之一元,而反復言之?!薄袄献蛹戎嗽恚姶苏婢?,病世人之競爭于外,而不反求于內(nèi)也,于是教人無為。其教人以無為,非謂絕無所為也,掃除一切人類后起之知識情欲,然后可從根本用功。故曰:‘無為而無不為?!?/p>

      柳詒征這一論述與古時情狀基本吻合。的確,在老子看來,當時流行的知識都與本質(zhì)相去甚遠,所以學得越多,與道之間的距離就越遠。他要求人們拋棄這些陃見,去尋找真正的道。

      老子之于歷史的態(tài)度與孔子有大不同??鬃訄?zhí)著于能證明的歷史,且是文字等固化的歷史,與今天的歷史學者有相同的史觀。周之歷史當然是清楚的了,所以他從周開始。雖然他也常言三代之前的歷史,但總覺得渺不可信。老子是一位史官,恰恰越過歷史看到的是世界之初和世界之變化,所以老子所言者形而上學。他強調(diào)人之本原、人之純正,萬事萬物都有明滅之時,因此他以為不可妄為。人所有的問題來自人的聰明?!懊裰y治,以其智多?!钡湃酥问啦⒎怯弥?,而是用道,“非以明之,將以愚之”。知此兩者,就是懂得了玄德,天下也就“大順”了。

      最近我看到一些資料,有學者稱在《連山易》與《歸藏易》時,還有一種易沒被大家認識到,即《水書》。這也是失傳的《易經(jīng)》。這當然是一種猜測了。不過,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恰恰對水有很多的闡釋。如“強者示弱,大國必居下游”,“善用人者為下”。老子以為“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眾人都討厭的處境,恰恰是最能保全性命,與智無關(guān),而道共在的狀態(tài)。同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是故能為百谷王”。百川歸海,正是因為海是最下游的存在。這些論述正是有關(guān)水的理論。

      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水書》的哲學呢?

      無論如何,我們雖然不能拿出證據(jù)來證明老子的師者乃古之道術(shù)《連山易》、《歸藏易》、《水書》甚至河圖、洛書等,但至少可以猜想那個時候影響中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一些思想。借此,我們也觸摸到了古人幽明玄妙的智慧。它恰恰將我們從目前那些呆板的知識中拯救出來,去曠野上重新觀察天地之變化、山川河流之走向以及萬物的生長。

      我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來就是善的,也不知道大地向哪里延伸便是有利的,我更不知道地底下的幽冥存在。這些我們今天的人都已不關(guān)心。但是,每當我在考察古人之道術(shù)時,便發(fā)現(xiàn)他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遠超過今天。他們既要觀察星空之變化,又要以通靈的方式洞悉大地、山川、河流等諸神的意念。我們對天體的認識已然陌生,天體在今天是死亡的星空。他們還在通往幽冥,在認識我們想當然就否定了的多維世界。這世界于他們是活著的天體、大地、山川、河流、萬物。他們最初與世界的交流是通過心靈。然后,他們開始有了知識,甚至有了思想和文字,便告別了那個靈的世界。那些原始的巫術(shù)告訴了我們這一切。

      然而,人類是要完成自己的脫胎換骨,要成為主宰世界的主人,便擁有了后來的一切。這種主宰的意識就是人類中心主義,也就是人類的主體意識。世界成了客體,成了他者。從那個時候起,人類就已經(jīng)告別了世界。天空越來越遠,大地越來越陌生。山川、河流不能再對話。

      如果說伏羲的先天八卦、河圖、洛書包括失傳的水書、《連山易》、《歸藏易》等,都是人們描繪天地、山川、河流運行變化的智慧之作,那么在那些智慧中,人們往往是順勢而為,將自己藏于自然的變化之中,把自己完全地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周易》改變了中國人智慧的行程。它一方面把家長制思想和男權(quán)思想固化在里面,使陰陽之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又把仁義、君子意識固化在其中,力圖使這些思想成為易經(jīng)中不變的坐標。在老子看來,這些行為可能是不恰當?shù)摹?/p>

      說起來也非常有意思。在那次與老李、姜風以及牛爺討論過后,雖然我們也時常相見,也為一些事討論得熱火朝天,但竟然誰也沒再討論過那天提出的問題。那些深沉的問題只能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此后,便是像我這樣孤獨地思考,并以文字見諸世人。它不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曝光。

      中國第一個私人寫作者

      不知后來那個項目是否結(jié)項,總之我和牛爺、老李什么都沒做,只是應姜風之邀吃過兩次飯。吃飯時姜風聽我們談過一些想法,我還說要多召開全國性的學術(shù)研討會,讓全天下的人都來討論一下這里是不是老子的飛身之地。我不記得牛爺和老李有什么好的想法,但我還記得他們兩人的對話。

      話題是姜風引起的。姜風在飯局結(jié)束時給我們每人給了個信封,說里面有我們的考察費。老李摸了摸厚度說:“姜風,我們可什么都沒做,就是跟著你轉(zhuǎn)了轉(zhuǎn)。下次有什么好處可還是要記得我們啊?!?/p>

      姜風笑了笑,對老李說:“李老師,這是應該的。下次我們?nèi)ツ銈兝霞覜鲋莅?。對了,也是徐老師的老家。?/p>

      是的,老李跟我是涼州人。他們李家在我們涼州可是世家。他們的祖上有好幾代人都在外面做大官,晚年時又回到?jīng)鲋堇霞遥钡嚼纤?,再葬到?jīng)鲋莩俏鬟叺母瓯谏稀@侠钜彩菚汩T第,只可惜不喜歡寫文章。

      老李笑道:“好啊。下次你們?nèi)鲋?,我可做一次真正的導游了。兆壽當然也可以,但可能不如我了。是嗎,兆壽??/p>

      我笑道:“當然了?!?/p>

      老李笑道:“我可是從小在文廟里長大的,哪個殿哪塊匾我閉著眼睛都能說得上來。武威的文廟可是全國四大文廟之一。八十年代我上大學時,一到暑假我就回家,回家后就被父親派去給臺灣人和日本人當講解員。那時候臺灣人日本人都喜歡敦煌,要去敦煌就要經(jīng)過涼州,那就要看文廟?!?

      老李比我大六歲,見過的世面比我大得多。于是,大家便說起了孔子。他對姜風說:“我喜歡孔子的述而不作。你看,孔子多大的學問啊,但他自己只是傳承,并不寫作。釋迦牟尼也一樣,蘇格拉底也一樣。那時候,那些偉大的圣人們都是人世間的教育家。他們自己不著書立說,他們的話被學生記錄下來?!?/p>

      我笑道:“你也是述而不作啊?!?/p>

      老李大笑道:“啊,啊,啊,我,我是,我是有些述而不作?!?/p>

      此時,我們就聽到牛爺冷笑:“什么述而不作?《春秋》是不是他寫的?”

      老李說:“只能說編撰?!?/p>

      “跟我們今天所說的編著一樣,他把很多內(nèi)容刪去,留下與他自己主張一致的內(nèi)容。這難道就是作嗎?”牛爺說。

      “這個……這個……”老李笑著。

      “我們還要想一想,他還從一千多首詩中挑出來三百零五首成為《詩經(jīng)》,還和學生們一起對《易經(jīng)》的《系辭》等進行過編撰。這是不是作?”

      “可他沒寫???”老李終于忍不住辯駁。

      “是沒寫,但是述而作,不是不作。還有,既然學生們可以編輯成《論語》一書,后世又有爭議,為何不像老子一樣干脆自己寫一部《論語》,也免得很多問題述而不清?”牛爺生氣地說。

      “人家是圣人,怎么能像你說的一樣功利?”老李也有些生氣。

      “什么是功利?利于自己是自私,利于他人利于國人是貢獻,這也叫功利?那他為何奔走于列國之間游說諸侯?那不是功利?萬物生長,要開花要結(jié)果,那也是功利。你讓它不開花不結(jié)果,那就沒有功利了?!迸?shù)芍劬Γ闹雷诱f。

      他最后的幾句話甚是厲害,把我也一樣說服了。但老李才要與牛爺爭辯,他說:“萬物生物,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像人心里有功名,所以就有了功利。”

      “你不是萬物,怎么就知道萬物心里沒有功名?你看那植物,彎彎曲曲的,無論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不屈不撓地拼命生長,它沒有意識?它一定是要活下去,并活出個鮮活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眾生都有輪回,都有一個目標。所以我們不了解眾生,我們只了解自己。人如果沒有功利,會怎樣?佛教徒的功利先是滿足其世俗心,但慢慢地就開始修行,最后是要有所目標的,即下一世要擺脫人世間的煩惱,最終成佛。這是大功利。菩薩的功利就是利益眾生,普度眾生。道教呢?一樣,要成仙,要長生不老。老子和莊子呢?是人修道。各有各的功名,只不過在對待功名與欲望的方法上各有各的修行法則。反過來講,如果佛教徒不謀成佛,還要修行嗎?不會?;浇掏揭惨粯印N覀兝鲜怯没浇痰姆绞絹砼蟹鸾毯偷澜?,說中國人太功利?;浇掏絺兊墓褪且M天堂,如果失去了這個上帝的功名,他們還信上帝嗎?還要去愛別人嗎?”牛爺越講越激動。

      老李說:“你說得太多了。我是說,什么都要順其自然,不要太強求。這就是不功利。”

      牛爺說:“你說的這個,也是有價值觀在背后做支撐的。你對一匹狼說,什么都要節(jié)制,狼會聽明白嗎?”

      老李只好搖著頭,舉起空了的酒杯說:“胡說了,胡說了?!?/p>

      牛爺也舉起空著的酒杯,對著我說:“兆壽,你是作家,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我看過你寫的一篇叫《老子是第一個私人寫作者》的文章。你來說說?!?/p>

      我驚訝而尷尬地笑著說:“你竟然看過我那篇文章?”

      牛爺笑道:“我是愛看有些特別的文章。”

      我笑道:“好吧,我在你和老李跟前班門弄斧了。我的問題是,老李說的孔子述而不作的觀點其實與他一生積極作為的思想是矛盾的,而老子強調(diào)的無為和隱士的思想又與他寫作《道德經(jīng)》相矛盾。是吧?既然是無為而治,在他的時代,沒有人寫過那樣的文章,他為什么要寫?這不就是有為嗎?這不是顯示自己嗎?雖然司馬遷說他要隱去才被關(guān)尹喜強迫寫下這些文章,但仍然是矛盾的?!?/p>

      牛爺點著頭對老李說:“聽聽人家,這就是問題意識。不客氣地說,你說的那些東西書上多的是,人云亦云。我是直說啊,你不要生氣。所以,你懂得很多,但沒有過人的思考。你看人家兆壽,就看出了矛盾,這就有意思了。那么,你告訴我們,為什么老子是天下第一個私人寫作者?”

      我尷尬地看了看老李,見他眼睛都有些紅,就又要了一瓶酒,給他們斟滿,說:“來,我們邊喝邊說。老李,我真是班門弄斧,說得不對的地方,你可多批評。牛爺就這德性,喝多了?!?/p>

      大家便碰杯。我干了這杯酒后,開始講我的理由。

      好幾年過去了,我還一直記得那次探討的熱烈場面。很多真誠的探討就是在飯桌前,在酒后,在不經(jīng)意間,而課堂上或會議室里的辯論都充滿了假相。七八年過去,我離開了原來的單位,而牛爺也早已被兒子接到海南去享受天倫之樂了。老李快退休了,常常來找我聊天,他還是老講師,臨到退休時覺得有些后悔,因為講師的退休工資太低了。我說,你才牛呢,哪個人看過你那么多書?哪個人甘心講師退休?他一聽,便一定要請我吃飯。吃飯的時候,他給牛爺打了電話。姜風在我們從臨洮回來不久就考上博士去北京了,再也沒有回來。但是,她有時候會給我的微博上留言,說在哪里又看見我的書了。

      我很后悔那次沒有錄音,事后整理總是覺得當時的談吐是那么精彩,而靠回憶整理出來的文章讀起來如同嚼蠟。但我也只能以這樣的方式來重新回答牛爺?shù)膯栴}了。

      首先,我得講講老子、孔子生活的背景。這很重要。它是一切知識、話語、行為展開的場域。

      我在講西方文化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xiàn)象,即早期文字的使用情況。世界上所有的地區(qū)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文字乃神所傳授。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誕生的楔形文字幾乎沒有個人的色彩,都是國家或皇族記述國家大事及最高事務——祭祀活動。古埃及人認為他們的文字是月神、計算與學問之神圖特(Thoth)造的。人們對失去的瑪雅文明也不甚了了,對文字更是無法相認,但據(jù)極少的研究者稱,他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說這些文字或符號與祭祀有關(guān)。

      中國也一樣,《淮南子·本經(jīng)訓》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乃史官,黃帝命倉頡造字,也是為記述國家之大事。一旦文字誕生,便為國家所有。所以,知識、教育的擁有者都為國家。國家的擁有者——那些最高階層的貴族便是最早能接觸知識和教育的人。

      中國在三代之時,學術(shù)、知識、文字都為國家所有,私人基本上不允許獨立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從孔子編的《詩經(jīng)》中看出來,除了一百六十首“國風”是記錄十五國民間流傳的歌謠外,剩下的便是“雅”和“頌”,都是為國家而書寫。即使國風中有文人創(chuàng)作的痕跡,也不會留下作者之名。但是,從國風中的那些諷刺詩可以看出,文人創(chuàng)作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潛在寫作。這種被壓抑的創(chuàng)作情緒一直持續(xù)到春秋之時才隨著周室的衰微而爆發(fā)出來。

      司馬遷在記述孔子時寫得很明確:“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倍Y樂之廢,說明國家倫理混亂,天下人心不穩(wěn),而詩書之缺又是怎么回事呢?這些知識和學說都到哪里去了呢?流落到了民間。學術(shù)下移至民間。民間知識分子獲得了知識,獲得了獨立思考和闡述自我主張的可能。這兩個條件加起來,便促成了民間學術(shù)的興起。所以孔子才誕生,也才有百家爭鳴。莊子也感嘆:“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也就是說,百家爭鳴之時,正是私人寫作真正興起之時。

      那么,孔子為什么述而不作?這大概來自于他對禮的認識。

      因為孔子知道,過去知識和學術(shù)都為國家所有,諸侯和個人是不允許寫作的,所以說自己“述而不作”,只承先王之制和周召之禮。他是順著前代人的言說,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傳承,而不是創(chuàng)新。

      然而老子對那個時代的學說是有看法的,甚至持反對態(tài)度,所以他要言說,就絕非傳承,而是創(chuàng)新。老子與孔子、管子等的不同在于,他超越了所謂的圣人之道這個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站在了更高的價值立場來言說,自然就超越于整個時代之上了。

      記得當我說到這里時,牛爺破口而出:“那么,為什么孔子不敢創(chuàng)作,而比孔子還大的老子敢于創(chuàng)作呢?”

      這也是矛盾所在?!妒酚洝泛汀抖Y記》中都有孔子向老子問禮的記載。既然他們都是遵守周禮,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不同?原因是對禮的理解不同。這可以從其《道德經(jīng)》中看出。前面我們對其思想的來源之論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老子之創(chuàng)作確實乃不得已而為之,確是到快隱世之前創(chuàng)作的。事實上,在老子和孔子之時,私人辦學已然興起,私人言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氣。只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便是諸子之文而已,大多私人創(chuàng)作都已消失了。

      其次,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中國知識分子最早獨立創(chuàng)作的形而上學。我們也許會說,從文化的角度來講,伏羲是中國第一位知識分子,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八卦。我們還可以說,倉頡是中國最早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文字。但他們都不能算是真正獨立意義上的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而帶有濃厚的集體創(chuàng)作的痕跡。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周文王在獄中對《易經(jīng)》的發(fā)揮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呢?自然也可勉強來這樣說,但他們是帝王,還是代表了國家創(chuàng)作。個體意義上的形而上學第一位只能是老子。

      如果說《易》乃中國哲學之發(fā)端,但《易》之深奧,常人難懂,應該是上古學說。所以,真正的古代哲學應以老子為開端。柳詒征也說:“是則吾國形而上之哲學實自老子開之,亦可曰一元哲學實自老子開之?!痹诮裉煳覀兡茏x到的人類所有的古代哲學、宗教典籍中,能看到一個清晰的輪廓:人類早期的思想成果不是對人倫道德和政治的創(chuàng)見,而是對自然觀察的總結(jié)。這也就是弗雷澤等所說的“古代原型”。人類學家發(fā)現(xiàn),人類最早對大地、天空、太陽、黑暗以及四季的輪回都有一種認識和神化,最后演變?yōu)樽诮獭_@就形成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模式。對自然之道的認識與總結(jié)也是人類早期的哲學。中國的《易》、八卦思想、洪范五行學說等都是對大自然運行的理解和注釋。

      海德格爾稱,人類早期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為大地和萬物命名。那時,人類與大地是渾然一體的。大地是人類的母親,是人類的家園。所以人類不以自己的意志為意志,而是以大地的意志為意志,人類要崇拜山川、河流、大地、太陽。人類的意識是如此之高大,視野是如此之壯闊。但是,隨著人類智慧的開發(fā),人類越來越以自己為中心,離開了大地。如此,人類與大地之間的沖突也就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類與大地之間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巨大矛盾。人類脫離了生育自己并給予自己詩意和幸福的大地,人類便面臨被異化和痛苦的現(xiàn)實。老子的哲學在那個時候其實講的就是這樣一種哲學。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最根本的。這也是人類最早的道術(shù)。所以從這一意義上來說,老子之學說直接師承上古道術(shù),并開古代形而上哲學之先河。

      最后,還有一些小小的障礙。有學者認為,老子之前有管子之學,管子之前有周公,周公之前有大禹,大禹之前還有無數(shù)的圣人。然而,周公與管子實際上屬于官學。他們的位置大體都差不多,屬于相國一職。其所著者自然也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來寫作,雖說周公所著《周易》爻辭和其它一些篇章以及《管子》中所體現(xiàn)之思想都乃個人之體悟,到底仍然也是個人之立場。但正如前文所述,他們所處之時代并非私人寫作之時。一定意義上來講,他們在以國家身份寫作。當然,從這一點來說,他們應該說是私人寫作之萌芽。真正開一代私人寫作之風氣者,應該是諸子百家,而在百家之中,則首推老子。老子的寫作超越了國家和個體,屬于本體性寫作。這是那時候其他寫作者無以比擬的。

      我還記得老牛在聽完我的陳述之后,沉默了良久,然后拿起量杯,緩緩給我把酒斟滿,又給他自己斟滿。大概是他忽然想起旁邊還有兩人,便給老李和姜風一一斟滿,才說:“目前我對你的說法暫時不發(fā)表任何評論,但有一點我必須要說,那就是,你的這些想法非常獨特,對人有啟發(fā)。你屬于思想型的學者。但如果有一些考證,也許你的學術(shù)思想會大放光彩。來,干杯!”

      老牛最后的建議我一直記著,但是許多年過去,我依然故我,還是喜歡胡思亂想,對于腳踏實地的考證則有心無力。我有時也會因為如《水書》一類的東西胡亂花上一個月而查閱資料,想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最后也不了了之,未曾為其寫過一篇文章。但是,我就是不愿意為寫一篇文章而專門去考證。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孔子的文章,投給一個刊物后,編輯說我的考證還不足,希望進一步考證。且囑咐我,把《論語》中引文的注釋注清楚,注明白是哪個版本、哪個作者、第幾版印刷。我聽了她的建議也進行了一番考證,但在最后為《論語》里面的常用證而進行注釋時,便突然覺得此文章毫無意義了。我放棄了發(fā)表。至今,那篇文章還靜靜地躺在我的電腦里。

      結(jié) 語

      說起來很有意思。我們一行四人去尋找老子的飛身之地,一路上爭論了幾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結(jié)果述而不作的老李似乎早已忘記了那些爭論,姜風已然投身于國家旅游局的旅游規(guī)劃事業(yè),對那些事大概也早已忘記。唯有我,懷著好奇心去看了臨洮的岳麓山,并花了七八年時間零零星星地寫下如斯之言,也不知是否值得。但我相信很少寫文章的牛爺在抱著孫子時,如果看到我的這些文字,或許會給我打個電話。事實上,我倒是非常希望他拿起筆來批評我一番。

      當然,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也會生出一種力量來,這力量是那樣積極,它迫使我壓住那些心頭的火苗,盡可能看上去是以消極的方式來對待這蠢蠢欲動的世界。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老子的心是火熱的、善的,他不希望我們活在煩惱的中心,不希望我們出事。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安靜、長壽,像他那樣活到一百六十歲或二百歲。

      猜你喜歡
      老李老子孔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百變“老李”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給老李過生日
      “狡猾”的老李
      智者老子
      老李的詠嘆調(diào)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3
      孔子在哪兒
      子长县| 交城县| 德庆县| 基隆市| 广昌县| 马关县| 曲沃县| 丰宁| 建瓯市| 基隆市| 沙雅县| 台南县| 绥宁县| 沭阳县| 大厂| 东丰县| 金川县| 长乐市| 东平县| 江孜县| 邳州市| 青海省| 柘荣县| 重庆市| 松滋市| 哈巴河县| 肇庆市| 隆化县| 鸡西市| 佛冈县| 黑龙江省| 泗水县| 建阳市| 根河市| 科技| 屯门区| 会泽县| 长岭县| 收藏| 年辖:市辖区|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