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貽曉
2015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Ⅰ卷、Ⅱ卷首次在文言文閱讀中出現(xiàn)了古代文化解說類題目,題型為單選,分值3分。這種題型的內(nèi)容涉及科舉考試、官職制度、字號稱謂、文化典故等,預計該題型在未來高考中還會繼續(xù)出現(xiàn)??忌鷤淇紩r不妨以必修和選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所出現(xiàn)或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為重點,分類梳理,理解內(nèi)涵。
1.國學文化
名稱 具體內(nèi)涵
玄同 老子的觀點,指混混沌沌、無知無識的狀態(tài)
慎獨 儒家思想,要求人在無外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規(guī)范
宗廟 一般指帝王、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可代指朝廷或國家政權(quán)
北宸 指北極星,也可代指皇帝,《論語》中記載,“譬如北宸,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期功 指關(guān)系比較近的宗親,“期”指穿一年孝服的人,“大功”“小功”分別指穿孝服九個月、五個月的親族
2.時間年齡
名稱 具體內(nèi)涵
12時辰 對應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約為2個小時,子時為晚上11點至凌晨1點
月令 農(nóng)歷每月初一稱“朔”,十五稱“望”,月末最后一天稱“晦”
紀年 常用干支紀年,一甲子為60年,還有皇帝年號紀年,如“貞觀”“天寶”等,一紀為12年
年齡稱謂 總角(兒童),豆蔻(少女),及笄(又稱“笄年”,指女孩15歲),弱冠(男子20歲),而立(30歲),不惑(40歲),知命(半百,50歲),耳順(60歲),古稀(70歲),耄耋(八九十歲),期頤(百歲)
3.風俗禮節(jié)
名稱 具體內(nèi)涵
禊事 古代的一種風俗,農(nóng)歷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災
乞巧 農(nóng)歷七月七日,舊時婦女在這一天晚上穿針引線賽巧,并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六合 古人結(jié)婚選良辰吉日,要男女雙方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
齋戒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要潔身凈心,戒除嗜欲(不吃葷,不妄語等),以示虔誠、莊重
九賓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由儐者九人依次傳呼、接引賓客上殿
東鄉(xiāng) 站在西方,面朝東,這是古代禮儀中比較尊貴的位置
牲醴 “犧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牲口,后泛指祭祀用的肉類;“醴”指甜酒
4.官職制度
名稱 具體內(nèi)涵
承籍 指子孫后代繼承祖輩的仕籍,繼續(xù)為官
孝廉 漢朝以來推薦人才的制度,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孝順父母、品行端正之人為官
秀才 可指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也可指優(yōu)秀人才
其他用語 遷(升),左遷(降職),出(京官外調(diào)),入(外官進京),乞骸骨(因年老而請求告老還鄉(xiāng)),致仕(退休),士大夫去世可用“薨”“卒”“不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