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慈
近年來,“光棍節(jié)”變得越來越無關(guān)光棍。在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狂潮中,消費者紛紛走進電商網(wǎng)站撿便宜,但過后看到快遞送來,一件件不實用的東西在家里堆積如山,以及之后信用卡產(chǎn)生的一長串賬單,又后悔得直想“剁手”。明白人知道,這個本該屬于光棍的節(jié)日明擺著就是商家設的局,但就像上了癮的吸毒者一樣無法自制。本期“心靈驛站”,就讓我們跟著心理學專家一起,探尋“剁手黨”背后的心理推動力——瘋狂購物到底原因何在?
為之瘋狂的優(yōu)惠折扣
網(wǎng)絡購物跟傳統(tǒng)商場相比,沒有任何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網(wǎng)上交易還是匿名,種種方便去除了很多限制購物的因素,你一時沖動就可能交易成功,連緩沖的時間都沒有。為了自我保護,大腦對消極的信號特別敏感,例如支付會讓你感到“肉痛”,于是商家想方設法降低這種痛苦的感受,把購物的流程越縮越短,消費者的信用卡等銀行卡的卡號可預留在網(wǎng)站上,購物時只要輕松一點就支付了。而且,信用卡可以讓消費者延遲支付,不用付現(xiàn)錢就能立刻購買,這就繞開了大腦的預警機制。積分購物、免郵費等都是類似的把戲。
專家提醒,折扣優(yōu)惠會讓大腦“島葉”誤以為占了便宜,其實不然。商家都是先開一個高價,然后折扣出售,讓消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省了多少錢,而不是商品的最終售價。人們?nèi)菀滓詾閮r格低的東西價值也低,但在消費者眼里,折扣是總價的減免,并不會令商品的價值下降。購物贈送則是商家常用的另一招,讓消費者感覺白得了一個東西,也不會降低商品的價值。由此看來,“雙11”電商購物狂歡節(jié)其實是商家跟消費者的大腦玩了一個游戲。
增加自信的從眾心理
一提“雙11”,肯定會有許多人說,這個不用分析,圖什么?當然是占便宜了。“有便宜占不到,不甘心?!边@是“雙11”一種最普遍的從眾心理。從眾是中國人特別喜歡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這或許與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提倡的“中庸”有關(guān)——與大多數(shù)人在一起,和大多數(shù)人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會讓人覺得不孤獨,安全。
另外,專家還表示,“雙11”緊張的秒殺過程還讓很多人充分體會了“我比別人強”的感覺。那么多人同時搶,我買到別人沒買到,這種優(yōu)越感是非常強烈的,會讓人覺得我比別人有本事,這種瞬間強大的掌控力是許多缺乏自信的人增加自信的一個方法。
補償被物化的情感
“為什么一個針對單身的節(jié)日會發(fā)展到瘋狂購物這個方向?我想是因為都市人群在當下的高壓節(jié)奏下,在處理親密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方面遭遇了很多困難和困惑。困難之下,人們感覺沒有那么多心力去面對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轉(zhuǎn)而就會向物質(zhì)去尋求一些替代,這是心理學上的情感物化。”專家分析說,購買和支付方式的網(wǎng)絡化,讓買東西變成了一件可以即時滿足的事,這種物質(zhì)的替代相較于情感來說,更快速直接,更省心省力?!岸楦械拿鎸π枰说哪芰Ω鼜?,需要知識、方法,還要經(jīng)歷痛苦。所以這是人們?nèi)菀浊楦形锘脑?。?/p>
用物質(zhì)表達情感,或者用物質(zhì)做情感的補償,似乎本身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里,這樣的畫面都不會陌生:孩子抱住要去上班的媽媽“媽媽不要走”,媽媽掰開孩子的手“寶寶乖,媽媽回來給你買糖吃”;孩子考了第一名興高采烈回到家,爸爸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什么?給你買”……專家認為,用物質(zhì)或多或少來補償平時虧欠自己或虧欠家人的部分,也是“雙11”挺大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況。
“物質(zhì)補償情感,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更多的表達愛的方式。我們很少用語言、動作和行為,還有一些精心的時刻去表達肯定、贊美和欣賞,而只是說給你這個給你那個。實際上我們可能需要的只是一個親吻和溫暖的擁抱,如果這些能得到,那物質(zhì)的部分并不重要;但如果只給了物質(zhì)而沒有給行為本身,或許能得到暫時的撫慰,但內(nèi)心還是覺得不夠滿足?!?/p>
專家還指出,在心理補償機制的提出者、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看來,每一個人都有一些自卑感,人一切的行為都是在尋找對自卑的補償。這種對物質(zhì)的瘋狂追求,可能能夠補償一些我們在現(xiàn)實中的自卑感。只不過,這種補償是消極的。
瘋狂購物怎么破
為了避免剁手黨糟糕的購物決策,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不要在電商網(wǎng)站預留銀行卡號
快捷方便的支付方式讓你反思購買沖動的時間減少。做決定的時候,等上20分鐘再買。在等待的時候,想想你將要怎么使用這件新東西,它在你的生活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不要光想買了以后怎么樣,還要想想不買又怎么樣——你的負債會少一點,還可以湊錢買更貴的東西,例如房子。
想清楚購物的真正原因
研究發(fā)現(xiàn),人會在口渴時以為自己饑餓,在無聊時以為自己疲勞,在疲勞時以為自己口渴。換言之,我們只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有需要,但不太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購物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并不是真正需要那個產(chǎn)品,而是為了渴望和別人交流、擺脫無聊、增強控制感、獲得精神刺激等心理上的原因。
不要受到促銷的誘惑而購物
在促銷中秒殺到心儀已久的東西,你感覺就像中了獎,大腦分泌讓人高興的化學物質(zhì)多巴胺。買便宜貨沒錯,但別沖著便宜去,因為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例如,贈送的東西讓你心動,但導致你最后超出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