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曄軍
吉祥寺的鐘聲
葛曄軍
一
寧海縣城北去三十里有座山,叫雁蒼山,山中有一寺,稱吉祥寺。
不知是地緣因素,還是寺名之可心,一向不愛游逛寺廟的我竟然也去過幾次。說實在,中國的寺觀模樣大抵由印模刻制一般,千篇一律。香火裊裊的碩大香爐鼎立于寬闊的庭院之中,金色粉身的佛像面對頂禮膜拜的八方來人圓目眥睜,深沉渾厚的寺鐘之聲在山谷峰巒間悠悠回蕩。興許,這也是一種中國特色。然而較之于嗆人的香火,木呆的佛像,我倒欣看高高掛起的寺鐘,愛聽悠悠蕩揚的鐘聲。唯獨吉祥寺,雖去幾次,卻對寺中的山鐘印象不深,鐘聲好像也未曾聽聞,有時甚至懷疑有否寺鐘的存在。
什么時候找?guī)讉€文友再去吉祥寺,聽聽那里的鐘響之聲?我在找尋這樣的機會。
壬辰年的桂花飄香時節(jié),飄來了難得的良機。因《人民文學(xué)》與寧??h文聯(lián)合辦的“柔石小說獎”頒獎活動在寧海舉行,其間一項活動由我?guī)ш犈阃缘戎骷摇坝窝闵n山、訪吉祥寺”。莫言先生是作為該獎的評委主任來到柔石故鄉(xiāng)寧海的。那時,是他獲取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前一個月。
臨行,莫言先生卻說自己去廣德寺。我沒聲響,卻在想,在我們當(dāng)?shù)厝说母拍钪校闵n山那邊山腳公路邊的廣德寺與雁蒼山這邊半山腰的吉祥寺,完全是兩個天地。一個堂皇喧鬧,現(xiàn)代氣息濃烈;一個古樸寧靜,歷史底蘊深厚。莫非莫言先生已經(jīng)知曉吉祥寺的鐘聲早已中斷,而廣德寺那口新鑄大鐘的聲音更為洪亮,音傳也更加遙遠……
我們的活動并非因莫言先生的獨自離去而取消。陪同著其他一些作家,我又一次來到雁蒼山,來到了吉祥寺。
一邁進吉祥寺的山門我便開始仰頭張望,著意尋找起本該高高在上的山鐘。我知道,吉祥寺那口大鐘的音響最強烈的時代距今已然久遠,曾經(jīng)的鐘聲早就消逝在漫漫的天際和悠悠的歲月。而我仍似夢非夢般的指望著、癡想著,指望寺院的大鐘能夠進入我的視野,癡想那種回蕩于雁蒼山峰巒翠谷間的渾厚鐘聲能突然響起。
大鐘不曾瞧見。見到的依然是與當(dāng)初記憶相吻合的模樣??臻g狹小的庭院、四周斑駁的墻體、舊瓦破碎的屋面。一切都那么熟悉,熟悉得比雁蒼山還要熟悉。
雁蒼山乃五十里方圓且名勝頗多的一座群山,吉祥寺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寺院。不熟悉山的整體,偏先知山中的一點,似乎沒有道理。其實,這世界上的一些世象確是沒有多少道理可言,有的東西本身就不講道理。正像這雁蒼山,與縣內(nèi)其他群山相比,方圓算不得廣大,山體談不上巍峨。可古往的詩人墨客對其贊詠之詞為何超越本地其他大山,且又擁有一本它山不曾有過的《雁蒼山記》?也如這座吉祥寺,一個相傳是諾迦尊者真身化現(xiàn)之處,一個由宋寧宗御筆賜名的古代名剎,一個曾受仕人墨客仰慕且?guī)锥任娜嗽训奈膭僦?,怎又變得寺院破殘、鐘聲杳斷、門庭冷落?
我不想評說道理。我只想尋覓,尋覓曾經(jīng)的仕者文人是循著什么樣的鐘聲能來鴻去雁般歸宿于此的蹤跡;我只想聆聽,聆聽那些舞文弄墨者和著深沉鐘聲在山谷一起飄蕩的歌詠之音。
二
千年之前的一個惠風(fēng)和暢時節(jié),一位榮膺“臺州大雅之首”、被宋代哲宗皇帝敕書慰諭“元祐名臣”的老者,從山的南坡來到這個當(dāng)時尚稱“雁門庵”的吉祥寺。這位名叫羅適、號赤城的老人,氣喘吁吁中坐歇于庵院東側(cè)的一塊草地上,他環(huán)顧雁蒼山,說此山頗具“連天臺之麗,接蓬島之靈”,注視雁門庵,又感言此庵“聚會山之精神,藏萃地之靈氣”。接著,便在一陣寺鐘撞響中靜默。不知他在渾厚的鐘聲回音中,想起了家鄉(xiāng)父老當(dāng)初“愛民如子,無負家鄉(xiāng)秀山美水養(yǎng)育之恩”的諄囑之聲,還是在構(gòu)思對這座家鄉(xiāng)名山“古洞、怪石、奇峰、神泉”的吟詠之詞,抑或,是在感悟這個“三教通會,同歸極致”且充滿傳奇色彩的梁代名剎,是個修身養(yǎng)性的歸隱之地?
而住在山北坡下的另一個宋代進士劉倓,早已認定“巖阿迸出泓清,空谷鳴聞法樂”的雁蒼山、吉祥寺,確是個避離塵囂的好地方。于是在黃陂縣主簿任上決意歸隱,在山腰一塊平臥巨巖的石洞處搭起了讀書室,把家藏的書籍一股腦地塞進石室,起名“閬風(fēng)吟室”,甚至把自己的名號也改稱為“閬風(fēng)逸民”。這位曾與當(dāng)時著名大家陸九淵、朱熹生活相交、論理相辯的文人,從此清靜下來,讀先人的書,作時景的詩:“此山之土,岱衡并造。呈獻萬狀,包括眾妙。伊昔隱居,棲神樂道……”
羅適、劉倓,還有官場遭受奸臣陷害、于吉祥寺山門前感慨“重來此地增懷古,躡屐還應(yīng)到上頭”的鄉(xiāng)賢鄭霖,是史料記載中早一撥遺跡于雁蒼山、吉祥寺的家鄉(xiāng)仕宦文人。羅適壓根兒不知自己當(dāng)初坐歇時腚下的這塊草地,將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倒是劉倓明白,閬風(fēng)臺“丹崖青壁、松竹幽清,遺風(fēng)存焉”,是個讀書寶地;吉祥寺又是“潭寒皎月,實為祝圣之地;性寂孤峰,好個焚修之所”。將來的文人、士大夫們循著吉祥寺的鐘聲準會紛至沓來的。
在劉倓之后的元朝至元29年(1292年)正月,喜交文友的吉祥寺大德高僧日損敲響了新年第一記鐘聲。
鐘聲記記似招引,聲聲如催喚。一批文人果然從山的四面八方接踵而至。
其中年長者,也是一位閬風(fēng)先生——早年在閬風(fēng)臺讀過書、因避兵亂曾隱居吉祥寺與日損大師煮茶論詩的“浙東詩壇領(lǐng)袖”舒岳祥。被清人尊認為“天臺三宿儒”之一、“功可比肩司馬光”的胡三省,背著他的《通鑒》注稿也策杖而來。陸續(xù)到來的還有前朝進士、鄉(xiāng)人胡子持、孫均、趙孟禮、鄭夢祥、應(yīng)仲齡、葛元善,以及南宋太學(xué)生劉莊孫、陳應(yīng)嵩。臺州名士董楷、著名詩人戴表元、學(xué)者袁桷等,也紛紛從臨海、奉化、四明趕來。
“吉祥寺一時文人之盛,甲臺州各縣”。
這是一幫飽嘗亡國之痛的南宋遺臣。這是一幫窮困潦倒的寒酸文人。這是一幫“不入元仕”的堅貞之士。大多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云集于吉祥寺,并非臨風(fēng)懷古,也非參禪悟道,更不是集體求隱。隱居對這幫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的亡國之臣而言,什么長林豐草,什么草木衣食,早已司空見慣。曾經(jīng)的東躲西藏不僅耗去了長長的歲月,而且在元蒙鐵蹄踐踏下的山河大地,哪里還有理想的歸隱之地?當(dāng)復(fù)國之夢被陣陣蹄聲踏破時,他們意識到“達則兼濟天下”的時代已一去不再,“窮則獨善其身”的時光又來日無多,倒是吉祥寺的鐘聲敲動了他們殘存的一線希望:暮年之際作人生的最后一次求索吧,為家鄉(xiāng)培育一批青年才俊,為這塊熱土延續(xù)一縷文脈。這里景色宜人、環(huán)境幽靜,恰是攻讀詩書的佳境。這里,赤城先生屐履有痕、吟詩留音,又是紀念這位先哲的勝地。故而相約在先生當(dāng)年坐歇的草地上建造一座“赤城書堂”,“仿古閭墊之制,令鄉(xiāng)之俊秀子弟而淑艾之”。
于是乎,堂屋居棚搭起。
于是乎,八方學(xué)子招至。
于是乎,清靜的吉祥寺熱鬧起來。
書堂規(guī)模如一代大儒王應(yīng)麟筆下的《赤城書堂記》:“其規(guī)約如藍田、麗澤?!币粋€與當(dāng)時中國著名的藍田、麗澤兩大書院規(guī)模相近的書堂,能在舒岳祥、胡三省這些當(dāng)年與文天祥同科榜中的人手中橫空出世,作為那年殿試的主考官,王應(yīng)麟自然是欣喜,書堂的盛景在他的眼里自然是“衿佩濟濟,弦海洋洋,鄒魯之風(fēng)藹如也……”
不難想象,那時日的吉祥寺和寺旁的書堂,瑯瑯的讀書聲與洪亮的晨鐘音共鳴于群山空谷之間,文人的詩賦歌吟和僧侶的梵音偈語相透在秀林幽篁之中。
執(zhí)教于赤城書堂的這幫文人,“意度超邁,精神散朗”?!坝?xùn)之以孝悌敬遜,授之以稽經(jīng)丁史”之余,或“杖策斜陽外,臨風(fēng)憶古人”?;颉皟?yōu)游卒歲,以逸其老”?;颉爸v論黃虞、談諷孔老,把酒成詠”。大家“語無城府,一觴一詠,時發(fā)清言,灑然有魏晉間風(fēng)流”。山徑中、流水間、殿堂里,老者們的縱情之舉看似灑脫,但在劉莊孫他們眼里實乃“窮愁不得志所為”。也正是在不得志中,他們用苦心作筆,用愁緒著墨,留下了一篇篇描繪雁蒼山、吉祥寺的詩文歌賦:“吾友前峰往、重來不厭頻”?!扒吧饺f竹入新路,新路滄海通方蓬”?!盎鳚緫?,云涌梵宮。翠斗旋轉(zhuǎn),瀉溜濺淙……”
雁蒼山因他們而幸,名聲再次播揚。
吉祥寺因他們而幸,迎來了第一次文人薈萃的美好時光。
然而,文人們并不慶幸。在元朝統(tǒng)治下身處地位最低的江南知識分子,讀書人科舉致仕之路被掘斷,生活在饑寒交迫中苦捱。一些文人在病老中死去,一些學(xué)子在無望中離散。幾陣飛雪飄過之后,書堂往日熱鬧的瑯瑯書聲隨片片雪花四處飄零。
當(dāng)秋風(fēng)再次蕭瑟時,日損大師也在一臉迷茫中駕鶴西歸。伴隨著鐘聲的緩緩稀落,文人們曾經(jīng)的歡聲笑語如一溜長煙,在松林竹海中驟然飛散;當(dāng)初的詞吟歌誦成張張碎語片紙,任憑淙淙的澗水慢慢流遠。
吉祥寺幾個年輕的僧人懶洋洋地斜倚著山門,曬著從山埡中透射過來的一絲陽光,無奈地望著南去的雁陣從前面的山頭掠過,聲聲碎咽于無際的長空。
三
“山色蒼蒼,矗巖似雁”的雁蒼山,原本是鴻雁歸宿之所。
“君子聞之,竦然有所興感”的吉祥寺,終究是士大夫向往之地。
雁蒼山在等待。吉祥寺在等待。等待氣興文盛時候的再次到來……
不知星轉(zhuǎn)斗移了幾個輪回,吉祥寺的大鐘終于又一次撞響了。
鐘聲再次響亮的時代,已是相隔四百年后的明末清初。而撞響大鐘的是一位博學(xué)多藝、精究詞律的高僧——殫微大師,還有他的高足山慵。
俗籍奉化,自號夢休道人的殫微和尚,原系寧海鳳峰寺的主持。他是讀了一代名家關(guān)于吉祥寺的《砧基冊序》和一首描寫雁蒼山的詩篇后,被奇妙的雁蒼山勝景和千古名剎的靈氣所吸引,負笈來到了吉祥寺。
那首描寫雁蒼山的詩叫《雁蒼山即事》:“蒼山看返照,古壁盡垂蘿。天際孤云渺,秋回一雁過。老僧持梵貝,野父學(xué)樵歌。來游未覺倦,隨步陟嵯峨。”詩的作者便是明代享譽“天下讀書種子”的一代大儒方孝孺。
方先生是寧海人。游家鄉(xiāng)名山、寫家鄉(xiāng)美景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想不到他最后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吉祥寺后,還來不及歸隱田園,便在朱家叔侄的皇位爭奪中,為捍衛(wèi)自己學(xué)生建文帝的權(quán)益,不替朱棣起詔而遭磔殺乃至被“誅滅十族”。方孝孺的事原本無關(guān)雁蒼山,也關(guān)聯(lián)不著吉祥寺,關(guān)乎的是他性格的硬氣。但不知這種硬氣中究竟含有幾分大義,幾分愚忠?我始終不明了了。方孝孺的結(jié)局無論如何是個悲哀,不只是近千鄉(xiāng)親因此人頭落地之寧海人的悲哀,更是一種大國政治的悲哀、民族文化的悲哀、人間道義的悲哀。
鮮血淋漓的事實再次說明,道德文章背得滾瓜爛熟的文人書生,總是敵不過殺生予奪的強權(quán)政治。在我看來,官場文人大概逃不脫三種結(jié)局,要么用欲望寫字:俯首于得勢的政治集團,禁錮起自己的思想意志,在吟詠別人的贊歌中換取一點名祿;要么用良心寫字:恪守圣人的道德貞操,不為強權(quán)涂寫昧心之詞,在衛(wèi)護道義中甘愿接受殺身之禍;要么用性情寫字:得志時作些應(yīng)景文章,不得志時避離官場的風(fēng)險,在與世無爭中尋個隱地怡逸余生。
于是乎,后期一些官場失意的仕宦文人和厭倦現(xiàn)實生活的書生才士,在一陣苦思冥索后腦袋大多有些開通,選擇了上述第三種方式,設(shè)法謀求一種能遠離政治社會現(xiàn)實、實現(xiàn)縱情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境地。此時,“峰高而不逼,林幽而不黑,石奇而不巇,泉遄而不激”的雁蒼山,“境寧、佛盛、道真、氣靈”的吉祥寺,便成了東南文人游隱的選擇之地。千年古寺又一次迎來了仕者文人穿梭往來的新時代。
這一時期稍早來到吉祥寺的,是幾個因諷議朝政、抨擊時弊被奪官削職的明末“東林黨”人:崇禎朝兵部員外郎任上被革職的平湖人倪長玗,“東林黨”后起之秀福建莆田的林友王等。倪長玗的官當(dāng)初當(dāng)?shù)觅u力,也有些躊躇滿志,但終究覺得在官場氛圍中做人太窩囊,于是悻悻之中還夾著牢騷邁進了吉祥寺的門檻。他與世交的殫微大師一起募化,一起修殿堂,一起撞大鐘,一起探究修身養(yǎng)性之道。到底是讀書人,不知是被書灌通了,還是被山鐘敲醒了,他在《重興吉祥寺募疏》中一段“塵俗事塵不了,道情事道不窮;達之者塵也道,迷焉也道同塵”的文字,恐怕不光是自己只有身在吉祥寺才有如此透徹感悟的總結(jié),也許還有對準備游隱者一個理想的棲息之地的啟迪。
其實,對執(zhí)意來此避塵道情的仕宦文人而言,用不著什么明告或暗示。只要聽得見吉祥寺那口大鐘的洪亮音響,他們寧愿揮別家園,甘心從異鄉(xiāng)別地跋山涉水而來。
其間頻繁往來的有,為官不足一年的蘇州人鄭敷教、平湖知縣任上遭誣陷的寧德人朱之翰、因負才使氣遭官刑的鄞縣周容、曾任翰林修撰的金壇蔣超。清代初期,一些反清復(fù)明的氣節(jié)文人和持才狂士,也步前人足跡陸續(xù)游歷而來。如“第廬柴門破爛不能掩閉,椅子缺腿少面以繩緯索”的昆山放浪才子歸莊、“經(jīng)、子、史、集,無不精究”的蘇州書畫家金俊明、嘉定籍學(xué)者陳瀜、杭州學(xué)者姚晉、婺州詩人羅心樸……
這些來自異鄉(xiāng)的文人才士,置身于心儀的雁蒼山、吉祥寺,固有的塵念被習(xí)習(xí)山風(fēng)微微吹散,曾經(jīng)的抑郁被淙淙澗水慢慢蕩滌,一度的幻想被陣陣鐘聲重重敲破,剩下的便是一種性情。他們語無拘,行無束,情無羈,盡顯一派“建安風(fēng)流”“魏晉氣質(zhì)”。
有性情的文人與有靈氣的山水結(jié)合,恰如林友王的《雁蒼山記序》所云:“山水無性情不靈、性情舍山水不韻。二者遇則浩浩育育,融融洩洩而詩鳴焉。”于是乎,這幫超脫文人在鐘聲中和音、在流水間尋韻;或登峰高歌、穿谷低吟;或煮茶斗詩、望月志詠;或臨松潑墨、對篁?qū)懸?。他們把自己的心聲情趣獻給雁蒼山、吉祥寺,而把雁蒼山、吉祥寺的勝景收進了自己的詩畫中。歸莊的《題雁蒼山》“萬壑千巖夢想間,今應(yīng)數(shù)到雁蒼山”。和羅心樸的《吉祥寺》“亙古雁蒼圣賢地,愿持只眼見宗風(fēng)”。表達了他們對雁蒼山、吉祥寺的贊美和向往之情。被時人譽為“畫勝于文,詩勝于畫,書勝于詩”的周容,那句“更喜忠臣遺跡久,苔痕松影護碑文”,以及陳瀜的“巖巒卻作歸鴻陣,沖入高霞向赤城”。其臨風(fēng)懷古之意、憑吊先賢之情坦然流露。鄭敷教《吉祥寺題詠》中“一官避世桃花洞,四海當(dāng)襟連葉舟”。蔣超《寄山慵》的“但得百年無一事,緇衣瀟灑勝朝衣”。道出了他們脫離官場后的一種心態(tài)和對人生自在的一種寄托。
他們在這里吸收。他們在這里釋放。雁蒼山成他們畫面的仙境,吉祥寺是他們歌吟的勝地。一首首題詠的詩賦,像流動的山澗之水源源不斷;一篇篇紀勝的文章,似山中的竹叢松林層出疊現(xiàn)。他們用揮灑自如的手筆張揚了這座山、這個寺,也催發(fā)了本地文人上山助興和聲的激情。其間,寧德籍的寧??h令崔秉鏡,鄉(xiāng)人鄔吉、胡宗圣、儲嘉聞等等,時常駐足于吉祥寺,相交異鄉(xiāng)文友;多次游走在雁蒼山,結(jié)伴論詩和賦。這一時期的這種特有現(xiàn)象,不止抬升了雁蒼山、吉祥寺的名位,開啟了寧海地方文化與異地人文交流的新時代。也使得這個原本底蘊深厚的山陬海隅古邑之歷史文化,因此更加豐富,更顯特色。
在沒了殫微大師的吉祥寺,那口大鐘在山慵和尚堅持中繼續(xù)撞響。
寺鐘撞沉了夕陽,也撞斷了歲月;鐘聲引來了瑟瑟秋風(fēng),也帶來了沙沙的落葉。落葉繽紛的時節(jié),那些抱守著“落葉歸根”傳統(tǒng)的文人們,像避冬的大雁一般,或成群結(jié)隊,或形單影只,又開始了翩翩南飛。
鴻雁離去,曾經(jīng)的足跡依稀留存。感慨之中的山慵師傅,為了不讓這些仕人的蹤跡、文人的詩章,隨遠去的大雁而消失在鐘聲蕩揚的山谷叢林里,漂逝在淙淙作響的澗水之中,他匠心獨運,悉心搜集,并邀晚年的林友王重來吉祥寺一起整理匯編。一部集雁蒼山、吉祥寺名勝、傳說、募記、仕宦文人詩文歌賦于一體的《雁蒼山記》,終于在康熙年間付梓留世。
一部小小的《雁蒼山記》,雖不能詳記漫長歲月的厚重歷史,也不能盡現(xiàn)幾百年莘莘文人揮灑在此山此寺的濃墨厚彩,卻反映出雁蒼山吉祥寺一段文興氣盛的時光,體現(xiàn)的是一個時期獨特的文化記憶,留給后人的是一種綿綿不盡的遐思……
四
雁蒼山上的杜鵑花守時地開了又謝,謝了再開。吉祥寺前清潭的映月,卻是明黯變幻,圓缺無常。
山依然是那座山,寺卻不是那個寺。
吉祥寺那口大鐘不見了。在山慵和尚之后的歲月里,雁蒼山的群巒低谷再也聽不到那種扣人心弦的渾厚鐘聲。
曾是莊嚴氣盛的祝圣之壇、文勝之地,在國運乖舛時代,竟成土匪逍遙自在的安樂窩。民國中期剿匪的一陣激烈槍戰(zhàn)和幾股滾滾硝煙,剿去的不只是這幫匪徒,還有這個被稱為“土匪巢窟”的寺院。我不明白,從文人薈萃之地到土匪聚亂之窩,從鐘聲遠揚的神圣之所到槍炮齊鳴的血腥戰(zhàn)場,從宏偉壯麗的殿宇到塌垣斷壁的殘址,從氣盛熱鬧的所在變成清冷寥落之地,這當(dāng)中到底有些什么道理?
我不想評說道理。我只想尋覓,只在聆聽,只是仰望——
在回眸中尋覓,尋覓那些消逝于雁蒼山谷地草叢中曾經(jīng)的鴻雁足跡;
在靜待中聆聽,聆聽吉祥圣寺那口大鐘的渾厚悠揚聲音的再次響起;
在執(zhí)著中仰望,仰望陣陣鴻雁劃破無際長空而翩翩歸來的矯健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