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力
1859年10月27日,吉田松陰因宣傳及參與“倒幕”被斬首。此后,在他的親傳學生中,出現(xiàn)了大批為明治維新立下功績的精英和領導人,吉田松陰也因此被稱為“明治維新思想之父”。日本軍國主義前后對中國進行的長達70多年的持續(xù)系統(tǒng)侵略,其步驟與對外政策也是沿著吉田松陰當年的規(guī)劃進行的。有專家評論說:吉田松陰是日本右翼勢力的思想之源,不了解吉田松陰,就不了解日本的政治。
吉田松陰之“志”深遠且兇險:
一是“尊王攘夷”,“倒幕”維新。在處理“黑船”事件中,幕府驚慌失措,一再向列強低頭,吉田松陰十分不齒。他認為:“天下須是天朝之天下,非幕府之所私有。”幕府“在控馭外夷方面屢屢失策……近來美夷事起,愈加內外失策,乃至簽訂條約”的腐敗無能,讓他憤慨難忍。他主張應乘勢聯(lián)合各藩“倒幕”,還權于至高無上的天皇,富國強兵,“攘夷”對外。
二是侵華外擴,海外雄飛。多年來,在老師佐久間象山等人的幫助下,吉田松陰繼承了豐臣秀吉、本多利明和佐藤信淵等人的侵華思想和基本觀點,系統(tǒng)研究了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林則徐、魏源等人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撰寫的《圣武記》《海國圖志》等著作,詳細了解了林則徐廣東禁煙、中英戰(zhàn)場局面和政策應對情況,形成了他特有的,比前人更豐富實際、更具侵華野心的思想體系。即:以“神道”“忠君”“勤王”等封建意識為統(tǒng)領,以占領中國和朝鮮等鄰近國家的領土,討好英美,威懾俄國為基本策略,以“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清國,君臨印度”為擴張目標,以“收滿洲逼俄國,并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等侵華戰(zhàn)爭為路徑步驟,以通過“失之俄美,補之東亞”,“割易取之朝鮮、滿洲(中國東北)、支那(指中國)”,補償由于“黑船”事件“開國而失之于歐美之物”的沙文主義外交手段為對外方針,從而達到由近至遠的海外雄飛目的。
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尊王是改革和對外的前提,幕府是改革的羈絆,擴張侵略則是國家自立、強大的保證。
吉田松陰認為,只有教育才是傳承他急迫的政治愿望和核心價值觀的最好方法。于是,他把囚禁他的野山武士監(jiān)獄當成課堂,開始他的“罪人教育”。
14個月的囹圄囚禁,他讀寫不停,傳道不停。自己讀書600冊,寫出《幽囚錄》 《野山獄文稿》 《回顧錄》等著作。他還給同押11名犯人制定了《士規(guī)七則》訓誡,向他們傳播“事君者諫死可,下獄可,饑餓可,身敗裂可,但人臣之道不可失,崇尚節(jié)義之國風不可失”等《孟子》的觀點,強調“尊王攘夷”。他的講課常常吸引了獄卒前來旁聽。
1855年12月,吉田松陰因病被假釋到父親杉之助家中軟禁。經(jīng)藩主批準,他以松下村塾之名辦學,不斷招收附近的山鹿派軍事學的學生。他竭力向這些學生傳授兵法,宣傳“尊王攘夷”和“倒幕”維新思想,灌輸軍國主義侵華主張,還組織塾中學生進行軍事演習。他的思想學說在當時日本的維新志士中引起廣泛共鳴,他也信心十足地說:“未來寄望于松下村?!?/p>
安政五年(1858年) 6月,日本國內危機突然激化,原因是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未經(jīng)天皇批準,先后與美、俄、英、法、荷締結了不平等條約。一時間,國內輿論沸騰。吉田松陰激進地決定親身以暴力反對幕府。他帶領17名學生歃血盟誓,謀劃刺殺幕府閣老間部栓勝及任地方官伏見奉行的內藤正繩。為爭取藩府的理解支持,吉田松陰竟寫了申請書交給過去曾支持他公開鼓吹尊王倒幕思想的長州藩重臣周布政之助,寄希望于藩吏和公卿也組織武裝行動。哪知藩府為了自己的秩序和利益,對其行為進行阻止,半年后,當阻止無效時,便于1858年12月26日將他抓進野山監(jiān)獄。
1867年10月24日,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假意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
安政六年(1859年)3月,驚恐的幕府開始大規(guī)模鎮(zhèn)壓“倒幕”運動,制造了“安政大獄”事件。5月,吉田松陰被押送至江戶。兩次審訊中,吉田松陰將“黑船”事件后,自己為國奔走的所作所為一一道來,對刺殺間部栓勝的計劃也未隱瞞,被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判為死罪,1859年10月27日,在傳馬町獄舍被斬首。
吉田松陰的死,加速了幕府的滅亡。次年3月,在武裝倒幕的“櫻田事變”中,井伊大老被水戶、薩摩兩藩暴動者刺殺。繼之,吉田松陰的弟子高杉晉作與久坂玄瑞奪取了長州藩藩政,組織起奇兵隊倒幕維新。1867年,孝明天皇駕崩,睦仁即位。在倒幕者的擁戴下,睦仁下達了《討幕密敕》,對幕府宣戰(zhàn)。1868年1月3日,睦仁又發(fā)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經(jīng)過數(shù)年斗爭,以睦仁為首的新政府,終于在1868年發(fā)布《五條誓文》,公布《正體書》,將江戶改稱東京,改年號為明治,并于1869年遷都東京。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等政策,建立起中央集權式的“明治維新”政治體制。
在松下村塾隨吉田松陰學習過的80多名親傳學生中,出現(xiàn)了以高杉晉作、久坂玄瑞、吉田榮太郎、木戶孝允、山縣有朋、伊藤博文、井上馨、前原一誠等大批為明治維新立下功績的精英和領導人,獲贈官位者達37人之多。因此,松下村塾被稱為“明治維新胎動之地”,吉田松陰也被稱為“明治維新思想之父”。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圖為七七事變后,一名日本士兵在盧溝橋上站崗
而其對外實行軍國主義擴張侵略、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理念,也因學生們的傳承,成為明治維新后“未來日本應有形象”的主流價值觀,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濫觴。號稱“明治維新三杰”之一的木戶孝允于1868年提出“征韓論”;為明治維新寫出第一部憲法的伊藤博文擔任總理大臣后,多次導演侵華戰(zhàn)爭;為明治維新建立軍制的山縣有朋不僅制定了詳細的侵華政策,還親率部隊侵華。這些學生成為明治維新內閣執(zhí)政的元勛和擴張侵華的先鋒,吉田松陰的思想在延續(xù)中對中國貽害無窮:
——1874年,吉田松陰的學生們發(fā)動明治維新后的第一次國外戰(zhàn)爭,即為了吞并琉球而大舉進攻臺灣;
——1878年,悍然吞并琉球;
——1894年,策劃發(fā)動中日甲午戰(zhàn)爭,逼迫清政府“賠償”白銀2億兩并割讓遼東半島,因俄法德三國干涉,改讓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遼東半島;
——1904年發(fā)動日俄戰(zhàn)爭,占領東北大部;
——1931年,后繼軍國主義者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占領整個東北,扶植傀儡政權“滿洲國”;
——1937年,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對華全面侵略;
——1939年,發(fā)動入侵蘇聯(lián)西伯利亞的諾門罕戰(zhàn)役,被蘇蒙聯(lián)軍打敗后,又偷襲美國珍珠港,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
直到1945年戰(zhàn)敗投降,日本軍國主義前后對中國進行了長達70多年的持續(xù)系統(tǒng)侵略,同時,也使東亞各國乃至歐美國家慘遭荼毒。其罪惡血腥昭著,舉世罕見。而這些分步侵華、企圖稱霸世界的步驟與對外政策,都是沿著吉田松陰當年的規(guī)劃進行的。
往事并不如煙,吉田松陰死去150多年了,日本極右勢力仍然把他作為精神支柱。奉行強硬的對華外交政策、推動日本軍事政治“大國化”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不僅參拜吉田松陰神社,還鼓吹“歷史上值得尊敬的人物不勝枚舉,在日本當數(shù)吉田松陰”,將其視為自己的“偶像”。日本現(xiàn)任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后,不僅趕赴吉田松陰神社進行參拜,還在辦公室里擺放了吉田松陰的塑像。因此,有專家評論說:吉田松陰是日本右翼勢力的思想之源,不了解吉田松陰,就不了解日本的政治。民國軍事家蔡鍔曾提醒:“中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越不過日本這個門檻?!苯裉欤@些話應當引起國人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