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勇,楊曉明,俞群芬,邵麗霞,郭小勤*,林新春
(1. 浙江省德清縣林業(yè)局,浙江 德清 313200;2. 浙江農林大學 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浙江 臨安 311300)
德清縣雷竹林經營狀況調查
劉振勇1,楊曉明2,俞群芬1,邵麗霞1,郭小勤2*,林新春2
(1. 浙江省德清縣林業(yè)局,浙江 德清 313200;2. 浙江農林大學 亞熱帶森林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浙江 臨安 311300)
為了解德清縣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經營狀況,對雷竹重點鄉(xiāng)鎮(zhèn)的雷竹林經營收入情況、經營現狀、生長狀況、覆蓋面積、施肥情況、勞動力狀況、竹林結構等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德清縣雷竹筍總產值十年內增長2.37倍,達到4.53億元,農民純收入增長了1.83倍,達到2.45億元;雷竹栽培覆蓋面積占雷竹林總面積保持在40%左右,從事雷竹林經營的農戶中有35%的農戶收入占到家庭總收入的80%,雷竹林經營成本中覆蓋材料占總成本的70%;覆蓋雷竹林年施肥次數為3~4次;雷竹林胸徑2.9~4.5 cm,立竹度為20 100~33 750株/hm2。
德清;雷竹;經營狀況;可持續(xù)經營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v. prevernalis),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是我國優(yōu)良的筍用散生竹種之一,近年來被大面積栽培[1~2]。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各省被大面積栽培,其中以浙江栽培面積最大,主產地為浙江省的德清縣、余杭區(qū)、臨安市一帶。近十年,以覆蓋為核心的雷竹高效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使原來在3-4月出土的雷竹筍提前到春節(jié)前后出筍,滿足春節(jié)前后市場需求,筍價較高。同時,大量施用肥料,使產量大幅度增高,雷竹林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3~4]。
德清縣是雷竹筍重點產區(qū),雷竹筍產業(yè)為德清縣林業(yè)主導產業(yè),是全縣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2012年雷竹竹林面積已達6 700 hm2余,雷竹筍產值達4.53億元。但是由于多年雷竹林高效栽培技術的使用,使雷竹竹林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以及覆蓋成本增加和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導致一些農戶已經基本放棄對竹林的經營。因此,我們對德清縣雷竹竹林栽培現狀進行一次調查,希望能為雷竹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依據。
1.1 調查區(qū)概況
浙江省德清縣,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30° 261′~30° 421′ N,119° 451′~120° 211′ E。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qū),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3~1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5℃。無霜期220~236 d,多年平均降水量1 379 mm。德清縣總面積938.6 km2,其中林業(yè)用地面積44 000余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7.3 %,森林覆蓋率46.1%。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278.9億元,其中農業(yè)總產值37.6億元,林業(yè)總產值101.1億元。
1.2 調查區(qū)范圍
在對德清縣雷竹栽培重點鄉(xiāng)鎮(zhèn)綜合評價的基礎上,選取重點鄉(xiāng)鎮(zhèn)武康鎮(zhèn)、三合鄉(xiāng)和開發(fā)區(qū)的7個重點村進行調查,分別是郭肇村、龍勝村,三橋村、城山村、山民村、朱家村和八字橋村。
1.3 調查時間及方法
2012年7月25-30日。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7個自然村的雷竹竹林經營收入情況、經營現狀、生長狀況、覆蓋面積、成本狀況、勞動力狀況、施肥情況、竹林結構狀況等進行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8份,其中有效問卷60份。
1.4 數據處理
利用Excel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德清縣雷竹筍歷年生產情況
德清縣雷竹筍歷年生產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002-2012年,德清縣雷竹筍總產量雖然在下降,但總產值卻在不斷上升,雷竹筍總產值十年內增長了2.37倍,達到4.53億元,農民純收入增長了1.83倍,達到2.45億元,說明雷竹筍產業(yè)仍具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是提高農民收入不可缺少的重點產業(yè)。
從2003年到2012年雷竹林種植總面積保持在6 700余hm2。投產面積從2002年到2006年持續(xù)增加,從2007年開始到2012年保持在6 700余hm2。雷竹總產量從2002年到2007年持續(xù)升高, 2007年達到最高,為
13.62萬t,然后開始逐漸下降,到 2012年下降到6.18萬t。雷竹筍總產值從2002年的1.91億元開始持續(xù)上漲,到2012年達到4.53億元。農民純收入從2002年的1.34億元持續(xù)增長到2012年的2.45億元。
覆蓋雷竹林面積從2002年的1 700余hm2增長到2007年的3 200余hm2,從2008年開始下降,到2012年覆蓋面積為1 800 hm2。雷竹筍總產量和雷竹覆蓋面積有關,從2002年到2007年持續(xù)增加,到2007年達到最高的8.73萬t,以后開始逐漸下降,到2012年只有2.27萬t。覆蓋雷竹總產值從2002年的1.61億元持續(xù)增長到2012年的3.27億元。覆蓋雷竹筍產量2002年到2010年保持在15.75 t/hm2,但從2011年開始下降,到2012年產量為12.77 t/hm2。產值從2002年的9.3萬元持續(xù)增長到2012年的18.1875萬元/hm2。雷竹筍單價也從2002年的5.16元/kg持續(xù)增長到2012年的14.24元/kg。雷竹林覆蓋成本從2002年的2.85萬元/hm2持續(xù)增長到2012年的9萬元/hm2。常規(guī)雷竹林面積從2002年的3 000 hm2增長到2012年的4 900余hm2??偖a量2002年到2012年變化不大,
保持在4.0萬t左右??偖a值從2001年的0.3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25億元。產量從2002年的11.77 t/ hm2下降到2012年的7.92 t/hm2。產值從2002年的1.005萬元/hm2增長到2012年的2.54萬元/hm2。雷竹筍單價從2002
年的0.86元/kg增長到2012年的3.2元/kg。
2.2 竹林經營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從圖1可以看出,依然從事雷竹林經營的郭肇村、龍勝村、城山村、山民村、三橋村,平均有50%的農戶竹筍收入占到家庭總收入的80%。朱家村和八字橋村是以前雷竹林栽培重點村,但這次調查發(fā)現農戶已經基本放棄雷竹林經營,雷竹林經營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很低。
郭肇村、龍勝村、城山村和山民村的農戶,分別有66%、50%、8%和20%的農戶雷竹林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達到80%~100%。郭肇村、龍勝村、城山村和山民村的農戶,分別有20%、10%、18%和 20%的農戶雷竹林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60%~80%。郭肇村、龍勝村、城山村、山民村和三橋村的農戶,分別有 24%、40%、46%、10%和 50%的農戶雷竹林經營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40%~60%。2.3 覆蓋狀況
圖1 雷竹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Figure 1 Percentage of earning from bamboo in family income
從圖2可以看出,德清縣雷竹重點栽培鄉(xiāng)鎮(zhèn)的重點村,除朱家村和八字橋村以外,覆蓋雷竹林面積占雷竹林總面積的40%左右。郭肇村覆蓋比例比最高,為 59.3%。龍勝村、三橋村和城山村覆蓋比例較高,達到40%。山民村的覆蓋比例最低,為27.3%。朱家村和八字橋村,因勞動力都轉移到工業(yè),基本不覆蓋。
圖2 雷竹林覆蓋面積比例Figure 2 Percentage of mulching area in bamboo stand
2.4 勞動力需求
從圖3可以看出,德清縣雷竹林經營整體表現為勞動力不足。郭肇村和龍勝村雷竹林經營勞動力嚴重不足。山民村和三橋村雷竹林經營,有50%左右的農戶勞動力不足。城山村,竹農家庭勞動力基本滿足雷竹林經營需求。朱家村和八字橋村因勞動力轉移,幾乎沒有農戶從事雷竹林經營。
2.5 成本
從表2可以看出,覆蓋物在雷竹林經營成本中所占比例最高。雷竹林經營中,覆蓋物占總成本的70%左右。肥料和人工在雷竹林經營過程中分別占總成本的10%左右。農藥在雷竹林經營過程中占總成本的1%左右。2.6 施肥管理
圖3 雷竹經營勞動力需求Figure 3 Labor demand for management of bamboo stands
從圖4可以看出,不同村和不同農戶在覆蓋雷竹林經營時的施肥次數有所不同。覆蓋竹林年施肥次數以3次為主,其次為2次,少數農戶施肥次數達到4次及以上。郭肇村、龍勝村、城山村、山民村和三橋村年施肥大多為3次,朱家村和八字橋村幾乎不施肥。
2.7 竹林結構
2.7.1 胸徑 從圖5可以看出,德清縣雷竹胸徑在2.9~4.5 cm。位于開發(fā)區(qū)的郭肇村和龍勝村,郭肇村覆蓋后的雷竹林的平均胸徑均比未覆蓋的小,而在龍勝村覆蓋后的雷竹林的平均胸徑比未覆蓋的大,山民村的調查結果與龍勝村的相同,三橋村的調查結果與郭肇村相同。而在城山村,覆蓋與不覆蓋的雷竹胸徑無顯著差異。朱家村和八字橋村未覆蓋雷竹胸徑為3.6 cm和4.1 cm。因此,未發(fā)現覆蓋對雷竹林胸徑有直接影響。
表2 覆蓋雷竹林經營成本Table 2 Cost for mulching
圖4 覆蓋雷竹施肥次數Figure 4 Fertilization of bamboo stands
圖5 雷竹林胸徑情況Figure 5 DBH of surveyed bamboo stands
圖6 雷竹林立竹度情況Figure 6 Density of surveyed bamboo stands
2.7.2 立竹度 從圖6可以看出,德清縣雷竹林的立竹度平均在2.0 萬~3.4萬株/hm2。其中郭肇村和三橋村立竹度最大,其次是龍勝村、朱家村和八字橋村,城山村和山民村的立竹度最小。郭肇村、龍勝村和三橋村的覆蓋雷竹林的立竹度小于未覆蓋雷竹林,而城山村和山民村正好相反。因此,未發(fā)現覆蓋與否對雷竹林立竹度有顯著影響。
德清縣是雷竹重點產區(qū),雷竹筍產業(yè)是該縣林業(yè)的主導產業(yè)。以覆蓋為核心的雷竹高效栽培技術從1994至今已持續(xù)了20 a,雖然覆蓋雷竹林總面積在減少,但雷竹總產值卻在持續(xù)增加。雷竹總產值從2002年的1.91億元逐年上漲,到2012年達到4.53億元,農民純收入從2002年的1.34億元逐年增長,到2012年達到2.45億元。這說明德清縣竹產業(yè)依然充滿活力,雷竹筍生產的優(yōu)良環(huán)境條件和生產潛力依然存在,仍將是該縣最具潛力的產業(yè)。不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雷竹林退化、覆蓋物價格上漲和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隨著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雷竹林開始退化,雷竹筍產量也開始逐年下降。覆蓋雷竹筍產量從 2002年到2010年保持在15.75 t/hm2左右,但從2011年開始明顯下降,到2012年產量下降到12.77 t/hm2。說明多年大量施肥,特別是連年稻草、礱糠等高碳氮比物料覆蓋于地表并腐爛入土,使土壤理化性質發(fā)生變化。雷竹高效栽培措施長期實施會使土壤生物學性質發(fā)生變化,引起竹林提前退化,竹筍產量下降[5~6]。對德清縣雷竹林土壤狀況分析,發(fā)現雷竹林土壤酸化嚴重,土壤有機質、氮、磷、鉀含量不同程度富集。
覆蓋物和覆蓋方式是影響農戶收入的主要因素。覆蓋物是雷竹高效栽培技術中最重要的材料,約占雷竹林經營成本的70%,因成本過高,使很多農戶放棄雷竹林高效栽培技術。德清縣雷竹林經營覆蓋物主要以礱糠為主,但隨著雷竹高效栽培技術不斷推廣,雷竹林覆蓋經營面積擴大,礱糠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價格也逐漸攀升,對農戶雷竹林經營熱情的影響越來越大。如何在不降低竹農收入的前提下,降低覆蓋成本,是目前雷竹林經營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肥料使用量也是影響農戶收入的一個因素。竹林生產中,肥料以復合肥為主,也有農戶以有機肥為主。因肥料施用不當而造成的損失也極為驚人,這是竹林生產發(fā)展的重要限制因子[7]。農戶在雷竹林覆蓋前會施一些有機肥,有機肥的種類不同,有雞肥,豬肥等。施肥時間主要集中在5、8、9、11、12月,不同的農戶施肥月份也不盡相同??傮w來看,以復合肥作為肥料的村比以有機肥作為肥料的村雷竹林退化嚴重[8]。
雷竹林經營勞動力不足,也是制約雷竹產業(yè)發(fā)展的障礙。調查竹農中大多數勞動力不足,只能依靠雇傭短工來彌補。近幾年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攀升,使從事雷竹林經營的農戶收入持續(xù)減少。以郭肇村為例,雷竹林經營是家庭主要收入的來源之一,因農戶經營竹林面積大,自家勞動力不能滿足雷竹林經營需求,只有依靠雇傭短工來維持經營,使得經營成本提高,收入減少。所以發(fā)展機械化雷竹林經營非常必要,政府應投入適當資金研發(fā)雷竹林經營所需機械。
雷竹筍產量在覆蓋初期產量基本穩(wěn)定,隨著覆蓋的年數延長產量逐漸開始下降。在所調查的以前重點雷竹栽培村朱家村和八字橋村,因多年連續(xù)覆蓋經營,雷竹林已經退化到沒有新竹出現。又因朱家村和八字橋村附近企業(yè)較多,農戶在企業(yè)上班獲得收入高于經營雷竹林,使得這兩個村的農戶對雷竹林已基本不管理,可以考慮對上述竹林進行承包或土地流轉。
德清縣未覆蓋和覆蓋雷竹林立竹度平均在2萬~3.4萬株/hm2,表明德清縣雷竹林立竹度過高,影響雷竹光合作用,進而影響雷竹筍的產量,竹農應加大砍伐力度,合理留竹。
德清縣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但還沒有被廣大農戶所認可,在調查農戶中,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很少。由于德清縣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起步較晚,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人才缺乏、資金短缺、信任缺失等。如何發(fā)揮好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作用,使農戶從中獲得好處,是當前政府應值得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方偉,何鈞潮,盧學可. 雷竹早產高效栽培技術[J]. 浙江林學院學報,1994,11(2):121-128.
[2] 江祖潭,方偉,何鈞潮. 雷竹筍用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5.
[3] 周云娥,白洪青. 德清縣早園筍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 竹子研究匯刊,2006,25(3):42-44.
[4] 唐國文,羅治建,趙虎,等. 雷竹氮磷鉀肥配合施用研究[J]. 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23(3):304-306.
[5] 金愛武,周國模,鄭炳松,等. 雷竹保護地栽培林地退化機制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學院學報,1999,19(1):94-96.
[6] 姜培坤,俞益武,張立欽,等. 雷竹林地土壤酶活性研究[J]. 浙江林學院學報,2000,l7(2):132-136.
[7] 陳聞,吳家森,姜培坤,等. 不同施肥對雷竹林土壤肥力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11,48(5):1 021-1 028.
[8] 周云娥,白洪青. 德清縣早園竹林土壤質量調查與分析[A].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xié)會. 浙江省第二屆林業(yè)科技周科技與林業(yè)產業(yè)論文集[C].杭州,2005.
Investigation on Management of
Phyllostachys praecox cv. prevernalis in Deqing County
LIU Zhen-yong1,YANG Xiao-ming2,YU Qun-fen1,SHAO Li-xia1,GUO Xiao-qin2*,LIN Xin-chun2
(1. Deqing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Deqing 313200, China; 2. The Nurturing Station for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ilvi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2012 on management of Phyllostachys praecox cv. prevernalis stands of 68 farmers in Deqi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in term of income, management, growth, mulching area, fertilization, labor force and stand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output value of shoot in Deqing increased from 161 million yuan in 2002 to 453 million yuan in 2012, about 2.37 times. Mulching area bamboo stands accounted about 40% of the total bamboo plantation. Income of about 35% famers who engaged in bamboo cultivation was from bamboo shoot(80%). Cost of covering materials was accounted for 70% of the total. Plantations were fertilized 3-4 times a year. DBH bamboo ranged from 2.9cm to 4.5cm and density was about 20100-33750/ha.
Deqing county; Phyllostachys praecox cv. prevernalis; managemen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750
A
1001-3776(2015)02-0041-06
2014-12-20;
2015-02-11
浙江省“十二五”農業(yè)重大成果轉化工程(2012T201-03)
劉振勇(1958-),男,浙江德清人,工程師,從事林業(yè)技術推廣工作;*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