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青 謝少平 王維平
新語境下《勞動鑄就中國夢》政論敘事的轉向
■ 袁 青 謝少平 王維平
政論型紀錄片以“主題先行”“述論結合”為理論模式,其傳播目的一般是宣揚某種政治理念、觀點或凝聚社會共識等,有主題宏大、政治性和思辨性強、政治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①電視政論片,是國家話語的典型代表?!秳趧予T就中國夢》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并由學習出版社、中央電視臺和杭州市委聯(lián)合攝制,“五一”期間在央視財經(jīng)頻道、綜合頻道、紀錄片頻道聯(lián)動播出。從《勞動鑄就中國夢》的創(chuàng)作主體、播放平臺可以看出,該片是國家話語的又一次發(fā)聲。但該片又擺脫了國家話語以往高高在上的宣教姿態(tài),繼而探索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觀賞性的敘事策略。經(jīng)過對《勞動鑄就中國夢》的詳細分析,本文從以下三個角度探討其政論敘事的轉向。
新媒體傳播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信息超載的現(xiàn)象,人們的注意力成為稀缺品,使得人們使用媒體的習慣越來越呈現(xiàn)出碎片化和淺閱讀的特征。相應地,傳統(tǒng)媒體為了和新媒體爭奪受眾稀缺的注意力,多元化、碎片化、快節(jié)奏化成了其應對策略之一。
《勞動鑄就中國夢》作為一部政論型紀錄片,擺脫了以往政論片思想性強、故事性弱、觀賞性差、沉悶僵化的特點,而是以多個故事支撐一個主題,表現(xiàn)出了多元化敘事、碎片化敘事和快節(jié)奏的特點。
以第五集《勞動締造幸?!窞槔?,按敘事時間線將本集劃分,共有七個故事之多(參照表1)。
表1 第五集《勞動締造幸?!穬热菁皶r長表
從表1可以看出《勞動鑄就中國夢》明顯的碎片化敘事傾向,本集共選擇了七個人物故事,他們當中有通過自身奮斗當上餐廳經(jīng)理的農(nóng)家子弟,還有用心看護艾滋病患者的護士長;有用腳丈量大山的抄表員,還有把青春奉獻給公益事業(yè)的攝影師;有農(nóng)民廚師、碼頭工人,還有遠在局勢動蕩的安哥拉的普通女孩。其選材不可謂不多元,敘事不可謂不碎片。
快節(jié)奏敘事和碎片化敘事其實是一體兩面,碎片化敘事也就意味著快節(jié)奏敘事。如表1所示,第五集當中共有七個人物故事,平均每個故事時長在四分十秒,最短的故事“碼頭工人虞紀春”只用了兩分零九秒。再加上采訪的兩位學者和專家,第五集共出現(xiàn)了九個人物。也就是說,平均每三四分鐘,就有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出現(xiàn)。這樣的快節(jié)奏敘事策略,非常符合當下人們接受信息的碎片化習慣。
在第三集《勞動點亮智慧》中,采訪了新中國第一代核工業(yè)技術人員原公浦老人,講述了新中國在原子能科技方面一無設備、二無人才、三無資金的情況下,從零開始研制原子彈的艱辛歷程。“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fā)的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僅耗時兩年零八個月。又過了兩年零八個月,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而兩次爆炸在畫面呈現(xiàn)上,僅僅相隔了十秒。這種快節(jié)奏的敘事不但能吸引觀眾,還能給觀眾強烈的視覺體驗。
葉志良認為,“新時期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電視紀錄片的內涵逐漸剝離以往單一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表征,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工具理性得以緩解。電視紀錄片的觸角開始伸向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成為此后的重要領域,書寫人性人情、關注生命個體,成為電視紀錄片人文化敘事的重要體現(xiàn)。”②《勞動鑄就中國夢》一片就呈現(xiàn)出了敘事的個體化和故事化轉向。
首先,《勞動鑄就中國夢》講述了大量個體的故事。這些人物有歷史敘事下的重要人物,比如第一集當中出現(xiàn)的第三套人民幣的繪制者侯一民,通過他者鉤沉了大煉鋼時期的特殊歷史,展現(xiàn)了當年勞動者的光輝形象,強有力地支撐了本片的“勞動”主題。第一集當中還通過對原紅旗渠除險隊隊長任羊成的采訪,再現(xiàn)了五十多年前林縣人民興建紅旗渠波瀾壯闊的勞動場面。類似人物還有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原公浦、著名油畫《父親》的作者羅中立等。以上人物均采用了“大寫歷史的小寫化”手法,即個體敘事,以小見大。除了歷史的見證者、參與者之外,還有很多活在當下、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物,講述了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和奮斗故事。表1當中的七個人物,他們都不屬于重大歷史事件當中的人物,他們只是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辛苦勞作的普通人。比如冉志平,只是一個通過個人努力當上餐廳經(jīng)理的農(nóng)家子弟,并無顯赫的身世或背景,也沒有離奇的故事,充其量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的奮斗史。
其次,《勞動鑄就中國夢》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手法,把這些人物的勞動故事講述得鮮活生動。過去的政論體往往是高大上的姿態(tài)。所謂“高大上”是指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tài)、刻板僵化的宏大敘事、形而上的意識形態(tài)和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民智漸開,人們日漸抵觸過去死板、沉悶的說教。羅伯特·麥基在其著作《故事》一書中這樣強調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就像是生活的必要裝備般不可或缺?!?/p>
在《勞動鑄就中國夢》當中,有著大量故事化的敘事,有起承轉合,有懸念、細節(jié)、鋪墊、沖突和高潮等。如第三集當中原公浦的故事,先是講解,即“操作正式開始。一切都在按計劃有序進行。突然,‘啪’的一聲,正被加工的鈾球從車床滾落下來……”緊接著鏡頭馬上切換到原公浦的訪談,即“我當時全身的衣服全濕透了,我的人一下子就感覺什么都不知道了,眼前發(fā)黑……”這一鋪墊極富懸念,使得觀眾不得不帶入情感,情緒隨之推向高潮。再如第六集當中周群飛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周群飛接了摩托羅拉一份很大的訂單,但上游原材料供貨商收了貨款,卻不肯按約發(fā)貨……第三集當中張博士的試驗田遭到了老鼠啃噬,解說詞這樣說道,“他匆匆趕到田邊,看到的是狼藉的現(xiàn)場,一片剛剛站穩(wěn)的秧苗全部斷掉。這些秧苗都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幾代的雜交,凝聚了他們多年的心血,一旦被毀,就可能意味著他們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然而萬幸的是,他們最珍貴的那幾株這次幸免于難……”這樣富有懸念的故事化敘事,能夠使得觀眾進入作者設置的故事情節(jié)當中,不會那么輕易地審美疲勞。
通過整理和分析收視曲線可以發(fā)現(xiàn):
1.每一集的片頭和緊隨其后的解說部分一般收視率較低,進入故事后,會迎來第一個收視率高點。
2.每一集的收視率都會隨著時間下降,越往后收視率越低。
3.多數(shù)故事的收視率也呈現(xiàn)出隨著時間下降的趨勢,故事越長趨勢越明顯。一開始人們會看某個故事,但如果這個故事比較長的話,人們會失去興趣,不會持續(xù)觀看。
4.故事化敘事要比畫面加解說的收視率更高。
5.碎片化敘事使得一集紀錄片的內容更豐富,收視率更高。
以第五集《勞動締造幸?!窞槔?,其收視率和市場份額均為最高,而第五集的敘事手法恰好集多元化、碎片化、個體化、故事化于一身。由此可見,政論敘事轉向多元化、碎片化、故事化是符合觀眾的觀看心理和口味的,是受觀眾歡迎的。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消費主義大行其道,娛樂化大潮將越來越兇猛,它吞噬一切傳統(tǒng)文化,解構一切嚴肅藝術,使得當代的文化生態(tài)呈現(xiàn)出膚淺、刺激、空洞等娛樂至死的態(tài)勢。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現(xiàn)代消費者在長期的視覺文化的沖擊下,改變了原有的消費習慣,更加追求視覺的快感,更多地依賴直覺、感覺來與他人互動。在消費者習慣方面,呈現(xiàn)出碎片化、淺閱讀、追求娛樂、尋求刺激等傾向。相應地,以往面孔呆板的政論型紀錄片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娛樂化轉向?!秳趧予T就中國夢》一片當中的人物和故事,均承擔了娛樂的功能,寬泛地說,故事化也即娛樂化。這部分我們將娛樂的范疇縮小,主要討論本片當中對煽情、時尚元素的運用和互聯(lián)網(wǎng)氣質。
在第三集當中,在講述新疆風電建設工作者在艱苦險惡的環(huán)境下辛勤勞動時,很是煽情,十分有催淚效果,尤其是易俐明對著鏡頭說他的母親二十多年沒住過樓房,現(xiàn)在他們搬進了新房,母親卻沒能等到那一天。還有在一片荒漠上風電工作者一起唱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風電郎》,這種富有情感的敘事,頗能觸及觀眾內心最為柔軟的地方。另外,還有冉志平的母親憶起兒子艱難的歲月時,說了一句話,即“我兒子就像一個討吃子一樣?!闭f完便傷心抹淚,感人至深。還有遠在安哥拉的中國女孩李慧星,對著鏡頭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這樣的真情流露對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很強的感染力,而這些訴說者都是普通人,不會給人虛假的感覺。
片中也有對時尚元素的運用,尤其是在音樂和鏡頭、畫面上。比如在片中插入熱門歌曲《小蘋果》、快節(jié)奏的迪斯科音樂,對《咱們工人有力量》旋律頗有現(xiàn)代感的改編等?!秳趧予T就中國夢》也運用了一些大光圈、淺景深的特寫鏡頭,畫面明亮、時尚、色彩飽滿、現(xiàn)代感十足,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
《勞動鑄就中國夢》講述了一個快遞哥的工作,播放了阿里巴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敲鐘的畫面,報道了“創(chuàng)客”、車庫咖啡等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形成的新產(chǎn)業(yè),十分貼合當下我國推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主題,也滿足了觀眾對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的興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勞動鑄就中國夢》有一定的娛樂化敘事傾向,但其終歸是一部政論型紀錄片,所以其娛樂化也是有節(jié)制的娛樂化。
本文通過對《勞動鑄就中國夢》的分析,概括出了該片政論敘事的三個方面的轉向,一是多元化、碎片化、快節(jié)奏化,二是個體化、故事化,三是娛樂化。但這三類敘事策略所占比重并不相同(見圖1),圖中橢圓形的大小代表其所占比重大小。
圖1 不同的敘事策略所占比重
《勞動鑄就中國夢》通過對多元化、碎片化、快節(jié)奏化、個體化、故事化、娛樂化敘事策略的綜合運用,突破了以往政論敘事風格的單調、僵化和刻板,形成了一種新穎的敘事風格。
注釋:
① 參見張晶晶:《中國政論型文獻紀錄片的立論模式與論證技巧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② 葉志良:《中國紀錄片的敘事轉型》,《新聞界》,2008年第3期。
(作者袁青系蘭州城市學院講師;謝少平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王維平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