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穎,孫德欣,娜日娜(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內蒙古 赤峰 024031)
哺乳期仔豬的飼養(yǎng)關系著整個養(yǎng)殖效益,只有科學飼養(yǎng)哺乳仔豬才能確保其健康生長,養(yǎng)殖效益才有保障。
初生仔豬在0~3日齡最適生長溫度為29~35℃,4~7日齡為25~29℃,8~14日齡為 22~25℃,15~21日齡為 20~22℃。
寒冷天氣要注意給哺乳仔豬保溫,可在豬舍內放置節(jié)能電熱板給仔豬保溫,也可在仔豬保溫箱或仔豬補料欄內安裝遠紅外線保溫燈(一般用100~175W燈泡,將燈泡吊在仔豬躺臥處),對仔豬進行保溫。
防止母豬踩壓仔豬。仔豬出生后,母豬踩死、壓死仔豬的現(xiàn)象較為多發(fā),這一現(xiàn)象導致的仔豬死亡數(shù)占仔豬死亡總數(shù)的10%~30%。母豬踩、壓死仔豬的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仔豬出生一周內,此時由于母豬體弱或肥胖,反應遲鈍及仔豬體弱無力、產圈窄小,故仔豬易被母豬踩壓致死。
新生仔豬出生一周內可采用護仔箱將母、仔豬隔開(每隔2~3h讓母豬哺乳1次),或在母豬舍靠墻的位置用圓木或鐵管在離墻和地面各25 cm處設護仔欄,或在母豬舍內用木板或磚建一個四周封閉、一邊留門(供仔豬出入)的護仔間,以免母豬踩壓仔豬。
初生仔豬必須通過吸吮初乳方能獲得免疫力。
母豬初乳營養(yǎng)豐富,內含大量的蛋白、乳脂,其酸度較高,可滿足仔豬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哺乳初乳時,先讓仔豬自行選擇母豬奶頭,再按體重大小、體格強弱進行調整,一旦發(fā)現(xiàn)有仔豬爭搶同一個乳頭時,要及時進行調整,最好將弱小仔豬固定在母豬前、中部乳房吃乳,體大、有力的仔豬固定在母豬中、后部乳房吃乳,以使整窩仔豬發(fā)育整齊。如果少數(shù)弱小仔豬吸奶不足,可進行補喂,以提高整窩仔豬的成活率。
母豬死亡或母豬生后無乳、所產仔豬數(shù)超過了有效乳頭數(shù)時,需要將仔豬寄養(yǎng)給其他母豬哺育。寄養(yǎng)時要充分利用豬嗅覺靈敏的特性,在寄養(yǎng)并窩前將奶媽的乳汁(不提倡用尿液)涂搽于仔豬全身,并在夜間進行混群,以使仔豬適應寄養(yǎng),之后要注意觀察,防止母豬拒絕哺乳或咬傷寄養(yǎng)仔豬。
仔豬缺鐵會引起貧血。初生仔豬體內儲備的鐵很少,其從母乳中得到的鐵也有限,故初生仔豬普遍存在缺鐵性貧血。
鐵是造血和防止營養(yǎng)性貧血的必需元素,又是細胞色素酶類和多種氧化酶的組成成分。仔豬體內的鐵貯量僅夠維持6~7d,若不及時補鐵,一般仔豬10日齡左右即會因缺鐵而出現(xiàn)食欲減退、被毛粗亂、皮膚蒼白、生長停滯等癥狀。仔豬出生后2~3d必須補鐵,一般補鐵可用牲血素1~2mL肌肉注射,也可肌注右旋糖酐鐵或葡聚糖鐵1~2mL。
硒和VE都具有相似的抗氧化作用,缺硒時仔豬往往發(fā)生下痢、白肌病、水腫病等,缺硒病豬多是營養(yǎng)中上等的或生長較快的仔豬,其體溫正常或偏低,叫聲嘶啞,行走搖擺甚至后肢癱瘓。
為防仔豬缺硒,一般應在仔豬出生后3~5 d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0.5 mL,斷奶前后再注射1mL,也可在仔豬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 ,0.1 mg/kg 飼料,以預防發(fā)病。
及早訓練仔豬吃料可鍛煉仔豬的消化能力,減少白痢病的發(fā)生。
仔豬開食越豬從5日齡開始即可誘導開食。
可把干凈、新鮮的乳豬飼料用少量水拌濕后,抹在仔豬嘴里誘導開食,每天抹3~4次,同時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電解多維等,連用5 d,以預防下痢。以后可在仔豬補料槽內放入飼料,讓其自由采食或將仔豬料放在干凈的地面上,讓仔豬仿效母豬采食,投料量要由少到多逐步過渡,并保證飼料新鮮。
要供給仔豬清潔、充足的飲水,仔豬生長迅速,代謝旺盛,需水量較多,故應保證供給仔豬足量的清潔飲水,飲水不足會致使仔豬生長緩慢或導致仔豬飲臟水、尿液而下痢。
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無常的季節(jié)里仔豬抗病力弱,易患病。為防仔豬發(fā)病,除加強飼養(yǎng)管理外,還要制訂科學的免疫程序。
仔豬出生后應注射豬瘟疫苗(超前免疫),2h后再哺乳,仔豬16日齡時頸部肌肉注射豬水腫病滅活苗1mL,20日齡肌肉注射藍耳病疫苗2mL,25日齡頸部肌肉注射仔豬腹瀉三價苗2 mL,28日齡注射豬萎縮性鼻炎苗0.5 mL,30日齡注射豬偽狂犬病疫苗0.5mL。
下痢是哺乳仔豬的常見病,一般以黃、白痢多見。下痢多由受涼、消化不良、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為防仔豬下痢,產仔前要徹底消毒產房,哺乳期應保持產房干燥、溫暖、空氣清新,尤其要注意給仔豬保溫。
預防下痢除注射疫苗外,還要用藥物預防,仔豬出生后、未哺乳前可灌服乳豬開口藥0.1g,連用3d,可在補料中添加預防仔豬下痢的藥物,連用7d。一旦仔豬下痢可內服氟苯尼考,20 mg/kg體重,2次/d,連用3 d,脫水嚴重的可口服補液鹽(氯化鈉3 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g,水1000mL),以增強仔豬抗病力,降低死亡率。
母豬分娩前后1周在飼料中添加80%泰妙菌素,15%金霉素或在飼料中添加母豬圍產期預防藥物,連用7 d,能有效控制仔豬呼吸道疾病。
為防仔豬發(fā)生豬瘟,仔豬出生后尚未吃奶前,可按常規(guī)劑量接種豬瘟兔化弱毒疫苗,2h后再讓其自由吃奶。給母豬服用止痢散等藥物可防仔豬發(fā)生紅、黃痢。
為減少仔豬發(fā)病應做好衛(wèi)生工作,應注意保持圈舍清潔、干燥,糞便、垃圾及時清掃,墊草經常更換,同時讓母豬養(yǎng)成定點、定時排糞、排尿的習慣,不用水沖洗豬圈。
圈舍、食槽等要定期消毒,一般冬春季每隔2~3d消毒1次,可用2%~3%的苛性鈉、百毒殺、過氧乙酸、衛(wèi)康等交替使用,以殺滅各種病毒、細菌、支原體、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