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力學是建筑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該課程內容理論性、邏輯性強,而高職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較差,無法激發(fā)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本人在長期從事該課程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課程改革的內容和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建筑力學 課程改革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9-0035-03
建筑力學是建筑類專業(yè)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它既是數(shù)學、物理知識的應用提升,又是建筑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等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先行課程,在教學體系中起著橋梁的作用,在工程實際中起著獨立的作用。高職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是從事技術的應用和運作,所以高職院校專業(yè)學生應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學好建筑力學課程是建筑類專業(yè)高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今后從事建筑工程建設的基礎。為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建筑力學課程教學要在內容、方法及體系上進行更新和突破,以下針對高等職業(yè)院校建筑力學課程傳統(tǒng)教學內容與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課程改革思路。
一 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偏重理論,針對性不強
教材是教師講授課程的根本和重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資源,選好教材對提高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同一院系的不同專業(yè)對于同一門課程中大都使用同一本教材,這就忽視了高職學生就業(yè)渠道多樣性的特點,也忽視了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此外,很多版本的教材都偏重理論邏輯性,強調結構嚴謹,忽略了高職教學側重工程實際的應用,工程實例介紹得不多,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課時安排不足,實踐教學缺乏
以平頂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專業(yè)為例,根據2.5+0.5的學制安排,建筑力學課程每學期的學時數(shù)基本在60學時左右(若個別學期短時,再除去假期甚至只有50個學時),按這個學時來安排授課內容,經常是基本理論要講完都很緊張,更別說安排實踐內容了。而事實上,理論源于實踐,課程中的基本理論知識都是前人對大量工程實踐經驗的總結,實踐課程的缺失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學生失去對本課程理論原理學習的興趣。
3.學生基礎差,教師教法落后
近幾年,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學生數(shù)量猛增,甚至成為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主體,這就造成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此外,學生容易受到力學難學、難過關的傳言影響,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存在抵觸心理,影響學習效果。教師方面,長期以來一直都習慣于“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輸式”,課堂上講得很多、很細,但缺乏新意,沒有融入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沒有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教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場面。
4.考核方式單一
考核是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要的一種反饋形式,是檢驗教師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目前,高職院校中的建筑力學考試仍多采用閉卷筆試,以期末試卷成績定學生的優(yōu)劣。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把主要希望寄托在教師最后一節(jié)課的考點復習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記硬背課本和筆記內容上,這樣難以衡量學生的真正水平,還容易出現(xiàn)作弊等違紀現(xiàn)象,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沒有充分發(fā)揮考試的導向和反饋作用。
二 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教學中存在的諸多方面問題,筆者經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在此提出以下幾點改革措施:
1.整合教材,精選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選用教材需要從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等方面全面考慮。教材內容太深,會增加學習難度;內容太淺,無法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因此必須結合實際選用合適的教材。
以我院為例,每年暑假期間,教師都會進入現(xiàn)場學習培訓,培訓結束后結合當前現(xiàn)場情況更新知識,然后結合專業(yè)所需內容并加入現(xiàn)場視頻、圖片等匯編成講義,以講義形式進行授課,可以說講義本身就是一本以夠用為度、貼近實際的教材。教師編寫講義,一方面可以統(tǒng)籌規(guī)劃教學內容,避免出現(xiàn)知識內容分散、重復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更多地與工程實際相聯(lián)系,充分地保障了學以致用。在匯編講義時要注意將所講知識進行歸納匯總成系統(tǒng),比如,在講力系的合成與平衡時可以先從平面任意力系的合成與平衡入手,把平面匯交力系、平行力系和力偶系等作為平面任意力系的特殊情況來處理。在講述材料力學部分時,可將四種基本變形統(tǒng)一在一起以“內力分析→應力分析→變形分析→強度條件及剛度條件應用”為主線的教學內容體系來講授,這樣就避免了每種基本變形講授內容出現(xiàn)小循環(huán)的重復。此外,還要注意利用實踐所得知識多引入密切聯(lián)系工程實際和有特色的例題,例題講解時要貼近現(xiàn)場,要有工程特色。比如可以結合現(xiàn)場施工用塔吊的平衡問題講解力系的平衡方程應用;學習彎曲時應力時,通過將一根矩形截面的木桿平放和側放,計算兩種情況的許可載荷,總結材料的安全與經濟的問題;在講壓桿穩(wěn)定時可以結合施工搭設的腳手架實例進行講解,通過比較施工現(xiàn)場有掃地桿和無掃地桿的搭設形式來比較兩種情況下壓桿的臨界應力,指出掃地桿的重要性等。
2.合理利用有限學時,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
建筑力學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對力學原理的驗證,而且是理論知識向工程實際應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實踐課程是最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順利掌握理論知識的途徑。在有限的學時下,可以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安排適量的實踐學時。要充分利用學院內的實訓教學基地,參觀結構構件的實體結構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材料力學性能測定實驗,首先,利用計算機模擬有關實驗過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能利用課外時間熟悉儀器設備及實驗程序,然后再上機操作。這樣既可緩解設備不足的矛盾,也可減少試驗材料的消耗。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得到材料σ—ε曲線這樣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后,再經教師啟發(fā)和講授,能夠很好地促進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會明顯提高。此外,鍛煉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制作力學模型。從工程實際受力構件中抽象簡化出力學模型,選取模型結構計算簡圖,既要反映實際結構的主要性能,又要盡量簡化,以便于計算。通過桿件簡化、節(jié)點簡化和支座的簡化,計算分析結構內力,繪制出結構內力圖,并討論結構優(yōu)化方案。在整個過程中,讓學習到的整個力學知識變得系統(tǒng)化。
通過力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將建筑力學抽象的理論變成一個個具體的力學實驗實訓,建立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減少學生對力學概念、原理理解的難度,同時通過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思考,增加學習的信心。
3.改革授課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要轉變思想,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刹捎靡龑w納法、問題教學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一切研究探索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在教學中要注意提出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每個內容講授前要先根據生活知識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來學習。如生活中右手提一較重物體時,身體向右傾斜,人感到吃力,可把物體分成兩半,分別用兩只手提,人感到比較輕松,這是為什么?接著就可以引入平面力系的合成與平衡問題了。在講授軸向拉壓部分時,引入學生經歷過的拔河比賽的例子,雙方爭取勝利時繩索受怎樣的力?比賽時每個人應該怎樣用力才能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接觸到壓桿穩(wěn)定問題時,可以根據建筑工地上井架四周立有鋼管,組成承重體系,中間起吊建筑材料,這是為什么?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將工程實例通過屏幕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解決力學模型建立的問題。用動畫將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地表達出來,以達到簡化教學難點、縮短學生認知過程的目的。同時,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新穎性、趣味性和多樣化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的同時,還可以穿插介紹力學學科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介紹力學學科發(fā)展中優(yōu)秀科學家獻身真理的感人事跡,介紹力學學科中與當前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產生崇高的正義感與社會責任感,激發(fā)學生造福人類與社會的熱情。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學生平時學習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緒,臨到期末時往往采用突擊死記硬背的方法應付考試,甚至存在僥幸心理企圖采用作弊通過考試,為改變這種現(xiàn)象,可采用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讀書報告、開卷考試等多種方式相結合,采取符合課程內容特點的考核方式,注重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不只是考學生的記憶力。在評價方式上,改革標準答案式的成績評價辦法,注重考查學生的解題思路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試中可以出一些靈活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題目,讓學生通過分析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這樣的考試能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不僅減少了學生作弊現(xiàn)象的發(fā)生,還起到了促進學習的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與督促,增加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平時的考核可以采用作業(yè)、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以及階段性測驗等多種形式,學生平時的查閱、收集和利用有關資料的技能也可進行考核,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分析、歸納、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后的成績評定采取平時成績占60%,期末考試成績占40%的全程性考核方法。
三 結束語
建筑力學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必要的任務,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改革應該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在授課內容、課時安排、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并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石立安主編.建筑力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王緒旺、王春生、楊存典.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改革研究[J].甘肅科技,2012(16)
[3]王娜、高麗榮.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06(23)
[4]段翠芳、李偉、王文堂.工程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0(2)
[5]徐美娟、張貝、王顯連.淺析建筑力學實踐教學平臺[J].科技信息,2013(16)
[6]謝麗.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1(5)
[7]宮素芝.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改革[J].山西建筑,2009(2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