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構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僅對個人品行養(yǎng)成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對我們民族意志的鍛造,起到價值觀的奠基與導引作用。
文學對民族精神的構建,要從個人品行的養(yǎng)成和提高入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既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間。所思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運用文學的手段,塑造當時社會樸實的理想人格。如《詩經(jīng)》涉及玉的篇目多達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潔,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貴,更體現(xiàn)為不容玷污,拒絕同流舍污。周敦頤的《愛蓮說》更是將這種文學手段進一步升華: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種人格,經(jīng)得起各種挫折和磨難,在任何威逼利誘前都不變節(jié),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幾千年的文學作品,贊美梅、蘭、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隨處可見。這種文學實踐及其對民族精神的構建,既是上古到當代的中國文學中的藝術要素,更是融入文學活動全過程的經(jīng)緯線。
中華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無不與文學構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們千百年來之所以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與堅定,無論何時何地,無論面對怎樣的威脅和誘惑,他們心中的信念決不動搖,自身節(jié)操穩(wěn)如磐石。
文學對民族精神的構建,更體現(xiàn)在對民族意志的鍛造上。民族意志是眾多個體精神品格的凝聚。歷史上,中華民族面臨強敵入侵時,總能升華堅韌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與事跡不計其數(shù),相伴而生的詩篇,驚天地動鬼神。岳飛的《滿江紅》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對強敵,毫不畏懼,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正氣歌》千古傳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則是身陷囹圄,決不屈服,視死如歸。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的視野與思維,足以在高度肯定歷史人物的同時,對其當代意義予以重新闡釋。金庸的武俠小說正是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將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角度,轉為對天下蒼生是否真正脫離苦難、是否得到休養(yǎng)生息、是否能夠安居樂業(yè)的關注和思考。這些文學作品都是在鑄造民族精神,通過感召廣大民眾,化育普通百姓,為熔鑄民族意志,打下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中華民族的精神構建,已綿延數(shù)千年。文學在新世紀履行構建使命時,應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內(nèi)涵.既要弘揚傳統(tǒng)文學之精華,又要符合我們國家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們要讓文學順應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構建使命的重擔。
(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遼寧沈陽中考語文試題,有刪改,標題后加)
閱讀思考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析選文第二段與第四段不能調(diào)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文第四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選文內(nèi)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詩經(jīng)》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運用文學手段塑造當時社會樸實的理想人格。
B.在中國歷史上,文學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無不與文學構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文中“面對強敵”“精忠報國”“身陷囹圄”“視死如歸”是中華民族意志的體現(xiàn)。
D.選文最后段號召我們,要讓文學順應潮流,肩負起構建中華民族精神的使命。
5.請從下面?zhèn)溥x人物中,任選兩個,結合其作品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為選文第三段補一條論據(jù)。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
備選人物:杜甫 范仲淹 辛棄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