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雪鋒
【關鍵詞】初中體育 應試模式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0114-01
體育作為初中教學的基本課程之一,對學生形成健康的體魄以及提高身體素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體育成績被列入學生中考的范圍。但由于一些教師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應試問題處理不當,致使體育課堂不能真正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服務。以下,針對當前體育教學中主要存在的訓練項目單一、體育訓練模式僵化、突擊訓練強度大等應試行為,筆者逐一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訓練項目單一
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許多地區(qū)把體育成績作為學生升入高級中學的一項衡量標準。這項體育考評的本意是好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全面提升身體素質。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學校的體育訓練項目完全圍繞著考評訓練項目而設置,其他應該列入教學范圍的訓練項目自然被取消,這就造成了一些本應培養(yǎng)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項目形同虛設,致使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以后身體吃不消,各項活動技能跟不上,這樣不僅有悖于體育訓練的根本與宗旨,而且影響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對策】擴大體育檢測范圍。筆者認為,為了避免體育教學中應試現(xiàn)象的發(fā)生,學校應擴大體育考評項目范圍,檢測內容應緊緊圍繞著中學生體育訓練的基本目標而展開,把速度與耐力、身體素質、球毽等訓練項目作為重點檢測項目。這些訓練項目基本涵蓋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能、技能與素質三個領域,可以真正促使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比如在長跑訓練要求上,教師首先公布男女生跑步各時間段的成績,使學生對長跑訓練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長跑成績進行統(tǒng)一測評、統(tǒng)計,建立初始數據統(tǒng)計檔案。教師再根據長跑成績把學生分成三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展開長跑訓練,并且讓學生自行設定訓練目標。最后,教師每月對學生的長跑情況進行測評,確保每個學生的訓練成績都有所提升。這樣教學,學生才能從體能、技能和素質三個方面獲得基本鍛煉,為提升身體素質打下基礎。
二、訓練模式僵化
在小學階段,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上體育課,他們覺得體育好玩、有趣。但是到了中學以后,一部分學生不愿意上體育課,原因在于很多體育課堂僅是干巴巴的訓練,而且圍繞考試而設置的體育訓練項目強度太大,學生身體吃不消等,諸多因素造成了學生漸漸地不喜歡體育課,這與體育教學模式僵化分不開。
【對策】豐富體育訓練形式。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下功夫,通過不斷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上體育課。比如在籃球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拋球跑”的游戲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調動學生打籃球的積極性。在關于籃球的技術指導上,教師可以采取教師示范與學生示范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把籃球操作的基本要領看得清、記得牢。在“運球跑”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競技比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將籃球技能訓練與競技比賽相結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競技意識,或者組織輕松活潑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勇于超先、積極鍛煉,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得到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突擊訓練強度大
為了達到考評檢測的目標,有的學校仍然對學生采取突擊訓練。具體表現(xiàn)為:平時以文化課教學為主,對體育鍛煉重視程度不夠,一旦體育考試臨近就改變教學措施,從幾周不上一次體育課變成專門停課加強體育鍛煉。這樣的突擊訓練,學生身體訓練強度太大、負荷過重,甚至“積勞成疾”,患上了小腿骨膜炎等病癥,不僅不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反而對學生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對策】合理安排訓練強度。在體育教學中,只有運動強度保持適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運動強度過小則達不到鍛煉的目的,過大又超出了學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對學生身體健康和完成教學任務十分不利。教師首先要合理安排體育訓練的時間,比如跑步時采取課堂訓練與課外訓練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安排,每天至少保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訓練量,如短跑訓練、長跑訓練等,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跑步之前做好熱身運動,喚醒全身肌肉群,再從慢跑、快跑到長跑等進行有計劃、有梯度地訓練。其次,可以將課間游戲與體育訓練融為一體,比如將跳繩、跳遠等訓練項目貫穿于平時的課間活動中。這樣教學既避免了文化課枯燥的特點,而且與體育訓練相結合,使學生在快樂學習的氛圍中勞逸結合,身體素質也得到全面提升。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擺脫應試模式和突擊式訓練,采取科學合理的體育訓練形式,使學生真正通過體育訓練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