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娟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情感體驗 釋放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A-0081-01
特級教師李吉林說:“情感為紐帶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的情感隨著課文情感的起伏而推進、延續(xù)。課堂教學因為有了情感紐帶的牽動、維系,變得更富誘惑力?!毙W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在各自獨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下,通過和文本進行交流,與作者進行溝通,產(chǎn)生個性化情感體驗的過程。為此,教師如何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打開情感的閥門,與文本盡情對話,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在自主學習中激發(fā)情感
文學理論家劉勰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苯嬛髁x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和合作、對話等方式,才能真正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由此,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帶著自己的情感,深入而自由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時,這是一篇感人的歷史故事,贊頌了史學家談遷面對厄運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頑強品質。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自學導語:“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史學家,他歷經(jīng)2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史書??墒牵驮谒麧M懷喜悅的時候,書稿被盜了。20多年的心血化為烏有,讓已經(jīng)50多歲的他經(jīng)歷了怎么樣的情感波動呢?他又是怎么面對的呢?最終的結果是怎么的呢?請大家走進課文,抓住關鍵的詞語或句子細細品讀,去感受談遷的人格魅力??梢詫⒆约旱捏w會寫在文章的空白處?!苯?jīng)過一番思索,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生1說:“20年的心血、努力付諸東流,人生有幾個20年?這種打擊誰能承受得?。空勥w了不起啊,50多歲重新站起來,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生2說:“書稿被盜,談遷只剩下兩行熱淚,這是什么樣的熱淚啊——是對小偷無比憤恨的熱淚,是對未來失去信心的熱淚,是因時間不多無可奈何的熱淚?!鄙?說:“誰的人生沒有曲折,誰的人生沒有坎坷?如果我們都像談遷那樣面對困難,還有什么厄運能夠打垮我們?”這樣教學,激勵學生與文本對話,用自己的心與文章相融,用自己的筆寫出心底的真情。
二、在填補文本“空白”中融入文情
特級教師李吉林說:“真情交融不僅僅表現(xiàn)在師與生之間,而且表現(xiàn)在師生情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苯處熇梦恼轮械摹翱瞻住奔せ顚W生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互交融,從而更好地體會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仍以《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經(jīng)過四年的努力”和“又經(jīng)過幾年的奮斗”等句子時,啟發(fā)學生思索:“書本上的描寫很簡單,談遷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呢?他是怎么度過這幾年的奮斗時光呢?請大家大膽展開想象,用自己的筆再現(xiàn)談遷重寫史書的奮斗歷程?!庇辛烁星榈姆e淀,學生們稍加思索便開始寫起來,有的學生寫道:“夏日,屋外烈日炎炎,屋內(nèi)如同蒸籠,談遷望了望樹下閑聊的人們,輕輕地撫去臉上的汗水,重又低下頭繼續(xù)寫起了一個個工整的字;冬日,寒風凜冽,家徒四壁,房里也結上了厚厚的冰,談遷搓了搓早已凍得紅腫的雙手,接著撰寫《國榷》。”有的學生寫道:“年老體弱、長年奔波的談遷再一次病倒了,但他并沒有放棄,破廟中的談遷用顫抖的雙手記下了自己搜集的前朝逸事?!边€有的寫道:“時光飛速流逝,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談遷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但他仍然每天在北京的街道奔波勞碌,晚上寄宿野外奮筆疾書,他要和時間賽跑?!薄m然五年級學生的文筆稍顯稚嫩,但其中的真情卻讓人稱道。學生在給文本“補白”的過程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在練筆中盡情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三、聯(lián)系生活體驗激活真情
對于教學與生活的關系,華中師范大學楊再隋教授說過:“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睂W生的個性化閱讀來自于個性化的生活體驗,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是大語文觀的核心思想之一。教師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閱讀,才能激活學生的真情實感。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品質,筆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再結合文章的描寫談感受,學生從中明白了李時珍寧愿自己吃苦、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又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灰椋鳥》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先出示了課文作者徐秀娟為救丹頂鶴而獻出生命的故事,再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進行反思,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情感是學生個性生活體驗與文本的交融對話,教師要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體驗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關懷,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