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2015年的歲末,雖然遇上陰冷的雨天,但大寧劇院的門口卻擠滿了等待入場的觀眾。12月10日是個特別的紀念日,2014年的這天,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在趕往司法改革座談的路上突發(fā)心臟病去世,年僅47歲。一時間,4萬余人在網(wǎng)絡上獻花、點燭,10萬余人參與留言討論,鄒碧華的突然離世震動了法律界和全社會,每個人都在心底里深深地懷念他、留戀他,“法官當如鄒碧華”成為社會各界的共鳴。而他生前“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的精神已成為上海法院的一面旗幟。
取材于鄒碧華先進事跡的大型越劇《燃燈者》12月10日在大寧劇院首演。當晚,鄒碧華生前的親友、同事、同行紛紛前來觀摩。演出過程中不時出現(xiàn)觀者掩面抽泣的場景。
“聚一團人間暖暖真情意,燃一片碧麗中華競光明。”越劇《燃燈者》的序幕在一片熒熒燭光中拉開,悠揚的唱詞反復吟唱。演出結(jié)束后,鄒碧華的母親激動落淚,拉著主演齊春雷的手說:“謝謝你們,我好像真的看到了我的兒子,這就是我的兒子??!”兩人相擁的畫面感動了現(xiàn)場的觀眾。
借著藝術(shù)的翅膀,鄒碧華“穿越”了生死,走回了他所深愛的人間,走回了身邊人的世界。鄒碧華沒有離開大家,他用這種藝術(shù)化的方式,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他曾在自己撰寫的 《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一文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或許為“鄒碧華現(xiàn)象”寫下了注腳——“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德肖維茨將這種信任稱為一個社會的 ‘道德資本,但這種信任,這種司法的公信力,歸根結(jié)底是由一位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律人積聚和建立起來的?!?/p>
鄒碧華生前既是一個司法改革的先行者,一名優(yōu)秀的法官,也是一位博學的學者。“每個人在這個世上都是過客,只有做些事情才能留下永恒?!边@是鄒碧華的一句話,他的同事一直記著。他用生命迸發(fā)光和熱,溫暖著每一位同行者。一位法官何以贏得如此身后贊譽?“鄒碧華現(xiàn)象”不是偶然的,因為人們期待好法官,時代需要好法官。鄒碧華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一名新時期法官的良知、素養(yǎng)和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一名法官、一名領(lǐng)導干部對于黨的事業(yè)和法治建設的信仰和追求。
回顧他短暫而又豐富的一生——1988年自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yè)后進入法院工作,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做起,在美國聯(lián)邦司法中心做過研究員,先后擔任上海高院研究室民二庭庭長、長寧區(qū)法院院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投身司法事業(yè)26年,每一步歷練都讓鄒碧華朝著理想的“法官”又近了一步。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于擔當?shù)暮酶刹俊K绶ㄉ械?,踐行黨的宗旨、捍衛(wèi)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忠誠。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政法干部要以鄒碧華同志為榜樣,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征程中,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法治精神,忠誠敬業(yè)、銳意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奉獻,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業(yè)績。
“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這是鄒碧華參加工作時母親的叮囑,也是鄒碧華始終秉持的職業(yè)理念。“燃燈者”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書寫了一個端端正正的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