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星
【摘要】 目的 比較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108例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4例。觀察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 對照組采用辛伐他汀治療, 治療8周, 比較兩組患者的血脂變化及不良反應。結果 經(jīng)治療, 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在TC、TG、LDL-C水平降低以及HDL-C的水平升高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都有較好的調脂作用, 安全、高效, 調脂作用良好, 可在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阿托伐他?。恍练ニ?;原發(fā)性高脂血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133
高脂血癥對身體的損害具有隱藏性、進行性和全身性等特征, 調節(jié)控制血脂對降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幾率, 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1]。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一大類調脂藥物, 可以降低高脂血癥危癥的發(fā)生率[2, 3]。本文探究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的效果, 為臨床安全有效使用藥物, 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療的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患者108例, 根據(jù)《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年)的標準對患者進行篩選:TC>5.18 mmol/L或LDL-C>3.37 mmol/L或HDL-C<1.04 mmol/L或TG>1.70 mmol/L。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4例。觀察組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齡42~69歲, 平均年齡(50.12±6.23)歲;對照組中男28例, 女26例, 年齡37~70歲, 平均年齡(46.41±6.3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在對患者實施治療之前, 均囑咐患者對飲食進行調控、限制熱量攝取, 同時配合運動, 并且戒煙、戒酒, 以及停用其他類降脂藥。觀察組口服阿托伐他汀, 劑量為10 mg, 1次/d;對照組口服辛伐他汀, 劑量為20 mg, 1次/d。治療時間為8周, 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影響血脂代謝的藥物。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及臨床效果, 將其分為顯效(TC及LDL-C下降≥20%, TG下降≥40%, HDL-C上升≥20%)、有效(TC及LDL-C下降幅度10%~20%, TG下降幅度20%~40%, HDL-C升高0.10~0.25 mmol/L)、無效(TC、TG、LDL-C、HDL-C值并沒有達到有效的標準)三類??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后的TC值分別為(7.16±0.52)、(3.60±0.82)mmol/L, TG值分別為(2.34±0.41)、(1.72±0.32)mmol/L, LDL-C值分別為(3.84±0.76)、(1.72±0.67)mmol/L, HDL-C值分別為(0.73±0.24)、(1.34±0.28)mmol/L。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C值分別為(7.14±0.74)、(4.25± 0.72)mmol/L, TG值分別為(2.29±0.36)、(2.15±0.46)mmol/L, LDL-C值分別為(3.89±0.74)、(2.57±0.62)mmol/L, HDL-C值分別為(0.76±0.27)、(1.14±0.24)mmol/L。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改善水平進行對比,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脂水平進行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經(jīng)治療,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顯效、有效、無效例數(shù)為:TC分別為30、18、6例, 總有效率為88.89%, TG分別為28、15、11例, 總有效率為79.63%, LDL-C分別為28、16、10例, 總有效率為81.48%, HDL-C分別為8、13、33例, 總有效率為38.89%, 對照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顯效、有效、無效例數(shù)為:TC分別為28、16、10例, 總有效率為81.48%, TG分別為24、13、17例, 總有效率為68.51%, LDL-C分別為26、14、14例, 總有效率為74.07%, HDL-C分別為6、11、37例, 總有效率為31.48%,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腹脹、便秘、頭痛患者各有3、2、1例;對照組:腹脹、惡心嘔吐、頭痛各有3、3、2例。兩組的癥狀都較輕微, 對于治療沒有影響,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原發(fā)性高脂血癥是指患者體內的脂肪代謝或者運轉出現(xiàn)異常而引起血漿脂質偏高, 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血管硬化、黃色結節(jié)、血壓高、心絞痛等,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引起該病的原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飲食因素。該病患者應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 防止病情惡化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例如心腦血管疾病、膽石癥等。臨床上常用藥物結合運動、飲食等進行治療, 其中他汀類藥物實臨床上最為廣泛使用的調脂藥物, 該類藥物作用范圍廣、療效好、副作用少。
阿托伐他汀與辛伐他汀都是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可降低HMG-CoA還原酶的活性, 從而對膽固醇的合成過程產生干擾, 相對減少了細胞內膽固醇含量, 對細胞膜表面的LDL受體形成反饋性的刺激, 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殘粒和LDL的攝取和清除的過程, 從而達到降低TC、TG、LDL-C、提高HDL-C水平的目的。雖然二者都具有很好的調節(jié)血脂的作用, 但它們作用效果和作用靶點不同而又有所區(qū)別。阿托伐他汀是人工合成的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口服吸收即產生生物活性, 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衍生物, 采用口服的給藥方式可以有效的在肝臟中轉變成有活性的開放酸, 提升了其降血脂效果, 因此與辛伐他汀相比, 經(jīng)口服后阿托伐他汀發(fā)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且會更快, 半衰期也更長。
本組實驗結果也與相關文獻報道的基本一致, 治療8周,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都有降低TG、TC和LDL-C及升高HDL-C的效果, 但是, 阿托伐他汀總有效率略高優(yōu)于辛伐他汀, 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有研究阿托伐他汀對糖尿病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高血脂也有很好療效, 在臨床上可酌情選用。在不良反應方面, 兩藥相似無差異, 癥狀很輕, 經(jīng)對癥處理后可繼續(xù)用藥。
綜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 能夠有效地控制膽固醇的合成, 可有效的幫助患者降脂, 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仇麗琴.兩種他汀類藥物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臨床效果比較.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1, 9(22):85-86.
[2] 肖杰平, 黎丹.洛伐他汀治療原發(fā)性高脂血癥60例的臨床觀察.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09, 8(11):87.
[3]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一部).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0:56.
[收稿日期: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