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詞典釋義的三個悖論

      2016-01-06 23:17鐘俊張文宇張麗
      辭書研究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等值悖論

      鐘俊+張文宇+張麗

      摘 要 單語詞典的“避免循環(huán)釋義的原則”“簡單原則”“閉環(huán)原則”以及雙語詞典的“等值原則”是詞典釋義的四個原則。文章基于理論推演和詞典調(diào)查,揭示了這些釋義原則內(nèi)部或相互間存在的深層悖論及其形成原因。造成悖論的根本原因在于對以下兩點的認識不足:一,詞典釋義的元語言系統(tǒng)具有雙重依賴性,是不自足的;二,完全的意義等值從哲學和語言學上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關(guān)鍵詞 循環(huán)釋義 簡單原則 閉環(huán)原則 等值 悖論

      一、引 言

      國內(nèi)外詞典學者(Svensén 1993:126;Howard 2002:93;Landau 2005:170—173;Atkins & Rundell 2008:434;章宜華 2007:229)對單語詞典釋義的“避免循環(huán)釋義原則”都有專門論述。單語詞典釋義的“簡單原則”和“閉環(huán)原則”則見于Zgusta的《詞典學教程》(1971)(轉(zhuǎn)引自Landau 2005:169);章宜華(2007:230—232)將前者歸入“簡化原則”,對后者予以保留。Béjoint(2001:200—202)將以上三條原則納入詞典學的15個“語言學傳統(tǒng)”中,并進行了剖析與反思?!暗戎翟瓌t”是雙語詞典釋義的重要原則?!暗戎怠保╡quivalence)是指兩種或多種語言之間意義相同的詞語之間的關(guān)系。受制于語言間的不對稱性,等值只能是部分或相對的。(Hartmann 2000:51)國內(nèi)詞典學研究者對“equivalence”有“等值”(魏向清 2005:62—65)和“對等”(章宜華 2007:237—238)不同之譯,但意思基本相同,即尋找某一層面,尤其是詞句層面的等值或?qū)Φ取UJ識到建立等值或?qū)Φ汝P(guān)系有時難以實現(xiàn),魏向清(2005:62—65)從認識論的視角構(gòu)建“系統(tǒng)等值觀”來闡釋“等值”的思想;章宜華(2007:237—240)提出三種不同程度的“對等”,即“完全對等”“部分對等”和“零對等”,他甚至為“等值原則”增加了一個原則:比較原則(通過語義、范疇、文體、語用等四個參數(shù)的比較,“區(qū)分語言間的對等語,建立相應的對等關(guān)系”),這些研究無疑大大貼近了雙語詞典釋義的實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上述詞典釋義原則歸納梳理,從邏輯層面進行剖析,并結(jié)合哲學、語言學等理論進一步闡釋,以達到對這四個原則中存在的“悖論”深刻解悟和系統(tǒng)把握,從而走出由這些悖論產(chǎn)生的認識誤區(qū)。

      二、“避免循環(huán)釋義”悖論

      Béjoint(2001:178—208)列出了詞典學的15個“語言學傳統(tǒng)”(linguistic tradition),其中就包括“避免循環(huán)釋義(definitions must not be circular)”的原則。據(jù)Béjoint(2001:202),詞典釋義中有三種形式的循環(huán):一,用B解釋A,又用A解釋B;二,以A釋A;三,以A釋B,以B釋N,再以N釋……,最后回到A。

      采用有限釋義詞匯進行釋義的二語學習詞典編纂者認為,與其使用難詞釋義,還不如使用循環(huán)釋義,因為前者給讀者造成的困難更大。Landau(2005:170—173)不贊同這種做法,理由是:盡管使用限制釋義用詞的前提是假定讀者對該詞匯多少有所了解,但這不能成為循環(huán)釋義的理由。如果這樣,還不如干脆省去這些釋義,直接說“這些詞的意思讀者已經(jīng)知道了”。Landau舉了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以下簡稱LDOCE)第三版中一個循環(huán)釋義的例子,說明大多數(shù)詞典編纂者都犯過循環(huán)釋義的錯誤。該詞典對around一詞的釋文如下(黑體為筆者所加):

      if you move or go around something, you move around the side of it instead of going through or over it: If the gate is locked you will have to go around the side of the house.

      但Landau認為,這樣的釋義是可以改進的,如此例中黑體的“around”換成“along”,就可避免循環(huán)釋義。當然,這只是一個很容易修改的例子。類似循環(huán)釋義的例子俯拾皆是,而且恐怕也難一一剔除其中的循環(huán)釋義。如LDOCE4英漢雙解版中有(非相關(guān)部分從略,下劃線為筆者所加,指循環(huán)詞語):

      water: a)the clear colourless liquid that falls as rain, fills lakes and rivers, and is necessary for life to exist

      rain: 1 [U]water that falls in small drops from clouds in the sky

      river: a natural and continuous flow of water in a long line across a country into the sea

      lake: 1[C]a large area of water surrounded by land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以下簡稱OALECD)第六版也如出一轍:

      water: 1[U]a liquid without colour, smell or taste that falls as rain, is in lakes, rivers and seas, and is used for drinking, washing, etc.

      rain: water that falls from the clouds

      river: a natural flow of water that continues in a long line across land to the sea/ocean

      lake: a large area of water that is surrounded by land

      再看看MerriamWebsters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韋氏高階英語詞典》)中的一例:

      think: 1.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is true, that a particular situation exists, that something will happen, etc. 2. to have an opin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believe: 2. to have (a specified opinion): THINK

      opinion: 1. a belief, judgment, or way o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belief: 2. something that a person accepts as true or right: a strongly held opinion about something 3. the state of being believed

      accept: to think of (something) as true, proper or normal

      這些一目了然的循環(huán)釋義尚且如此普遍和難以糾正,較為復雜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既然實踐中大家都在違背這一原則,還有必要從理論上堅守它嗎?是詞典編者們做得不夠好,還是根本就無法避免循環(huán)釋義呢?為什么詞典釋義違背了這一“金科玉律”,讀者還能毫無障礙地使用呢?

      有的學者把詞典里用于釋義的語言及符號稱為“釋義元語言”(蘇新春 2003;劉曉梅 2005)。元語言是描寫“對象語言”的語言(Crystal 2000:221),而對象語言是“描述語言外事物和對象的語言”(Bunin & Yu 2004:426)。也就是說,對象語言依賴于客觀世界或心理世界的對象而存在,元語言則依賴于對象語言而存在。以自然語言為主體的釋義元語言,本就是對象語言的一部分,它既作為元語言依賴于被解釋的對象語言,又作為對象語言依賴于語言外世界,所以具有雙重依賴性。對象語言,也就是通常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本身就是不自足的,其終極解釋指向語言之外的事物或?qū)ο?;而具有雙重依賴性的釋義元語言,一來其終極解釋與對象語言一樣指向語言之外的世界,二來其釋義又指向被解釋的對象語言,必須反過來借助后者得到解釋。這樣一來,釋義元語言自身的意義無法直接獲得終極解釋,便只好借助內(nèi)部相互定義,甚至借助被釋義的對象語言進行定義——于是,循環(huán)釋義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

      Béjoint(2001:202—203)認為:即便把詞匯分成連續(xù)的、獨立的層次,然后層層遞進地進行釋義,循環(huán)釋義也還是不可避免,因為最后的那一層無法釋義。Leibniz,Locke & Wierzbicka等人建議用一套“義元(primitives)”或“邏輯原子(logical atoms)”來進行釋義,結(jié)果這些“義元”本身的定義卻沒有了著落。也有的采用形式化語言,可是形式語言本身還得通過自然語言——也就是它要釋義的對象來定義。所以,循環(huán)釋義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簡單的循環(huán)應該避免,像“A=A”;“A=B且B=A”之類。至于“A=B,B=N,N=A”這種類型的循環(huán)就無法避免,實踐中也基本不會造成多大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循環(huán)釋義”必然給用戶造成理解上的障礙。的確,從邏輯上講,一個人要理解詞典里的任何一個詞W,必須先查到其釋義,再一一查出釋義中每個單詞W11...W1n的釋義,進行意義整合加工,然后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最后階段得出由Wm1...Wm組成的語言表達式。由于這個過程復雜漫長,最后階段釋義所用語言表達式中的詞語Wm1...Wmn又沒有再行釋義,所以他最終無法理解W。讀者之所以能沒有障礙地使用有循環(huán)釋義的詞典,是因為此前他已經(jīng)掌握了該語言的基本知識和能力,能夠?qū)⑦@些詞句的意義與現(xiàn)實世界和心理世界相聯(lián)系,能夠在已有的認知體驗和百科知識的輔助下實現(xiàn)詞典自身無法實現(xiàn)的終極解釋。于是,“循環(huán)釋義”造成的邏輯困境,在讀者已有的認知能力面前,輕而易舉地自行消解了。

      既然“循環(huán)釋義”不可避免,就不妨直面這一問題。LDOCE和OALECD分別采用2000常用詞和3000常用詞(包括詞綴)作為釋義元語言的辦法就比較切實可行,而且歷經(jīng)用戶的查閱實踐檢驗,得到普遍的認可。研究者們大可把“避免循環(huán)釋義”原則的焦點轉(zhuǎn)移到釋義元語言的研究上。漢語詞典學界一直效仿西方釋義元語言的做法,不斷嘗試革新釋義元語言的釋義方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例如,安華林(2013)提出采用語義分解與語境舉例相結(jié)合的方法對漢語釋義基元詞進行釋義。以釋義基元詞(相當于釋義元語言)“水”為例。

      水 shuǐ 名[+ 具體事物,+ 普通液體,+ 沒有顏色、氣味和味道,+ 供人和動物喝]

      [舉例]我們每天都要喝 ~ /長時間不下雨,小河里的 ~ 都干了/魚在 ~中游……。

      只是,正如前面Béjoint(2001:203)所說,太簡單直接的循環(huán)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否則就會造成詞典編纂者們沒有顧忌地隨意釋義。好的詞典釋義應該盡量貼近讀者的語言水平和知識水平,盡量為讀者提供理解的便利,既不能隨意使用循環(huán)釋義,給讀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也不用為了避免循環(huán)而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給讀者造成不必要的困難。

      三、“釋義的簡單原則”和“閉環(huán)原則”之間的悖論

      Zgusta的《詞典學教程》(1971)中規(guī)定:

      1.釋文中出現(xiàn)的任何詞匯都應該在詞典中得到解釋。(轉(zhuǎn)引自Landau 2005:169)

      2.一個詞語的釋義詞語應比該詞語簡單。(轉(zhuǎn)引自Howard 2002:93)

      Béjoint(2001:200—202)論述了詞典學的15個“語言學傳統(tǒng)”,其中包括“詞典是閉環(huán)系統(tǒng)”(the dictionary is closed)和“必須使用更常用的詞匯釋義”(words must be defined by more frequent words)。章宜華(2007:230—232)分別將其歸入“閉環(huán)原則”和“簡化原則”的第三分則——“簡單原則”。章宜華指出,現(xiàn)代范疇理論主張人們的認知過程存在著一個基本等級范疇,在這一范疇層面上,人們可以對客觀事物進行最有效、最成功的范疇化處理?;痉懂犑侨祟愖钇胀ā⒆詈唵?、最基本的認知范疇,其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中的概念認知起來則比較困難些,所以詞典要選擇屬于基本認知范疇的語詞作為釋義用詞,即用一定數(shù)量的基本詞匯(如西方主流詞典的釋義用詞一般為2000~3000個)對整部詞典的詞進行釋義,這就是詞典釋義的簡單原則。英語主流學習詞典為了方便非本族語學習者的查閱和理解,一致把釋義的簡單原則作為一條重要的原則。閉環(huán)原則主要強調(diào)詞典的系統(tǒng)性,認為在詞條右項釋義中使用的詞,一定要出現(xiàn)在詞典左項的宏觀結(jié)構(gòu)中,從而在詞典中構(gòu)建一個封閉的網(wǎng)絡(luò),以便用戶查詢。換句話說,一部詞典中的任何一個釋義用詞,在該詞典中都應該作為詞目詞收錄,并加以解釋;當讀者遇到陌生詞語時,可以在詞典中求解而無需到其他詞典中查找,這樣就能查詢到任何一個出現(xiàn)在詞典釋義中的詞語。

      Béjoint(2001:200—202)對簡單原則的批評是:如果一直用更常見(基本等同于“更簡單的”)的詞語解釋詞語,那么一個本身就很常見的詞便無法釋義了。如,前面LDOCE4對“water”的釋義里,就有“l(fā)iquid”“colourless”“necessary”和“exist”這些未必比它更常見或更簡單的詞語。再如釋義里的“the”“that ”“as”“and”“is”“to”等詞,已經(jīng)簡單到了極點,還有什么更簡單的詞語去解釋它們?如果沒有,又如何閉環(huán)?如果要閉環(huán),恐怕就無法簡單了。再說,越常見的詞語,越可能是多義詞,其多種義項勢必牽涉到很多其他詞語,其中有些詞語不可避免地會比被釋義詞難,而這些釋義詞語又要遵照閉環(huán)原則,不斷地解釋下去,同時還要遵照簡單原則……這樣就又回到循環(huán)定義的雷區(qū)里去了。Béjoint認為,閉環(huán)原則是無法遵守的:其一,很多詞典在正文前的材料中和在其補充的百科知識中使用的詞語,并未在詞典中得到解釋;其二,遵守閉環(huán)原則可能會降低詞典的質(zhì)量。比如:即便是小詞典也需要用到“preposition”或“transitive”等元語言詞語,按照閉環(huán)原則,這些詞語必須收錄在詞典中,但它們不符合詞典的其他收錄標準。另外,按照閉環(huán)原則,釋義中起分類作用的詞語也要出現(xiàn)在詞典的宏觀結(jié)構(gòu)中,這勢必造成詞典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的沖突。如動植物的上義詞,常用在分析性釋義中標明類屬,根據(jù)閉環(huán)原則,如果“duck”的釋義中有“Anatidae(鴨科)”,詞典就得解釋這個詞,盡管這個詞與詞典的宏觀結(jié)構(gòu)相齟齬或根本就不是英語單詞。從這個角度講,閉環(huán)原則本身就可能破壞詞典的系統(tǒng)性。此外,釋義中的例證用詞也會造成對以上兩個原則的挑戰(zhàn),或者說,要完全執(zhí)行簡單原則,例證中的用詞有時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導致例證功能弱化乃至癱瘓。更何況還要考慮例證用詞的閉合問題呢!

      有時候,一個詞匯可能不常見,但卻更精確,可以作為出發(fā)點,幫助詞典使用者理解一系列概念。比如shrimp一詞,有些詞典用decapod來解釋,有些則用10legged(Béjoint 2001:202)。后者符合釋義的簡單原則卻難以在宏觀結(jié)構(gòu)中找到,即違背了閉合原則;前者容易找到,即遵守了閉合原則,卻違背了釋義的簡單原則。可以看出,這兩個原則之間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矛盾:要閉環(huán)就難以徹底簡單,要簡單就難以完全閉環(huán)。這個問題的哲學根源還是在于語言的非自足性。認知語言學派對這個問題早就有深刻的認識:語言不是自足的系統(tǒng),必須參照認知過程得到描述,(Langacker 1991:1)所以概念結(jié)構(gòu)具有體驗性,人的身體的、認知的和社會的體驗是形成概念系統(tǒng)及語言系統(tǒng)的基礎(chǔ),語言符號是詞匯化了的概念,詞匯表達概念,因此詞匯可以看作等同于概念。(李福印 2008:77)進一步推理,可以說詞匯的意義具有體驗性,指向人的身體、認知和社會體驗,即人與外界的互動,以及人與自身內(nèi)部的互動?;氐角拔牡挠^點,就是語言的終極解釋指向客觀世界和心理世界,語言自身沒有意義,而是在與事物和對象的相互關(guān)系中獲得了意義。所以,再簡單的詞語,其意義也不可能完全從詞典中獲得。而且,判斷哪個詞更簡單,是一個難題,不能只依靠詞頻——誰又能說詞頻排位1的“the”比排位2478的“pretty”簡單呢(Davies 2010)[1]?因此,把對象語言和它所反映的對象隔離開來,把釋義元語言和被釋義的對象語言隔離開來,在一個封閉的邏輯圈子里做語言系統(tǒng)自足的論說,這是極其不合理的。其結(jié)果必然將詞典編纂者們困在詞語的怪圈里,在不得不面對的詞典編纂現(xiàn)實和不得不遵守的詞典編纂原則之間苦苦掙扎。不少對詞典編纂者的批評和指責,便是源自于這個怪圈。而這樣的結(jié)果既不公平,也不利于詞典編纂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

      反觀詞典編纂實踐,編者們一直致力于創(chuàng)新詞典釋義方法。如上所述,若要對本已極其簡單的詞語(“the”“that ”“as”“and”“is”“to”等)釋義,就不得不使用更難的釋義詞語,若是不釋義,就無法做到閉合。面對這樣的困境,西方的二語學習詞典(如LDOCE和OALECD等)的普遍做法是采用限制釋義用詞(2000常用詞或3000常用詞),這些釋義用詞都是經(jīng)過嚴密的統(tǒng)計分析從語料庫中精選出來的,大多屬于基本范疇的詞匯,簡單易懂;這些釋義詞語在本詞典中一定能查找到,更為重要的是,這些都是二語學習者已經(jīng)掌握了的詞語,這種做法可謂是“閉環(huán)系統(tǒng)的新概念”。(章宜華 2007:232)這樣的釋義方法,既方便用戶理解被釋義詞的意義,又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達到閉合,是平衡“簡單原則”和“閉環(huán)原則”的較好方法。

      四、“雙語等值”悖論

      根據(jù)雙語詞典傳統(tǒng)的釋義等值或?qū)Φ仍瓌t,雙語詞典編纂者的首要任務就是整合原語和譯語的詞項并“建立對等關(guān)系”(establish equivalence)(Yong & Peng 2007:128),即所謂的尋找“對應詞”。然而,由于雙語間的不同構(gòu)性和雙語者大腦中對等詞語義表征的非對稱性以及雙語詞庫表征結(jié)構(gòu)沖突的客觀存在,憑編者的直覺認知經(jīng)驗在兩種語言詞項之間尋求一對一的符號、概念和語法屬性的等值被證明是不現(xiàn)實的。這就造成了雙語詞典面臨的矛盾: 一方面, 兩種不同語言間在詞匯層面的等值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 尋求它們之間的對等又是雙語詞典所追求的主要目標。這對雙語詞典的編纂是極大的挑戰(zhàn)。針對完全等值的困難,章宜華(2007:237—238)提出了“完全對等”“部分對等”和“零對等”等的思想,甚至為“等值原則”增加了一個原則,即“比較原則”(章宜華 2007:238—240)。吳建平(2005:1)指出,“雙語詞典的性質(zhì)是兩套語言符號的對應”,把雙語詞典的對等關(guān)系上升到了兩套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之間,而且使用的是“對應”一詞。持有類似觀點的魏向清(2005:62—65),則使用“雙語詞典譯義的系統(tǒng)等值觀”這一表達,并說:“我們所謂的等值現(xiàn)象只是我們所認同的認識論意義上的等同或?qū)Φ龋^非本體論意義上的等同或?qū)Φ?。也就是說,當我們談到等值的時候,只是我們對兩種實際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事物的主觀認同,這是一種認知意義上的等值觀。”她還認為“絕對的等值只是理想,而現(xiàn)實的等值要靠認知主體去不斷積極地建構(gòu)才能最終實現(xiàn)”,而“對應詞的提供只是給譯語使用者一個有關(guān)詞匯單位語義類本質(zhì)的抽象概念符號,起到語義認知建構(gòu)的導航作用”。這些見解無疑是深刻而精辟的。

      需要明確,“equivalence”作為“等值”這個意思的時候,具有嚴格的數(shù)值意義,相當于“1+1=2”或“x+y=z”這樣的等式所表達的數(shù)值相等關(guān)系。那么,語言之間等值的內(nèi)容是什么?是意義、信息還是功能?它們是如何度量的?如何計算它們的值?如何用公式來表示?其計算單位如何?值的大小如何比較?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很難回答的,更是無法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用“對等”或“對應”較為適中?;谡J知共性,兩個語言系統(tǒng)雖然在概念化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由于每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本身都是反映客觀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意義連續(xù)體(Weinreich 1975:34;Langacker 1987:19),兩種語言系統(tǒng)之間建立宏觀對等或?qū)€是可能的,而且也可以較好地貫徹到具體詞目的釋義層面(吳建平 2005:6—13)。

      認知語義學有一個核心觀點:語義是基于經(jīng)驗感知的,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并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Lakoff & Johnson 1999:497)即便操同一種語言的人,其生活閱歷不同、心理體驗不同(即便在生活閱歷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個性心理特征的不同,也會導致心理體驗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的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方言區(qū)域不同、語言天賦不同等等,都可能造成對同一語言表達式的不同理解,因此他們中任何兩個人所掌握的該語言系統(tǒng)和與之相對應的意義系統(tǒng)也是不等值甚至不完全對等的。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原型(prototype)”觀,語言系統(tǒng)各層次上都具有原型效應的存在,如音系層面的音素與變體、詞匯語義層次上的中心意義與擴展義、構(gòu)式層次的中心構(gòu)式與擴展構(gòu)式等,都是中心成員與邊緣成員的關(guān)系,許多語法概念(如及物性等)也都是具有連續(xù)體性質(zhì)的。(曾欣悅 2008:22)所謂“原型”是大腦中的一個抽象表征,集中了某一給定范疇成員最有代表性的屬性或特征。(Evans 2007:175)“原型”是通過范疇成員之間的“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 建立起來的。(王寅 2002)

      現(xiàn)代范疇理論認為,范疇不能用一組充分必要條件特征來下定義。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基礎(chǔ)之上的,然后將其它實例與這樣的樣本進行對比,若它們在某些屬性上具有相似性,就可歸入同一范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就是原型,它是非典型實例范疇化的參照點,這種根據(jù)與典型樣本類比而得出的范疇就是原型范疇。

      具體到每個詞語,它所代表的概念都是有原型的,而在不同語言使用者心中這些原型又不盡相同。以棒球術(shù)語“strike”為例:一個人站在距離地面上一平面物(即本壘板)六十英尺處,扔出一特定大小的球,以三英尺的高度、在其右邊緣兩英寸內(nèi)飛過該平面物,這個動作就是一次“strike”,但只有在棒球運動里才有意義,稱為“好球”。然而,即便在棒球運動里,這種好球的扔法變化也是無窮的:投擲手,擲球時的離地高度,通過本壘板時與其范圍空間的相對位置,擊球手的身高對擲球范圍的限制等等。再考慮不同的視角:從投擲手的角度看,可能是“好球”;從擊球手的角度看,則可能是“擊球失敗”;還可能是“兩次以內(nèi)未被接手接住的犯規(guī)擊球”中的一次;等等??梢?,細究起來一個詞語的意義是無窮盡的,而“原型”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人、因事、因時、因視角等因素而異。在一種語言內(nèi)如此,譯成另一種語言就更不用說了。所以,雙語詞典的釋義只能盡量逼近兩種語言系統(tǒng)中不同層級上的原型意義,即共同的、核心的意義,求得某種精確度上的“對等”或“對應”。章宜華(2009:240—247)認為,語詞是特定語言團體成員社會交際的約定,具有“原型交際模式”,該模式反映了詞語的分布結(jié)構(gòu)、使用方式和意義表述方式。雙語詞典的譯義就是對這個交際模式進行轉(zhuǎn)換和重建,從而解決語詞或概念一對一的機械對等所帶來的問題。因此,要打破“雙語等值”的悖論需要突破本體論上的一對一的機械等值觀,汲取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成果,在宏觀的語言系統(tǒng)中構(gòu)建新型的等值或?qū)Φ汝P(guān)系。

      五、結(jié) 語

      通過上文的理論推演和詞典實例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詞典釋義的四個原則即單語詞典中“避免循環(huán)釋義的原則”“釋義的簡單原則”和“閉環(huán)原則”以及雙語詞典釋義的“等值原則”內(nèi)部或之間存在深層悖論。事實上,對這些原則的質(zhì)疑早已有之,但缺乏明確性和系統(tǒng)性,本文結(jié)合哲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理論及研究成果,在確鑿的證據(jù)支撐下,對這些質(zhì)疑或進一步闡發(fā),或更深入分析,然后歸納總結(jié)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研究結(jié)果,以便更明確、更系統(tǒng)地澄清相關(guān)理論和認識上的一些誤區(qū)。“避免循環(huán)釋義原則”悖論的哲學根源在于語言本身的不自足性,其終極解釋是指向語言之外的事物或?qū)ο?。在詞典編纂實踐中,二語學習詞典編者們已不自覺地偏離了這一原則?!搬屃x的簡單原則”和“閉環(huán)原則”之間的悖論在本質(zhì)上是不可避免的、與生俱來的:要閉環(huán)就難以徹底簡單,要簡單就難以完全閉環(huán)。這個問題的哲學根源還是在于語言的非自足性。語言間的不對等是客觀存在的,意義等值從哲學和語言學上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而雙語詞典編纂的首要任務是追求意義等值,這是造成“等值原則”悖論的根本原因。要打破“雙語等值”的悖論應突破本體論上的機械等值觀,汲取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從語言系統(tǒng)的宏觀層面上構(gòu)建新型的等值或?qū)Φ汝P(guān)系。對于這些悖論的處理方法,并非本文中心,故而雖有觸及,卻未專門探討,尚需在實踐和理論中進一步探索。

      附 注

      [1]根據(jù)Carroll(2000:263)和Lee(1997),英語國家的孩子習得形容詞“pretty”要明顯早于“the”之類的功能詞(functor)。類似前者的形容詞很可能出現(xiàn)在12—18個月間,后者則出現(xiàn)在2—5歲間。這里至少暗示了一種證據(jù):“the”之類在成人語言中詞頻很高的功能詞,其意義復雜程度高于詞頻較其為低的一些名詞或形容詞。事實上,從語言使用的經(jīng)驗來看,把握“the”的用法明顯要比“pretty”難。

      參考文獻

      1.安華林. 關(guān)于漢語釋義基元詞的界定問題.辭書研究,2013(3):15—21.

      2.李福印. 認知語言學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3.劉曉梅.釋義元語言·語義框架·語義場·對比解析——談高級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的幾個問題. 學術(shù)交流, 2005(8): 144—148.

      4.蘇新春. 元語言研究的三種理解及釋義型元語言研究評述.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3(6):94—102.

      5.魏向清.從理想走近現(xiàn)實——試論雙語詞典譯義的現(xiàn)代等值觀.外語研究,2005(3): 62—65.

      6.王寅.認知語義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2):58—62.

      7.吳建平. 辭書學與雙語詞典學探索.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8.曾欣悅. 認知語義學的六個基本特征.外語研究,2008(5):20—23.

      9.章宜華.當代詞典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0.章宜華.語義·認知·釋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11.Atkins B T S, Rundell M. 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 Lexic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Béjoint H. Modern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3.Bunin N, Yu J.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14.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5.Crystal D.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沈家煊譯. 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第四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

      16.Davies M. English Word Frequency, Collocates and Ngrams. http:∥www.wordfrequency.info/intro.asp, accessed 1/08/2012,2010.

      17.Evans V. A Glossa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7.

      18.Hartmann R R K.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9.Howard J. Lexicograph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2.

      20.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99.

      21.Landau S I. Dictionaries: The Art and Craft of Lexicography. 章宜華,夏立新譯. 詞典編纂的藝術(shù)與技巧(第二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2.Langacker R 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91.

      23.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4.Lee B.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Does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 Innateness of Language? http:∥www.duke.edu/~pk10/language/neuro.htm, accessed 1/08/2012,1997.

      25.Svensén B. Practical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ictionaryMak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6.Weinreich U. Lexicographic Definition in Descriptive Semantics.∥Voegelin C F. (ed.) Problems in Lexicograph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5.

      27.Yong H M, Peng J. Bilingual Lexicography From a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鐘俊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 福建 361005,廈門醫(yī)學高等??茖W校外語教學部 福建 361008)

      (張文宇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 福建 361005,新疆師范大學外文外語學院 烏魯木齊 830054)

      (張麗 廈門醫(yī)學高等??茖W校 福建 361008)

      (責任編輯 郎晶晶)

      猜你喜歡
      等值悖論
      羅素悖論
      視神經(jīng)炎的悖論
      海島悖論
      異步電動機等值負載研究
      真與說謊者悖論
      “帽子悖論”
      電網(wǎng)單點等值下等效諧波參數(shù)計算
      基于注入電流模型的等值法交直流電力系統(tǒng)潮流計算
      美妝悖論
      基于戴維南等值模型的靜穩(wěn)極限在線監(jiān)視
      文水县| 武平县| 治县。| 济南市| 左贡县| 九龙坡区| 福州市| 板桥市| 咸阳市| 荣昌县| 南召县| 博白县| 阿合奇县| 法库县| 岑溪市| 苏州市| 色达县| 通化县| 武义县| 宁阳县| 耿马| 吉木乃县| 福安市| 鹿邑县| 夏邑县| 诸城市| 大悟县| 恩平市| 鹤山市| 宁安市| 平和县| 嘉兴市| 尚义县| 县级市| 临桂县| 全椒县| 个旧市| 乐亭县| 盱眙县| 西平县| 巫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