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wèi)華
【摘 要】現今的歷史高考備考似乎陷入了無窮無盡的題海之中,但效率十分低下。因此,要真正提高高考歷史備考的效率,必須在仔細分析研究往年高考文綜歷史真題并掌握高考命題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設計模擬題等進行訓練。這樣,使學生養(yǎng)成符合高考命題規(guī)律和特點的解題習慣,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歷史成績。
【關鍵詞】高考歷史;有效備考
在高考即將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面對浩如煙海的模擬題、預測題和沖刺題等,我們的高三教師和學生常常真的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對此,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淡淡個人的幾點看法,希望能激起各位大家對此問題的積極探討和思考,以幫助我們身處高考備考前線的師生找到備考的有效策略,并達到高考備考效率最大化。
近年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及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國家對未來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日漸提高,如國家考試中心對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核目標要求有:①獲取和解讀信息;②調動和運用知識;③描述和闡釋事物;④論證和探討問題文字表達。其對歷史學科的考試能力要求有:①材料處理能力;②歷史闡釋能力;③歷史運用能力;④歷史論證與探究能力;⑤歷史素養(yǎng);⑥文字表達能力?;诖耍覀兊母呷處熀蛯W生已經認識到僅僅停留在背誦書本知識和相關結論,無法在高考當中取得理想的成績,而只有有效提高解題能力才能在高考立于不敗之地,這應該是對現今高考要求和精神的有效解讀和正確認識。但據我所知許多高三師生誤認為提高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深入題海,通過在題海中努力搏擊以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而目前實踐的效果來看收效甚微,也使得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甚至感到迷茫和徬徨。說實話,在我第一年從事高三教學時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結合學生的反饋,我似乎找到了一些解決上述問題的應對策略。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
一、仔細研究和分析往年的高考歷史真題,以便掌握高考歷史命題趨勢和角度
高考備考的最大忌諱是對高考命題的思路和角度全然不知或一知半解,這就猶如打仗沒有目標和方向。如(2009年全國Ⅰ卷)第22題.19世紀中期的一位英國記者報道:“沒有一個曼徹斯特的工人沒有鐘表,這是他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他們)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蘭機械,有一個忙碌的擺,在整個世界面前公開而公正地擺動著?!边@一材料表明,當時的曼徹斯特
A.鐘表工業(yè)非常發(fā)達
B.工廠紀律嚴格
C.工人消費水平較高
D.貧富差距縮小
【解析】此題是考查工業(yè)革命,但題目卻是通過“每個工人都有鐘表”來說明工人們的時間觀念強,從而考查機器大生產的工廠制,這明顯改變了我們傳統(tǒng)命題“通過陳述工業(yè)革命的成就,然后讓我們總結特點或推測背景”。這就告訴我們高考命題的重大改革方向是通過社會生活的史料來考查政治經濟史的知識,
對此,我們的備考應加大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會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如在運用傳統(tǒng)政治文明史觀的基礎上,多運用社會史和近代史觀、全球史觀去分析問題。
再如:(2010年全國Ⅰ卷)第16題.國民黨《中央日報》就國共關系某一事件的影響評論道:“這一結果固然還有不能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內戰(zhàn)之不致發(fā)生,卻已有確實的保障?!边@指的是
A.國民黨“一大”召開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C.《雙十協(xié)定》的簽訂
D.達成《國內和平協(xié)定》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結合材料理解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聯(lián)系當時重慶談判最后達成的《雙十協(xié)定》的影響,不判斷正確答案是C。但如果學生對歷史知識和史料僅僅停留在零散的狀態(tài),缺乏對相關歷史問題的宏觀把握能力,這類題很難答對。
有鑒于此,我們的備考應強化學生對重大事件的宏觀把握能力,教會學生從宏觀的整體史觀去分析和理解相關歷史事件,以便在相關歷史背景下更準確的把握命題者的真實意圖,從而正確答題。
二、通過研究往年真題,切實領會高考命題的文字表述習慣和行文邏輯特點
一般來說,現今許多師生普遍感覺到平時盡管做了很多模擬題等,但解題水平并沒有很大提高,比如在做往年高考題時仍然感覺明顯不適應,甚至束手無策。這主要是平時訓練的題目在題干史料的選擇和備選項的設計思路及文字表述方面缺乏與高考題目的有效對接。所以,平時的題目和解題習慣的反復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了與高考題目不同的思維定勢。這樣,一旦在高考解題時就會明顯出現“水土不服”(題型不服)。
比如:(2010年全國Ⅰ卷)第18題.19世紀上半葉,法國農村盛行一種“家庭加工系統(tǒng)”,即工廠本身或通過承包商把產品原料分給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這一現象說明在當時的法國
A.工業(yè)基于經濟的多元結構
B.工業(yè)革命尚未開始
C.工業(yè)化帶動農業(yè)經濟轉型
D.農村的勞動力過剩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透過歷史現象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如果根據平時的思路理解可能會認為題干反映的意思是工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農業(yè)的進步和促進農業(yè)的轉型,即選擇答案C,而這顯然與命題者的邏輯相反。因為例題者主要想表達的是工業(yè)的發(fā)展是源于農業(yè)的多種經營,這樣可以一舉兩得,既解決了工廠的原料加工問題,又可為農村家庭創(chuàng)收,由此不難得出正確答案A.
再如:(2010年全國Ⅰ卷)第13題.歐陽修上疏說:“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為《宋文》者,多是當今議論時政之言……詳其語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體,竊恐流布漸廣,傳之虜中,大于朝廷不便……(請)今后如有不經官司詳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貨賣?!边@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開始普及
B.書籍出版業(yè)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與契丹間關系緊張
D.文化傳播方式變化影響政府管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據通常的理解和推理很容易概括題意,即政府因擔心某些印刷品的負面宣傳和煽動性言論影響政府的管理。這種理解基本符合題意,但備選項在文字表達和邏輯行文上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表述為“文化傳播方式變化影響政府管理”,即政府為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而加強了對文化傳播方式的管理,但題干并未體現“有效”管理。所以,正確答案是D,而不是B。
此外,綜觀歷年的歷史高考題目,不管是題目的題干,還是備選項,理論水平都明顯有大幅度提高。這反映國家要求我們的高中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概括能力,而這正好符合國家選拔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但事實上現階段上,我們的高中生在掌握知識方面做得不錯,但理論修養(yǎng)水平與國家的差距實在相關太遠,而這也下是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需要去關注的方向和解決的問題。
總之,要真正有效提高歷史科目高考的備考水平和效率,必須清晰明了高命題的習慣和特點,并有針對性的設計類似的題目進行反復的訓練和分析,以便幫助學生養(yǎng)成符合高考題目的解題思路,從而不斷提高高考的歷史成績。
參考文獻:
[1]《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新課標全國統(tǒng)考大綱:歷史》。
[2]閻烈宏:《2010年高考文綜歷史試題(全國卷I)簡評》,高考招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