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家庭因素與大學適應性的調查與分析
文/齊云鶴王嘉男張亞楠
作者簡介:齊云鶴(1983.2—),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9-0287-01
引言
現代高等教育研究中對于大學生適應能力方面的研究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大學適應性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方式。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家庭因素對大學生適應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了揭示大學生適應性與家庭關系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對大學生家庭因素與大學生適應性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調查。為大學生教育提供科學依據,提高大學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與有效性。
1.調查研究方法
1.1 調查對象
以某工科機電類專業(yè)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fā)放調查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6份,有效回收率為95.0%;其中最小者17歲,最大者22歲;以男性為多性別比為18:1(72:4);來自農村和城市的生源基本均衡,均為38人。調查的學生分為A組和B組,且A組相較于 B組在大學生活中表現出了更好的學習適應性。
1.2 調查內容
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前由輔導員向學生講解調查的意義和填寫調查問卷的要求,問卷當場收回。為提高問卷的真實性,減少學生答題時的顧慮造成的偏差,答卷采用不記名方式。A組與B組分開答題,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個人背景資料、家庭關系親密度、大學生活適應性表現及相關心理狀態(tài)自我評價等。
1.3 調查方法
應用自行編制的《家庭關系與適應性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除去學生基本信息,問卷包括49個問題,每個問題只選取一個答案,來描述最符合自己想法和實際情況的答案,問卷實行4級評分制:總是(4分)、經常(3分)、偶爾(2分)、從不(1分)。對比AB兩組的答題情況分析并得出結論。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量表回收后統(tǒng)一編號,用SPSS軟件包對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兩組大學生適應性情況差異
表1 兩組學生學習適應性對比情況
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在組織填寫調查問卷的時候,特意選取了在進入大學后學習適應性較高的A組,以及學習適應性較差的B組,而調查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表1針對學習適應性的一些表現和態(tài)度進行調查。從表1可以看出,代表學習適應性較差的問題,即表1中No.1-No.4,B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A組學生,尤其是問題No.3中A組得分為1.61,而B組得分為2.80,兩組的平均分相差高達1.19分,以及問題No.4,兩組的平均分相差0.9分,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差別。代表學習適應性較好的問題,即表1中No.5-No.7,A組學生所得的平均分高于B組學生,并且差值均高于0.5。
2.2大學生與父母交流狀況差異
表2 兩組學生與父母交流情況
表2中的問題針對學生和父母的交流情況進行調查,旨在探究其與學習適應性之間的聯(lián)系。表中問題,代表了學生與父母交流的積極因素,A組學生的前5題的平均分均高于B組學生,這表明可以與父母建立良好交流,能得到父母更多關心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有所幫助,但也說明A組的學生對家庭的依賴程度更高。
3.討論與建議
從本次調查結果能夠看出,良好的家庭關系及人際交往能力與較好的學習適應性之間是有著積極的聯(lián)系的。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學習適應性較差的同學,其人際交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指導。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的處事方式、家庭氛圍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及能力的形成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應多采用鼓勵和尊重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學生更加傾向于向父母傾訴,并可以幫助學生進入大學后以積極自信的態(tài)度,更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本調查同時也啟發(fā)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家庭不和睦甚至家庭殘缺的學生施加更多關心,對待學生應當選用更加溫和、循循善誘的方式,而不要采取過于生硬、嚴格或強迫式的方式。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學生工作專項)《家庭親子關系對學生個性成長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12544115)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