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勝
(江蘇省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心胸外科 江蘇 徐州 221006)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肺癌類型。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該病的發(fā)生率約占人們肺癌總發(fā)生率的80%左右。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與患者長期吸煙、遭到電離輻射、存在慢性肺部感染及長期接觸鈹、鎘、硅、鉛、福爾馬林等因素有關。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法治療該病。由于NSCLC主要通過淋巴結進行轉移,因此,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對其肺內的淋巴結進行有效的清掃,以改善其預后。有研究表明,NSCLC患者術中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與其預后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1]。為了探討NSCLC患者術中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與其預后的關系,我們對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60例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60例NSCLC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① 病情符合NSCLC的臨床診斷標準[2]。② 腫瘤直徑≤5cm。③ 腫瘤的臨床分期為ⅠA期~ⅢA期。④自愿參與此項研究?;颊叩呐懦龢藴适牵孩?存在嚴重的心、腎、肝、腦等器官功能障礙。② 在手術前接受過放療或化療。③臨床資料不完整。我院共為這160例患者清除了2432枚淋巴結,平均為每例患者清除了15.2枚淋巴結。按照術中淋巴結清除數(shù)目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79例,術中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15枚/例)和研究組(81例,術中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15枚/例)。在對照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55∶24,其平均年齡為(57.16±11.59)歲。其中,有ⅠA期NSCLC患者17例,有ⅠB期NSCLC患者15例,有ⅡA期NSCLC患者18例,有ⅡB期NSCLC患者14例,有ⅢA期NSCLC患者15例。在研究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56∶25,其平均年齡為(58.42±12.61)歲。其中,有ⅠA期NSCLC患者18例,有ⅠB期NSCLC患者14例,有ⅡA期NSCLC患者18例,有ⅡB期NSCLC患者15例,有ⅢA期NSCLC患者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1.2 研究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肺葉切除術,術中對他們肺門、縱膈處的淋巴結均進行清掃。術中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不足15枚,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淋巴結清除的數(shù)目超過15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首日胸腔的引流量、胸腔的總引流量及其術后置管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其病情的復發(fā)率、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統(tǒng)一錄入數(shù)據(jù)庫中,然后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首日胸腔的引流量、術后胸腔的總引流量、術后置管的時間及其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
2.2 兩組患者手術1年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死亡率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和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死亡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1年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死亡率的比較 [n(%)]
肺癌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致死率約占癌癥患者死亡總數(shù)的20%。NSCLC是一種常見的肺癌類型。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治療NSCLC的方法是通過手術切除患者患癌的肺葉,以達到去除其原發(fā)病灶的目的[3]。但是,人體肺部的淋巴結密集且豐富,肺癌細胞易通過淋巴結進行轉移。因此,臨床上在對NSCLC患者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應對其肺部的淋巴結進行有效的清掃,以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4]。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和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術中淋巴結清除 的數(shù)目是影響NSCLC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因此,臨床上在對NSCLC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應對其肺部的淋巴結進行足夠數(shù)目的清掃,從而降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和癌細胞轉移的發(fā)生率,改善其預后。
[1] 李棟, 李占欣, 鄭江敏,等. 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癌根治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淋巴結清掃及遠期療效評價[J]. 醫(yī)學綜述,2015, 21(24): 4587-4589.
[2] Joachim Moecks, Soulières D, Klughammer B. ReadMax —a novel reading and scoring approach for EGFR gene copy number to predict therapeutic benefit of erlotinib trea tment in EGFR wild-typ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ournal of Pathology Clinical Research, 2015, 1(3): 134-143.
[3] 張建輝, 姚四清, 李毅,等. 開放性肺葉切除術與全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對比研究[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 6(23): 103-104.
[4] 郭小龍, 唐勝軍. 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淋巴結的清掃數(shù)目與術后胸腔引流量及預后的相關性[J]. 實用癌癥雜志, 2016, 3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