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卞良君
摘要:《醒世姻緣傳》以平實細(xì)膩的筆觸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晁氏家族中人的狹隘自私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心性之貪婪、形象之丑惡,令讀者警醒,引人深思。晁氏家族中人貪婪心性的產(chǎn)生,原因主要在于人性、文化、環(huán)境三個方面。
關(guān)鍵詞:醒世姻緣傳;晁氏家族;貪婪心性
中圖分類號:I207.37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百回世情小說。它以婚姻家庭為內(nèi)容,深刻反映社會生活,寫了晁源和狄希陳的兩世姻緣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雖然主要描寫了第二世姻緣,但也用濃墨重彩描寫了第一世姻緣中晁氏家族人的貪婪自私,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一、晁氏家族成員貪婪心性的表現(xiàn)
所謂心性,即性情、性格。宋代柳永《紅窗聽》詞:“二年三歲同鴛寢,表溫柔心性?!?[1] 30 《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周瑞家的雖不管事,因他素日仗著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體面,心性乖滑,專慣各處獻(xiàn)勤討好,所以各房主人都喜歡他。” [2] 922 若說《醒世姻緣傳》第一世姻緣中的心性貪婪之人,自然當(dāng)首推晁氏家族中的晁思孝、晁源以及晁思才、晁無晏等人。
明朝中后期,賣官鬻爵風(fēng)氣盛行,選官的標(biāo)準(zhǔn)不再是德、才、能,而是財,只要有錢就可以得到一個肥缺,孝敬完上司之后就可以在地方上大肆斂財。既然是用錢買的官位,上任地方也要以斂財為務(wù),結(jié)果斂來的銀子自然要比花出去的多,幾倍幾十倍不在話下。晁思孝出高價買了官做,然后再拼了命地去貪,公然大肆“吸民之髓,刮地之皮”“三載贓私十萬多” [3] 148。晁思孝貪財,而且貪得理直氣壯。他認(rèn)為做官不是為民請命、為君分憂,而是為了往上爬,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財。君臣道義在他心中委實沒有錢財來得重要,有財可貪時就有君臣道義,無利可得時就將其束之高閣。晁思孝雖然受過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教育,但是正統(tǒng)思想并沒有讓他成為一個忠君之人,他只鐘情于金錢。
《醒世姻緣傳》前二十二回主要寫前世姻緣,即晁氏家庭中的各個人物,尤其是晁源的婚姻生活。晁源本是一個落魄秀才之子,其父晁思孝進(jìn)京趕考,卻屢考屢敗,最后得了華亭知縣美缺,晁源也就開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生活。在晁思孝還是秀才的時候,家中沒有多余的銀錢讓晁源揮霍。晁思孝當(dāng)了知縣以后,晁源理想中愜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別人送來的銀錢來者不拒,收得也是理所當(dāng)然。小說第一回中這樣寫道:
這個晁大舍原是揮霍的人,只因做了窮秀才的兒子,叫他英雄無用武之地。想起昔日向錢鋪賒一二百文,千難萬難,向人借一二金,百計推脫,如今自己將銀錢上門送來,連文約也不敢收領(lǐng),這也是他生來第一快心的事了!送來的就收,許借的就借。來投充的,也不論好人歹人,來的就收。不十日內(nèi),家人有了數(shù)十名,銀子有了數(shù)千兩。日費(fèi)萬錢,俱是發(fā)票向各錢桌支用。用了二百五十兩買了三匹好馬,又用三百兩買了六頭走騾,進(jìn)出騎坐,買綾羅、制器皿,真是錢可神通!不上一月之內(nèi),把個晁大舍竟如在槐安國做了駙馬的一般。[3] 4
可見晁大舍貪財?shù)男男裕藭r已然似脫韁的野馬,不受控捉。
晁思孝固然是明代中晚期官員的代表,而晁源就是在其父官威庇護(hù)下私欲膨脹、胡作非為的官二代的典型。晁源沒有多少的文化,不喜讀書,而且晁思孝特別愛兒子,晁源從小讀書就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連《千字文》都沒有讀完。很少受教育的晁源,道德倫理對他沒有約束力,對父母不孝,對妻子不仁,對朋友不義。聽到王振狠命攛掇皇帝御駕親征,本就沒見過什么世面又不曉得什么是忠孝的晁源見到這種情況,不要說君了,連親也不顧了,就要自己帶著小珍哥跑路,又不想讓父母也走,因為父親走了,就沒有人給自己賺錢花了。更有甚者,其父晁思孝因為自身原因被罷官,晁源知道后竟特別不快,認(rèn)為父親供他揮霍的銀子還沒有賺夠呢,不應(yīng)該回家。妻子計氏,是在晁父做官之前嫁給晁源的。初時,晁源覺得在別人眼中平凡的計氏,在自己眼中竟是國色天香,故而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自從其父做官之后,晁源就幻想起“富貴妻”來,開始嫌憎計氏鄙瑣,又嫌老計父子村貧,對計氏打也還手,罵也還口了。納妾之后又開始短缺計氏的生活來源,最后竟與其妾逼死了計氏。晁源與梁生、胡旦二人是結(jié)拜兄弟,因王振的原因想要在晁思孝那里躲避些時日。晁源覺得他們可能會連累自己,故而將二人從自己家中騙出,并且還騙光其身上的財物,逼得二人最后只得剃發(fā)做了和尚。歸納起來,晁源是一個道德、為人上都很糟糕的人物,不過根源還是在于此人太過自私自利,總歸是心性貪婪,而且不可救藥,讓人覺得可悲、可憎。
晁氏父子自私貪婪,晁氏家族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晁氏父子死后,晁母心善將自家的地、銀子和糧食分了一些給族人,而且她給族人分的東西也不少,4頃地每人50畝,分給八家耕種,還給每家5兩銀子、5石雜糧。在商品經(jīng)濟(jì)不是很活躍的武城縣,土地是人們生存的資本。晁母給予他們的這些錢財、土地,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是很豐厚了。但是,族人如晁思才(“思才”諧音“思財”)、晁無晏(“無晏”諧音“無厭”)等人覺得,應(yīng)該給他們每家多分頭牛,反正已經(jīng)給了,多給少給都是給?!瓣藷o晏道:‘一客不煩二主。俺們既做莊家,難道不使頭口?爽利每人分個牛給我們,一發(fā)成全了奶奶這件好事?!苯o了錢,分了地,給了糧,最后還想要牛,得寸進(jìn)尺,貪得無厭就說的是這種人。
需要補(bǔ)充說明的是,晁夫人是晁氏家族重要成員之一,她的不貪,在小說中的作用就在于反襯其他人的貪婪。
二、《醒世姻緣傳》中晁氏家族貪婪心性形成的原因
中國人關(guān)于“性本惡”的觀點(diǎn)與西方人有相似的一面。信奉基督的人都要贖罪,因為基督教里就有原罪一說,認(rèn)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七宗原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在中國,把“貪婪”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最早的或許是《楚辭·離騷》:“眾皆競進(jìn)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4] 11王逸注:“愛財曰貪,愛食曰婪。” [4] 11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貪婪”兩個字不僅僅是愛財愛吃那么簡單,它最起碼是指過分地愛財愛吃。人性一般都有貪婪的一面,只不過有人心中尚存一個“義”字,該得的得,不該得的“不義”之財就“于我如浮云” [5] 71 。反過來,自然也有那么一些人,所奉行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哲學(xué),該得的多多益善,不該得的也要攫為己有,甚至為此不惜拋棄親情、友情,良心、良知。《淮南子·繆稱訓(xùn)》:“小人貪利而不顧義?!?[6] 111 《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專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7] 142 《醒世姻緣傳》中晁氏父子就是這樣的貪利忘義之人。
而中國文化在不斷地傳承過程中,也會有諸多負(fù)面的東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如官本位、小農(nóng)意識、男尊女卑等?!斑^去的知識分子讀書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做官。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官場,是由科舉制度形成的。讀書人一旦進(jìn)入官場之后就會與民間對立起來?!?[8] 24-25晁思孝做了官之后就這樣忘記了自己的出身,他對上司諂媚巴結(jié),對百姓則猶如幾世的仇人一樣。攬財之余,也不忘買戲子納妾,出門則是“香車寶馬”。至于小農(nóng)意識在晁氏家族人中的表現(xiàn),最突出的一點(diǎn)便是眼界狹窄、自私自利。晁家族人為了一點(diǎn)利益就可以彼此打得頭破血流。像晁思才、晁無晏這樣的人,其狹隘自私、得寸進(jìn)尺的程度簡直令人發(fā)指。加之中國社會幾千年的男尊女卑的陋習(xí),使得晁源從小就被父母寵著,不想讀書就不讀了,想花錢就給銀子,想納妾也十分支持。可以這樣說,晁源自私、貪婪、狠毒的心性,就是其父母的溺愛造成的(其實晁源還有個妹妹,但小說中她只出現(xiàn)過一次,而且是一句話帶過,因為作為女性的她在其父母眼里本就是無足輕重的)。
從家庭環(huán)境的角度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子無方,難怪晁源的表現(xiàn)如此不肖?!额伿霞矣?xùn)·教子》:“父母威嚴(yán)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9] 6 《左傳·隱公三年》:“……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10] 31-32 可見父母對孩子施以正確的家教是何等地重要。然而,晁思孝本人貪婪、虛偽、無能、懦弱、無原則、不負(fù)責(zé)任,卻又是其子晁源的“榜樣”。父親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子。晁源是獨(dú)子,從小不愛讀書,只喜歡與一班不務(wù)實的朋友在一起游湖吃酒,套雀釣魚,打圍捉兔,晁氏夫婦卻也不以為非,任憑他胡來。無條件的溺愛使得晁源認(rèn)為,父母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從而養(yǎng)成了自私、狹隘、貪婪的性子。溺愛以外,還有父親的樣板作用。晁思孝做官并沒有多少忠君愛國的情愫。朝廷要打仗了,他沒有想著去為朝廷干一些實事,做一點(diǎn)貢獻(xiàn),而是想著逃跑,官不做了也要逃跑。晁源也是這樣,花銀子買取了功名,但是沒有一點(diǎn)忠君愛國的思想。在他的意識里,皇帝的作用就是給自己的父親加官進(jìn)爵,然后發(fā)放俸祿,使自己過上奢侈的生活,其他的都太遙遠(yuǎn)。晁家又是中國古代典型的男人做主的家庭,不管好壞都是晁思孝一個人說了算,在這樣的家風(fēng)影響下,晁源也形成了霸道自私的心性。至于晁母,只是一個在神佛思想的浸染下語言和思想盡顯蒼白的女人,被古代的三從四德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從來都生不出別的意識,所以在晁源的教育上她永遠(yuǎn)都是放手。如此向畸形發(fā)展的家庭,自然就生出晁源這樣的不肖之子來。
從社會環(huán)境來說,明朝中后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為官者不思進(jìn)取,有錢的為富不仁,賣官鬻爵之風(fēng)盛行,科舉考試已不再是進(jìn)入官場的唯一道路,有錢就可以搞定一切。此正如有人描述的:“書生趨炎附勢,不以穿窬出胯為恥;官人對民瘼漠不關(guān)心,朝臣空立廟堂,以平庸為養(yǎng)官之計;鄉(xiāng)閭古風(fēng)盡失,道德淪喪,其行止如禽獸一般。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人格、責(zé)任、氣節(jié)、情義淡薄了,金錢的地位卻大大提高了。” [11] 152太祖朱元璋是“乞丐皇帝”,他怕被分權(quán),將權(quán)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官員們想要升遷就得在某一方面得到皇帝的肯定,見不到皇帝的人就只能干著急或者想方設(shè)法搭上其他人的關(guān)系,塞銀子、塞珠寶甚至是塞女人,只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更有甚者,一些人絞盡腦汁搭上與皇帝朝夕相處的內(nèi)監(jiān)的關(guān)系,拜干爹、當(dāng)干兒子之風(fēng)盛行。就是在這樣一種風(fēng)氣的影響下,官員在任上斂財,內(nèi)監(jiān)還有那些離皇帝較近的文臣武將收錢收到手軟,而且慢慢地買官賣官的價錢越來越貴,貪污斂財之勢更盛。就如《醒世姻緣傳》中晁思孝所說:“如今的世道,沒有路數(shù)相通,你就是龔遂、黃霸的循良,那吏部也不肯白白把你升轉(zhuǎn)。皇上的法度愈嚴(yán),吏部要錢愈狠。今幸得華亭縣也虧不了人,多做一日即有多做一日的事體,遲升早升憑吏部罷了。” [3] 37如此就可以知道,明朝中后期貪污腐敗如此嚴(yán)重是因為問題出在源頭上。在這樣的風(fēng)氣帶動下,晁思孝在還沒有做官之前就知道做官后肯定能發(fā)財,所以他諂媚、恭維他認(rèn)識的那位侍郎,最后得了華亭縣知縣的肥差,然后在任期內(nèi)刮了一層地皮,腰包滿滿地去新的地方繼續(xù)搜刮。既然整個社會上都彌漫了這樣的風(fēng)氣,那些清廉或者想為百姓謀福利的人,只會被排斥或者淘汰?!缎咽酪鼍墏鳌分猩綎|東昌府臨清道的按察僉事官李純治,是一個愛民如子、為民請命、兩袖清風(fēng)的骨鯁之臣,但一直都沒有升官;而如晁思孝之流,學(xué)識不多,并且只知道一味地搜刮百姓以滿足自己的私欲,百姓恨之入骨,他卻在官場中如魚得水。
三、結(jié)語
《醒世姻緣傳》這部小說,其主題是在宿命的框架下“勸人為善,禁人為惡” [12] 1626 。毫無疑問,揭示晁氏家族人的貪婪心性及其所導(dǎo)致的惡果,勸導(dǎo)世人以“善善惡惡”之心為人處世、勵志向上,是這部小說所要表達(dá)的應(yīng)有之義。至于小說這一方面主題的現(xiàn)代價值,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靶≌f中出現(xiàn)的各類人物,無論是官員、鄉(xiāng)紳、塾師、鄉(xiāng)約、媒婆、江湖醫(yī)生、市儈商人、尼姑道婆、農(nóng)村無賴,大都寫出各自獨(dú)具的那種卑陋的勢利嘴臉,可說是寫盡眾生相?!?[13] 253這些以晁氏家族人為代表的“卑陋的勢利嘴臉”,無一不警醒著世人:為官要廉潔,做百姓也要懂得不貪。貪欲是人類的大敵,所以管子倡導(dǎo)“禮義廉恥”,四個字中就有一個“廉”字。要像《尚書》中所說“罔游于逸,罔淫于樂(意即不流于放縱,不過分享樂)” [14] 257 ,要像《呂氏春秋》所謂“有勢不自私,處官不為污” [15] 73。因為只有尚廉、不貪的社會,才是最有希望的社會。
參考文獻(xiàn):
[1]全宋詞[M].唐圭璋,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
[3]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4]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1988.
[7]二程集·周易程氏傳[M]//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理論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5.
[8]柏楊.丑陋的中國人[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4.
[9]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郭延禮.中國文學(xué)精神(明清卷)[M].濟(jì)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12]東嶺學(xué)道人.醒世姻緣傳序[M]//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
[13]袁行霈.中國文學(xué)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0.
[15]呂氏春秋[M].長沙:岳麓書社,1988.
(責(zé)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