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聊齋志異》與“四書”

      2016-01-11 10:01趙伯陶
      蒲松齡研究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四書借鑒聊齋志異

      趙伯陶

      摘要:作為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四書”是封建時代讀書人的人生教科書,它包括《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寫作,從命題到內(nèi)容皆與“四書”須臾難離,其重要性超越“五經(jīng)”,“四書文”的寫作是科舉中式與否的主要依據(jù)。蒲松齡奮戰(zhàn)場屋大半世,于“四書”自然是如數(shù)家珍。其凝結(jié)大半生心血的《聊齋志異》寫作受到“四書”的影響不言而喻,無論有意無意,從詞語、句式乃至使事用典等,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影響的深刻性與廣泛性。這對于我們探討這部文言短篇小說集的寫作技巧問題大有助益,對于小說文本的??北嫖鲆约敖袢俗⑨屩械挠嘘P(guān)誤讀或錯解也有一定的廓清作用。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四書;注釋;借鑒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腹笥深厚,寫作小說使事用典信手拈來,如鹽著水中渾然無跡。作者對于“四書”(其實主要是《論語》和《孟子》)語詞的一般性借鑒、某些特殊句式的模擬乃至有關(guān)情境的化用,大多當(dāng)屬作者于“四書”潛移默化中的涉筆成趣,并非刻意而為。如卷一《耿十八》:“守固佳,嫁亦恒情。明言之,庸何傷?” [1] 278這幾句話并不難懂,“庸何傷”的三字反詰語,與《論語·先進》“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兩句當(dāng)有關(guān)聯(lián) [2] 119。庸,副詞,意謂“豈”,“難道”;傷,妨礙。諸如此類的語詞借鑒,《聊齋志異》中在所多有,不勝枚舉,不注明其出處,亦無關(guān)理解問題。但《聊齋志異》有一些借鑒“四書”的語詞,不明其書證,今人解讀或產(chǎn)生某種偏差,原文或有的調(diào)侃意味也喪失殆盡。如卷一《耳中人》:“一日,方趺坐,聞耳中小語如蠅,曰:‘可以見矣。開目即不復(fù)聞;合眸定息,又聞如故。謂是丹將成,竊喜?!?[1] 7朱其鎧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以下簡稱“朱注本”)注云:“可以見(xiàn現(xiàn))矣:可以現(xiàn)形了。見,通‘現(xiàn)。” [3] 5其實“可以見矣”四字語本《孟子·滕文公上》:“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 [4] 134大意是:墨家信徒夷之求見孟子,孟子稱病未見;過了一段時間,夷之再次求見,孟子就說了以下一段話:“現(xiàn)在我可以相見了。但若不直言,道理難以顯現(xiàn);我姑且直言相告吧。”又《孟子·滕文公下》:“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4] 152大意是:公孫丑一次問孟子:“不主動拜見諸侯,有何道理?”孟子回答:“在古代,若非諸侯的臣屬,就不主動求見。段干木為逃避魏文侯跳墻而去,泄柳也曾緊閉大門不見魯穆公,這未免太過分了。如果被逼相見,也不妨可以一見?!逼阉升g小說中的主人公譚晉玄因練類似今天氣功的“導(dǎo)引之術(shù)”而走火入魔,聽耳中有人小聲說“可以見矣”,就誤認為自己“內(nèi)丹”將成,于是擇機再以“可以見矣”四字為答,不料耳中有小人躍出離身,因受鄰人來訪驚嚇而難以原路返回,譚晉玄從此患“顛疾”,醫(yī)藥半年方痊愈。這個故事無非講練功出偏事,系根據(jù)鄉(xiāng)里傳聞之事記述成篇,并非全憑虛構(gòu)。小說中主人公幻聽、幻視等狀況皆已出現(xiàn),屬于典型的精神錯亂?!翱梢砸娨印眱纱纬霈F(xiàn),雖屬日常習(xí)用語,卻因攜帶有科舉時代的讀書人耳熟能詳?shù)摹端臅沸畔⒍粺o調(diào)侃意味。今人閱讀也只有明其書證才能真正體味到作者的風(fēng)趣敘事與狡黠的用筆追求。

      清代為《聊齋志異》作注者有呂湛恩與何垠兩家,凡遇有關(guān)“四書”的語詞或典故,多不出注,原因即在于當(dāng)時能夠閱讀《聊齋志異》的讀書人大都對“四書”爛熟于心,讀到相關(guān)語詞,自可會心,若出注,反成蛇足。然而今天的讀者早已沒有舊時讀書人的文化背景,對于“四書”典若不出注,雖有可能并無理解上的障礙,卻由于相關(guān)信息的缺失,難以體味小說用語措辭的妙處所在?!读凝S志異》中的有關(guān)篇目語詞與“四書”密切關(guān)聯(lián),可分以下四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對“四書”語詞的一般性借鑒

      卷一《嬰寧》:“甫坐,即有人自窗外隱約相窺。媼喚:‘小榮!可速作黍。外有婢子噭聲而應(yīng)?!?[1] 221 “作黍”即做黍米飯,系從《論語·微子》化出:“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2] 196后世常以“作黍”為準備家常飯誠意待客之謙稱。卷二《九山王》:“今遣兒女輩作黍,幸一垂顧。” [1] 352卷五《柳生》:“但勿問,宜速作黍?!?[1] 1140卷七《云蘿公主》:“或朋舊相詣,輒竊聽之:論文則瀹茗作黍;若恣諧謔,則惡聲逐客矣。” [1] 1858卷七《湘裙》:“湘裙欲出作黍,伯辭曰:‘弟事未辦,我不遑暇?!?[1] 1930 《聊齋》一共有五篇皆以“作黍”為備飯待客之語,這屬于對“四書”語詞的一般性借鑒。卷一《胡四姐》:“四姐怨生曰:‘君不長進,與騷狐相匹偶,不可復(fù)近!遂悻悻欲去?!?[1] 294卷五《江城》:“翁姑沸噪,略不顧瞻;撻至數(shù)十,始悻悻以去。” [1] 1280所謂“悻悻”,即怨恨失意的樣子,語本《孟子·公孫丑下》:“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 [4] 108此兩例也屬于對于“四書”語詞的一般性借鑒。

      諸如此類情況者,《聊齋志異》在所多有。如卷三《狐妾》:“內(nèi)言曰:‘主人未嘗預(yù)囑,咄嗟何以辦?既而曰:‘無已,其假之?!?[1] 606所謂“無已”即“不得已”,語本《孟子·梁惠王下》:“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4] 49卷八《樂仲》:“辛哭告父,父不知何時已僵,衣冠儼然?!?[1] 2228所謂“儼然”,即嚴肅莊重的樣子,語本《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2] 210蒲松齡將“衣冠”與“儼然”兩者連用,顯然脫胎于《論語》。

      以上所舉諸例,讀者于此類語詞不明出典,并不妨礙對小說意韻的把握;然而《聊齋》有一些語詞借鑒雖也屬于一般性的,卻以明其出處更能喚起讀者閱讀的趣味。如卷二《黃九郎》:“今某從下流而忘返,舍正路而不由。” [1] 466卷三《賭符》“及遭敗后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 [1] 622兩例中“下流”二字,比喻眾惡所歸的地位,語本《論語·子張》:“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彼涡蠒m疏:“謂為惡行而處人下,若地形卑下,則眾流所歸,人之為惡處下,眾惡所歸?!?[5] 2532其中第一例“舍正路”句,意謂男子同性相戀違背通常男女交合之道,語本《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4] 172遇到這一類語詞借鑒,今天的注家若不注出《論語》《孟子》的書證,《聊齋》作者的有關(guān)價值取向與用詞之巧就有被忽視的可能。又如卷二《小二》:“女憮然為間,豁然夢覺?!?[1] 553卷六《嫦娥》:“嫦娥乃掐其耳,逾刻釋手,顛當(dāng)憮然為間,忽若夢醒。” [1] 1587兩例中“憮然為間”云云,意謂茫然自失了一會兒,語本《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彼沃祆浼ⅲ骸皯撊?,茫然自失之貌。為間者,有頃之間也。” [6] 77有注本注“憮然為間”,謂其語出《論語·微子》,不確。卷七《胭脂》:“少年俯其首,趨而去?!?[1] 1986所謂“趨”屬于古代的一種禮節(jié),即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2] 89蒲松齡用“趨而去”形容鄂生瞥見胭脂一剎那的情態(tài),顯然是著意借鑒《論語》語詞刻畫鄂生循規(guī)蹈矩、尊重婦女的儒生面貌,并非閑筆,明其書證十分必要。以筆者所見各種當(dāng)今注本于“趨”皆未出注,確屬缺憾。

      《聊齋》借鑒“四書”語詞,若系詞組,今天的注家注明其書證,對于讀者理解小說遣詞造句之趣尤有助益。如卷五《江城》:“有夫妻而不能歡,有姑嫜而不能事,是誠何心!” [1] 1286所謂“是誠何心”,意謂這個連我自己也不懂是什么心理。四字語本《孟子·梁惠王上》:“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4] 15卷五《二商》:“一日,泣為母請粟,商妻欲勿與,二商念其孝,按月廩給之?!?[1] 1346所謂“為母請粟”,意謂請求給與其母糧食,并不難理解,然而若明其書證,則其間所富含情韻義呼之欲出。四字語本《論語·雍也》:“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 [2] 55孔子的學(xué)生公西子華出使齊國,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冉有再三替子華的母親請求增加小米的饋贈。最后冉有一下給與其母小米八十石,孔子不以為然,認為子華家并不貧窮,“君子周急不繼富”,意即君子只做雪里送炭的事情,不去錦上添花。有此書證,小說中“按月廩給之”一語就有了“周急”的深層涵義,二商對其兄大商一家的骨肉深情也就和盤托出了。這篇小說篇末“異史氏曰”有云:“聞大商一介不輕取予,亦狷潔自好者也?!逼渲小耙唤椤保^微小的事物,《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睗h趙岐注:“一介草不以與人,亦不以取于人也?!?[5] 2738蒲松齡之所以在篇末突然以“狷潔自好”評價大商,原因即在于《孟子》在《萬章上》中另有對于舜妥善處理與其弟象關(guān)系的記述,連類而及,蒲松齡也不得不再作周章,為商姓兄弟原本心無芥蒂的基礎(chǔ)補上一筆。明此書證,不但可見作者對于二商兄弟關(guān)系書寫刻畫的分寸把握,而且更可知《聊齋》創(chuàng)作借鑒“四書”相關(guān)文字的曲折過程。《二商》的寫作素材或取自莒州傳聞,康熙年間,莒州一帶天災(zāi)、地震頻仍,饑荒不斷,以之為背景描寫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變遷,未必純屬虛構(gòu)。作者“異史氏曰”又云:“二商以貧始,以素封終。為人何所長?但不甚遵閫教耳。” [1] 1346將兄弟失和的原因完全歸罪于妯娌間的矛盾,這或許與蒲松齡的早年家庭經(jīng)歷有關(guān)。蒲松齡有《述劉氏行實》一文,是為紀念其亡妻劉氏而撰寫,文中談及妻子“不及諸宛若慧黠”,而妯娌間“呶呶者競長舌無已時” [7] 1308,這終于導(dǎo)致兄弟分家。其間無奈與悲涼之感,情見乎辭。正是有感于自家兄弟早年不和的難言之隱,致令作者對于大商“狷潔自好”的性格加以肯定,對于二商“不甚遵閫教”的行為由衷欽佩,從而創(chuàng)作有關(guān)兄弟題材的小說時,就飽含悲天憫人之情,刻畫情景逼真,富于勸人為善的感染力。

      卷六《夏雪》借氣候反常一事,通過人際稱謂的變遷,暴露當(dāng)時社會世風(fēng)日下的現(xiàn)實。篇末“異史氏曰”有云:“初由于小人之諂,而因得貴倨者之悅,居之不疑,而紛紛者遂遍天下矣。” [1] 1564所謂“居之不疑”,即自以為是而不加疑惑,語本《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彼涡蠒m疏:“‘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者,此言佞人色則假取仁者之色,而行則違之,安居其偽而不自疑也?!?[5] 2504顯然,對于“居之不疑”四字,注家若不引《論語》為書證,小說言辭間強烈的諷刺意味就會大為削弱。

      卷三《青梅》是舊時文人在極度自戀中描述“天生佳麗,固將以報名賢”的白日夢幻想,但其間又輔以正直士人的道德自律:“卿愛我,謂我賢也。昏夜之行,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 [1] 660 “自好者”二句,意謂賢良士人絕不會發(fā)生男女茍且之事,語本《孟子·萬章上》:“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宋朱熹集注:“自好,自愛其身之人也?!?[6] 140這一對話屬于直接抄錄《孟子》中成句,除表明小說男主人公為儒家堅定信徒的身份外,也言簡意賅地傳達出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今天的注家自當(dāng)注引書證。

      《聊齋志異》對“四書”語詞的借鑒,有時并非完全照搬,而是適當(dāng)加以化用。卷六《呂無病》描寫自居妾位的呂無病對驕悍正室王天官女的小心侍奉的情態(tài):“無病鞠躬屏氣,承望顏色,而婦終不快?!?[1] 1636所謂“鞠躬屏氣”,即恭順謹慎,因畏懼而幾乎抑止呼吸,四字化用脫胎于《論語·鄉(xiāng)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2] 98卷七《珊瑚》中以虐待兒媳聞名的沈氏自辯之語有云:“嗚乎冤哉!謂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豈有觸香臭而不知者?” [1] 2047所謂“木石鹿豕”,即木頭、石塊,鹿與豬,形容山野無知覺、無感情之物,四字化用脫胎于《孟子·盡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4] 307以上兩例皆巧用“四書”成句并加以變化,其取意與“四書”的聯(lián)系,不能忽視;注家凡遇此情況,自不可掉以輕心。

      二、對“四書”語詞的調(diào)侃性借鑒

      《聊齋志異》有時借用“四書”中語,故意帶有一定的調(diào)侃意味,讀者如若不明書證,蒲松齡小說文筆的詼諧風(fēng)格就難以會心。語詞的調(diào)侃性借鑒較比一般性借鑒更為靈活生動。

      卷一《賈兒》:“楚某翁,賈于外。婦獨居,夢與人交,醒而捫之,小丈夫也。察其情,與人異,知為狐?!?[1] 185所謂“小丈夫”,本來喻指庸俗而見識短淺的人,語本《孟子·公孫丑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 [4] 108小說中則轉(zhuǎn)義形容雄狐的身材與性器皆較小,若明其書證自可令讀者莞爾解頤。卷二《蓮香》:“彼連宵為我作巫醫(yī),請勿為懟,情好在我。” [1] 326這是桑生對鬼女李氏評說狐女蓮香真心救助自己的一番肺腑之言。所謂“巫醫(yī)”,本指巫師和醫(yī)師,語本《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善夫!”宋邢昺疏:“巫主接神除邪,醫(yī)主療病?!?[5] 2508蓮香的“巫醫(yī)”身份屬于一身而二任,若不明其書證,則蒲松齡有意藏前“人而無恒”之“恒心”,就難以顯現(xiàn),調(diào)侃語氣中自有形容桑生由衷感謝蓮香數(shù)夜通宵為自己不懈努力祛除陰毒的用心。

      在小說人物對話中巧妙運用“四書”中語并略加改動,也是蒲松齡對“四書”語詞調(diào)侃性借鑒的一種展示。卷二《白于玉》:“白曰:‘胡久不娶?笑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白亦笑曰:‘王請無好小色?!?[1] 497這是志在功名的吳筠與仙家白于玉的一番趣味橫生的對話?!肮讶擞屑病倍?,系借用《孟子》中齊宣王與孟子之有關(guān)對話,吳筠自我調(diào)侃地婉轉(zhuǎn)道出自己懷戀葛太史女的隱衷?!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巴踉唬骸讶擞屑玻讶撕蒙?。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碑?dāng)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4] 37其大意是:齊宣王認為自己有喜愛女人的毛病,不利于實行王政。孟子就加以解勸說:“從前周文王的祖父太王古公亶父也喜愛女人,與其妻太姜相愛?!对娊?jīng)·大雅·綿》中就有對太王與太姜驅(qū)馬巡視漆水、岐山,以尋求宅地建房的吟誦。那個時代朝野沒有老處女,也沒有老鰥夫。大王喜愛女人,若與百姓同,實行王政就無困難?!毙≌f中白于玉又以“王請無好小色”為答,則系改動《孟子》中齊宣王與孟子的另一段對話,幽默地勸諷吳筠不要迷戀一般意義上的女色?!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巴踉唬骸笤昭砸?!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4] 31其大意是:齊宣王認為自己喜好勇力,難以與鄰國相處。孟子解勸說:“手按刀劍欲與他人斗狠,只是小勇,能敵一人而已;希望您能夠擴大勇力的效用?!逼阉升g將“王請無好小勇”六字置換為“王請無好小色”,以稍稍改動圣賢經(jīng)典語將仙、凡兩道人生價值取向的不同隱約道出,調(diào)侃中不乏風(fēng)趣幽默感。

      《聊齋》運用“四書”語置于小說人物對話中,調(diào)侃而外又如頰上三毫,可收生動傳神之效。卷三《劉海石》:“海石曰:‘汝造孽既多,拔一毛猶不肯耶?” [1] 591這是已成仙人的劉海石對幻化為豕的貍妖倪氏女所說的一番話?!鞍我幻q不肯”,語本《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4] 313后世常以楊朱的“一毛不拔”比喻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吝嗇者。蒲松齡將之用于對渾身長毛的貍妖的斥責(zé),一語雙關(guān),有強烈的調(diào)侃戲謔意味。

      卷三《棋鬼》講述了一位將圍棋雅事變?yōu)橘€博的書生故事,他因癡迷圍棋而傾家蕩產(chǎn),身化餓鬼尚不懸崖勒馬,終于被罰下地獄“永無生期”。篇末“異史氏曰”有云:“見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見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1] 798其中“所欲有甚于生”,意謂沉迷于某種癖好,可以超過對生命的渴望,語本《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 265孟子原意為闡述舍生取義的道理,蒲松齡因“弈”與“義”同音,就巧用自己非常熟悉的《孟子》語句調(diào)侃了棋鬼已經(jīng)變態(tài)的癖好,顯示出蒲松齡行文之狡黠與幽默感。

      在小說的一般性敘述中,夾用“四書”語詞,也可收非同尋常的幽默效果。如卷六《愛奴》:“又視腰間,裹黃金數(shù)鋌,卷懷之?!?[1] 1752所謂“卷懷”,這里就是收藏起來的意思,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2] 163孔子之語屬于以物為喻,是藏身隱退、收心息慮的意思。蒲松齡不使用“取之”二字,而特用“卷懷之”三字,化《論語》具有比喻意味的行動為小說中的實有舉措,亦得耐人尋味之妙趣。

      三、對“四書”有關(guān)文字取境性的借鑒

      《聊齋志異》借用“四書”中的有關(guān)情境或意境融入于小說文本,可稱“取境性的借鑒”,運用得當(dāng)也妙趣無垠。

      卷一《勞山道士》:“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諸門人環(huán)聽奔走。一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1] 56所謂“不可不同”,意即應(yīng)當(dāng)共同歡樂今宵,語本《孟子·梁惠王下》:“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藷o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4] 26-27勞山道士之客所言“不可不同”正是基于孟子的“與民同樂”的思想,蒲松齡的描寫屬于“取境性的借鑒”。今天的注家逢此若不出注,作者有意會通儒、道的思想就難以顯現(xiàn)了。

      卷二《連城》中連城與喬生的生死之戀是建筑于“但得真知我,不諧何害”的基礎(chǔ)之上的,愛的精神性因素超越于尋常的男歡女愛,執(zhí)著之中明顯帶有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否則就寫不出如此真切感人的文字。這對戀人在陰間相遇,喬生對連城說:“卿死,仆何敢生!” [1] 530意謂你死了,我怎能還活在世上。這是借境并反用《論語·先進》中的一段文字:“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 117注家不注,喬生這段話的儒者韻味就喪失殆盡了。

      卷六《呂無病》雖非《聊齋志異》中的名篇,讀來卻情義纏綿,催人淚下,特別是呂無病奔波京師向?qū)O生報告其子阿堅遭難的描寫,失聲而言,話僅半句即倒地消逝:“久之久之,方失聲而言曰:‘妾歷千辛萬苦,與兒逃于楊……句未終,縱聲大哭,倒地而滅?!鼻宓鱾愑性u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纏綿悱惻,絕妙文心,從左氏得來。讀至此,為之泣數(shù)行下?!?[1] 1637所謂“逃于楊”僅半句話,卻有意暗用“四書”典,語本《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4] 335蒲松齡七律《嘲雪灰禪師破戒》其三:“縱使離經(jīng)非叛道,喜看逃墨漸歸楊?!?[8] 674小說以“逃于楊”暗示其子阿堅落腳處,制造懸念而外,也為下文“或言五十里外有楊谷,遣騎詣訊,果得之”伏線 [1] 1638;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三字出自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并“愿為康成文婢”的呂無病之口,照應(yīng)了篇首孫生測試呂無病并獲肯定的描寫,極端危難之中的話語仍洋溢濃厚的書卷氣,正是作者塑造呂無病形象的不可或缺之筆。這種順手牽羊般對于“四書”取境性的借鑒,極易為注家與讀者所忽略,從而湮沒了作者精心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片苦心。

      猜你喜歡
      四書借鑒聊齋志異
      論陳普《“四書”講義》中的“為學(xué)”思想
      《聊齋志異》:不一樣的魑魅魍魎
      傳統(tǒng)的新芽,國學(xué)的新發(fā)
      ——《四書釋注》讀后
      論《聊齋志異》的悲劇意蘊
      《聊齋志異》與前四史
      朱熹的《四書》與“五經(jīng)”
      《大學(xué)》在《四書》序列中的位置
      武穴市| 清涧县| 资中县| 万年县| 运城市| 秦皇岛市| 剑川县| 昆明市| 钟祥市| 始兴县| 兴国县| 鸡东县| 东丽区| 博湖县| 莆田市| 阳高县| 贵溪市| 胶南市| 沙田区| 翼城县| 泽普县| 华宁县| 武宁县| 九江县| 霍林郭勒市| 昭平县| 武汉市| 石首市| 巴塘县| 弋阳县| 泾川县| 哈尔滨市| 肇州县| 祥云县| 龙南县| 陆良县| 应城市| 惠州市| 日土县| 寿光市|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