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職業(yè)院校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與研究
文/韓芳
摘要:學習動機對英語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影響學習行為的發(fā)生,還影響到學習行為的過程和結果。本文通過問卷形式對蘇州技師學院2011級南理工本科班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旨在發(fā)現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原因,并期望結合教學實踐,找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學習動機
作者簡介:韓芳(1984.01-),女,安徽省潛山縣,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志碼:A
一、 研究背景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進入中職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在初中階段成績比較落后,有較濃厭學情緒。他們普遍存在英語底子薄,英語學習動機水平低下,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等問題。另外,“因為來學校,所以要讀書;因為學校開了英語課,所以要學英語”此類現象十分普遍。因此,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我們有必要設法提高中職生的英語水平和能力,而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維持是第一步。
二、 研究的理論基礎
Csikszentmihalyi和Nakamura(1989)認為,如果個體對學習過程本身產生興趣,學習就是為了在該行為中得到滿足,那么這種動機就是內部動機;當采取某種行為純粹是為了獲得該行為以外的某種東西時,這種動機就是外部動機。也就是說,內部動機不僅能使外語學習者本身能激發(fā)興趣和愉悅,又能提高學習者本人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性。而外部動機則是學生為了得到什么獎賞或避免挨批或是其他的外在原因才學習外語的。因此,英語動機不僅影響學習行為的發(fā)生,還影響到學習行為的過程以及結果。鑒于此,教師有必要弄清楚如何激發(fā)并維持住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文通過問卷形式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進行了調查,旨在發(fā)現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原因,并期望結合教學實踐,找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方法。
三、 研究的問卷分析及結論
筆者以蘇州技師學院2011級數控加工專業(yè)3個本科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設定,共8個題項。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認真填寫。問卷共發(fā)放95份,除兩份問卷因填寫不完整導致無效外,其余93份均有效。以下是本次問卷調查的數據統(tǒng)計:
蘇州技師學院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結果
在這張表格中,一共8個題項。題1,4,5是對學習目的的調查;題2、題3和題6是對外在學習原因的調查,題7和題8是關于內在興趣和態(tài)度。每一題各設了5個答項,其中“很同意”、“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這四個選項可以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一般”則表示學生對這個問題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或態(tài)度。題1中有多于60%的人認為自己學英語的目的只是為了通過考試,順利畢業(yè);題4和題5中不到一半的人為自己設立更好更實用的英語學習目的。從題2、題3的百分比分布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外在學習動機不足;題6的百分比則表示有一部分同學很重視英語的實用性,認為掌握英語這一種技能是很必要的;題7則反映出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不足,對英語興趣不大;題8則看出部分學生對英語的態(tài)度僅僅是通過考試就行。
從本次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存在明顯不足。而從百分比數據看出一個奇怪現象,題1和題8因涉及考試、畢業(yè)等與學生利害相關的問題,多數學生有明確的態(tài)度;題2至題7均有3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一般”這個選項,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無興趣,無動力,僅僅為了通過考試。
綜上所述,激發(fā)職業(yè)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已迫在眉睫。
四、 對教學的啟示
1. 明確學習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前提
從調查中看出,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們的英語學習都是被動的,強迫的。而低效的學習方法也降低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事實上,如果學習者缺乏學習動機,就不會主動采納學習策略,也不會去主動運用使用英語。(李雪梅,2011)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細化目標,由易而難,由近而遠,逐步實現。同時,非常有必要去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穿插介紹各種好的學習方法,并鼓勵督促學生去實踐。
2. 豐富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是關鍵
內在興趣的培養(yǎng)無法從外部強賦,需要靠誘發(fā)和積累。(楊志霞,2013)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當學生水平層次不齊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主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多樣化。課堂活動可以不局限于書本內容,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適當增加英語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東西方差異等方面的知識,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學模式也可以不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引入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活動可以不局限于課內,可將其延展到課外。比如,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級集體活動,如英語小品表演比賽,英文歌曲比賽等,寓教于樂,或許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 多元評價,發(fā)揮好考試指揮棒的作用
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都把“通過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那我們就應該更好地利用考試這個指揮棒,把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激發(fā)出來。期末考試的評分方式是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期末成績的比重如此大,讓很多學生都把重點放在期末考試上,因此可以向學生說明,期末成績是要結合平時的努力程度、課堂表現、平時作業(yè)等來綜合評定。而在平時布置作業(yè)時,應實際考慮學生的英語基礎,布置相應水平的作業(yè),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yè),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基礎較差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根據不同的作業(yè)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模式,如等級評價模式、評語評價模式等,讓學生在注重最終成績的同時,不得不注重自己的平時表現。
4. 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抓住課堂“四十分鐘”
根據楊志霞2010年針對170名大三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喜愛的教師具有以下共性特征:1.能提高學生的上課興趣,搞活課堂氣氛,授課不死板,授課內容越貼近就業(yè)內容和實踐內容越好,多補充課外內容。2.上課形式豐富多樣,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3.備課足,上課和藹可親,認真嚴謹,有趣易懂,可以讓學生受益匪淺。針對以上特征,教師應調整提升自己,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還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師德素養(yǎng),從教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讓課堂四十分鐘能得到最大的使用。
五、 結語
本文是根據在蘇州技師學院所做的問卷調查而進行的分析與研究,由此研究可以發(fā)現,影響外語學習動機的因素是復雜的,可以說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是一項系統(tǒng)過程,需要廣大英語教師、教學管理者和學習者的通力合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雪梅. 大學英語學習困難生英語學習動機缺失的原因研究. 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85)
[2]楊志霞. 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影響因素及對教學啟示的研究. 大學教育,20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