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芳
時間,像握在手里的流沙,不停地悄悄流逝。轉眼間,我已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工作八年了。這八年的時間里,我漸漸褪去了初登講臺時的青澀,積累了一些教育教學經驗,同時,在這八年的時間里,我的身份也在不停的變化:老師,媽媽,家長……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自己角色身份的變化,我的教育思路也在慢慢地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
一、我是老師—按部就班
仍然記得第一次走進校園,聽到學生喊“老師好”時自己羞澀的樣子;依稀又看到自己為適應角色,做好工作努力拼搏的影子。入校第一年我承擔了一年級數(shù)學兼六年級信息技術課程。六年級的孩子個頭有的比我都高,對于新來的老師他們很熱情,所以課堂紀律很難把控。那個時候總是擔心他們的熱情讓我的課堂紀律收不住,所以我努力克制不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雖有點不盡人情,但感覺很無奈。一年級的同學,雖比較容易“唬住”,但他們的自控能力很差,課堂上除了要傳授知識,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學困生,我常為簡單的題目講多遍還不會而苦惱,每次測試我班的學困生最多,為此我常利用課下時間給他們“開小灶”,雖付出了很多,但效果不明顯。
二、當上媽媽——多了寬容和理解
2012年我當上媽媽,有了自己的寶寶。休完產假回到學校我還是接手原來的班,還記得當時校長看到我回來說:“你一回來,你班那幾個搗蛋鬼明顯老實了?!蔽抑肋@是校長對我的認可,心里很高興。但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問題了:幾個月的時間不見,班里那些平時我表揚多的同學非常喜歡我的回歸,而從那些平時受我批評多的孩子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絲恐懼。我在傷心失落之余思考:自己就那么可怕討人厭嗎?為什么會這樣呢?于是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一些做法讓他們感到恐懼呢?回想到在家對兒子的溺愛,包容他的缺點,賞識他的行為。但在學校,我卻無視那些同學們的優(yōu)點,而是一再放大他們的缺點。雖說出發(fā)點都是為孩子好,但孩子們也是有自尊的,他們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
我想所有學生在家都是受家人百般寵愛的,我對兒子的賞識我的學生們在自己的父母身上也能得到,于是在自己從那刻起,我學會了俯下身子與孩子交流,聆聽她們的心聲。對那些調皮的同學們,我會多和他們接觸,用行動表示老師是關心愛護他們的,讓他們不要抵觸老師,慢慢地,他們便能接受老師的教導了;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我會更關注他每節(jié)課的知識都學會了嗎?而不是測驗完后對他的指責和失望。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是他們在前進的路上遇到了困惑,只要我們給予理解和指導,相信他們一定能行!
三、成為家長—注重家校合力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的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時間了,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家長。每天看到兒子不太情愿地去上幼兒園,我心里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擔心,擔心孩子的吃飯、睡覺、安全。一個多月的煎熬,孩子在幼兒園老師的關心幫助下,完全適應了新生活。我感到欣慰和感謝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深刻體會到所有家長的良苦用心。家長把一個毫無生活經驗,在家需要專人看護的孩子,送入學校大家庭中,不僅希望他們努力地學習知識,更希望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健康快樂地成長。老師身上肩負的是所有家長的希望和信任。想到這一點,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我會設身處地為孩子和家長著想,與他們交流,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我也慢慢理解了,原來很不喜歡的現(xiàn)象,比如放學隊伍還沒解散時,就有家長趕來隊伍中幫孩子拿書包和水壺,在我看來他破壞我的規(guī)章制度,但在家長看來,那是對孩子一種出于本能的愛。雖然現(xiàn)在我仍不允許這種情況,但我會改變策略了:去引導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評。相信同學們和家長理解了老師的用心,定會慢慢去改正!同學們越來越好,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愿望!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以這三種身份與我的班級,我的學生們在一起,為他們傳授知識,做人的道理,見證他們的成長。期待兒子在幼兒園健康快樂地成長,期待我的學生在我的帶領下學得更加輕松愉快,更期待自己能有更好的方式服務于我的學生、我的班級和我的學校!
(作者單位:山東德州市新湖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