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銘+肖煒清
一、動手操作,整體感知
多媒體課件出示一組平行線。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平行與垂直,用你敏銳的眼睛觀察,這是一組什么線?
生:平行線。
師:如果在這組平形線上添加兩條直線,與它們相交,圍成一個四邊形,可能會是什么圖形呢?
生1:有可能是長方形。
生2:平行四邊形。
師:大家都有了想法,想不想動手試一試?用小棒代替直線,在這組平行線上擺一擺,看你能圍成幾種不同的四邊形。(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學生將有代表性的四邊形在黑板上展示出來。)
【評析】執(zhí)教老師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參與到研究對象——圖形的構造與生成中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先進行想象、猜測,先思考后操作,減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在兩條平行線上添加兩條直線,圍成了這么多不同的四邊形。(指第一個圖形)這位同學添加的兩條直線剛好也是一組平行線,這樣就圍成了一個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在一組平行線上添加另一組平行線。)大家還記得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嗎?
生: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
師:(指著第二、三個圖形)添加兩條直線,圍成的四邊形還有可能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正方形。
師:(指著第四、五個圖形)這兩位同學很有意思,兩根小棒隨便一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圖形,你們認識嗎?
生:梯形。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在一組平行線上添加兩條不平行的直線,并不斷變化添加的兩條直線的位置,構成不同的梯形。)看來,在一組平行線上添加兩條直線,圍成的四邊形可能是我們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還可能是一種新的四邊形——梯形。(板書課題:認識梯形。)
【評析】一開課,教師緊緊抓住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聯系,從四邊形這個整體入手進行操作演示,既復習了舊知,引出新知,又使學生直觀感知了梯形的特征及其與其他四邊形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為新知的學習和建構奠定了基礎。
二、探究特征,建構概念
(一)探究梯形的特征
1.觀察比較,初步發(fā)現。
多媒體課件呈現學生圍成的3個梯形。
師:觀察這些梯形,它們和我們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相比,有什么特征?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生1:我發(fā)現梯形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有四條邊、四個角,說明梯形是一種什么圖形?
生1:四邊形。(師板書:四邊形。)
生2:梯形有一組對邊平行,有一組對邊會相交。
師:請你指出哪一組對邊平行,那一組對邊會相交。(生用手比劃。)會相交,也就是不平行。另外兩個梯形也是這樣嗎?請你來邊比劃邊說一說。(板書: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評析】對于梯形特征的發(fā)現,教師沒有局限于讓學生單純地觀察梯形,而是引導學生將梯形與平行四邊形進行對比觀察,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學習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學生在圖形“異”與“同”的比較中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
2.呈現變式,深化認識。
師:有時候平行線的位置還可能是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出示3組平行線。)
師:如果要在這幾組平行線上添加兩條直線圍成梯形,兩條直線可以怎么擺呢?
生:擺成八字形。
師:擺成八字形,添加的兩條直線會是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生:不平行。
(多媒體課件演示在3組平行線上分別添加兩條不平行的直線,圍成方向、形狀、大小不同的梯形,并抽取出來。)
師:這些圖形七倒八歪的,你確定它們也是梯形嗎?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都是有一組對邊平行,有一組對邊不平行。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上面3個梯形旋轉成水平方向的梯形,果然是梯形。)看來一個圖形是不是梯形跟它的方向、位置和大小沒有關系。
【評析】在觀察標準圖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呈現變式圖形,學生進行觀察辨析,既強化了新知,又透過現象抓本質,對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3.歸納概括,形成概念。
師: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梯形呢?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生: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而且還要是四邊形。
全班學生讀課本上梯形的概念。
師:課本和我們說的有點不一樣,它沒有說“另一組對邊不平行”,是課本說得不夠完整嗎?
生:不是,因為課本說了“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只有”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師:對!課本這樣說更簡潔。(板書:只有。)
【評析】從梯形是“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過渡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學生經歷了兩次抽象概括,并在對話、修正、完善的過程中建立了梯形的概念,形成了對梯形全面、準確的認識。
4.判斷辨析,固化表象。
(1)聯系生活:生活中你在哪些物體的表面見過梯形?
生1:有梯形的積木。
生2:梯子上也有梯形。
生3:一些凳子的表面是梯形。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表面是梯形的物體,請看大屏幕。(多媒體課件呈現足球門框側面、大壩橫截面、音響側面、梯子正面等典型材料。)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從“形”的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發(fā)現梯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眼光,從而加深了對梯形特征的認識。
(2)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梯形,哪些不是,為什么?
【評析】在概念教學中,教師除了從正面揭示概念的內涵,還適當地運用了反例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對正例與反例的辨析、判斷,拓展了概念的外延,加深了對概念內涵的理解,鞏固了對梯形的認識。
(二)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畫高
1.梯形各部分名稱。
師:和平行四邊形一樣,梯形各部分也有它的名稱。(多媒體課件演示在上面判斷題中的6個梯形上分別標出底和腰。)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梯形的兩底平行,腰則不平行。
師:你發(fā)現了平行的一組對邊是梯形的底(板書:底),不平行的對邊是梯形的腰(板書:腰)。
師:梯形有兩條底,為了區(qū)分,我們把比較短的底叫做上底,把比較長的底叫做下底。(板書:上底 下底。)
【評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梯形的底和腰的特征,同時掌握它們的含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畫高。
師:你能找到梯形的高嗎?
學生在梯形學具上比劃。
師:你能畫上去嗎?
生嘗試畫梯形的高。
師:這位同學是怎么畫的?
生:從上底向下底畫垂線。
師:這位同學的畫法告訴我們,兩底之間的距離就是梯形的高。你還能找到別的高嗎?
學生在梯形學具上比劃。
師:這說明梯形的高有多少條?
生:無數條。
師:是的。在從梯形的兩底上的任意一點向對邊畫一條垂線,都是梯形的高。你會畫嗎?試一試,在練習紙上畫出梯形的高。(學生獨立畫高。教師巡視,展示學生畫出的梯形的高,全班進行評議。)
【評析】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經驗,放手讓學生互教互學梯形的高的畫法,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了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三)認識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師:在梯形的大家族中,有的梯形很特殊,你們發(fā)現了嗎?(多媒體課件出示圖形。)
生:第2個梯形比較特殊,因為它有一個角是直角。
師:有直角的梯形我們把它叫做直角梯形。這里還有直角梯形嗎?
生:⑦號是直角梯形。
師:還有哪個梯形也比較特殊?
生:⑥號梯形也比較特殊,它的兩條腰一樣長。
師:兩條腰一樣長的梯形,我們把它叫做等腰梯形。你還能找到別的等腰梯形嗎?
生:①號是等腰梯形。
【評析】教師再次利用辨析、判斷的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使學生經歷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對概念的學習層層深入。
三、拓展應用,發(fā)展空間觀念
師:我們認識了四邊形中的新成員——梯形,還認識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下面請你們發(fā)揮想象,我們來玩一個圖形魔術,好不好?
多媒體課件出示下列圖形。
師:這里有什么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如果讓你從中選擇兩個圖形任意交叉擺放,使重疊部分是梯形,你會選擇哪兩個圖形呢?
生1:我會選擇長方形和三角形。
師:長方形和三角形能夠重疊出梯形嗎?我們來試一試。(多媒體課件演示:拖動長方形和三角形,使它們重疊,同時不斷旋轉三角形的位置。)
師:這位同學的想象力很豐富,說得好。還有誰想說?
生2:還有正方形和三角形。
生3:我覺得還有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
多媒體課件演示,證實學生的猜測。
師:同學們,你們?yōu)槭裁炊歼x擇了三角形呢?是利用了它什么樣的特點?
生:利用了三角形沒有一組平行的邊的特點。
師:很好!利用了三角形相鄰的兩條邊相交,也就是不平行的特點。那么,你們又是利用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什么特點呢?
生:利用了它們的對邊平行的特點來作為梯形的底。
師:你們太厲害了。圖形魔術繼續(xù)變,如果把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交叉擺放,會重疊出什么圖形呢?
生1:可能是長方形。
生2:可能是平行四邊形。
多媒體課件演示。
師: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交叉擺放,重疊出來的部分有沒有可能是梯形呢?怎樣擺放,重疊的部分才會是梯形?請利用你們手上的學具擺一擺。(生動手操作。師巡視指導,最后進行展示交流。)
生:(上臺展示,指著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鄰邊)用這兩條邊做梯形的腰,把長方形擺上去,就可以重疊出梯形。(轉動長方形)這也是梯形。
師:你為什么想到用兩條相鄰的邊做梯形的腰呢?
生:因為對邊是平行的,所以鄰邊才不平行。
師:兩條鄰邊相交,就不平行,用它們作為梯形的腰,確保了重疊出來的圖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就一定是梯形。你能夠依據梯形的特征來思考。太棒了!
【評析】拓展環(huán)節(jié)的練習設計具有開放性、層次性和趣味性,充分發(fā)揮了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教學作用。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在想象、推理、觀察、操作與交流中經歷思辨的過程,鞏固了對梯形特征的認識,同時滲透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聯系與區(qū)別,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評】
《認識梯形》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教師在執(zhí)教該內容時,注重突出以下幾點:
一、把握知識聯系,著力于概念系統(tǒng)的重構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知的發(fā)展不是一種數量的簡單積累過程,而是認知結構不斷重新建構的過程。本課教學沒有把對梯形的學習單獨割裂出來,而是站在概念系統(tǒng)的高度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無論是新知的引入,還是對梯形特征的探究,教師都將梯形置于四邊形這個大的概念系統(tǒng)中,引導學生發(fā)現梯形和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從而深刻地把握梯形概念的本質,初步實現概念系統(tǒng)的重新建構。
二、遵循認知規(guī)律,注重學生親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課中,教師先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新圖形的構造與生成中,進而利用豐富典型的直觀材料引導學生在對比觀察、發(fā)現概括、辨析應用中親歷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不斷修正和完善對梯形這一概念的認識。執(zhí)教老師注重以問題為導向,將操作、觀察等感知活動與想象、辨析、判斷、概括等內在思維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邊思考邊操作,使學生由直觀到抽象地建構梯形的概念。
三、培養(yǎng)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心理學研究表明: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是多種感官協同活動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參與數學活動,同時發(fā)揮直觀與操作、想象與推理在學生形成幾何概念以及空間觀念中的作用,組織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觀察、操作和有條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具體事物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從而獲得清晰、深刻的表象。
四、巧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有力的支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北菊n教學中,對于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使其轉化為形象直觀的畫面。例如,引入新知時,執(zhí)教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在一組平行線上添加兩條不平行的直線,動態(tài)構造出多個梯形,讓學生直觀感知“梯形有一組對邊平行線,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特征。特別是在“拓展應用”環(huán)節(jié),學生想象用兩個圖形重疊出梯形的過程,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拖動圖形進行演示,將學生的想法動態(tài)地呈現出來,突破了學生空間想象的難點。
(注:本課在廣西第十二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獲得一等獎。)(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