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林
[摘 要]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高中地理課堂應該怎樣構建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用案例教學打造生命化的地理課堂做一些探討。“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師從生命的角度重新審視地理課堂教學。
[關鍵詞] 新課程 地理課堂 案例 生命化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6058(2015)34 0115
一、案例教學使地理課堂閃耀生命的光芒
2014年10月,筆者有幸參加了某市某中學主題為“活動·嘗試·探索”的優(yōu)秀課展示暨課例研討的地理觀摩課,其中一位授課教師給筆者觸動很大,從她的設計思路中體驗到了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開放性的知識拓展延伸和有計劃地設置思維障礙的演練。下面就以這位教師的案例教學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1.在教學理念上,教師能準確把握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安排教學活動,恰當把握學生對地理學習指導的度,具有較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如《交通運輸布局》第一階段課前熱身活動“先給學生區(qū)分交通運輸類型和線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得很到位,為第二階段的質疑、解惑、啟發(fā)、點撥做了很好的前置鋪墊。
2.在教學設計上,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出“自己動手設計交通路線”的實踐案例,使學生面對適度的學習困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就學生經常在哪一環(huán)節(jié)出錯把握有分寸,凸現(xiàn)了把“細節(jié)做亮”,避免學生在解題中經常出錯。在培養(yǎng)學生在地圖上學會學習的能力方面,精選一個未被設計的地理示意圖(圖1)作為模板。
圖1
然后展開案例分析,讓學生活動:
第一步:請你規(guī)劃一條某鎮(zhèn)到港口的交通運輸線路?!囵B(yǎng)學生的讀圖與思考能力。讀圖能力是形成地圖能力的基礎,學生對地圖中蘊藏的地理信息充滿好奇心。因此,教師抓住這一時機,引導學生去了解地圖,把學生帶入地圖世界,讓學生分組討論,形成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樣的活動,彰顯了新課程理念“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第二步:讓各小組推選具有典型特征的路線進行展示。——強調培養(yǎng)學生形成性評價的能力。教師把不同的路線歸類后,適時提出問題各種運輸線路的優(yōu)缺點是什么,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個問題:從各種路線中你認為最優(yōu)的路線是什么?影響交通線路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在這一過程的指導上,教師“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fā)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xiàn)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
第三步:對比實際交通路線,印證選線的區(qū)位因素?!囵B(yǎng)學生綜合思考的能力。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給學生出示實際的交通路線,讓學生明確交通線路選擇要綜合考慮實際問題,指導學生注重比較分析,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本節(jié)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探究能力,充分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自主、合作、探究三個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通過這次聽課,筆者體會到地理案例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構建生命化的地理課堂,所以本文就怎樣運用案例打造中學地理生命化課堂做一些探討。
二、對生命化地理課堂教學的理解
生命化教學是一種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在師生關系上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化的感受,并啟發(fā)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事物。學生有疑時,解于學生;學生思考、活動時,“侍”于學生,是尊重和平等對待學生的有機體現(xiàn)。
生命化課堂教學是有秩序的課堂教學。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具體學習環(huán)境中指導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二是指導學生充分認識具體學習方法的適用范圍。學習方式指導應從根本上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終身受益。
生命化課堂教學是教學模式的轉變?!敖虩o定法”,生命化課堂的基本要求不可缺少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富有生命意義的教學模式。
生命化課堂教學是一種理念,只有深刻地體會到這種理念的精華,靈活運用,才能真正讓課堂教學綻放生命異彩。
三、實施地理案例生命化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步驟
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基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根據(jù)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xiàn)場”,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1.課堂氣氛
教學實驗表明,樂趣、愉快以及與知覺關聯(lián)的平和、愉悅、輕松的心境,對智力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地理課堂教學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 訓練能力的過程,亦是教師與學生情感溝通、思維碰撞、展示共進的發(fā)展過程。營造一種師生心意相通、交流合作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極大地吻合學生“安全”的心理需求,能夠使學生充分得到展示。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言語、表達與評價的價值。上課前,教師要有充滿激情的導入詞,可引導學生產生相應的學習情感,形象直觀的動作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可有效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完美地回答教師的問題后,可用鼓勵的語言給予表揚:“你的想法比老師的更完美,希望你通過每一次深入的思考獲得更大的進步?!笨梢姡瑢捤傻恼n堂氣氛對地理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2.學習體驗
課堂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陣地,也是教師和學生親密接觸的舞臺。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形成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值得我們去努力,去追求。筆者今年任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單元部分內容難度大,如《地球的運動》學生理解困難。如果用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照本宣科,學生既不容易理解,又沒興趣。筆者嘗試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調動他們的學習情趣。如講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時,先請學生用手臂演示一天當中太陽的運行路徑,然后請其他學生觀察他的手臂在什么時候舉得最高,得出手臂指向正南時,太陽高度最大,此時為當?shù)卣?。接著再請學生用手臂演示當?shù)卣缣柛叨仍谝荒戤斨械淖兓闆r(學生演示冬至最低,夏至最高),教師給予肯定,表揚他觀察細致,演示正確。通過學生自己的演示,比較輕松地突破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這個難點。在講黃赤交角為什么會引起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時,筆者讓學生甲扮演地球,學生乙扮演太陽(此學生伸出的手臂表示直射的陽光),先假設地球直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學生可以看出,學生乙手臂始終指向學生甲胸部某一位置(即赤道)。當學生甲斜著身子(另一學生幫助)繞學生乙轉動時,學生乙手臂有時指向學生甲的胸部,有時指向他胸部以上或以下。學生興趣盎然,笑聲一片,在快樂中突破了教學難點。
3.學習方式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習方式有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結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存在的價值,彼此是互相關聯(lián)的關系。但是傳統(tǒng)學習方式過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冷落發(fā)現(xiàn)和探究,從而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強調學生記憶、背誦、模仿、做題,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好奇心的激發(fā),缺少對親情、人性的體驗,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反而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把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的認識活動凸現(xiàn)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4.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的開放主要分為四類,一是課堂上教學過程的開放。如新課的引入可以提前指導學生準備,學生會從自身的角度來準備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話題,這樣不僅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生活,拉進師生距離。再如結尾的總結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這樣對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學習的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也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換個案例進行總結,看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如何,是死學學死了還是活學活用。還有教學過程不一定要完整齊全,可根據(jù)內容進行刪減。二是課堂教學時間的開放。時間的開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課堂45分鐘的使用權,應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利用少量的時間進行組織和指導即可;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無處不在,不應局限于課堂的45分鐘時間,可以指導其在平時的生活娛樂中進行學習,將課堂學習的時間進行延伸。三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師要研究教材,用好教材,而不僅僅是教好教材,特別是案例教學,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學生的案例,還要能將案例進行遷移。四是課堂評價結構的開放,不應是單一的考試結果的評價,而應是多元化的評價。因為考試結果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歷史遺留因素、學生心理身體健康狀況等,它會掩蓋現(xiàn)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階段性特點,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所以,課堂評價應該客觀而又全面,肯定學習者每一個方面的進步,讓學生在欣賞中樹立信心,并通過不斷的成功體驗激發(fā)學習的內動力,由強制接受到主動發(fā)現(xiàn),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結構、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結構都要開放,這樣可以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時空更加廣闊。
四、創(chuàng)設“動態(tài)生成”,打造生命化課堂
“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我們從生命的角度重新審視地理課堂教學。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比绻麑⒔虒W比喻成一次旅程的話,終點是有的,那就是三維目標,不過,在沿途如果你是知識豐富、思維靈動,又善于發(fā)現(xiàn)的導游的話,你的團隊必定能和你一起享受到一次“充滿激情的行程”。“充滿激情的行程”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在動態(tài)生成的生命化地理課堂上找到了答案。在師生自主構建教學活動,并以體驗、體悟、思辨的方式深刻升華主題的教學過程中,當課堂出現(xiàn)有價值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時,獨具慧眼的教師會善于捕捉并及時納入臨場設計,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中,使課堂生成出人意料的精彩。這些精彩,往往為我們打造出一個個生動活潑、充滿人性的生命化教育的課堂。通過生命化課堂的師生對話,學生能帶著微笑收獲未知的認知、求知的欲望以及成長的信心,在課堂上勇于質疑,摒棄海綿式思維方式,學會淘金式思維方式,主動追求文化趣味,追求思維發(fā)展。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