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快樂是一種選擇,你要逗留在抱怨的狀態(tài),還是選擇跳脫,讓自己更快樂些,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樂可以靠自己去經(jīng)營,無論是通過生活細節(jié)或工作,甚至通過調整自己的正向能量,為身邊人解開負能量枷鎖,營造正向的職場氛圍。
建立能力戰(zhàn)勝壓力
在職場上,你會覺得有壓力,以致工作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正在跨出你平常的舒適區(qū),面對不熟悉的事情、眼前任務不是能力范圍內,抑或還沒找到方式可以發(fā)揮,才促使你倍感壓力。壓力因人而異,比如第一次參與演講的人,覺得那是天大的壓力,如果你擁有演講經(jīng)驗,現(xiàn)在的壓力還會那么強烈嗎?
舉一個例子,一位服務員因為無法解決顧客投訴而感到壓力,同樣的情況,另一位同事卻輕松擺平了。可見這位同事對此狀況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壓力,那是因為她或許有過類似經(jīng)驗,也或許有很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所以客戶投訴對她來說問題不大。相反,前一位同事因為缺乏安撫客戶情緒的能力,因此壓力和自己的能力有莫大關系。你不會做的,它對你來說是種壓力;反之,你擅長的,它是一種習慣。所以壓力來了,你只有去面對和學習,它才會減少。
關鍵是壓力來時,如何面對?是把壓力轉為動力,還是選擇退縮?
人在面對工作上的無力感或壓力,都會有種想要退縮的感覺,但是,一旦逃避了,問題仍舊存在,壓力持續(xù)蔓延,你會快樂嗎?
所以,選擇承受壓力,還是選擇快樂?
想要快樂,就要自己制造。很多人認為快樂的人就是沒有煩惱、事事皆順利,讓人好羨慕哦!錯了!你眼前所看到這位“快樂的人”,不一定是什么都順利,事實上,快樂的人,無論身處在糟糕或惡劣的環(huán)境,都能適應和學習處理壓力??梢娍鞓放c別人和環(huán)境無關,而是取決于自己要不要快樂。
一般的快樂,可分幾個層次:
一是愉悅感。愉悅感是可透過在生活中做自己喜歡的事體會到,從感受生活獲得愉悅感,這也是重要的快樂來源。大熱天喝杯冷飲很爽、看部電影解解壓、看漫畫書開懷大笑、吃好吃的很滿足等。
這種方式的愉悅很即時且短暫,它來得快也散得快,往往需要不斷地進行,一旦多了會有反效果。
找出做什么事情能夠讓你開心,適度地進行,為自己制造快樂。
如何進行:你喜歡喝茶,并感覺喝茶會讓你心情愉悅,不妨每天給自己10分鐘時間,沖泡自己喜歡的茶。
二是參與感。不一定只有“開懷大笑”才是快樂,當一個人非常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何嘗不是一種快樂。那是因為你體驗到自己參與其中,得以發(fā)揮自己。
如何制造:一味覺得工作無聊、沒有挑戰(zhàn),只會讓你提不起勁,終日等著下班或等著下一份工作,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你肯定不快樂,即使有了下一份工作,你還是會覺得無聊。
你是“做你所愛”,或“愛你所做”?找一份能讓自己投入和發(fā)揮的工作,做不成自己喜歡的,也別就此氣餒,只要找出工作樂趣,當你努力的嘗試和學習,你會慢慢找到應對方式,發(fā)掘自己可發(fā)揮之處。
如何進行:既然選擇了,就學習調整自己投入在工作中、去發(fā)揮自己。樂趣可以是發(fā)掘當中找到可學習之處。
服務員每天只是端盤子很無聊,轉個角度,既然每天要面對不同的顧客,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練練我的語言啊!或是,通過面對客戶投訴,鍛煉自己的EQ?。∫院笥锌蛻敉对V,主動接受這差事,練習面對客戶投訴的能力。或者,擦拭桌子雖無聊,你也可理出一套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來擦拭桌子。
三是成就感。成就感源于超越目前的舒適區(qū)和能力區(qū),當你找到方式投入工作時,你就會開始進入自我超越的層次。
如何制造:我已經(jīng)學會泡咖啡,每天重復同樣的工作毫無新意,下一步,我要挑戰(zhàn)拉花。
如何進行:練習拉花方式,設定一個星期學會一個新的拉花。
獲得成就感的過程,需要投入時間、可能會面對挫折、幾次都會拉不好,就看你要一直守在泡咖啡崗位,選擇跨越舒適區(qū),還是挑戰(zhàn)從沒做過的新東西,你就會獲得成就感。
如何制衡職場壓力?
你要看你的壓力是否是能力不足,因為同樣的挑戰(zhàn),如果你的能力足夠強,你會很忘我、投入在那份工作上,可是過程其實很辛苦,就好像烘焙蛋糕,過程很復雜、不能有人打擾。
一位服裝設計師,有個想法,她要實現(xiàn)那個想法,但是可能會面對種種困難,如布料剪裁不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又要重新修改、拆、重做,制作過程很辛苦,但是設計師卻能持續(xù)投入,這便是一種忘我的境界。
有趣的是,他會如此是因為“他認為他可以應付”,可能不是他真的有這個能力,往往一個人有這種“我認為我可以發(fā)揮”,就會促使他一直去找解決方案,如果他認為無法應付的話,他可能就會放棄,所以有時候我們的能力往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善用自己的優(yōu)點及強項,投入生活是幸福的重要保證。投入感是來自你的能力和挑戰(zhàn)之間的平衡性,如果你的能力很高,但是挑戰(zhàn)很低,你懂得如何應付,這事情對你而言是很簡單的;相反,如果挑戰(zhàn)高,但能力還不夠,你難以應付,就會是壓力。
要壓力,還是轉為動力?同樣的心里緊張,對于不同人的心態(tài),可以轉換出不同舉動。一是在這種壓力的狀況下,你一味抱怨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是別人強壓在我身上的,壓力就侵入;二是同樣的心理緊張,可是你抱著我要去嘗試這事,即便讓人緊張,它就是個動力。
例如參與TEDx舉辦的演講,每位講者一樣都覺得壓力,最后是什么“觀念”取勝?
壓力的想法:在面對演講的壓力,大不了可以退縮,推辭主辦單位的邀請,何必承受這個壓力呢?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動力的想法:“好!雖然好怕、好擔心、想放棄了,可能我不行,可是我有一種要超越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就是我要面對它、克服它。
結論:只有接受這份挑戰(zhàn),才能面對過程中的辛苦,并給自己機會學習、克服,發(fā)掘自己的潛力,雖然過程會很煎熬,但是跨過去得到的成就感,是選擇回避所體會不到的。
例如老板分派的工作太多,報告又一直被退回,怎么辦?
壓力的想法:老板強壓在我身上,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任務。
動力的想法:我在做這件事情時,我的目標是什么?有什么是我要克服的?
結論:設定報告被退回次數(shù),從原本的4次變?yōu)?次,當你設定目標后,在寫報告過程中就會加以注意之前的錯誤,嘗試糾正寫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