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林
低年級的語文課上,教師常常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但是課堂上經常亂哄哄的,沒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到底應該怎樣指導學生加動作朗讀呢?下面筆者以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部分課文為例,談一談加動作朗讀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入情入境是基礎
加動作朗讀是以走進文本為基礎的。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感受的基礎上加上適當?shù)膭幼?,這時的動作才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插秧》第二小節(jié):“農民在插秧,插在綠樹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藍天上?!币晃唤處熥寣W生初讀以后,邊讀詩句邊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學生手做捏著秧苗的姿勢,在眼前和頭上煞有介事地比畫著。從學生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沒有理解詩句所描述的景象:農民在倒映有綠樹、青山、白云、藍天的水田里插秧,曲解了詩句的意思,所以表演也就南轅北轍了。因此,加動作朗讀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和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其次要誘導學生把自己當作文章中的人或物,細細揣摩、想象,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最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然地加上適當?shù)膭幼鳌?/p>
二、表情朗讀是重點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對信息交流的一個有趣研究表明:信息的全部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表情。可見表情在傳遞信息、表達情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進行表情朗讀,能夠更自然地反映出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使學生的朗讀更富表現(xiàn)力。因此筆者認為,加動作朗讀應以自然呈現(xiàn)的面部表情動作為主,并輔以恰當?shù)闹w動作。一般來講,進行表情朗讀時,讀到描述高興的內容時,可面帶微笑;讀到描述迷人的風景時,可略睜大眼睛,流露出向往的神情;讀到描述擔憂、疑惑的內容時,可略皺眉頭。如《一粒種子》中有這么一句話:“種子聽了很高興,又把身子挺一挺?!崩首x前半句時,要面帶笑容;朗讀后半句時,可略微挺一挺身子。
三、恰當表演是關鍵
一位教師教學《大熊貓》第三自然段時,讓全班學生起立,邊讀課文邊做自己喜歡的動作。學生時而“爬上爬下”,時而“用爪子抱著頭”,時而“擺動著胖乎乎的身子”,時而“走來走去找東西吃”,嘻嘻哈哈,做著怪狀,課堂一片混亂。這里加動作朗讀為什么收不到預想的效果呢?究其根本,在于表演有失妥當。要做到表演恰當,必須注意這幾點:1?郾不是每篇課文都適合加動作朗讀。一般來講,詩歌比較適合加動作朗讀,其他文體的課文比較適合進行表情朗讀。2?郾加動作朗讀應以手部動作為主,身體表演只能偶爾使用,否則就會嘩眾取寵,流于形式。3?郾所加動作不能太多,動作的幅度也不能太大,否則會直接影響朗讀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