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勁松
分層次教學的思想古而有之??鬃咏?jīng)曾提出“因材施教”的觀點,就是分層次教學思想的源頭。如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具體實施分層次教學?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一、什么是分層次教學?
分層次教學,就是教師在教授同一教學內容時,依一個班級優(yōu)、中、差生的不同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應的三個層次的教學深度和廣度進行合講分練,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學有所得,思有所進,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發(fā)展。這里的同步是有前提的,是優(yōu)、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而不是平行齊步向前,不是降低尖子生水平。分層次教學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
二、高中信息技術為什么要實施分層次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yōu)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shù)慕虒W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 ,“如果提供適當?shù)膶W習條件,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
(1)學生學習是有差異的,這是實行分層次教學的前提條件。學生的差異的存在,是我們教學工作者實行分層次教學的物質基礎。
(2)實行分層次教學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符合現(xiàn)實要求和社會發(fā)展。
(3)實行分層次教學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分層次教學”更有其必要性。首先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差異很大:由于家庭、社會、教育背景不同,有的學生能夠自己制作網(wǎng)頁、處理圖像、制作動畫,可以說比較精通電腦;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比如能自如地操作Windows,能使用基本的Office組件;而有的學生只會打點字,甚至有部分從未接觸過電腦。我市普通高中學校高一級是在全市招生,從農村初中升學上來的和在市區(qū)升學上來的,信息技術能力差別非常大。有些農村中學甚至在初中三年沒有開過信息技術課,學生對信息技術一無所知。而市區(qū)特別是本校的畢業(yè)生,經(jīng)過三年正規(guī)的教學,普遍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其次,學生在興趣方面有差異: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在課堂上能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進一步的提升;有的學生對電腦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以為來上課無非是來玩玩游戲、聊下QQ。第三,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有的學生求知欲望強烈,樂于并且善于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學生則是被動地等待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缺乏主動學習的欲望。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觀點客觀地認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學生層次確定后,教師還要能隨時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遞進”,這也是鼓勵學生學習的手段。
三、如何對學生劃分層次?
要實現(xiàn)分層次教學,首先就存在一個對學生如何劃分層次的問題。教師必須掌握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接受能力,個性差異,做到心中有人。我們大體可以把學生分成優(yōu)、中、差三個級別。優(yōu)秀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課程要求的大多數(shù)內容,存在一個如何提高、拓展、創(chuàng)新的問題。中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有一定了解,主要解決如何掌握、消化課程內容的問題。差的學生是對信息技術了解很少的那部分人,主要是如何進行掃盲和跟進的問題。
為了對學生進行劃分層次,在開學初就要進行調查了解。調查的方法主要是用問卷調查??梢赃@樣設計問卷:
[姓 ? ?名\&是/否\&班 ? ?級\&是/否\&家里是否購買了電腦\&\&每周使用電腦的時間\&\&使用電腦主要目的是\&\&對電腦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度\&\&鍵盤熟練程度\&\&Windows掌握程度\&\&office掌握程度\&\&圖像處理掌握程度\&\&動畫制作掌握程度\&\&網(wǎng)頁制作掌握程度\&\&編程和算法的掌握程度\&\&互聯(lián)網(wǎng)的掌握程度\&\&對信息技術是否感興趣\&\&\&\&]
每個調查項可以根據(jù)比重確定一個分數(shù),然后把學生的總分數(shù)加起來,進行量化對比。通過以上調查,可以對學生有個大概了解。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調查,在具體選修某門課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調查項目進行分析調整。
我們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素養(yǎng)測試、學生座談、自報層次、教師建議等來讓學生了解自己,讓老師了解學生,從而進行比較科學、合理的分層。另外,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對學生的層次進行調整。
四、如何實施分層次教學?
1.分層次確定教學目標
因為學生基礎不同,我們對教學目標也要分別確定。比如高二選修課《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學運動動畫的制作時,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掌握對象運動的操作就可以了,中等層次的學生可以學習運動時對對象進行顏色、透明度、大小的改變,高層次的學生可以拓展到對象的旋轉。不同層次的目標的確定,是分層次教學的一個關鍵因素。合適的教學目標分層,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所有學生更好的發(fā)揮潛能。
2.分層次上課
課堂教學是分層次教學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分層施教即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依據(jù)不同的分層目標,采用相應的學習起點、學習梯度與速度、學習方式,給學生不同的分層講解、分層練習,以期達到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動態(tài)過程。首先要顧及到占大多數(shù)的中層學生,同時在講課時要注意低層生的反應和跟進速度,及時調整講課的節(jié)奏。在設計例題時,要注意題目的覆蓋度,基本操作要讓低層學生能夠理解,同時能讓高層次的學生有所拓展、創(chuàng)新。
3.分層次考核、評價
信息技術課暫時沒有列入高考,因此學生不存在考試的壓力。這正好對我們實施分層次考核有利。為了正確評價學生在通過學習以后取得的進步,我們的考核的目的主要是看學生前后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差異。在考核時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用三份試題來進行考核,分別對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另一個辦法是用同一份試題來進行考核,試題講究梯度,能考查出三種學生的學習成果。另外,在考核中,要注意試題的多元性原則。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包括的內容很多,因此盡量要使得試題多元化,全面考核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己说牧硪粋€目的,是對學生形成一種鼓勵,讓學生在考核感到學習的成功時豎立更好的信心。當然,也不能因此使得試題太簡單,這樣就會使考核失去激勵作用,讓學生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只有對各方面進行平衡,才能正確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五、基于Internet的教學模式──分層次教學的最好方法
Internet教學模式包括教師、學生、課件、Internet和WWW技術。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把課件、文檔掛在Web服務器上,學生可以通過Internet訪問教師的Web站點來進行學習。學生可以自由地根據(jù)自己的基礎來選擇學習的內容,還可以在聽課時通過網(wǎng)絡來提問、發(fā)言、開展課堂討論等,非常適合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Internet教學模式主要有個別學習模式、一對一學習模式、一對多學習模式、多對多學習模式。其中多對多學習模式中,為學生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虛擬學習環(huán)境。它可以解決在分層次教學中很多難題。
首先是教材的分層次問題。在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很難或無法做到根據(jù)學生層次來編寫教材并出版紙質教材。但Internet上就簡單多了。我們根據(jù)教學大綱,可以編寫三個層次的教材放到Web服務器上,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基礎來進行學習、參考。
其次是課堂效率問題。分層次教學無疑要照顧到所有學生的情況,這時教師必須把三個層次的內容都進行講解,必然使得一堂課內容偏少,效率低下。在Internet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講解面對大多數(shù)學生的內容,對于高低兩個層次的學生的特別學習內容,可以放到網(wǎng)站,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一堂課的內涵就豐富多了。
第三是分層次練習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需要的時間往往是不一致的。Internet教學模式允許學生在任何時候提交作業(yè),教師只要在合適的時候去網(wǎng)上查看學生的上交情況就可以了。對于低層次的學生來說,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難度比較高的作業(yè),對于提高信息技術素養(yǎng)有很大的作用。
Internet教學模式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工作量要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要大。其次在技術上也對教師要求比較高,比如WEB服務器、FTP服務器、論壇的建立和維護以及教學課件的制作等技術,教師必須全面掌握。另外,還需要學校具備一定的硬件條件,比如最好有專用服務器和校園網(wǎng),這樣才能保障學生學習的速度和隨時隨地性。
當然,Internet教學模式也不是一個萬能模式。我們需要把經(jīng)典教學過程和Internet教學模式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分層次教學中的問題。
在信息技術課中實行分層次教學,響應了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提出的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的理念,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使得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挖掘出不同學生的潛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這種教學思想必然會促進信息技術和其它各學科教學的人性化,是一個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