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凡房
(山東省寧陽縣中醫(yī)院影像科,山東 泰安 271400)
?醫(yī)學廣角?
螺旋CT評價中心型肺癌侵犯心臟大血管的價值
郝凡房
(山東省寧陽縣中醫(yī)院影像科,山東 泰安 271400)
目的 探討螺旋CT對中心型肺癌侵犯心臟大血管評價的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66例螺旋CT檢查并經(jīng)病理證實的中心型肺癌病人,以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常規(guī)掃描及增強掃描,工作站利用后處理技術進行圖像3D或MPR重建。結果 66例中32例有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29例累及左肺動脈或主肺動脈,9例累及中心肺靜脈及左心房,3例SCT顯示腫塊與肺動靜脈存在脂肪間隙,1例SCT示腫瘤與肺動脈相鄰,脂肪間隙消失,但血管壁及管腔均無異常。49例非手術者腫塊均已侵犯大血管心臟或伴有縱隔廣泛轉移,不能手術切除。13例SCT顯示腫塊侵犯大血管心臟手術探查完全符合,不能切除。4例SCT顯示腫塊未侵犯心臟大血管,切除腫塊。故本組病例SCT評價中心型肺癌侵犯肺動靜脈及心房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100%、96.5%、98%。結論 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特別是利用后處理技術進行MPR和三維重建,可充分顯示縱隔內結構變化及腫瘤的毗鄰關系,對定界腫瘤及侵犯的范圍具有較高的敏感。
中心型肺癌;螺旋CT;價值
肺癌已成為我國人口死亡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社會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和人類自然壽命的延長,發(fā)病率還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所以醫(yī)學影像學在肺癌診斷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胸部CT掃描時肺癌綜合影像診斷中的首選檢查方法,臨床應用廣泛。手術切除是治療肺癌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螺旋CT對中心型肺癌侵犯鄰近心臟大血管的評價,對臨床醫(yī)生來決定能否手術、對手術過程中及手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本組66例全部采取螺旋CT檢查的病人,其中男55例,女11例。年齡41~76歲,平均58歲。全部病例均經(jīng)病理證實。50例作了支氣管鏡及活檢,17例開胸手術,其中4例行腫瘤及肺葉切除,另13例因腫瘤已侵犯中心肺動脈和肺靜脈而未能切除,僅行開胸探查及活檢。病理分類:鱗狀細胞癌40例,腺癌20例,未分化癌6例。腫瘤發(fā)生于右肺30例,其中右上葉14例,中葉4例,下葉12例。左側36例,其中上下葉各18例。腫塊直徑2~8 cm。所累及的支氣管均有不同程度狹窄或阻塞。22例合并阻塞性肺炎,14例合并阻塞性肺不張。
1.2 掃描方法
采用西門子Emotion16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shù):120 Kv,210 mAs,旋轉速度0.75 s/圈,螺距0.8。患者仰臥位,自肺尖至膈頂以層厚及層間距均為5 mm常規(guī)掃描。增強掃描,經(jīng)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00 mg/mL),注射速率3~4 ml/s,注射后30 s左右開始掃描。掃描結束后在工作站利用后處理技術進行圖像3D或MPR重建,以充分顯示腫瘤與鄰近大血管的關系。
66例中32例有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其中28例淋巴結相互融合成團。24例累及右肺動脈,29例累及左肺動脈或主肺動脈。動脈受侵時表現(xiàn)為與腫瘤相鄰的動脈管壁毛糙,管腔不規(guī)則,或被腫瘤包繞,呈鼠尾狀狹窄。9例累及中心肺靜脈及左心房,主要表現(xiàn)為肺靜脈變細,左房后壁僵直或伴有內陷。另3例SCT顯示腫塊與肺動靜脈存在脂肪間隙,血管壁光滑,提示未侵犯相鄰血管,手術探查情況與影像所見相符,將腫瘤完全切除。1例SCT示腫瘤與肺動脈相鄰,脂肪間隙消失,但血管壁及管腔均無異常,手術證實腫瘤與動脈輕度粘連,經(jīng)分離后完全切除。
判定腫塊侵犯心臟大血管的標準:(1)與腫瘤相鄰的血管壁毛糙,管腔不規(guī)則,或完全被腫瘤包繞呈鼠尾狀狹窄;(2)中心肺靜脈變細,左房后壁平直或內陷。該組病例通過上述標準評估證實,49例非手術者腫塊均已侵犯大血管心臟或伴有縱隔廣泛轉移,不能手術切除。13例SCT顯示腫塊侵犯大血管心臟手術探查完全符合,不能切除。4例SCT顯示腫塊未侵犯心臟大血管,切除腫塊,故本組病例SCT評價中心型肺癌侵犯肺動靜脈及心房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100%、96.5%、98%。
螺旋CT采用滑環(huán)技術,掃描時X線球管和探測器連續(xù)旋轉360°,同時病人隨床恒速移動,一次憋氣可獲得掃描區(qū)域整個容積數(shù)據(jù),因此SCT具有掃描時間短,無呼吸運動偽影,不遺漏病變及顯示微細結構等優(yōu)點,特別是利用后處理技術進行MPR和三維重建,可充分顯示縱隔內結構變化及腫瘤的毗鄰關系,對定界腫瘤及侵犯的范圍具有較高的敏感。
肺動靜脈及心臟是否被腫瘤侵犯及侵犯程度直接影響手術的方案[1]。王天玉[2]認為腫瘤向縱隔內生長,包繞大血管,出現(xiàn)大血管梗阻是腫瘤侵犯縱隔的可靠征象,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75%、87.5%和80%。國內外學者[3-4]利用普通CT對中心型肺癌侵犯心臟大血管的征象及標準進行了研究,由于普通CT收呼吸運動影響,間隔及層厚較厚,不能顯示微細改變。而SCT具備的優(yōu)點及MPR和3D的處理技術,腫塊侵犯心臟大血管的敏感性,特異性均高于普通CT。本組擬定的標準較普通CT嚴格而細致,肺動脈壁不光滑,內腔不規(guī)則或出現(xiàn)充盈缺損,是腫瘤侵犯肺動脈壁的直接征象,腫塊與血管面越大或包繞越多,動脈壁受侵犯的程度越大,而且腫塊越靠近縱隔侵犯左右肺動脈根中或累及主肺動脈,手術越不易切除。腫塊包繞肺動脈時則為鼠尾狀狹窄。中心肺靜脈及左心房管壁較薄易受腫塊的推移及侵犯,常表現(xiàn)為肺靜脈入心房段狹窄,心房后壁平直或內陷,此種情況多有縱隔內淋巴結轉移融合所致。
關于腫塊與大血管脂肪間隙,其存在肯定腫塊未侵犯血管,此間隙消失并不一定腫塊侵犯血管,還需結合其綜合征象,及腫塊與血管接觸面的大小而定。
[1] 羅斗強,石 欄,吳 寧,等.CT及MRI對評價肺癌局部侵犯血管范圍的價值.中華腫瘤雜志.1991:13(6)446-448.
[2] 王天玉,王儀生,高玉潔.肺癌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及縱隔壁直接侵犯的CT評價.臨床放射學雜志.1991年:10 (3)115-118.
[3] 靳二虎.肺癌臨床分期:CT和MRI的作用,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分冊,1996;5,279-281.
[4] Pad Hai AR et al.Clin Imaging,1995;19(4):252-257.
[5] Heman SJ et al.Radiogy,1994;190(3):841-846.
本文編輯:李 豆
R734.2
B
ISSN.2095-6681.2016.35.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