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紅莉 楊俊霞 仝向莎
核磁共振診斷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臨床價值評析
師紅莉 楊俊霞 仝向莎
目的探討分析宮頸癌患者術前采用核磁共振技術對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92例宮頸癌患者,住院期間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檢查,通過分析核磁共振掃描圖像,判定臨床分期以及有無淋巴結轉移。以術后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評價核磁共振技術在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與術后病理分期比較,術前核磁共振分期總體符合率為87.0%(80/92),臨床分期總體符合率為75.0%(69/9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核磁共振分期預測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準確性為95.7%(88/92),敏感度為86.7%(13/15),特異性為97.4%(75/77)。結論核磁共振可對腫瘤淋巴結轉移情況、浸潤深度以及腫瘤體積進行直觀顯示,對宮頸癌患者術前常規(guī)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有助于明確病變程度和范圍,為臨床分期提供重要參考。
宮頸癌;核磁共振成像;淋巴結轉移;診斷;臨床分期
宮頸癌好發(fā)于30~55歲女性,其中浸潤癌多見于45~55歲,而原位癌高發(fā)年齡為30~35歲。目前對于宮頸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已知可能與病毒感染、性行為等因素有關,其中持續(xù)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1,2]。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早期診斷并及時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但治療方案的制定需依賴臨床分期[3]。內鏡、活組織檢查以及物理檢查等常規(guī)方式均難以確定局部淋巴結轉移以及腫瘤浸潤情況[4]。核磁共振技術由于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且對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因而可對上述病變因素進行直觀的觀察和判斷[5]。本文即對核磁共振在宮頸癌淋巴結轉移中的診斷價值進行探討,以為臨床診斷方案的選擇提供相關參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5年11月收住本院的宮頸癌患者92例,患者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48.7±7.8)歲;病變類型:透明細胞癌6例、子宮內膜樣腺癌7例、腺鱗癌9例、鱗癌70例;臨床分期[國際婦產聯(lián)盟(FIGO)分期標準]:ⅠA 期12例、ⅠB期30例、ⅡA 期35例、ⅡB 期8例、ⅢB 期5例、ⅣA 期2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間均行手術治療,術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1.2入組標準 ①經(jīng)實驗室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②住院期間接受手術治療,術后行病理檢查;③術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檢查;④排除術前接受化療或放療者。
1.3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 1.5T 超導MR掃描儀,行橫軸位及平行于骶骨長軸的斜冠狀位壓脂質子密度加權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掃描參數(shù):矩陣:512×512,層厚3 mm。橫斷面及冠狀面脂肪抑制序列( FSE) T2WI,TR 5 000 ms、TE 95 ms;256,常規(guī)SE 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規(guī)SE T1WITR 500 ms,TE 15 ms。由2 名資深影像學醫(yī)師分別進行獨立閱片,如對診斷結果存在異議,則請第3名影像醫(yī)師進行診斷。
1.4觀察指標 通過分析核磁共振掃描圖像,判定臨床分期以及有無淋巴結轉移。并以術后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評價核磁共振技術在宮頸癌淋巴結轉移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1.5核磁共振分期標準 ①宮頸間質部分受侵:在T2WI上可見子宮頸內高信號腫塊組織,且較為局限,宮頸間質低信號環(huán)可見于高信號腫塊四周。②宮頸全層間質受侵或宮旁受侵: 在核磁共振圖像上見宮頸間質低信號環(huán)消失或者中斷,宮頸旁脂肪組織間隙分界銳利、清晰,宮頸外緣光整,在各個方位上及各個成像序列上均未見明顯異常[6]。如核磁共振圖像顯示宮旁有軟組織影,宮頸外緣毛糙不光整或者不規(guī)則,但上述病變尚未累及盆壁,則稱宮旁受侵。③盆壁受侵或器官受侵:核磁共振圖像上可見盆壁肌肉邊緣毛糙,腫瘤組織與盆壁之間脂肪組織間隙消失,盆壁肌肉內出現(xiàn)腫瘤組織信號。如相鄰器官壁在T2WI 或增強后T1WI 上出現(xiàn)信號改變,腫瘤組織與膀胱、直腸間隙消失,則判斷為器官受侵。④陰道受侵:在T2WI 上正常陰道壁呈高信號,腫瘤突入陰道形成腫塊。⑤宮體受侵:在T2WI 上宮體肌壁正常的3層組織結構消失,腫瘤超越宮頸內口突向宮腔。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病變分期比較以術后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術前核磁共振分期總體符合率為87.0%(80/92),臨床分期總體符合率為75.0%(69/9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淋巴結轉移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結轉移17例,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淋巴結轉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預測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準確性為95.7%(88/92),敏感度為86.7%(13/15),特異性為97.4%(75/77)。
目前對于宮頸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已知其病因可能有:①病毒感染:持續(xù)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是最具威脅的因素之一,目前在絕大多數(shù)宮頸癌患者中均存在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②分娩次數(shù)及性行為:多孕多產、初產年齡小、初次性生活<16歲以及多個性伴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宮頸癌的發(fā)生[7]。③生物學因素: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也可導致宮頸癌的發(fā)生,如滴蟲、單純皰疹病毒Ⅱ型以及沙眼衣原體感染等。④生活行為因素:衛(wèi)生條件差、吸煙以及營養(yǎng)不良也是宮頸癌的誘發(fā)因素。
依據(jù)病理類型不同,宮頸癌可分為常見鱗癌、腺癌、腺鱗癌、透明細胞癌、子宮內膜樣腺癌等多種類型,其中以前三者最為常見。鱗癌較為多見,依據(jù)細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將鱗癌分為高分化、低分化以及中分化鱗癌,其中中分化鱗癌又可稱為非角化性大細胞型。腺癌占宮頸癌15%~20%。主要可分為粘液腺癌和惡性腺瘤,常有淋巴結轉移。腺鱗癌較為少見,占宮頸癌的3%~5%,癌組織中含有腺癌和鱗癌兩種成分。
手術切除是治療宮頸癌較為有效的手段,但手術方案的制定需依據(jù)病變分期。有無淋巴轉移是評估分期的重要指標,準確判斷宮頸癌患者有無淋巴結轉移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8]。核磁共振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對盆腔內器官內部信號差異進行清晰顯示,進而判定局部病變,客觀、真實的評估腫瘤組織侵犯范圍。在本研究中,作者對本院部分宮頸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在術前對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檢查,并以術后病理結果為診斷金標準。與術后病理分期比較,術前核磁共振分期總體符合率為87.0%(80/92),臨床分期總體符合率為75.0%(69/9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結轉移17例,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淋巴結轉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預測宮頸癌淋巴結轉移準確性為95.7%(88/92),敏感度為86.7%(13/15),特異性為97.4%(75/77)。表明核磁共振在診斷宮頸癌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淋巴轉移是宮頸癌重要的擴散途徑,并可對患者預后造成重要影響。術前臨床分期的評估需參考有無淋巴結轉移,且是手術方案制定的參考。采取用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可對腫瘤淋巴結轉移情況、浸潤深度以及腫瘤體積進行直觀顯示,對宮頸癌患者術前常規(guī)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有助于明確病變程度和范圍,為臨床分期提供重要參考。
[1]何鮮輝,張霖,蔡尚霞.子宮頸癌的高分辨率MR征象與病理分期的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2370-2371.
[2]劉玲,潘云,寧剛,等.3T 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對宮頸癌盆腔轉移淋巴結的診斷價值.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5(1): 159-163.
[3]陳智慧,陳任政,程運健,等.核磁共振成像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19(6):572-574.
[4]孫賽花,歐陽漢.核磁共振成像對宮頸癌診斷和臨床分期的影響與意義.癌癥進展,2013,11(4):355-358.
[5]李相生,李德昌,宋云龍,等.3.0T MR 彌散成像參數(shù)與宮頸癌腫瘤細胞組織學特點的相關性研究.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22(6):1395-1398.
[6]繆繼東,蔡典琨,姜萍.核磁共振成像在中晚期宮頸癌診斷及放射治療療效評價中的初步研究.海南醫(yī)學,2014,25(9):1304-1307.
[7]高義軍,李曉偉,王建六.核磁共振聯(lián)合陰道彩超評估早期子宮頸癌病情的價值初探.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14,23(7):538-544.
[8]吳斌,黃嘯,彭衛(wèi)軍,等.核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宮頸癌診斷和療效預測中的價值.中華腫瘤雜志,2014,36(2):115-1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0
2016-08-05]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核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