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鐸
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臨床效果觀察
丁金鐸
目的觀察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臨床效果。方法77例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實施非早期(病發(fā)24 h后)氣管切開術治療;觀察組實施早期(病發(fā)24 h內)氣管切開術治療。觀察對比兩組病情控制時間、住院時間、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生活能力評分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31%,高于對照組的71.05%;觀察組病情控制時間為(5.69±1.26)d、住院時間為(8.99±2.04)d,短于對照組的(7.41±1.40)、(13.61±2.19)d;觀察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25.64%,低于對照組47.37%;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8.63±2.57)分,優(yōu)于對照組為(5.89±3.22)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及腦出血,療效顯著,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早期氣管切開術;顱腦外傷;腦出血
顱腦外傷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墜落等導致頭顱部損傷,其可累計頭顱各部位,具有極高死亡率,居其他部位外傷之首;腦出血是一種腦實質內非外傷性出血,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死亡率居腦血管疾病首位[1,2]。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多因分泌物障礙、呼吸中樞受損、誤吸等因素導致肺部發(fā)生感染,進而對患者神經功能及腦損傷恢復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對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給予積極科學治療對預防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77例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并給予不同時間氣管切開術治療,觀察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顱腦外傷及腦出血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經診斷并確診為腦出血及顱腦外傷,隨機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39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6.28±15.82)歲,病程0.6~12.0 h,平均病程(3.48±2.85)h;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30~77歲,平均年齡(57.85±14.76)歲,病程0.7~12.0 h,平均病程(3.52±2.86)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于病發(fā)24 h內行氣管切開術治療:指導患者行仰臥位,并于肩下墊枕,頭部后仰居中,予以2%利多卡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621)5ml實施麻醉,自胸骨上窩至甲狀軟骨下緣行直線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順沿中線分離胸骨甲狀肌、胸骨舌骨肌,暴露氣管,于2~4氣管環(huán)處自下而上采用刀片對2個氣管環(huán)實施挑開,將氣管套管置入并進行固定。對照組于病發(fā)24 h后實施操作同觀察組。術后均行顱內壓監(jiān)測,行給氧、吸痰等常規(guī)治療,并依據患者呼吸狀況、動脈血氣分析及血氧監(jiān)測結果,給予一定機械通氣。
1.3 觀察指標 ① 觀察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②統(tǒng)計對比兩組病情控制時間及住院時間; ③ 記錄對比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生情況;④ 采用生活能力評分法[3](ADL)對患者大小便、吃飯等方面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比較,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1.4 療效判定標準[2]患者神經功能無改善,病情加重或無好轉為無效;神經功能有較好改善但未能恢復正常,病情出現(xiàn)明顯好轉為好轉;神經功能基本恢復或完全恢復,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或完全控制為治愈??傆行?(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無效3例,好轉16例,治愈20例,總有效率為92.31%(36/39);對照組無效11例,好轉10例,治愈17例,總有效率為71.05%(27/38)。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845,P<0.05)。
2.2 兩組病情控制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病情控制時間為(5.69±1.26)d、住院時間為(8.99±2.04)d低于對照組的(7.41±1.40)、(13.61±2.19)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70、9.582,P<0.05)。
2.3 兩組肺部感染情況比較 觀察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25.64%(10/39)低于對照組47.37%(18/3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27,P<0.05)。
2.4 兩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3.31±1.27)分,對照組為(3.61±1.56)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27,P>0.05);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為(8.63±2.57)分優(yōu)于對照組為(5.89±3.22)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132,P<0.05)。
近年來腦出血及顱腦外傷發(fā)病率及病死率有上升趨勢,其是因多種因素所致,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肺部感染、呼吸困難、腦出血、意識障礙等,且常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此外其可因二氧化碳蓄積、低氧血癥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顱內壓升高,加重患者病情,提高致殘、致死率,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影響,氣管切開術為臨床治療腦出血及顱腦外傷常用手段,取得較好療效[4]。
有資料顯示[5],對患者給予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可有效促進呼吸道暢通,減少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而控制致殘率,提高生存率,且可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病情控制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腦出血及顱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可在較短時間內控制患者病情,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這可能是因為患者病發(fā)后24 h內治療依從性好,且腦水腫程度相對較輕,利于氣管套管及氣管切開實施,而病發(fā)24 h后,腦水腫已漸至高峰,且患者出現(xiàn)焦慮、煩躁不安等不良心理情緒,依從性差,影響氣管切開的實施;此外呼吸通道的及時建立,可提高氣體交換率,預防腦組織缺氧、低氧血癥發(fā)生,進而有效避免或降低二次腦損傷發(fā)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促進腦細胞恢復,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及腦出血,可有效減少肺部感染發(fā)生,這可能是因為其可及時、有效清除誤吸的口鼻血性液、嘔吐物、痰液、分泌物等,進而減少肺部感染發(fā)生。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腦出血及顱腦外傷患者給予早期氣管切開術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及顱腦外傷患者行早期氣管切開治療,可有快速控制病情,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魏健,王海亮,趙紅梅,等.腦出血并發(fā)腦心綜合征的臨床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44-445.
[2]王曉東,張恒柱,董倫,等.超早期氣管切開術對大量腦出血手術患者預后影響的研究.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5,14(1):68-71.
[3]包長順,曾瑜,陳禮剛,等.早期氣管切開在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的應用.醫(yī)學綜述,2015,21(8):1493-1495.
[4]王云,胡學芹.早期氣管切開對顱腦外傷合并出血患者腦氧代謝及神經功能的影響研究.河北醫(yī)學,2016,22(4):558-560.
[5]劉崢,王張立,樊波,等.早期氣管切開治療顱腦外傷和腦出血的療效分析.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18(2):278-27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52
2016-09-02]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