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吉林省洮南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137100)
牦犢牛冷季暖棚補飼試驗
王海波 (吉林省洮南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 137100)
1994年12月開始到1995年2月,對46頭野血牦犢牛做了一次冷季夜間的暖棚舍保溫以及補飼試驗。在這個試驗組中平均每天都會給每頭牦犢牛進行補飼氨化秸稈,量為0.583kg。最終的試驗結果:經過76d的試驗,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之間的日增重差異極為顯著,即 p<0.01。平均每天每頭可以多獲得經濟效益大約為31.61元。
牦犢牛;塑料暖棚舍;補飼試驗;氨化秸稈
牦犢牛是青藏高原所特有的一種畜種。因為青藏高原有氣壓低,缺氧,海拔高,干燥多風以及氣候寒冷的特點,冬季長達7~8個月,因此其牧草的產量相對較低,導致生態(tài)條件比較嚴酷。特別是冬季,牦牛主要是依靠其體內所儲存的脂肪和糧食等來維持生命。但是由于牦犢牛的皮膚較薄,皮下脂肪也很少,背毛很稀疏,油汗很少,因此牦犢牛很容易被雨雪淋透,造成牦犢牛的保暖能力較差。因為牦犢牛自身生理的特點,使得其體溫調節(jié)能力比較差,對于牧草的采食消化以及吸收能力也很弱。再加上過去人們在草原上對牦犢牛的飼養(yǎng)方式為粗放式的管理,這就會使牦犢牛很容易被冷季的環(huán)境所影響,進而導致牦犢牛會掉膘消瘦,甚至會春乏死亡?;谝陨蠋c,研究人員為了探索到一條適合青藏高原牦犢牛的一種越冬保鏢的新方法,在1994年12月1日開始到1995年2月14日這期間,在某耕畜的繁殖場做了冷季夜間的暖棚舍保溫,然后結合補飼氨化來進行試驗[1]。
該試驗地處祁連山的支脈,冬春草地的海拔高度是3400~3700m,全年平均氣溫在0.5~1.0℃,最低氣溫可以低至-28℃,每年的降水量570~610mm,每年的無霜時間為50~61d。試驗地點有草地面積共0.52萬公頃,可以養(yǎng)育的牦犢牛為1655頭,大約有耕地13.3公頃,農副產品資源比較豐富。
塑料暖棚舍需要修建在牛圈中,盡量修建在向陽避風一側。圈墻要用石頭砌成,高度在1.5m,寬度為0.5m,面積是1300m2,然后夏季可以在牛圈內種植一些飼草。將暖棚舍設置為雙坡式,陽面選用塑料膜進行封蓋,設置兩個通風換氣的窗戶,陰面選用草泥以及瓦來進行封頂。另外暖棚舍的地面要求是土面,這樣可以在春季和夏季種植一些蔬菜。暖棚舍的四面需要各自修建一個補飼槽,保證每個暖棚舍都可以容納60~80頭牦犢牛[2]。
試驗組以及對照組的牦犢牛都是來源于該場1994年出生的。其中試驗組為46頭,包括公17頭,母29頭;而對照組則是公母各10頭,即共20頭。試驗為76d,在試驗開始前對其注射防疫和驅蟲,同時對所以犢牛的體重進行測量。經過t檢驗,可知兩組的牦犢牛在試驗初期的體重差異并不顯著[3]。
試驗組在每天放牧前以及歸牧之后會添加氨化秸稈約13.4kg,然后平均每天喂每頭牦犢牛約0.583kg,而對照組的牦犢牛則是自由放牧和哺乳,不對其進行補飼也不進行棚圈和收牧。
每天都要定時的記錄當天的天氣變化以及暖棚舍內早晚的舍內外的氣溫。
對于試驗牛群,每天下午6點都進行歸牧,然后驅出母牛,將犢牛留圈,使其食用氨化秸稈。晚上關門以便保溫,第二天7點時,再添加一次氨化秸稈,9點半時將牦犢牛和母牛進行出牧,白天則自由采食和哺乳[4]。
由試驗結果可知,試驗組的牦犢牛在試驗期間內體重增加了84.7kg,而對照組則減輕了46.2kg。試驗組的牦犢牛每日每頭平均增加體重約為130.9kg,經過t檢驗的統(tǒng)計可知,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差異極為顯著 (t=6.24,t=1-2.66,t>t,p<0.01),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母犢、公犢、全哺乳、半哺乳的每日增重的差異為極為顯著 (p<0.01)。試驗結果表明,冷季夜間暖棚飼養(yǎng)牦犢牛,加上補飼氨化秸稈會對牦犢牛體重增加以及越冬保鏢有顯著的效果,這與牦犢牛的性別以及夏季的哺乳情況無顯著變化。
[1]馬登錄,張海濱,胡江,等.冷季補飼精料對不同年齡段甘南牦牛增重的影響[J].畜牧與獸醫(yī),2012(11):22-23.
[2]楊平貴.麥洼牦牛優(yōu)質犢牛培育技術要點[J].草業(yè)與畜牧,2009(10):111-112.
[3]吳偉生,羅曉林,楊平貴,等.麥洼牦牛冷季補飼試驗研究[J].中國牛業(yè)科學,2009(1):23-24.
[4]馬玉壽,郎百寧,楊海明,等.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提高牦牛生產力的途徑[J].中國草地,1998(4):90-91.
王海波 (1973.3-),男,吉林省洮南市人,本科,獸醫(yī)師,主要從事草原管理、檢疫、畜牧獸醫(yī)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