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晗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治療對復發(fā)的干預效果
侯晗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治療對復發(fā)的干預效果。方法10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根據(jù)TNM分期以及MACIS評分標準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在術后采取131I治療,對照組不予以131I治療。對兩組患者行2年隨訪,比較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的甘油三酯(TG)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2年內,實驗組均未發(fā)生復發(fā)癥狀;對照組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8.00%;遠處轉移率為8.00%(4/50);實驗組的復發(fā)率以及遠處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行術后131I治療,可使分化型甲狀腺的遠處轉移率以及復發(fā)率降低 ,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分化型甲狀腺癌;131I治療;干預效果
甲狀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疾病,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左右,131I在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但不良反應較多,多數(shù)患者拒絕該方法治療,致使131I治療方法并未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鑒于此,作者選取本院收治已確診的分化型甲狀腺癌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實施不同方法治療,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已確診的10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MACIS評分以及TNM分期標準,所有患者均為中低危分化型甲狀腺癌病癥;將患者根據(jù)以上標準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24例,女26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50.10±2.33)歲;實驗組患者男20例,女30例,年齡45~66歲,平均年齡(51.16±2.1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甲狀腺手術治療,其中甲狀腺全切23例,單側葉及峽部切除12例,腫塊切除5例,在術后經甲狀腺攝碘率測定、甲狀腺B超、胸部CT及多平面重建(MPR)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掃描發(fā)現(xiàn)患有殘余甲狀腺組織及淋巴結腫大患者行131I清掃。實驗組于術后2~6周根據(jù)患者殘余的甲狀腺組織情況給予131I治療,劑量為1.30~3.70 GBq;清除甲狀腺殘余組織(清甲)成功者(經頸部B超、胸部CT檢查發(fā)現(xiàn)并無甲狀腺組織殘余,131I顯像頸部未有濃聚灶且無轉移)。服用131I優(yōu)甲樂(左甲狀腺素鈉片;德國默克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090)代替治療:一般初始劑量25~50 μg/d,可每隔2~4周增加25~50 μg,直至維持正常代謝為止。若清甲不成功者應于3~5個月之后再次實施131I治療,將積累量定為3.70~20.4 GBq。對照組不給予131I治療,僅給予優(yōu)甲樂治療,使用劑量與上述一致。治療4~6周,經甲狀腺攝碘率測定B超甲狀腺殘留情況,131I全身顯像、肝腎功能、胸片、血尿常規(guī)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 100例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每6個月進行一次隨訪,共隨訪4次,分別是第6、12、18、24個月,對兩組TG值,頸部彩超結果情況、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率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期TG值比較 對兩組患者隨訪2年后,實驗組患者2年內的TG值為0.04~0.6 ng/ml,均保持在(0.10±0.11)ng/ml,且隨著術后時間推移無顯著的變化;而對照組的TG值在3~12 ng/ml,均保持在(4.0±0.20)ng/ml,且隨著術后時間TG值逐漸升高;實驗組的TG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頸部彩超結果情況比較 ①經分析,在隨訪6個月和12個月內均未發(fā)現(xiàn)有復發(fā)或者有轉移灶的現(xiàn)象。在術后18個月,實驗組有1例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腫大癥狀,對照組有3例患者患有淋巴結腫大癥狀;兩組均因病毒感染或者炎癥所造成,后經服用抗生素后,淋巴結均消失;②實驗組于24個月后并無復發(fā)以及轉移灶的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淋巴結腫大癥狀,選取病理處經細針穿刺檢測均為病毒感染或者轉移灶所造成的;2例患者患側患有甲狀腺殘葉,經檢查為復發(fā)灶。術后隨訪2年內,實驗組均未發(fā)生復發(fā);對照組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8.00%;遠處轉移率為8.00%(4/50);實驗組的復發(fā)率及遠處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分化型甲狀腺癌在甲狀腺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且術后復發(fā)率比較高。在臨床中131I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因分化型甲狀癌的惡性程度不高,大部分患者對甲狀腺癌術后治療并不重視,致使該治療方法受到制約。在臨床治療中,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的復發(fā)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有:①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并未按照醫(yī)囑按時服用藥物[1];②手術范圍過窄,未將全部的分化型甲狀腺癌組織清理干凈[2]。當下認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予以甲狀腺全切或者近全切除術,術后并給予131I治療。131I攝入患者體內后,能夠被甲狀腺正常組織以及癌組織吸收并高度濃縮;131I發(fā)生衰變時能夠放射出高能的射線照射到細胞 ,進而使甲狀組織被破壞,使之變性壞死,并對鄰近組織的損傷較小,因此131I治療不僅能夠抑制腫瘤復發(fā)而且能夠治療轉移灶[3]。131I治療是甲狀腺疾病較佳的輔助治療手段,其能將術后殘留的甲狀腺組織以及隱藏的微小癌灶清理[4-6],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131I治療是去除TG的來源,使TG值作為甲狀腺癌復發(fā)和轉移的敏感程度有所增加,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研究分析,實驗組的TG值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2年內,實驗組均未復發(fā);對照組4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8.00%;遠處轉移率為8.00%(4/50);實驗組的復發(fā)率以及遠處轉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行術后131I治療,可使分化型甲狀腺的遠處轉移率以及復發(fā)率降低 ,因此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李俊紅,韋智曉,趙蕾,等.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首次行131I清除殘余甲狀腺組織的療效及其影響因素.山東醫(yī)藥,2012,52(17):13-15.
[2]潘傳芬.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術后131I核素治療應用護理干預的效果.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2(7):832-835.
[3]唐彩華,賈曉娟,許澤清.73例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治療隨訪結果分析.腫瘤學雜志,2014,20(1):72-74.
[4]王榮福,王飛,李穎,等.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聯(lián)合利可君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4,21(1):19-21.
[5]宋補昌,李曉峰,豐波,等.分化型甲狀腺癌76例131I治療臨床分析.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4(12):960-962.
[6]國蘭蘭,高沁怡,李亞明,等.影響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后131I治療療效的因素.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1,27(5):926-9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47
2016-09-07]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核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