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 陳鐵 黃亞峰 陳玉樓
腹部帶血管蒂皮瓣轉移修復手外傷皮膚缺損的效果分析
謝冰 陳鐵 黃亞峰 陳玉樓
目的分析手外傷皮膚缺損患者行腹部帶血管蒂皮瓣轉移修復的效果。方法50例手外傷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游離皮瓣進行修復,實驗組患者給予腹部帶血管蒂皮瓣進行修復,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成活率、患者滿意度以及手術指標等。結果實驗組患者皮瓣成活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次數(shù)、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外傷皮膚缺損患者行腹部帶血管蒂皮瓣轉移修復的成活率較高,患者滿意度較高,患者恢復效果更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實施。
腹部帶蒂皮瓣;游離皮瓣;手外傷;效果
手外傷皮膚缺損是外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很多患者需要進行植皮和皮瓣移植等治療。皮瓣的組成主要是有血液供應的皮膚和周圍組織,其移植時需要部分與本體相連,相連部位就是蒂部,蒂部主要是供應血液的作用[1]。游離皮瓣是將皮瓣從一處移植到另一處,移植后再將皮瓣的血管與移植處的血管吻合。游離皮瓣移植的手術時間較長,技術難度要求較高。腹部帶蒂皮瓣移植術的操作比較簡單,可以廣泛實施。為分析手外傷皮膚缺損患者行腹部帶血管蒂皮瓣轉移修復的效果,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手外傷患者,通過腹部帶血管蒂皮瓣進行修復,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手外傷患者5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實驗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6.8±14.3)歲;缺損面積6.52~95.37cm2,平均缺損面積(43.47±21.82)cm2;其中擠壓傷11例,車禍傷8例,砸傷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17~57歲,平均年齡(36.3±14.1)歲;缺損面積6.49~94.83cm2,平均缺損面積(43.26±21.97)cm2;其中擠壓傷13例,車禍傷7例,砸傷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缺損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醫(yī)護人員要明確患者的損傷部位和受損程度,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實施麻醉,之后清理創(chuàng)面,判定患者的軟組織活性,清除變性和壞死組織,對于有可能存活的組織,尤其是有連續(xù)血管和肌腱的組織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修復。清創(chuàng)之后采用過氧化氫和碘伏配合0.9%氯化鈉注射液對創(chuàng)面反復清洗。實驗組患者給予腹部帶血管蒂皮瓣進行修復,消毒要取皮瓣區(qū)域,確定血管的走向,最大限度保留血管的前提下根據(jù)實際需要取皮瓣,皮瓣面積要超過受損面積2mm,形狀要盡量相似。電凝止血之后,開始縫合各層組織,調整好皮瓣的松緊度。手術后2周切斷蒂部。對照組患者通過游離皮瓣進行修復,手術后留置引流條。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成活率、患者滿意度(自制調查表,統(tǒng)計對皮瓣形狀恢復滿意的患者例數(shù),計入滿意度)以及手術指標(手術時間、手術次數(shù)、住院時間)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皮瓣成活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皮瓣成活25例,成活率100%;對照組患者皮瓣成活22例,成活率88%,實驗組患者皮瓣成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對皮瓣形狀恢復滿意25例,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對皮瓣形狀恢復滿意20例,滿意度80%,實驗組患者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51.46±23.87)min、平均手術次數(shù)(2.03±0.16)次、平均住院時間(34.52±4.35)d;對照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38.47±31.26)min、平均手術次數(shù)(0.68±0.15)次、平均住院時間(21.36±3.52)d。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手術次數(shù)、住院時間均多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是正常生活中使用率較高的器官,因此其極易受傷。手外傷是手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發(fā)病較急,需要進行植皮等治療,不然會嚴重影響手部功能的恢復,給患者帶來更大的不便。皮瓣移植現(xiàn)在應用比較廣泛,主要包含游離皮瓣和帶蒂皮瓣兩種。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游離皮瓣進行移植后肢體的感覺高強于于帶蒂皮瓣移植,同時帶蒂皮瓣進行移植之后,皮瓣的供血主要是依靠血管蒂,在皮瓣和創(chuàng)面完全建立血液聯(lián)系后,還需要進行手術切斷蒂部,才能完成皮瓣移植[2]。帶蒂皮瓣修復手術后患者的患肢往往需要制動4周左右,容易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再次手術也使手術次數(shù)增加,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提高患者的住院費用。同時修復之后外觀較差,感覺不是十分靈敏,多呈現(xiàn)臃腫狀,還需要對皮瓣削薄。游離皮瓣能夠自帶感覺神經,具有較強的抗感染性,不需要再次進行手術,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還縮短了治療的時間,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費用。游離皮瓣可以供應充足的血液,其在血液供應較差的修復中比較適用。游離皮瓣手術時,需要降低對機體不必要的損傷。雖然游離皮瓣修復后患者只需要較短的住院時間,患者手部外觀良好,功能恢復較好,但是其手術比較復雜,手術需要的技術專業(yè)性較強,手術時間長,皮瓣術后成活率較低[3,4]。腹部帶蒂皮瓣的時間較短,術后皮瓣成活率較高,但是其需要再次手術,并且皮瓣的感覺不是很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離皮瓣修復后,皮瓣壞死容易致使手術失敗,不但容易增加患者的痛苦,更容易產生其他功能障礙。因此在手外傷手術時,需要對手術指證嚴格把握,盡量應用帶蒂皮瓣修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皮瓣成活25例,成活率100%;對照組患者皮瓣成活22例,成活率88%,實驗組患者皮瓣成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對皮瓣形狀恢復滿意25例,滿意度100%;對照組患者對皮瓣形狀恢復滿意20例,滿意度80%,實驗組患者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51.46±23.87)min、平均手術次數(shù)(2.03±0.16)次、平均住院時間(34.52±4.35)d;對照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138.47±31.26)min、平均手術次數(shù)(0.68±0.15)次、平均住院時間(21.36±3.52)d;兩組手術時間、手術次數(shù)、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外傷皮膚缺損患者行腹部帶血管蒂皮瓣轉移修復的成活率較高,患者滿意度較高,患者恢復效果更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和實施。
[1]黃海峰.用游離皮瓣移植修復術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性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療效探析.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286-287.
[2]朱玉花,王俊波,張全英.腹部帶蒂皮瓣與游離皮瓣修復手部感染創(chuàng)面及骨外露臨床觀察.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357-2359.
[3]張楊楊,賈赤宇.外科皮瓣修復手外傷組織缺損的應用進展.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2):66-68.
[4]王鵬程,舒建國,龔革會,等.腹部帶血管蒂皮瓣在手外傷皮膚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6,28(7):904-90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35
2016-09-12]
110035 沈陽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