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劉兢,李曉軍,李秀霞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
六泉穴解惑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臨床價值探討
董靜,劉兢,李曉軍,李秀霞*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目前老齡化社會多發(fā)疾病之一,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目前研究已經(jīng)證實,針刺對腦部疾病影響較大,缺血性腦卒中及吞咽障礙是目前最常見的腦部疾病。六泉穴解惑刺法配伍合理、選穴精當、理論明確,雖出于經(jīng)典,卻又高于經(jīng)典,是針灸古典理論和現(xiàn)代應用結合的精華,經(jīng)臨床觀察,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
六泉穴;解惑刺法;缺血性腦卒中;吞咽障礙
缺血性腦卒中是目前老齡化社會多發(fā)疾病之一,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65%[1]。吞咽障礙是指固體或液體從口腔至胃的傳遞過程中出現(xiàn)運動障礙或傳送延遲[2]。吞咽障礙有導致脫水、饑餓、吸入性肺炎、氣道梗阻窒息的危險,常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目前研究已經(jīng)證實,針刺能較明顯影響大腦的功能網(wǎng)絡系統(tǒng)[3-5]。也就是說,針刺對腦部疾病影響較大,缺血性腦卒中及吞咽障礙是目前最常見的腦部疾病,因此本研究立意深遠、臨床意義重大。筆者采用六泉穴解惑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取得較好效果,此法臨床價值探討闡述如下。
泉,象形字,本義為泉水,象水從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樣子?!墩f文》:水原也,象水流成川形。如《詩·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小旻》曰:“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在腧穴名稱中帶有“泉”字都包含這層含義如:陰陵泉、極泉、天泉、曲泉等。按照腧穴的名稱進行分類,自古到今都屢見不鮮,因為腧穴的名稱都蘊含著一定的含義,就像《千金翼方》所云:“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稑擞馁x》中就是按照腧穴的名稱進行分類典型范例,如《標幽賦》中云:“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類”,這里俞是指背腧穴,募是指募穴,海,是指以海命名的穴位,如氣海、血海等;門指以門命名的穴位如期門、神門等。
筆者選擇六泉穴,是以泉命名的穴位:廉泉、上廉泉、夾廉泉、水泉(扶突穴)、陽陵泉、涌泉。選六泉穴原因如下。
1.1 體現(xiàn)辨經(jīng)論治的思想
林佩琴《類證治裁·卷之一·中風論治》載:“舌為心、脾、肝、腎四經(jīng)所系”。在《醫(yī)學心悟》治中風失語分心、脾、腎而治。人體經(jīng)脈中有14條經(jīng)絡或其絡脈循行于咽喉[6]。古人重視“辨經(jīng)論治”,強調(diào)“寧失其穴,勿失其經(jīng)”,“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六泉穴中廉泉、水泉(扶突穴)、陽陵泉、涌泉分別歸屬于任脈、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這四條經(jīng)脈循行都經(jīng)過頸部:任脈的循行從會陰沿腹、胸、頸正中至口唇下,經(jīng)過頸部?!鹅`樞·經(jīng)脈》曰:“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手陽明大腸經(jīng)循行《靈樞·經(jīng)脈》曰:“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腎經(jīng)之循行《靈樞·經(jīng)脈》曰:“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 挾舌本”。
1.2 是《內(nèi)經(jīng)》根結理論的應用
《靈樞·根結篇》主要論述了經(jīng)絡的根結與治療的關系,曰:“奇邪離經(jīng),不可勝數(shù),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說的是人在感受了異常邪氣后,病邪流傳,深人臟腑,這種情況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主要是因為不懂得經(jīng)脈根結的含義,不了解五臟六腑之開、闔、樞的深淺出入的作用,導致臟腑開闔失司,精氣泄而不藏,陰陽極大損耗,而正氣也不能抗邪所致。根結理論是《內(nèi)經(jīng)》的重要思想和貢獻。根結理論把人體分成特殊的上下兩個部分,強調(diào)上下的對應關系。這種特殊的劃分把腧穴所在部分和病位所在部分聯(lián)系起來,構成了治療上的對應關系。根結理論廣泛應用于古代和現(xiàn)代臨床上,是針灸臨床思維的核心組成部分。涌泉和陽陵泉都是位于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腧穴,也就是說位于“結”的部位。吞咽障礙是頭胸腹的的病癥,也就是說位于“根”的部位,它們之間構成上下對應關系,也就是說位于“根”的部位的腧穴能夠治療位于“結”的部位的疾病,因此涌泉和陽陵泉都能治療吞咽障礙。
1.3 符合腧穴的特性
1)“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涌泉是足少陰腎經(jīng)脈氣始發(fā)之處。2)水泉穴是扶突穴的別名,主要治療肺系疾病,吞咽困難?!鹅`樞·寒熱病》曰:“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也就是說水泉穴主治聲音嘶啞、氣梗阻塞、吞咽困難等證。《靈樞·寒熱病》把扶突穴歸入天牖五部的范圍。所謂天牖五部,是應用頸部陽經(jīng)的5個腧穴治療陽經(jīng)之經(jīng)氣厥逆之病癥。而《內(nèi)經(jīng)》認為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內(nèi)在原因是“陽氣暴走于上”[7],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因此用扶突穴治療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礙符合扶突穴本身腧穴的特性和《內(nèi)經(jīng)》的思想。3)選用任脈上的廉泉穴,經(jīng)外奇穴上廉泉、夾廉泉加強腧穴近治作用,即《靈樞·終始》曰:“膺腧中膺,背腧中背”。廉泉穴周圍分布豐富的神經(jīng),刺激廉泉穴能興奮運動神經(jīng),有利于舌體功能的恢復。上廉泉的深部正當舌體根部,針刺之可達到疏通舌根經(jīng)絡、刺激舌咽神經(jīng)的目的。左右旁廉泉,深刺之可改善舌體活動度,從根本上提高發(fā)音功能。從腧穴的主治特點看:廉泉穴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舌強不語、中風失語的要穴;上廉泉、左右旁廉泉都屬于經(jīng)外奇穴,既加強了廉泉穴的治療效果,對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又有奇特的治療作用。4)陽陵泉穴是八會穴中的筋會,主要治療經(jīng)筋疾病,即《靈樞·終始》曰:“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而吞咽障礙從根本上說經(jīng)筋病的一種。另外治療中風也要“疏肝”,因為中風的發(fā)生往往是肝膽失于疏泄-氣血逆亂-痰火瘀形成-阻閉腦竅而引發(fā)。
2.1 《內(nèi)經(jīng)》關于中風的治療法則的記載
缺血性卒中屬于中醫(yī)“中風”的范疇,而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風屬于熱病的范疇。早在《內(nèi)經(jīng)·熱病》篇便指出偏枯和風痱兩種中風病證的分類。在《內(nèi)經(jīng)·熱病》又提出了中風的治療原則是:“病先起于陽,后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指出痱病先起于陽分,后入陰分,治療也要先取陽經(jīng),再取陰經(jīng)。本句不僅說明針刺先后的問題,進一步挖掘,實際上,更指出中風的治療大法是“陰陽平衡”。正如《靈樞·根結》所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diào)陰與陽,調(diào)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nèi)藏”?!秲?nèi)經(jīng)·熱病》中雖然指出了治療中風的大法,但沒有指出具體的操作。
2.2 《內(nèi)經(jīng)》設專篇講述解惑刺法
所謂解惑,是解釋疑難問題、解除迷惑的意思。如《內(nèi)經(jīng)·素問·氣穴論》云:“令余所訪問者真數(shù),發(fā)蒙解惑,未足以論也”。解惑還指《內(nèi)經(jīng)》中五節(jié)刺法之一。如在《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曰:“余聞刺有五節(jié)……一曰振埃,二曰發(fā)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鹅`樞·刺節(jié)真邪》篇還對解惑刺法做了解釋,曰:“刺節(jié)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diào)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于解惑”。指出解惑刺法一種運用補瀉方法調(diào)其陰陽、使陰陽相互傾移乃至達到陰陽平衡的方法,這是對于中風的治療大法?!鹅`樞·刺節(jié)真邪》又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余,輕重不得,傾則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于迷惑”。說明得了中風病,這是由于人體正氣不足、邪氣充斥,患者會出現(xiàn)十分復雜的證候如:身體傾斜、仆伏欲倒、顛倒無常等。由于證候表現(xiàn)錯綜復雜,就會感到迷惑。解除迷惑的方法就是瀉其邪氣,補其正氣,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2.3 缺血性腦卒吞咽障礙治療采用解惑刺法
針灸治療中風病源遠流長,目前中風的治療,大多參照古代對“偏枯”“痿證”的認識[8-9],“治痿獨取陽明”之說占有主導地位,但臨床上遇到的中風患者往往具有年齡有不同、病情發(fā)展階段不同、陰陽盛衰不同、虛實夾雜、病情時時變化等特點,療效顯然難如人意。臨床選穴多以陽明、少陽經(jīng)經(jīng)穴為主,雖然有效果,但也成為針灸治療中風的禁錮,單一的治療方法很難去適應復雜的疾病變化,針灸要解決選穴配穴、刺激量、針刺時機等諸多問題,來針對中風病這樣一個有多種因素影響的疾病。解惑刺法,從針灸治療原則上說,是一種調(diào)其陰陽有余不足、相互傾移的頡頏關系的方法,實際上,進一步挖掘,解惑刺法是抓住疾病本質(zhì),把中醫(yī)陰陽學說、整體觀的思想融入到具體疾病之中,一種能綜合患者體質(zhì)、年齡、陰陽盛衰、疾病變化等各種不同情況而采用的相應的一種刺激方法。
六泉穴解惑刺法配伍合理、選穴精當、理論明確,既體現(xiàn)了針灸辨經(jīng)論治的思想和對腧穴特性的研究,又融合了《內(nèi)經(jīng)》中根結理論和治療中風的大法,雖出于經(jīng)典,卻又高于經(jīng)典,是針灸古典理論和現(xiàn)代應用結合的精華,經(jīng)臨床觀察,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
[1]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神經(jīng)康復學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衛(wèi)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等.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01-318.
[2] 李冰潔,張通,李勝利.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及康復效果影像學研究[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6,39(5):301-304.
[3] Lee SH,Jahng,Choe IH,et al.Neural pathway inter ference by retained acupuncture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a dog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CNS Neurosci Ther,2013,19(8):585-595.
[4] Quah-Smith,Williams MA,Lungdeberg T,et al.Differential brain effects of laser and needle acupuncture at LR8 using functional MRI[J].Acupunct Med,2013,31(3):282-289.
[5] Lang PM,Stoer J,Schober GM,et al.Bilateral acupuncture analgesia observed by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in healthy volunteers[J].Anesth Analg,2010,110(5):1448-1456.
[6] 王開龍,黃永,周賓賓,等.頭頸面部穴位按摩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3):209-271.
[7] 孫玲.中風后遺癥肌張力增高臨床治驗[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30(3):787-789.
[8] 張毅明.解惑刺法分期治療中風51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5):13-14.
[9] 佟帥,呂海波,劉建橋.針刺結合吞咽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礙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4,42(2):129-131.
2015年度河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課題(No.2015168)
董靜(1980-),女,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缺血性腦卒中的康復研究。
李秀霞*(1964-),女,副主任護師,主要研究方向:缺血性腦卒中的康復與護理研究。
2015-10-08
R246
A
1002-2406(2016)05-0106-02
修回日期:2015-11-04